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后脑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的预后意义。方法:入选90例行PCI的AMI患者,于PCI后1d、7d测定血浆中BNP、hsCRP、cTnI水平,随访6个月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并与AMI药物治疗患者(45例,药物治疗组),健康体检者(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1d,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MI两组患者hsCRP、BNP、cTnI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1),但PCI组和药物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d,与药物治疗组比较,PCI组hsCRP[(13.5±3.3)mg/L比(7.5±0.3)mg/L]、BNP[(2036±135)ng/L比(336±27)ng/L]、cTnI[(7.3±0.3)ng/L比(2.3±0.3)ng/L]水平明显降低(P<0.01),PCI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27.8%比46.7%),P<0.01。结论:急诊PCI治疗优于药物治疗,联合检测脑钠肽、高敏C反应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有助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纤维蛋白原(Fg)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I。ISA)检测60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AMI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VEGF、Fg及hsCRP的含量。结果:与治疗前相比,A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VEGF[(134.5±30.1)pg/ml比(101.5±25.4)pg/m1]水平明显降低(P〈0.05)、Fg[(4.76±0.24)mg/L比(5.40±0.26)]mg/L]及hsCRP[(2.93±0.38)mg/I。比(5.06±0.60)mg/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PCI相关,对上述指标进行联合检测,对评定AMI患者PCI病情、判断预后可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择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细胞色素C(Cyt C)水平的影响。方法:入选AMI并于梗死后10-14d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30例作为AMI组;另选择经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CHD)的患者30例作为非CHD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患者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术后48h、72h血清Cyt C浓度。结果:1.冠脉支架置入术前AMI组血清Cyt C水平显著高于非CHD对照组[(1.18±0.71)ng/ml比(0.25±0.03)ng/ml,P〈0.01];2.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48h、72h血清Cyt C水平[(0.68±0.29)ng/ml、(0.66±0.25)ng/ml]显著低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P〈0.01)。结论:择期冠脉支架置入术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常规急诊及尿激酶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因急性STEMI而行急诊PCI术的134例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溶栓失败行急诊补救性PCI患者),及其术后30d内的主要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再梗死)以及严重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急诊PCI术患者共计134例,其中17例(12.68%)因外院尿激酶溶栓失败转入我院行补救性PCI。134例中30d内共7例(5.22%)发生主要终点事件,死亡6例(4.48%)。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冠状动脉TIMI血流≤1级和主要终点事件明显相关(OR=60.98,P<0.05)。3例(2.24%)发生严重出血性并发症。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补救性PCI术与严重出血并发病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和行择期PCI治疗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48例AMI患者被分为两组,急诊PCI组19例,择期PCI组229例。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用药情况及PCI后心功能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择期PCI组相比,急诊PCI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52.7±6.3)%比(54.1±2.7)%],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减小[(48.8±1.7)mm比(47.8±2.4)mm],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手段,可以防止再梗死和心肌缺血,进一步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成为老年人死亡的最常见疾病。近 10年来再灌注治疗 (包括溶栓急诊介入或外科血运重建术 )在老年AMI人群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我们着重论述近年来急诊介入技术治疗老年AMI的进展。1 溶栓治疗对老年AMI的局限性1.1 老年AMI病人溶栓禁忌证者较非老年人群多 如各种出血倾向和出血性疾病、严重肝肾疾病、不易控制的高血压病等溶栓禁忌证在老年人中明显高于中青年人 ,故实际上能接受溶栓治疗的老年AMI病人明显少于中青年AMI病人。1.2 老年人溶栓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人院时白细胞计数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及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状态的关系。方法对2002年3月至2004年5月在我院因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连续行直接PCI的101例老年患者于入院时立即取外周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10~9/ L为分界点,将患者分为高WBC组和低WBC组,直接PCI术后监测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落≥50%的时间。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发生的重大心脏事件的情况。结果(1)高白细胞组48例,发病6个月至1年发生不良事件25例(52.1%),低白细胞组为53例,不良事件发生12例(2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低白细胞组45例(93.7%)PCI术后60 min内ST段回落≥50%,高白细胞组23例(43.3‰)≥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与老年人心肌梗死预后有关,与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状态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4 0例 75岁以上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在发病 12h内对梗死相关动脉 (IRA)行急诊PCI治疗。结果  4 0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共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 39枚 ,手术成功率 92 .5 % ,围手术期死亡 2例 (5 % ) ,其中脑出血 1例 ,心室颤动 1例。结论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75岁以上高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 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特征和术后12个月的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实行急诊PC I术的STEM I患者297例,年龄(59.33±11.42)岁,将高龄组(≥75岁)患者49例的临床特征、治疗结果和预后与对照组(〈75岁)患者进行对比。结果高龄组患者占16.5%,年龄(77.46±2.37)岁,其中女性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34.7%比19.8%,P〈0.05)。高龄患者既往陈旧心梗、卒中较对照组多,分别是(18.3%比7.7%;30.6%比10.8%;P〈0.05);其缺血时间较对照组长(4.66±2.49)h比(3.76±2.05)h,左室射血分数低(52.88±6.70)%比(55.66±7.51)%,P〈0.01;高龄组冠脉介入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是(93.9%比97.2%,4.1%比2.0%),P〉0.05;高龄组患者病变复杂,三支血管病变、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8.7%比23.5%;44.8%比28.6%,P〈0.05)。住院期间和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在死亡、再梗死、卒中及靶血管重建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高龄组总体MACE高于对照组(22.4%比7.2%),P〈0.05。结论尽管高龄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总体MACE高于对照组,但在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再梗死、卒中及靶血管重建率方面相似,急诊PC I是年龄≥75岁的高龄STEM I患者安全、有效的再灌注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长期预后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共964例AMI行急诊PCI治疗的资料,分析长期随访期间临床不良事件(MACE)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52.7±11.7)月,最长达8年。随访期间出现MACE者的年龄[(66.16±11.34)岁:(60.04±11.49)岁]、陈旧心肌梗塞比率(67.04%∶45.24%)、心功能分级≥KillipⅡ级(71.47%∶20.60%)、反映心肌梗塞面积的CK-MB峰值[(140.74±127.43)U/L∶(112.52±119.37)U/L]、糖尿病患病(63.53%∶47.22%)、入院血糖水平[(11.81±7.46)mmol/L∶(9.69±4.85)mmol/L]、纤维蛋白原浓度[(280.24±76.59)mg/dL∶(272.35±70.18)mg/dL]、入院白细胞水平[(11.68±4.36)×109/L:(10.77±3.40)×109/L]、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6.24±7.33)h∶(5.30±3.92)h]、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记分[(115.09±52.74)分:(86.26±43.91)分]明显高于未发生者(P0.05~0.01),出现MACE者心肌梗塞溶栓心肌灌注(TMP)明显差于未发生者(P=0.000)。随访期间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次为术后TMP分级≤Ⅱ级(RR=5.08,P=0.000)、陈旧心肌梗塞病史(RR=2.73,P=0.046)、入院心功能分级≥KillipⅡ级(RR=2.68,P=0.0006)、糖尿病病史(RR=2.25,P=0.025)以及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RR=2.12,P=0.033)。结论:术后TMP分级≤Ⅱ级、陈旧心肌梗塞病史、入院心功能分级≥KillipⅡ级、糖尿病病史以及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均为急性心肌梗塞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术后TMP分级≤Ⅱ级的相对危险度最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首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脑利钠肽(BNP)水平与Tei指数相关性。方法:80例首发AMI急诊PCI术后患者,根据Gensini积分分为轻度冠脉病变组(20例)、中度冠脉病变组(30例)和重度冠脉病变组(30例),同期入选3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的Tei指数与BNP。结果:AMI患者Tei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38±0.08);在AMI患者,重度冠脉病变组InBNP水平明显高于中度冠脉病变组[(5.42±0.33)ug/L比(5.09±0.24)pg/L],重度冠脉病变组Tei指数明显高于轻、中度冠脉病变组[(0.54±0.07)比(0.39±0.05)、(0.43±0.05)],P均〈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Tei指数与InBNP水平、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612,0.862,P均〈0.01),与LVEF呈负相关(r=-0.601,P〈0.000);InBNP与Gensini积分相关性分析,r=0.437,P〈0.05。结论:Tei指数结合BNP检测用于评估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功能及预后可能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灌注的关系。方法选择2001年10月—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97例,其中男154例,女43例,平均年龄(60.94±11.62)岁。TIMI心肌灌注分级(TIMImyocardialperfusiongrade,TMPG)0~1级患者为Ⅰ组(n=39,19.8%),TMPG2~3级患者为Ⅱ组(n=158,80.2%)。所有入选患者第一次空腹静脉血检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s-CRP;并在发病后2、6、10、12、16、24、48、72h静脉抽血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发病48h内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值。结果两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与Ⅱ组比较,入院时血浆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9±4.75)mg/L比(6.38±4.73)mg/L,P=0.026]。肌酸激酶峰值[(3017.85±1901.19)U/L比(2701.41±1992.97)U/L]、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442.37±333.29)U/L比(355.91±287.99)U/L]、发病到球囊扩张的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s-CRP是炎性反应的标志物,反映了斑块局部的稳定性;直接PCI患者血浆hs-CRP水平是PCI术后心肌再灌注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白细胞介素-6(IL-6)及IL-10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60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患者(AMI组)和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PCI术后第1d及第7d患者的血清IL-6及IL-10的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MI组PCI术后患者的血清IL-6[(110.34±26.01)pg/ml比(156.97±68.58)pg/ml]、IL-10[(18.21±4.0)ng/ml比(19.94±10.01)ng/ml]水平及IL-6/IL-10比值[(6.73±2.04)比(10.99±8.24)]明显升高(P〈0.05),且IL-6与IL-10呈正相关(r=0.44,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水平升高,可能参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回顾分析比较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在基层医院行溶栓治疗后,早期转运到上级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继续在当地予保守治疗然后作转运PCI的优劣。方法:315例AMI患者在发病12h内,于基层医院接受溶栓治疗,其后183例直接转诊行PCI(A组),132例在当地继续保守治疗,67例因再次出现心肌缺血症状行补救性转运PCI(B组)。比较两组1年内全因死亡、再梗死、难治性心肌缺血发生率及30d内严重出血和脑卒中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变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1年内全因死亡率(6.8%比1.6%)、再梗死发生率(17.4%比3.3%)、难治性心肌缺血发生率(22.7%比4.4%)均明显降低(P均〈0.05),而LVEF改善情况A组明显优于B组[(58.7±12.4)%比(47.6±11.9)%,P〈0.05]。结论:溶栓后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转运到上级医院接受PCI治疗,以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成功后早期抬高ST段的下降幅度,评价ST段的早期恢复程度与介入术后血流恢复程度对患者心功能预测价值以及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连续120例首次急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发病12H以内接受介入治疗,测量并比较介入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HST段抬高振幅总和(∑STE)的下降幅度,介入后血流的恢复情况。发病后2~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脏收缩功能。比较∑STE明显下降(下降≥50%,A组)与无明显下降(B组)对心功能的影响,并比较冠状动脉TIMI血流与心功能恢复的关系,以及∑STE恢复与冠状动脉血流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情况:A组81例(67.5%),B组39例(32.5%)。A组患者的LVEF明显高于B组[(58.6±7.1)%比(50.5±7.1)%,P<0.05]。KILLIP分级Ⅲ、Ⅳ级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1.2%比12.8%,P<0.05)。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发病30D内死亡)的患者发生率A组显著低于B组(0%比7.7%,P<0.01)。成功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血流达到TIMI3级者108例,占90%,其中仍有31例(28.7%)患者ST段未能很快下降50%;12例血流TIMI2级者,仅4例ST段很快下降50%,8例(66.7%)的患者ST段未能很快下降50%。发生心脏事件的3例患者均落在血流未达到TIMI3级且∑STE无明显下降的8例中。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早期抬高ST段下降幅度能作为心脏收缩功能和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间接预测指标。∑ST段的下降比TIMI血流能更准确地反映心肌再灌注情况,是血管再通后心肌再灌注的更好指标。TIMI血流结合体表心电图的∑STE改变能更好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联合IABP行PCI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IABP及行PCI术,IABP使用时间20~190(70.6±37.2)h,3例(18.75%)出现局部穿刺部位出血,经压迫后出血停止,除住院期间死亡1例(6.25%),无重大并发症。结论: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延迟PCI与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皮延迟冠脉介入 (PCI)与直接PCI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疗效的差异。方法  14 5例连续行PCI的AMI患者分为直接PCI组 (75例 )和延迟PCI组 (70例 ) ,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各项心脏事件均无显著差异。平均随访 (12 1± 4 5 )个月时 ,直接PCI组患者在不稳定性心绞痛 (9 3%vs 32 9% ,P <0 0 1)、非致死性心衰 (4 0 %vs14 3% ,P <0 0 5 )、死亡 (0vs 7 1% ,P <0 0 5 )及复合终点事件 (12 %vs 4 0 % ,P <0 0 1)方面较延迟PCI组明显降低。但两组间在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及总的心脏性死亡率无显著差异。近期内LVEF值延迟PCI组较直接PCI组显著降低 (0 5 8± 0 14vs 0 6 3± 0 10 ,P <0 0 5 )。结论 与直接PCI相比 ,延迟PCI治疗AMI近期内同样安全有效 ,1年死亡率无显著降低 ,但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衰、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中TIMI血流的影响。方法入选北京大学首钢医院2005年4月至2007年8月急性STEMI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梗死相关血管(IRA)有血栓征象的患者67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7.4±8.1岁,随机分成试验组(PCI前冠状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PCI,n=35)与对照组(直接PCI,n=32)。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CAG资料,对比两组患者PCI术中IRA的TIMI血流情况。结果试验组PCI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86%比18.75%,P〈0.05),IRA远端栓塞发生率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比15.63%,P〈0.05)。结论急诊PCI前冠状动脉内缓慢注射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IRA远端的前向血流,降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外周血 C 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s)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2009年7月~2011年4月在我院行冠脉支架植入术的CHD 患者278例为介入组,未行支架植入的 CHD 患者234例为 CHD 对照组。根据冠脉造影结果,介入组进一步分为单支(143例)、双支(92例)和三支病变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 CRP、MMP-9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入院时比较,支架植入术后24h,48h,介入组患者 CRP [(2.43±0.62)mg/L 比(2.87±0.73)mg/L,(2.98±0.87)mg/L]、MMP-9水平[(12.63±2.68)ng/ml 比(14.62±3.49)ng/ml,(19.62±4.63)ng/ml]显著上升(P <0.05~<0.01);而术后第14d 与患者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HD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CRP 和 MMP-9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冠脉病变越严重,CRP、MMP-9水平越高,三支病变组的 CRP、MMP-9水平[(2.51±0.64)mg/L,(14.67±2.97)ng/ml]显著高于单支病变[(1.83±0.51)mg/L,(9.68±1.42)ng/ml]、双支病变组[(2.17±0.59)mg/L,(11.62±2.19) ng/ml],P <0.05~<0.01;CRP≥3 mg/L、MMP-9≥15 ng/ml 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3.3%、29.1%)分别显著高于 CRP <3 mg/L、MMP-9<15 ng/ml 者(16.1%、1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后48h 内其血清 C 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显著升高,并且升高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