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延时扫描对肝硬化患者肝脏增强CT检查中动脉期时相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确诊为肝硬化且疑有门脉高压征象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A组延时5 s、B组延时12 s、C组延时14 s、D组延时16 s、E组延时18 s,每组40例。均使用自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选取膈顶上2 cm水平的降主动脉为监测点,门静脉期均于动脉期结束后48 s进行扫描,比较五组动脉期图像和门脉期图像评分、动脉期(肝固有动脉、肝实质、门静脉主干)和门静脉期(肝实质)强化CT值。结果 B、C、D、E组动脉期图像和门脉期图像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E组动脉期图像和门脉期图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E组动脉期中肝固有动脉、肝实质、门静脉主干CT值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动脉期中肝固有动脉、肝实质、门静脉主干及门静脉期中肝实质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腹部增强CT扫描中,利用自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触发阈值达到120 HU后,延时12~18 s进行扫描,可获得满意且更利于诊断的动脉期图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宫颈癌患者盆腔脏器亚毫米CT静脉成像的最佳时间,为CT诊断及三维重建提供实践基础。 方法 将45名不同期别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人,自注射造影剂起分别延时70s(A组)、90s(B组)、120s(C组)进行扫描。所得图像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诊断工作站进行观察,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级和评分。对评级评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各组宫颈癌患者静脉期扫描图像评价中B组总体评分最高,增强扫描后经统计学分析,三组延迟增强扫描效果均有统计学差异,B组图像整体增强效果最佳。 结论 自注射造影剂起延时90s行静脉期扫描,可获得图像质量最好的扫描数据,从而有利于宫颈癌的诊断及为三维重建提供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能谱CT基物质分离技术在Child-Pugh A级肝硬化与正常肝脏血流动力学定量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确诊肝硬化Child-Pugh A级并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患者30例作为肝硬化组,同时收集肝脏及门静脉增强CT检查无异常患者30例作为正常肝脏组。两组均采用能谱CT扫描并重建70 keV单能量图像、碘基物质分离图像,在70 keV、碘基图像上分别测量动脉期(AP)和门静脉期(PV)肝脏五叶(肝尾状叶、肝左外叶、肝左内叶、肝右前叶、肝右后叶)CT值和碘浓度(IC),计算动脉期碘分数(AIF)和门静脉期碘含量(PVIC)。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能谱参数,并运用ROC曲线分析各参数诊断效能。结果:肝硬化组动脉期CT值和碘浓度与正常肝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门静脉期CT值和碘浓度显著低于正常肝脏组(P<0.05)。肝硬化组肝脏AIF稍高于正常肝脏组(P>0.05),而肝脏PVIC均显著低于正常肝脏组(P<0.05)。以门静脉期肝脏平均碘浓度21.47 mg/mL为阈值评价肝硬化与正常肝脏血流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0,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83.3%,显著高于肝脏CT值和PVIC。结论:能谱CT基物质分离技术可以用来评价肝硬化与正常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差异,为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剂量双源CT扫描在腹部三期增强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40例疑似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双源CT腹部三期增强检查,根据增强扫描中能量和碘海醇剂量的不同将其分为A1组(低能量低剂量,80 keV、270 mgI/mL)37例、A2组(低能量高剂量,80 keV、350 mgI/mL)35例、B1(高能量低剂量,140 keV、270 mgI/mL)40例、B2组(高能量高剂量,140 keV、350 mgI/mL)28例。采用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和客观评分[信噪比(SNR)]评估各组图像质量,计算各组图像的有效照射剂量[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低剂量双源CT腹部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癌的价值。结果 各组图像可清晰显示血管及脏器组织,均达到诊断要求。各组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腹主动脉腹腔干、腹腔动脉干、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主干图像SNR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1组所得图像SNR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影像组学方法量化原发性肝细胞癌在CT增强扫描时“快进快出”的影像学表现。 方法:在平扫期、动脉期、门脉期上勾画肿瘤靶区(GTV)和部分正常肝脏组织,提取所勾画靶区的特征值,量化GTV以及正常肝脏组织在不同时相上影像组学特征值的差异。 结果:共提取55个特征,正常肝脏组织和GTV在平扫期与动脉期、平扫期与门脉期、动脉期与门脉期所提取的特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分别有7、8、22个和35、41、33个;GTV与正常肝脏组织在平扫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有49个,动脉期46个,门脉期38个;有6个特征与 “快进快出”现象有关。 结论:基于影像组学技术量化不同强化时机肝细胞癌和正常肝脏组织的特征,为追踪肝细胞癌肿瘤异质性及动态变化提供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肝脏CT扫描序列图像轮廓提取、配准与融合问题.方法 采用图像滤波去噪、增强图像边缘及提取图像外轮廓等方法对CT序列图像进行预处理.对肝脏CT扫描序列图像动脉相位期与静脉相位期的图像轮廓进行配准,选取最优配准参数确定不同相位期图像的对应关系,以实现配准.将配准后对应的动、静脉相位期图像融合.结果 融合后的图像展现了同一位置不同相位期肝脏动、静脉的情况.结论 配准、融合后的图像能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可为医生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强化时相鼻咽癌CT影像组学特征的差异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初诊鼻咽癌患者CT图像,每组CT图像包含平扫、动脉期、静脉期3个时相,将大体肿瘤靶区(GTV)和翼外肌设置为感兴趣区。比较不同时相GTV、翼外肌间影像组学特征参数的差异。结果:在平扫与动脉期、平扫与静脉期、动脉期与静脉期3组比较中,GTV和翼外肌各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分别有18、21、9个和31、31、22个。在动脉期、静脉期与平扫的比较中,GTV灰度强度四分位差随分位数增大而增大。GTV与翼外肌在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的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平扫时主要分布在灰度共生矩阵。3组比较中共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有18个,经接受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分析,有10个特征预测GTV满足ROC曲线下面积≥0.9,全部分布于灰度共生矩阵、灰度强度。结论:CT影像组学可以量化分析鼻咽癌肿瘤与正常组织在多期CT图像中的细微差异,客观反映其动态变化,为鼻咽癌的精确诊断和定量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肝脏病变间动态增强CT扫描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THAE)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肝脏或腹部病变为肿瘤类和炎性病变并伴有动态CT扫描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征象病例43例,所有病例病变均由病理或临床资料证实.通过分组并对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征的形态、分布部位、强化特点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肿瘤组THAE征均呈楔形、不规则形或节段形,分布于病灶一侧或远离病灶,边界多清楚.炎症组引起的THPE多呈大叶、大片或斑片状,与炎性病灶相临或环绕炎性病灶分布,边界欠清.肿瘤组与炎性病变组对比,动态增强扫描时动脉期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征在形态和发生部位方面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病变伴有特征的动脉期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征的表现,对于肝内病变的定性和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肝脏病变间动态增强CT扫描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THAE)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肝脏或腹部病变为肿瘤类和炎性病变并伴有动态CT扫描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征象病例43例,所有病例病变均由病理或临床资料证实。通过分组并对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征的形态、分布部位、强化特点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肿瘤组THAE征均呈楔形、不规则形或节段形,分布于病灶一侧或远离病灶,边界多清楚。炎症组引起的THPE多呈大叶、大片或斑片状,与炎性病灶相临或环绕炎性病灶分布,边界欠清。肿瘤组与炎性病变组对比,动态增强扫描时动脉期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征在形态和发生部位方面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病变伴有特征的动脉期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征的表现,对于肝内病变的定性和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不同体位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方法 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疗科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72例胸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4例。A组采用真空负压垫固定,B组采用热塑体膜固定,C组采用真空负压垫+热塑体膜固定。三组患者均使用CT模拟定位机定位,治疗前使用千伏级锥形束CT(CBCT)系统测量并计算出两射野中心点在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的重复摆位误差并比较。结果 A、B、C三组在X轴方向的误差分别为(2.71±2.44)mm,(2.46±1.44)mm,(1.72±1.01)mm;在Y轴方向的误差分别为(3.89±3.04)mm,(3.68±1.93)mm,(2.01±1.20)mm;在Z轴方向的误差分别为(3.21±1.99)mm,(2.20±1.37)mm,(2.29±1.04)mm。A组与B组在X轴、Y轴方向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在Z轴方向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C组与A组在X轴、Y轴、Z轴方向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在X轴、Y轴方向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在Z轴方向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三种体位固定方法进行两两分析比较,最终得出体位固定技术中真空负压垫+热塑体膜固定方法的误差最小,应优先选择。但该方法操作复杂,耗时较多,性价比低,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