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方法用微柱凝胶技术和凝聚胺法对2 586例临床输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用统计学处理。结果微柱凝胶法检出配血不合者82例,凝聚胺法检出配血不合者61例,漏检21例。结论微柱凝胶技术在交叉配血中敏感、操作方便,更有效地保证了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微柱凝胶技术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方法用微柱凝胶技术和凝聚胺法对3020例临床输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用统计学处理。结果微柱凝胶法检出配血不合者71例,凝聚胺法检出配血不合者54例,漏检17例。结论微柱凝胶技术在交叉配血中敏感、操作方便,更有效地保证了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加强微柱凝胶配血技术的质量监控,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用微柱凝胶法对本院需要输血的患者进行交叉配血,对结果难判断的标本再用凝聚胺法及试管抗球蛋白配血法进行比较。结果 3 578例配血中出现假阳性31例,占0.87%。结论微柱凝胶技术配血灵敏度高,易于标准化,结果准确,具有可追溯性,但操作不当也容易引起假阳性,给交叉配血的结果判断带来困扰。  相似文献   

4.
凝聚胺加微柱凝胶卡氏法应用于交叉配血及Rh血型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确保临床输血安全,防止急、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4189名输血前受血者用微柱凝胶卡作血型鉴定,4022名交叉配血采用凝聚胺加微柱凝胶卡氏配血法。结果RhD血型鉴定阴性者12名,阴性检出率为0.29%,凝聚胺交叉配血有10名配血不相合。结论凝聚胺加微柱凝胶卡氏配血技术可作为输血前常规检验并应用于受、供血者Rh血型鉴定。  相似文献   

5.
微柱凝胶技术在婴幼儿输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婴幼儿输血中的应用。方法用微柱凝胶法对婴幼儿输血患者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同时用玻片法、试管法及聚凝胺法进行比较。结果589例血型对照两组完全相同,2106例聚凝胺法交叉配血全部相合标本中,微柱凝胶法6例主侧不合,7例次侧不合。结论微柱凝胶法可以取代试管法用于婴幼儿的ABO和Rh(D)血型鉴定;聚凝胺法配血可能导致抗体漏检,为了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应尽可能同时采用微柱凝胶法配血。  相似文献   

6.
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几年,医院对输血安全问题非常重视,我科为了提高输血安全,采用交叉配血以微柱凝胶法卡式作为主配,再用凝聚胺方法复检,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现把两方法交叉配血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三种交叉配血方法在临床输血中的效果对比。方法抽选我院近一年来自期间需输血的住院和手术患者血标本(1596例),所有标本同时使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统计分析所有标本交叉配血情况。结果凝聚胺法有28例(1.75%)配血不合;微柱凝胶法有37例(2.32%)配血不合;盐水法有6例(0.38%)配血不合,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阳性率明显高于盐水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联合采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能够有效提升其阳性检测率,确保安全输血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输血是临床上治疗抢救病人的主要方法之一,为了避免输注后出现输血反应,主要是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前交叉配血已是常规检查项目。本院输血科自2008年应用微柱凝胶交叉配血卡取代凝聚胺和盐水进行临床配血。现对43例使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出现不同程度凝集的标本再与凝聚胺法和盐水法配血进行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输血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临床重视,人们不但关注由输血引起的传染病,同时更加关注由输血而引起的各种免疫反应。因此如何提高交叉配血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使之真正成为保障用血者生命安全的最后屏障已是当务之急。本文采用当前较为先进的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同时与盐水试管法、聚凝胺法进行比较,并对微柱凝胶法结果阳性的标本用抗人球蛋白法复查,从而探讨微柱凝胶法在临床配血中的初步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方法,为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配血困难的急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筛查配血相容的红细胞。对照组选择26例AIHA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确定配血结果凝集强度最弱的同型供血者红细胞输注。实验组为12例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配血困难的急性AIHA患者,采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法,选取配血结果出现不溶血的同型供血者红细胞输注。结果表明,体外溶血试验法输血组与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配血组输血效果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平均每次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2.26单位,输血后患者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及总胆红素等指标变化与输血前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微柱凝胶抗人球法配血困难时,采取体外溶血试配血可以顺利为AIHA患者筛查到相容红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卡式法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在输血前,使用微柱凝胶法对有输血史、妊娠史、短期内需要多次输血或交叉配血不合的输血或备血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检,筛检阳性者,进一步作抗体特异性鉴定,再选取该抗体对应抗原阴性的供血者与患者进行交叉配血。结果在932例患者病例中,共筛检出不规则抗体3例(0.32%),经抗体特异性鉴定,为抗-E 2例(0.21%),抗-c 1例(0.11%),选取不规则抗体相应抗原阴性的供血者与患者进行交叉配血,配血成功。另检出患者已致敏红细胞所引起的交叉配血次侧凝集2例(0.21%),假凝集1例(0.11%),自身抗体2例(0.21%)。结论微柱凝胶法对于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交叉配血前必须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检,这对有输血史、妊娠史以及短期内需多次输血的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Coombs′试验是免疫血液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为输血前的交叉配血试验中的"金标法"。临床上患者因多种原因导致DAT或IAT阳性较多见,随着近几年微柱凝胶技术的推广应用,笔者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卡式配血发现因献血者原因(DAT或IAT阳性)导致配血不合15例,给安全输血造成一定的影响,值得输血工作者关注。现回顾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能检测出IgG抗体的敏感的交叉配血方法,保证输血安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配血,观察输血后是否发生因红细胞抗原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结果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交叉配血可发现凝集较弱的配血不合,受血者经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交叉配血相合,输血后均未发生因红细胞抗原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结论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交叉配血方法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在临床配血中的效果与体会。方法用两种方法对所有受血者做不规则抗体筛查和对所有配血不合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28例交叉配血不合平行试验中,微柱凝胶法检测出不规则抗体9例,交叉配血不合者28例;凝聚胺法测出不规则抗体7例,交叉配血不合25例。结论微柱凝胶法更灵敏,2种配血方法结合起来应用最佳,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5.
微柱凝胶法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微柱凝胶法在输血科的应用,以更好、安全、有效地指导临床输血。方法分别采用微柱凝胶法,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单克隆抗体)进行血型鉴定2025人次,微柱凝胶卡氏法、聚凝胺法交叉配血1220人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血型鉴定中有8例假阳性,假阳性率为0.39%。在交叉配血中有12例假阳性,假阳性率为0.74%。结论微柱凝胶法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上灵敏度高,用血量少,操作简便,结果易于保存时间长,使临床输血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在临床配血中的应用及结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配血)60例和对照组(采用凝聚胺法进行配血)6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配血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微柱凝胶分析法进行配血的准确度为和灵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特异度不显著(P>0.05)。结论在临床配血中,采用微柱凝胶法相比于凝聚胺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操作便捷,而且可以有效排除干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临床安全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6月间本院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6 630例,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同时将结果与凝聚胺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 630例患者用微柱凝胶法进行抗体筛查,共检出不规则抗体35例,检出率为0.53%;而采用凝聚胺法进行检测,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为0.39%(26/6 630),2种方法间的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630例患者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不合率为0.72%(48/6 630);用凝聚胺进行法交叉配血,不合率为0.45%(30/6 630),2种方法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配血不合共有49例,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不合48例,1例只在凝聚胺法配血不合,经抗体鉴定未确定其特异性,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的灵敏度为97.96%(48/49),明显高于凝聚胺法[61.22%(3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柱凝胶技术的检测灵敏度高,易于标准化,结果清晰、准确,易于判读,对于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重要价值,但凝聚胺法检测快速、简单,也有较高的灵敏度,适用于急诊抢救患者的配血。条件允许时,可同时采用2种方法互为验证,真正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与分析将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应用于临床鉴定血型及输血的过程中的效果,并研究其对临床诊疗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输血的患者148例,同时随机选取148例无偿献血者作为供血标本。分别采用盐水试管检测技术和凝聚胺法,以及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平行进行血型鉴定以及交叉配血,分成盐水试管组及微柱凝胶组。比较两组不同检查方法的检测结果,计算血型鉴定正反定型相符的符合率和交叉配血相合成功率。结果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进行血型鉴定检查结果的正反定型符合率(98.65%)与盐水试管组正反定型符合率(97.97%)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柱凝胶免疫组患者交叉配血成功率(97.30%)显著高于盐水试管组交叉配血成功率(91.89%),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对输血患者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较高,有助于减少交叉配血结果的假阳性率,有较好的敏感度,且该种检测技术操作简单,血型鉴定结果符合率较好,在临床鉴定血型及输血的过程中有较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交叉配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方法用微柱凝胶法对新生儿输血患者进行交叉配血,同时与聚凝胺法比较。结果473例聚凝胺法交叉配血全部相合标本中,微柱凝胶法5例主侧不合,7例次侧不合。结论聚凝胺法配血可能导致抗体漏检,为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应尽可能采用微柱凝胶法配血。  相似文献   

20.
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舍的原因并审j定相应的输血策略,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又配血试验,并对交叉配血不合的受血者、供血者血样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查。结果21735例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不合193例;其中红细胞直抗阳性155例,占交叉配血不舍80.3%;不规则抗体阳性17例,占交叉配血不舍8.8%;自身抗体阳性14例。占交叉配血不合7.3%;其他原因7钢,占交叉配血不合3.6%。结论红细胞直抗、不规则抗体、自身抗体是引起微柱凝胶法交又配血不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