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泌阳凹陷油气输导体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输导体系是连接源岩与圈闭的运移通道所组成的输导网络。应用有关理论.根据主控因素。将泌阳凹陷油气输导体系模式划分为双河一赵凹一安棚连通砂岩输导体系、北部斜坡断阶式输导体系、边界主干断裂输导体系、井楼砂岩一不整合面输导体系.并对这4类输导体系的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2.
根据输导层的类型及其作用,将高邮凹陷西部地区的输导体系划分为骨架砂体输导体系、断层输导体系和不整合输导体系3种类型。骨架砂体输导体系主要分布在阜一段上部、戴一段、戴二段和垛一段,横向上分布广泛,连通性好。是主要输导网络。不同级别断层输导体系封闭性差异较大,二级断层在阜宁组侧向封闭性中一到好,多数三、四级断层在阜宁组侧向封闭性差,大部分断层的垂向封闭性均较好。确定了吴堡不整合的有效输导能力,有效不整合输导体系主要分布于马家嘴、黄珏西部和东南部及南部断阶带。油气在韦庄地区的运移主要靠骨架砂体.马家嘴和黄珏地区主要靠断层垂向沟通油源,同时不整合和骨架砂体也起到了汇集和横向输导油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泌阳凹陷油气展布及运移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位于我国河南省南部唐河与泌县之间的泌阳凹陷是新生代富含油气的小型断陷。其主要的生、储油层段为核桃园组 ,展布面积达 970 km2 ,最大生油层厚度达 73 0 m。通过对研究区油气运移的分析和地层剥蚀对油气分布的影响推断 ,泌阳凹陷除在凹陷中心发育有生油中心外 ,在双河和井楼之间还发育有一个次要的生油洼陷  相似文献   

4.
黄河口凹陷渤中34 区明化镇组下段油气输导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渤中34区输导体系特征及其与中浅层油气成藏规律关系的研究表明,对油气运移起重要作用的输导体系主要有断层和砂体,油气的富集受控于断层和砂体的分布,且断层与砂体耦合接触关系既决定了输导体系的有效性,也决定了浅层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通过建立断层与砂体耦合接触半定量静态模型,证实断层与砂体的接触面积是影响油气充满度、储量丰度和油柱高度的重要参数,指导了渤中34-B构造的井位部署,渤中34-B-3D井砂体的含油气性预测结果与实钻吻合较好。实践证实,断层与砂体耦合接触关系半定量描述方法对成熟探区开拓勘探空间、寻找潜在油气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通过金湖凹陷典型探井的声波时差曲线分析,论述普遍存在的欠压实现象,并解释当前的油气藏格局。油气的分布虽受多种因素控制,但初次运移输导层砂体常常是油气富集成藏的最有利部位,进而纵向多参数评价研究区古近系烃源岩生排烃范围,以明确下步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6.
泌阳凹陷流体势场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改进的Phillipone法对泌阳凹陷地层古压力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研究区的古流体势,并分析了成藏期古流体势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探讨了研究区油气成藏的特点和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流体势场及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明显,在成藏关键期(廖庄组末期)油气藏基本位于流体势相对较低的区域内,并以构造油藏为主;高势区也有油气藏分布,但以原生型岩性油气藏为主,也是本区下一步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7.
油气成藏动力学及油气运移模型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油气成藏动力学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下历史地再现油气生,排、运,聚直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一的含油气系统,也可以是多个相关含油气系统的组合,甚至可以是与某一油气藏形成有关的某些地质单元,三维烃源体与油气输导体系的建立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温度,压力(势),应力等物理,化学场是流体运移的动力,在不同物理,化学场和不同流体输导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核心,有了各种边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就可以在三维流体输导体系构造发育历史模拟的基础上,实现烃类生,排,运聚历史的模拟,从而揭示各种成藏规律,将石油地质研究提高到追踪油气运移路径,估算运聚量的新高度,为油气勘探提供全新的概念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及工作手段,内提出了宏观油气运移的概念模型,并由此导出了重要的油气运移概念。  相似文献   

8.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综合应用录井、测井、地震、分析测试等资料,识别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油气运移范围和路径,指出了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分析了海安凹陷泰州组输导体系的特征及其组合方式.泰州组一段3套骨架砂体和系列断层相互配置,形成了连通砂体型、断层型、砂体—断层复合型3种输导体系类型.输导体系类型决定了该区的油气成藏模式,在泰州组一段1砂组,以连通性较差砂体为输导体系,发育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在2+3砂组中,以断层或砂体—断层为输导体系,发育构造油气藏.综合研究表明,海安凹陷泰州组的砂体和断层是油气运移优势通道,以连通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距烃源层较近或相邻的层位;而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  相似文献   

9.
临南地区断层输导体系与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在系统描述临南地区断裂体系及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断层的封堵性和输导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分析了夏口断裂带的封堵和输导作用及其对临南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提出了断层输导的三种模式,即:垂向输导模式、侧向输导模式及阶梯状输导模式;总结了临南地区不同断层输导作用形成的三种不同的成藏模式及特点。  相似文献   

10.
泌阳凹陷油气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烃源岩发育,有机质丰度高,成烃潜力大,主力烃源岩大部分已经成熟.形成了丰富的油气资源;而南部和北部扇三角洲体系大多数都伸入生油区内.形成纵向交互叠置的多套生储盖组合。油气输导体系主要由砂体和断裂系统构成。在砂体内部,由于孔隙结构分布差异导致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油气运移成藏从核一段沉积末期-廖庄组沉积期开始,延续到廖庄组沉积末期以后的抬升时期,而廖庄组沉积末期以后的抬升剥蚀期是主要的充注成藏时期。根据油气成藏特征,在泌阳凹陷划分出3种典型的成藏模式,分别为早期成藏晚期连续叠加成藏模式、早期成藏晚期断层调整成藏模式和早期运移、断层调整、晚期充注成藏模式;在油气成藏特征分析基础上,认为北部斜坡带和南部陡坡带仍有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东营凹陷中北部沙四段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东营凹陷中北部沙河街组沉积相。研究表明.该区沙四段属干盐湖至盐湖沉积,可划分为砂坪亚相、盐沼亚相、间歇性盐湖亚相、常年性盐湖亚相4类亚相类型,并对沙四段沉积相演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发育了大面积的湖相碳酸盐岩,而由灰岩、泥灰岩、灰泥岩或膏泥岩不等厚互层沉积形成了渤南洼陷一套重要的碳酸盐岩烃源岩。该套烃源岩厚度为20~100 m,厚度中心分别在垦西、义东地区。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主要为腐泥型,是一套类型好、高丰度的优质烃源岩。烃源岩有机质的生烃期较同层系泥岩生烃期早,在Ro为0.6%左右达到生烃高峰。原油以高C35/C34升藿烷比值、高丰度的4-甲基甾烷、高含硫量为标志性特征。油气经历了东营组末至馆陶组,馆陶组末至明化镇组两期成藏过程。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碳酸盐岩、扇三角洲及砂岩滩坝等形成的各类圈闭,以及与深洼陷带油源能够侧向对接的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是未来的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3.
根据基准面旋回原理和地震相分析技术,将东营凹陷樊东地区沙三中地层划分为SA和SB两个等时地层单元。SA主要由三角洲-滑塌浊积岩所构成.而SB主要为斜坡扇-盆底扇沉积体系。进一步研究表明,顶超面奔坡折带控制了砂体的成因、分布以及岩性圈闭的形成。其中盆底扇、滑塌浊积岩砂体以及斜坡扇砂体是岩性圈闭的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4.
根据古地形、岩心观察、测井曲线等特征.认为潜江组发育三角洲、淡一半咸水湖、盐湖等沉积体系。潜江凹陷碎屑物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于西部及北部。以西部荆门物源为主,汉水、乐乡关及永隆河物源次之。总体具有北部单向远物源、西强东弱、继承性供给的特点。研究区总体上。自北西向南东方向,由三角洲沉积体系变为淡-半成水滨浅湖沉积体系.再变为盐湖沉积体系。潜江凹陷砂体主要呈北西方向展布是岩性油藏发育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5.
冀中坳陷淀南地区沙河街组一段层序地层及沉积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岩心、钻井、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对冀中坳陷淀南地区沙河街组一段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建立了以体系域为单元的等时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将沙河街组一段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并以岩性、岩相以及地层叠置样式的变化进一步细分出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在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分析了沙河街组一段沉积相的构成、演化和分布规律,认为沙河街组一段主要发育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沉积。  相似文献   

16.
对沾化凹陷沙河街组不同分布模式的砂岩透镜体内部和表面砂岩和泥岩的密集采样进行了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阴极发光分析,探讨了砂泥岩界面附近与透镜体内部的碳酸盐胶结作用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表明,这种差异随透镜体的埋藏深度以及砂岩、泥岩各自的厚度变化而变化。无论是孤立式透镜体,还是叠加式透镜体,当砂体厚度超过2m、泥岩厚度超过5m时,砂、泥岩界面的晚期碳酸盐胶结程度高于砂体内部。透镜体在埋藏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次生孔隙,以及晚期成岩作用阶段砂泥岩之间存在的单向或双向流体(物质)传递,是晚期碳酸盐矿物能否在透镜体表面(或薄砂体内部)大量胶结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黄骅坳陷中部沙三段沉积体系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为了揭示黄骅坳陷中部沙三段沉积体系的分布规律,根据对沙三段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的分析,运用现代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理论,在该段划分出4种沉积体系:扇三角洲体系、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湖泊体系和重力流体系。根据层序地层学研究结果,沙三段被细分为3个层序(SQ1、SO2、SO3)9个体系域。对沙三段各体系域发育期的沉积体系展布特征和物源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预测出5个有利勘探区,即歧南凹陷中部、歧北凹陷东南部、板桥凹陷中部、港东断层下盘和海河断层西南部。图8参19  相似文献   

18.
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湖相碳酸盐岩成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济阳坳陷渤南洼陷沙河街组下部发育了一类以泥质灰岩、泥灰岩和泥质白云岩为主的富含有机质的湖相碳酸盐岩。其有机显微组分以矿物沥青基质和沥青质体为主;可溶有机质中饱和烃/芳烃值低,非烃和沥青质含量高;分子标志物的原始生物骨架结构保存好,重排类化合物含量低,有机含硫化合物丰富,并发育诸多特殊类型的标志物。湖相碳酸盐岩所表现出的这些特征与其特殊的沉积环境密切相关,硫酸盐还原菌、绿硫菌、蓝细菌等微生物是该类烃源岩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综合考虑沉积相差异和成熟度的影响,可将二苯并噻吩与菲的比值大于1、重排甾烷及C30重排藿烷极不发育、富含2-甲基藿烷和30-降藿烷系列等条件作为判识湖相碳酸盐岩生油的标志。渤南洼陷湖相碳酸盐岩至少出现过两期生烃高峰,具备形成大规模商业性油藏的能力,可以成为我国陆相湖盆下一步优选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9.
济阳坳陷车镇凹陷沙二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模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车镇凹陷沙二段沉积时期地形相对平缓,普遍发育了浅水三角洲沉积。在钻井岩心描述及相关测试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录井、测井等资料分析,对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车镇凹陷沙二段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是沉积主体,可划分为内前缘和外前缘,具有相带宽、水下分流河道骨架砂体发育、席状砂大面积分布的特征。浅水三角洲砂体以中细砂岩、粉细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粒度概率图以滚动跳跃加悬浮式、一跳一悬式和两跳一悬式为主;发育反映河流作用的各种层理构造、反映湖浪改造作用的浪成层理和波痕以及生物扰动等沉积构造。  相似文献   

20.
西湖凹陷花港组沉积相特征及相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湖凹陷是我国近海海域最大的凹陷之一,同时也是天然气勘探重点区域。目前西湖凹陷主要勘探目的层为渐新统花港组,关于花港组沉积相前人做过一些研究,但存在较大争议。以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对西湖凹陷花港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湖泊和扇三角洲等4种相类型,平面上河流和三角洲沉积主要分布在凹陷西部边缘,扇三角洲沉积主要分布在凹陷东部边缘,在凹陷中央主要发育滨浅湖相沉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