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极谱络合吸附波方法检测了草丁膦乙酰转移酶基因(PAT基因)的DNA特定序列。用水热法合成表面具有自由羧基的硒化铅(PbSe)纳米粒子,以乙基-(3-二甲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为偶联活化剂,将其标记于合成的5′端氨基修饰的寡聚核苷酸片段上,制成DNA探针,用于检测互补的目标DNA序列。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修饰的碳糊电极作为基底电极,通过静电作用将来自于PAT基因的目标DNA特定序列固定在电极表面,并与标记有PbSe纳米粒子的互补DNA探针杂交。以铅-铜铁试剂-六次甲基四胺-HAc极谱络合吸附波测定氧化溶解Pb-Se得到的Pb2+,成功检测了PAT基因的DNA特定序列。测定目标DNA的线性范围为1.0×10-11至1.0×10-7mol.L-1,检测限为8.7×10-12mol.L-1(3σ)。此方法测定目标DNA序列检测限低,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重现性好,操作简捷方便,对互补和非互补序列具有很好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低温水热条件下,以BiCl3、Na2S2O3(或Na2S、硫脲)为反应物,制备了硫化铋(Bi2S3)纳米晶.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及纳米粒度测定仪对样品的结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所得样品为正交晶系的Bi2S3纳米晶,形貌主要为纳米棒;同时硫源、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会影响样品的粒径.  相似文献   

3.
在谷胱甘肽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表面螯合Fe^3+离子后,研究了DNA分子在不同p H和盐浓度条件下在粒子表面的吸附和脱附行为。在pH〈4.0的条件下,DNA通过所含的磷酸根基团与粒子表面的Fe^3+离子产生配位相互作用而吸附到粒子表面,此过程受盐浓度影响不大。当pH〉4.0时,由于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竞争作用,使DNA的磷酸根基团不能与Fe^3+离子配位,此时只能通过静电或氢键作用吸附,但是吸附效率很低。因此,Fe^3+离子修饰的金纳米粒子只在低p H条件下可以实现对DNA的高效吸附。这种基于配位作用的吸附效率要高于盐桥作用,而且不会受到溶液中盐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硝酸铋和硫脲为反应物,乙二醇为溶剂,制备了花状硫化铋纳米结构。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等手段,研究了铋源浓度、表面活性剂、反应时间等参数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并对花状硫化铋材料的光热转换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铋源浓度为0.01mol·L~(-1),聚乙烯吡咯烷酮-K30作表面活性剂,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20min,得到花状硫化铋纳米结构;其粒度均一,分散均匀,在可见光波段具有较好的光热转换性能。  相似文献   

5.
以BiCl3为原料,N2H4.H2O为还原剂,油酸钠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水相一步还原法制得高纯度、平均粒径为20nm、近球形的超细金属铋纳米粒子.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差热热重分析(DTA/TG)等手段考察了粒子的物相、组成、粒度、形貌及其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单扫描示波极谱测定豆类中的痕量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HAc-NaAc(pH=3.50)的溶液中,Molybdenum(Ⅵ)与茜素红S生成络合物,该络合物在滴汞电极上于-0.78 V(vs.SCE)处产生一个灵敏的络合吸附波.用单扫描极谱法与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该体系的极谱行为和反应机理.试验表明,该极谱波属于有吸附性的不可逆过程,测得电极反应电子转移数n=1,H 反应数n'=1.用单扫描极谱法可以测定痕量钼(Ⅵ),线性范围为0.05~1.00 mg/L,该方法用于豆类中痕量钼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利用固定金属离子亲和色谱法即IMAC(Immobilized Metal-ion affinity chromatography)的原理,使用表面修饰Ni2+离子的金纳米粒子对牛血红蛋白的吸附和脱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粒子对牛血红蛋白的最大吸附量可达到5.56mg/mg。粒子可以将牛血红蛋白从牛血红蛋白和牛血清蛋白混合物中分离出来。通过紫外光谱及电泳测试进一步论证了前面的结论。这种方法简单、有效、方便,在牛血红蛋白的分离纯化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是一种重要的复合材料制备基质,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制备吸附分离材料理想的支撑材料.将其他组分的吸附材料结合二氧化硅基质,能显著地提高复合材料的分离能力和吸附性能,利用基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制备复合型吸附分离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了各种基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复合材料的组成类型、制备方法以及材料的吸附分离性能,详细阐述了基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在吸附分离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通过水热合成的方法制备出磁性Fe3O4纳米粒子,并将其表面功能化,得到新型的磁性纳米粒子.对影响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R吸附效果的一些因素如吸附剂加入量、吸附时间、浓度、p H等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制得的磁性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适用于水中痕量藻毒素的去除.  相似文献   

10.
以纳米炭球为载体,采用一步液相还原法合成Bi/C纳米催化材料,并利用XRD、EDX、XPS、SEM和TEM对产物的物相、组成、形貌和元素化学态进行详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成功合成粒径为3-5 nm的金属Bi纳米粒子,该纳米粒子均匀地负载在纳米炭球表面上,无明显团聚现象。所得到的Bi/C纳米复合粒子对硼氢化钠还原对硝基苯酚(4-NP)具有明显的催化活性;当Bi负载量为26.5 wt.%时,该反应在室温下的反应速率常数可达到0.204min-1;通过阿仑尼乌斯方程得到的表观活化能为39 k J·mol-1。与常见的贵金属催化剂相比,该Bi/C纳米复合粒子具有价格低廉、合成简单以及活性较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两步溶剂热法制备了硫化铋/钨酸铋(Bi2S3/Bi2WO6)异质结光催化剂,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和光电化学测试等对样品进行了系统表征分析.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对Bi2S3/Bi2WO6复合材料进行了光催化固氮性能研究.结果表明,Bi2S3与Bi2WO6质量比为5% 的Bi2S3/...  相似文献   

12.
DNA序列的数形表示是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处理方法分析生物分子序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序列表示的优劣会对最终分析结果有直接的影响。本文介绍了现有几种DNA序列数形表示方法。  相似文献   

13.
Nandy ,Leong和Mogenthaler和Randic等给出了一些DNA序列的 2 D和 3 D的图形表示 ,它给了DNA序列的比较直观的描述 .本文给出了新的DNA图表示由在 2 D空间用 4个特殊的矢量分别表示那四个核苷酸的基 .这样一个DNA序列就能表示在一个平面上 .同时证明了这个新的DNA图表示是非退化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 MoS2/Bi2S3 复合纳米材料,并将其用作催化发光(CTL)方法检测正己烷的敏感材料。研究结果表明 MoS2 修饰能有效增强 Bi2S3 催化发光特性,该敏感材料对正己烷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较好的选择性及较快的响应、恢复速度,响应时间为 3 秒,恢复时间为 16 秒。在 12~480 ppm 浓度范围内,催化发光信号强度与正己烷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909.18x+1 533(R2=0.986 5),检出限为 1.81 ppm。此外,将其用于检测 10 种不同挥发性有机物,结果显示除了对甲苯、异戊醇、异丁醛、乙酸乙酯有很弱的敏感信号外,对正己烷有着明显的响应信号,而对其他挥发性有机物没有响应,由此表明该传感器对正己烷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传感器使用寿命研究结果发现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5.
利用DNA自组装原理合成了一种高灵敏的线形一体化细胞探针,用于快速、高灵敏以及高特异性的癌细胞定量分析。该探针采用了功能元件一体化的设计,以DNA纳米线为载体,将磁分离元件、识别元件以及信号元件集中于一体。该探针与电化学检测手段相结合,实现了对人B淋巴瘤细胞(Ramos细胞)的快速定量分析,检测时间仅需30min,检测限可达到200个细胞。通过选择性实验证明了该方法不仅具有高的灵敏度,还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因此,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硝酸铋(Bi(NO3)3)和硫化钠(Na2S)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Bi2S3纳米粉体,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硫与铋的比例和反应温度对Bi2S3纳米结构形貌和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粉体均为纯净正交相Bi2S3;随着硫与铋的比例增大,产物的长度和直径都增大;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测量表明,所有粉体的吸收谱相对于正交相Bi2S3块体都出现了蓝移.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用马氏距离研究基于碱基含量特征的分类方法、用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讨论基于碱基位置特征的分类方法、单位序列所含信息量 (即熵 )的多少对 DNA序列进行分类等三种方法 ,建立了对应的分类模型 ,并得到了各模型的算法以及判别函数 ,对解读 DNA全序列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相似文献   

18.
在pH 7.0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用电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孔雀石绿(MG)与鲱鱼精ds-DNA的相互作用。循环伏安法表明,MG在-1.0~+1.5 V(vs.SCE)范围内有3个氧化还原峰。加入双链DNA后,由于MG与DNA相互作用,使MG在+0.547 V处的氧化峰电流明显降低,而峰电位基本没有改变。优化了结合反应条件,在最佳条件下,MG氧化峰电流的下降值同DNA的浓度在10.0~100.0 mg.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关系方程为Δip(μA)=0.066+0.009 6c(mg.L-1),检测限(3σ)为6.0 mg.L-1。通过DNA加入前后峰电流的变化,可计算出MG与DNA结合比n(MG)∶n(DNA)=2∶1,结合常数为5.67×1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