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内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临床诊断为副鼻窦疾病患者经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MPR)结合轴位综合分析,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准确测量手术区域空间数值.结果 MPR图像清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眶周、颅底以及鼻窦复合体的解剖变异等区域的精细结构,提供手术安全空间数值,50例患者CT检查结果及测量数据与内镜手术所见符合率高.结论 多排螺旋CT(MSCT)技术对安全实施鼻内镜手术具有指导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志刚 《中原医刊》2002,29(5):25-26
鼻内镜下鼻及鼻窦手术是慢性鼻窦炎 ,鼻息肉等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现已得到广泛开展 ,而鼻窦CT扫描能够了解窦口鼻道复合体及其周围解剖变异对鼻内镜下鼻及鼻窦手术的帮助作用是巨大的。窦口鼻道复合体及其周围解剖变异是鼻及鼻窦手术中所要经常面对的问题之一[1~ 3 ] ,对此问题的解决是否恰当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对窦口鼻道复合体及其周围解剖变异的手术处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回顾分析我科 1999年 10月~ 2 0 0 0年 10月实施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 (FESS)的 15 6例手术 ,对此问题浅谈一点认识。1 临床资料1 1 …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窦口鼻道复合体多排螺旋CT检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11例鼻疾病患者,采用东芝64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多排螺旋CT横断面容积扫描,然后经CT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重点观察钩突、中鼻甲、鼻中隔、筛泡的结构、形态和位置及变异情况,以及与慢性鼻窦炎的密切关系。结果:经MPR重建得到的冠状面图像能清楚地显示OMC区域的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本组病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占92%,扫描显示中鼻甲气化占38.2%,中鼻甲反向弯曲占15.7%,Haller气房占18.6%,筛泡过度气化占16.7%,钩突偏曲占27.5%。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图像(MPR)能清晰的显示OMC冠状面图像及解剖变异;OMC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与鼻窦病变的关系。方法搜集经CT冠状位扫描及鼻内镜手术共36例,重点观察钩突、筛漏斗、半月裂、Haller气房、鼻甲气房的解剖变异与病变,以及引起鼻窦病变的病理生理变化。结果36例窦口鼻窦复合体区域的钩突变异28例(77.8%),筛漏斗狭窄或密度浑浊共22例(61.1%),半月裂浑浊16例(44.4%),Haller气房4例(11.1%),鼻甲气房8例(22.2%);引起的鼻窦炎18例(50%)为最多见,其余为鼻窦息肉6例(16.7%),真菌性鼻窦炎4例(11.1%),鼻窦囊肿2例(5.6%),混合性病变6例(16.7%)。结论CT冠状面扫描能清楚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病变以及引起鼻窦病变的部位、程度和性质,为鼻内镜提供可靠的解剖标识和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副鼻窦CT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更好的开展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观察中鼻道解剖变异及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以反映病变范围、程度及其邻近关系。方法采用鼻窦连续冠状和矢状位扫描。观察100例患者(包括鼻中隔偏曲伴鼻窦炎30例,慢性鼻窦炎40例)。结果发现:鼻丘气房、中鼻甲气化和曲线反常、筛泡过度气化、钩突偏曲是最常见的中鼻道解剖变异。鼻窦CT能清晰的显示鼻窦和中鼻道窦口鼻道复合体及其变异。结论鼻窦CT对鼻窦内窥镜手术有肯定的指导价值,并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术前必不可少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冠状 CT扫描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6 0例鼻腔鼻窦炎病变患者采用冠状位 CT扫描及图像后骨重建法处理。结果 冠状扫描能清晰显示病变程度和范围、鼻腔鼻窦粘膜、窦口鼻道复合体粘膜及解剖变异等情况。结论 冠状 CT扫描能正确反映鼻窦炎的解剖变异、病变范围、程度及周围关系 ,减少手术并发症 ,是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前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强 《微创医学》2001,20(6):789-790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冠状CT扫描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鼻腔鼻窦炎病变患者采用冠状位CT扫描及图像后骨重建法处理.结果冠状扫描能清晰显示病变程度和范围、鼻腔鼻窦粘膜、窦口鼻道复合体粘膜及解剖变异等情况.结论冠状CT扫描能正确反映鼻窦炎的解剖变异、病变范围、程度及周围关系,减少手术并发症,是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前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赵俊杰  申艳光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6):4950-4952
目的:回顾性分析鼻腔和鼻窦炎性病变CT征像及分型的病理和解剖依据。方法:收集我院经临床病理证实的术前均行CT扫描鼻腔和鼻窦炎性病变的42例。结果:鼻腔和鼻窦炎性病变分为五型:漏斗型,占16.6%;窦口鼻道复合体型,占47.6%;蝶筛隐窝型:未见单纯此型的病例;息肉型,占14.28%;其余为混合型。霉菌性鼻窦炎2例,其他返流感染40例。合并鼻道窦口复合体及鼻甲变异23例。结论:各型鼻腔和鼻窦炎性病变与窦口鼻道复合体或蝶筛隐窝炎症、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鼻甲气房、鼻中隔偏曲等解剖变异螺旋CT有相关性,其分型标准的应用价值有一定的局限性。鼻腔和鼻窦真菌性病变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9.
窦口鼻道复合体影像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是近年鼻内窥镜检查和手术开展后提出的新名称,此区域是前组鼻窦引流的所在部位,也是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重点区域。手术若对该处病变清除不彻底,会影响手术治愈率和复发率;若术前对OMC解剖变异认识不足,可能造成手术损伤,产生严重并发症,目前,影像学检查是评价OMC解剖变异和判定病变位置、范围的主要方法,随着检查手段的日新月异,鼻窦平片已难以提供令人满意的影像,MRI对鼻窦的正常骨性结构及炎性病变病因的观察价值不大,常规CT扫描中冠状位高分辨率CT是显示OMC结构的最佳技术,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和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由于其各自的优越性,在OMC区的临床应用很有潜力,现将OMC的影像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鼻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3例(男17例,女6例)鼻部疾病患行螺旋CT扫描后经软件处理,进行多平面和仿真内镜成像,并与鼻内镜手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图像从各种角度、多切面地显示了鼻、鼻咽部及副鼻窦的解剖、病变部位、范围及气道情况。CT仿真内镜显示上述情况与鼻内镜所见相似,并可进入鼻内镜无法到达的腔道(鼻窦内、狭窄的鼻道内及梗阻病变的远端)。结论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和仿真内镜成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研究跟骨骨折患者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扫查对骨折重组方式及复杂骨折显示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52例患者进行足部螺旋CT扫描,分别用软组织算法B30s和骨算法B60s进行薄层重建,在3D工作站进行多方位MPR和VR重组。结果:本组52例患者共86处骨折,单侧骨折18例,双侧骨折34例,MPR结果显示粉碎性骨折54处,线性骨折32处,骨算法重建MPR图像骨窗能够清晰的观察到骨折情况并明确骨折片数目、骨折线的走向、关节面损伤以及关节腔内骨折情况;软组织算法重建MPR图像同样能够清晰观察软组织及肌腱损伤情况。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多平面重组和容积再现重组能够清晰地对跟骨骨折患者的骨折及软组织损伤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必要、可靠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SCT多平面重建(MPR)对窦口鼻道复合体(OMC)解剖变异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其在临床手术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SCT扫描的63例解剖变异伴副鼻窦炎症患者的影像资料,先行轴位薄层容积扫描,并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上行多平面重建,重点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的影像特点及其与鼻窦炎症发生的关系。结果 (1)解剖变异:钩突偏移17例,其中向内偏移9例,向外偏移8例;中鼻甲过度充气20例;中鼻甲反向7例;筛泡过度气化7例;Hallor气房6例。(2)鼻旁窦炎症表现:上颌窦炎26例(左侧10例,右侧11例,双侧5例);筛窦炎19例(左7例,右6例,双侧6例);上颌窦并筛窦炎15例(左5例,右6例,双侧4例);右侧鼻旁窦炎合并左侧上颌窦炎1例,左侧鼻旁窦炎合并右侧筛窦炎2例。结论MSCT多平面重组(MPR)着重OMC细节的显示,构建鼻道引流通道,提供治疗方案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平扫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美国GE Light Speed 64层螺旋CT扫描机,行连续容积扫描,对98例临床怀疑急性阑尾炎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平扫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法(CPR)、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重建,总结分析急性阑尾炎CT平扫表现,通过与手术病理比较评估CT平扫对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并探讨其临床价值。结果 98例疑似急性阑尾炎患者54例行手术治疗,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急性阑尾炎,其中平扫诊断46例,3例为假阳性,2例为盲肠憩室炎,1例为回肠末端炎,4例未能诊断。平扫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敏感度为91.5%、特异度为94.1%,阳性预测值为93.5%,阴性预测值为92.3%,准确度为92.9%。同手术病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病理诊断正常阑尾7例(因临床怀疑而行手术治疗)。7例正常阑尾中,盲肠憩室炎2例,回肠末端炎1例,盲肠炎1例,盆腔炎1例,无异常发现2例。结论 CT平扫可以快速准确地显示急性阑尾炎及其并发症,而且操作简便无造影剂过敏之忧,病人承担费用少,辐射剂量低,特别适用一些急重的急腹症的患者,可以作做为怀疑急性阑尾炎而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三维多平面重建图像(MPR)在鼻腔、鼻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粘膜囊肿4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45例,鼻腔鼻窦肿瘤6例,所有病例均用多平面重建冠状、矢状、水平成像,必要时任意方向重建。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多平面重建图像与常规冠状扫描图像相当,比常规轴扫图像,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筛板等正常解剖结构,肿瘤、鼻息肉、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周围组织关系显示更清楚,更符合医生观察习惯。结论螺旋CT三维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及筛板正常解剖结构及变异,鼻腔鼻窦病变准确,有助于临床医师纤维内窥镜手术方案的制订和实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关节创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38例骨关节创伤患者螺旋CT扫描及重建图像资料,全部病例均接受X线、CT检查及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MPR、容积积分法VR及表面遮盖SSD)技术,采用平滑及超高算法获得高质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经MPR、VR及SSD三维重建后均发现骨折,并能立体、准确地显示骨折线的长短、走向累及关节面和骨折断端的形态以及游离小骨片的大小空间位置及骨折的关系。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关节创伤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二维MPR三维VR重建技术在肩胛骨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东 《河北医学》2009,15(1):79-8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在肩胛骨骨折中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的临床、X线平片、CT影像学资料,其中MPR、VR重建均运用GELightspeed16排螺旋CT机及(AW4.2)工作站。结果:28例患者中二维MPR发现骨折31处,肩关节脱位5例,其中x线平片漏诊骨折4处、常规CT轴扫漏诊骨折2处、VR重建漏诊骨折4处。MPR、VR重建均能多方位、立体、全面地显示肩胛骨骨折部位和程度。MPR在显示微小骨折方面较好,而VR在显示骨折的位置、形态、范围及移位方面较好。结论:螺旋CT的MPR、VR重建是诊断肩胛骨骨折的重要检查手段,对肩胛骨骨折分类、手术入路方案的制定等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对中耳炎患者人工听骨链重建术前听骨链完整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人工听骨链重建术前行MSCT检查的慢性或胆脂瘤中耳炎患者7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完成MSCT检查和手术治疗,将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仿真内窥镜(VE)及容积重现(VR)等重建处理,并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三种处理技术对听骨链各部位完整性的术前诊断价值。结果 MPR、VE及VR对锤骨和砧骨畸形诊断准确性大致相近,均显示出良好准确性,其中VR对锤骨颈准确率优于MPR,对锤骨头准确率优于VE;同时MPR对砧镫关节和镫上畸形诊断效果较VE和VR具有一定优势。结论MPR、VE及VR均为常用MSCT后期处理技术,用于慢性中耳炎患者听骨链术前完整性评估均具有良好价值,在常规图像基础上结合多种后期处理技术可提升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行X线正侧位片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患者的完整影像学资料,观察分析骨折的发生部位、表现形式。结果(1)36例患者共41侧踝关节骨折,其中单踝骨折5例,双踝骨折25例,三踝骨折11例。伴有足骨骨折11例。(2)多层螺旋CT扫描MPR重建对踝关节骨折诊断率达100%;VR虽然对细小骨折显示不佳,但更有利于空间上了解骨折的移位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MPR结合VR重建能够充分显示踝关节骨折的发生部位和发生方式,能够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肾癌患者的临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4例肾癌疾病患者的临床及螺旋CT检查资料,观察其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本组84例肾癌患者经螺旋CT平扫,肿瘤位于肾上极38例、位于肾下极34例、位于肾窦附近处7例、占据全肾5例;肿瘤的直径在1.2cm-13cm之间,平均直径为(8.2±2.4)cm;肿瘤的形态主要为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形;CT分型与手术病理分型的符合率为83.3%;CT平扫表现为肾实质占位病变,瘤体与肾实质分界不清,CT增强扫描瘤体各时期强化程度不同,均低于正常肾实质。结论螺旋CT尤其是增强扫描能够清楚地显示出肾癌患者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范围,并能够准确测定肿瘤的密度和进行分型,在肾癌的临床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眼眶爆裂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9例眼眶爆裂性骨折病例进行16层螺旋CT轴位扫描并与多平面重建成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轴位图像漏诊眶底壁骨折23例,冠状位图像未见漏诊病例;矢状位图像显示眼眶底壁骨折及其移位情况83例.结论轴位图像能显示眼眶内、外壁骨折,冠状位图像能显示眼眶四壁骨折,矢状位图像能显示眼眶底壁骨折及其移位情况,多平面重建能在一次轴位扫描后获得冠状及矢状位图像,可弥补轴位图像对眶底壁显示的不足,对眼眶爆裂性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