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京红  高峰  官满元  刘少军  张忠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211-17212,17218
2009年10月22日受热带低压、低压槽和冷空气共同影响,海南岛出现强降水天气过程,东线高速公路发生多处滑坡地质灾害。通过对滑坡成因进行分析,得出了东线高速公路发生多处滑坡是在特定地形条件、大风和暴雨等气象因素共同作用下滑动失稳的滑坡。其中热带低压产生的强降水和大风力,是诱发东线高速公路暴雨型滑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利用石羊河流域武威市地质灾害实况资料和武威市4个气象站(凉州、民勤、古浪、乌鞘岭)1971~2005年降水、大风沙尘暴等诸多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该流域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天气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结果表明,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主要广泛分布于南部山区天祝等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渍化等灾害主要分布于流域下游民勤等地;强降水和大风、沙尘暴天气都是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主要气象影响因素。并找出了降水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确定了降水临界值;根据大降水集成预报结论和上级指导产品做诱发地质灾害的短期降水预报,利用当地天气实况、地质灾害地域特点、卫星云图、雷达等探测手段制做地质灾害预报并建立该市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并于2004年投入业务使用,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利用瀛汶河流域8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09~2014年5~9月份的逐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瀛汶河流域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利用常规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对该流域短时强降水个例进行天气学分析,总结出了该流域短时强降水的特征信息。结果表明,瀛汶河流域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局地性强,对暴雨的贡献较大,从西南部平原到东北部山区呈递增趋势。该流域短时强降水的年际频次变化大,集中出现在7~8月份,7月上旬至8月中旬是该流域短时强降水的高发期。该流域的短时强降水日变化明显,一日中有傍晚和清晨两个峰值,夜雨特征突出。流域内山区的短时强降水多在午后到夜间形成,且频次多,强度大;平原区多在夜间和早晨形成,频次少,强度小,山区傍晚的短时强降水峰值比平原提前1 h。由强对流系统造成的短时强降水过程,高空冷空气、低层暖湿输送等热力条件较好,持续时间短;暴雨过程中的短时强降水动力和水汽条件好,持续时间长,容易诱发北部山区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应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工程地形地貌多样,地质条件复杂,尤其是陕西秦岭和江西武功山地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严重威胁了管道的安全运行。基于此,对该工程地质灾害进行防治设计:(1)考虑施工诱发的地质灾害点,做到主动防治;(2)核算横坡段管沟边坡稳定性,对不稳定管沟边坡进行治理;(3)先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后进行管道施工。实际应用表明:这些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数量,降低危害,真正实现主动防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统计了云南省瑞丽市灾害的类型及6个乡镇灾害的分布情况,同时分析了灾种发生的坡度、岩性组合以及诱发因素的种类。结果表明,云南瑞丽市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滑坡多发生在第四系成因的含砾粉土中;崩塌多发生在泥岩、片麻岩构成且地质构造发育的陡坎、陡崖部位;降雨是地质灾害最主要的诱发因素,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了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地震也是诱发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古丈墨戎一起由强降水引发的重大山洪地质灾害成功避险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气象应急服务的成功经验以及预警信息覆盖面、设施保障等方面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梅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景区的生态环境和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对梅岭地质灾害类型、分布与形成机制的实地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危(滚)石和山洪为主,主要分布于人工活动较强的低山丘陵区沿沟谷分布的居民点附近和修建的道路两侧;发育机制与地质地貌有较大关系,更主要是受强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一、引言暴雨洪涝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均有很大的影响,强降水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的强降水和局地性的突发强降水,往往造成山体滑坡、山洪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研究强对流天气,提高灾害性天气的短期、短时预报水平,是当前气象部门预报服务的重点。2015年7月20~21日,诏安县遭遇了入汛以来最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出现了覆盖全境的大暴雨天气,这也是该县进入汛期后的第一场大范围大暴雨  相似文献   

9.
针对油气管道等线性工程,应综合考虑各类地质灾害叠加引发的区域性地质灾害风险,以达到有效的巡防和治理的目的。根据管道沿线地质灾害的孕灾环境、诱发条件和灾害类型及特征对影响管道地质灾害的易发性、易损性和管道失效后果三项指标进行定性分析,采用证据权法对管道沿线的地质灾害进行定量评价,运用GIS系统对地质灾害进行分级和制图,定量分析管道沿线的风险水平。结果表明:中缅管道都凯支线沿线存在中风险段3个区,较低风险段4个区,低风险段3个区。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广西地质灾害的现状及分布特征,分析了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提出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以促进地质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分析旱涝急转天气背景下,在后期发生强降水,出现旱涝急转时,各层土壤湿度变化特征,与正常年份相比,各层土壤湿度不易出现饱和,降水后地表径流与降水前的土壤湿度呈正相关,干旱使土壤湿度偏低,强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也偏低,水土流失速率降低,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不易发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处理嘉禾县近年来发生地质灾害以及地形地貌、降雨等数据,分析研究区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成因机理;采用随机森林模型,构建滑坡易发性等级区划图;结合2022年汛期强对流强降水过程,在暴雨来临之前,通过手机短信、QQ、微信群发布地质灾害提醒信息;在暴雨来临之时,及时电话叫应服务,特别是行廊镇、袁家镇、坦坪镇、晋屏镇、珠泉镇;暴雨之后,结合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布图,对行廊镇、袁家镇、坦坪镇、晋屏镇、珠泉镇的乡镇负责人进行特别的电话警示。将气象服务从县一级延伸至乡镇,甚至村一级,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工业生产、人们生活对于煤矿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现阶段的煤矿开采进度远远满足不了煤矿资源的需求。煤炭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综合国力,但现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经常出现煤矿安全事故,其中煤矿地质灾害属于诱发煤炭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煤矿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及社会稳定。因此,有效的煤矿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尤为重要,为了分析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笔者针对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及探究。  相似文献   

14.
降雨诱发的区域群发性地质灾害造成了大量人员财产损失,明确诱发地质灾害的降雨阈值至关重要。而高精度降雨数据的缺乏是实施、推广区域降雨阈值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本文在通过地面雨量站监测数据验证GPM卫星降雨数据在陇南市适用性的基础上,利用GPM数据提取地质灾害发生时的降雨特征值,并采用频率法绘制陇南市地质气象灾害的多级E-D阈值曲线,同时分析了地貌单元与灾害类型的阈值差异。结果表明:GPM降雨数据在陇南市地区具有良好的精度和适用性。通过对比陇南山地与陇南黄土丘陵地区的降雨阈值,发现陇南山地的阈值更高,表明诱发地质灾害的降雨条件要求更高;此外,陇南山地泥石流的降雨阈值高于陇南山地滑坡的降雨阈值。  相似文献   

15.
利用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的矿产分布情况、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和地下水分布特征等资料,分析了该区主要地质灾害的特点和成因。结果表明,该流域南部山区主要地质灾害以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为主,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矿山以及不稳定地质结构和软弱岩性在强降水等触发作用下形成的;北部民勤主要地质灾害以荒漠化、水土流失和盐渍化等为主,主要原因是该区三面被沙漠包围,沙化区面积和沙层厚度较大,地下水埋深浅、矿化度高,沙尘暴频繁,自然植被遭到破坏,超量开采地下水,利用高矿化度水灌溉等,并根据不同灾害形成机制和特点,提出了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大荔县国土局地质灾害易发生性分区资料,分析得出大荔县山洪地质灾害主要位于安仁镇、范家镇和段家镇;大荔县1968—2010年90%以上地质灾害发生在5—10月,与降雨关系密切,强降雨及连阴雨均可诱发地质灾害;对其中23条地质灾害样本分析,得出本县域内临界雨量及地质灾害统计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17.
以兰成渝成品油管道沿线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已有地质资料分析和野外调查,采用因子叠加法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基本条件、灾害诱发因素以及灾害现状进行了综合统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了管道区域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和管道沿线地质灾害危险度分段区划。区划结果与管道沿线的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8.
卢氏县地质灾害滑坡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卢氏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等级区划,对滑坡个例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表明,降水对不同滑坡危险等级区域的影响不同。根据前期不同量级降水诱发的滑坡发生概率,拟合出不同地质易发分区的前期降水对滑坡的贡献率指数方程和山体滑坡有效降水量方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卢氏县不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灾害区内山体滑坡预报指标模型。  相似文献   

19.
何玉春  杨先荣 《甘肃农业》2005,(12):236-236
本文通过分析1975-2004年5-9月临夏地区地形与强降水的关系,以及洪水、滑坡、泥石流冲击破坏的现场面积、灾害程度等资料,揭示当地地质灾害成因。对汛期(5-9月),大(暴)雨多发区域(沿太子山北麓至积石山脉东侧)中的地势、地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防御这种灾害的对策和方法,力图将当地的地质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20.
文中对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进行界定,阐明了汶川地震次生灾害很严重,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坡面地质灾害和堰塞湖威胁为主,并归纳了次生地质灾害的特点,即震区内活动断裂纵横交错是地质构造基础;地震形成的地表松散固体物质是其物质来源;降水丰沛、径流量较大为其提供了动力条件;暴雨、洪水、持续的高温是其重要的诱发因素,同时在震前预防、震时应急防护和紧急处置及震后救治3方面提出了防范次生地质灾害的建议,最后阐明了研究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有其科学性和深刻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