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纳米氢氧化镁阻燃剂在软质PVC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不同改性剂对纳米氢氧化镁进行表面改性,通过切片的TEM电镜照片考察了改性前后的粉体在软质PVC体系中的分散情况。研究了纳米氢氧化镁粉体对该体系阻燃性能和机械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微米氢氧化镁粉体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纳米氢氧化镁粉体在软质PVC体系中有较好分散性;在不同改性剂中,以硬脂酸锌的改性效果较好;改性纳米氢氧化镁的阻燃性能和机械力学性能要优于微米级氢氧化镁;添加量为40克(以100克PVC为基准)时体系的综合性能较好,氧指数可增加8.6%;加入阻燃协效剂,体系的阻燃性能有大幅度的提高,氧指数可增加19.6%。  相似文献   

2.
纳米氢氧化镁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主要研究了纳米氢氧化镁湿法表面改性的工艺过程,将改性前后的粉体添加到软质PVC体系中测定该体系的氧指数、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同时与普通氢氧化镁粉体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最佳的改性剂为硬脂酸锌,改性时间为0.5h,改性温度为85℃,改性剂用量为5%(质量分数);改性纳米氢氧化镁粉体比普通氢氧化镁和未改性纳米氢氧化镁粉体提高了软质PVC体系的阻燃性能,同时降低了对体系机械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改性纳米碳酸钙粉体的制备及其耐酸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士育  金鑫  陈欣 《硅酸盐学报》2005,33(3):350-353
公共沸蒸馏脱水后的纳米碳酸钙-正丁醇悬浮液中直接加入硬脂酸,制备了改性纳米碳酸钙粉体,确定了改性剂硬脂酸的最佳用量为纳米碳酸钙质量的3%。每100g改性纳米碳酸钙的吸油值为49.4g,活化度高达99.9%,比表面积为30.32m^2/g。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分析,BET(Brunauer-Emmett-Teller)法等对改性纳米碳酸钙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改性纳米碳酸钙的耐酸的和耐酸性原因.即粒子表面形成的有机包敷层,使碳酸钙产生了一定的耐酸性能。  相似文献   

4.
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在氢氧化镁[Mg(OH)2]表面接枝聚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考察了PMMA包覆量对Mg(OH)2粉体的吸油值、水中的沉降速度、水接触角以及对阻燃PVC复合材料中的氧指数(LOI)、形貌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MMA包覆量的增加,粉体的吸油值及粉体在水中的沉降速度明显减小,水接触角明显变大。在PVC复合材料中的氧指数减小,但变化不大。形貌结构分析表明,PMMA经处理后粉体与PVC基体的相容性明显提高,力学性能由于粉体的加入量随着PMMA包覆量的增加而增多,导致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逐渐降低,断裂伸长率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5.
巯基硅烷偶联剂对白炭黑物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用水玻璃溶液和稀硫酸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制备白炭黑过程中所进行的表面改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改性剂巯基硅烷偶联剂A-189的用量对白炭黑产品吸油值和比表面积等物化性质的影响,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IR)分析。试验结果为:改性白炭黑产品的吸油值在2.175—2.567cm^3/g变化,最大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为271.105m^2/g和0.53cm^3/g。主要结论:使用巯基硅烷偶联剂A-189进行改性,能够得到纳米级的改性白炭黑产品,且粒度分布均匀,改性剂分子与白炭黑颗粒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氢氧化镁的表面改性及其在软质聚氯乙烯(PVC)中的应用。通过TEM、BET对改性前后的氢氧化镁进行了表征,通过TG对氢氧化镁进行了热失重分析;考察了氢氧化镁用量对软质PVC体系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氢氧化镁比表面积有所增大;在314~430℃范围内,氢氧化镁失重27.5%;改性氢氧化镁在软质PVC体系中有较好的相容性和分散性;添加40g改性氢氧化镁,体系的氧指数由25.5%提高到27.7%,拉伸强度由23.6MPa下降到18.6MPa,既达到了较好的阻燃效果,又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纳米碳酸钙的湿法表面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向纳米碳酸钙悬浮液中直接加入硬脂酸钠,制得改性纳米碳酸钙粉体,确定了改性剂硬脂酸钠的最佳用量为3 g/100 g CaCO3、最佳改性时间(20-30 min)、最佳改性温度(70-80℃)。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进行了验证,实验表明,每100 g改性纳米碳酸钙的吸油值降至35.2 g,而活化度增至90.2%,大大提高了碳酸钙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以马来酸酐、丙烯酸为单体合成了聚羧酸型超分散剂(MA),并将其应用于氢氧化镁粉体表面改性。黏度、活化指数、吸油值、比表面积、沉降速度等物化性能指标表明,3%用量的MA改性氢氧化镁后其分散效果明显改善。同时,将改性后的氢氧化镁添加到HDPE中,考察超分散剂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表征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状态。  相似文献   

9.
以六水氯化镁为原料,氢氧化钠为沉淀剂,采用双向沉淀法,在制备过程中引入表面活性剂制备表面有机化的纳米氢氧化镁,同时提高氢氧化镁浆料的沉降性能。以吸油值、接触角衡量氢氧化镁的改性效果,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对氢氧化镁改性效果及氢氧化镁浆料沉降性能的影响。利用纳米粒度仪和红外光谱仪对产物的粒径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对氢氧化镁的改性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别。在制备过程中,油酸的引入对氢氧化镁的改性效果最好,改性后氢氧化镁的接触角和吸油值明显提高,同时改善了氢氧化镁浆料的沉降性能。FTIR分析证明油酸成功地吸附在氢氧化镁表面。  相似文献   

10.
水化硅酸钙超细粉体制备及表面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生石灰和石英砂作为原材料,在水热反应条件下,制备了水化硅酸钙超细粉体.采用偶联剂干法改性处理方法,对水化硅酸钙粉体进行表面改性试验.对处理后的改性粉体进行沉降值和吸油值的测定,以评估改性剂种类、改性剂掺量对水化硅酸钙粉体表面改性的影响.实验发现:铝酸酯类偶联剂H-4,501和502改性水化硅酸钙粉体,其吸油值分别为20,35(mL/100g)和36(mL/100g)(以100g改性粉体吸收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体帜),沉降值分别为0.2,0.4mL和03mL;钛酸酯类偶联剂改性粉体其吸油值上升到40(mL/100g).沉降值为0.5mL:硅烷偶联剂改性粉体的吸油值为87(mL/100g),沉降值为0.65 mL.通过激光粒度分布仪检测,未改性水化硅酸钙粉体其平均粒度为0.972μm,经1%铝酸酯类偶联剂H-4改性处理后其平均粒径降低到0.56μm,粉体的分散性大为提高.结果表明:以铝酸酯类偶联剂对水化硅酸钙粉体的改性效果较好,钛酸酯类偶联剂次之,硅烷类偶联剂改性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1.
水热合成制备超细氢氧化镁阻燃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低温水热、高温水热、氢氧化钠环境水热、引入晶种水热等不同水热工艺制备出超细氢氧化镁粉体。分别对制备出的粉体进行了XRD、TEM、BET等表征,并将所得粉体添加到软质PVC中,进行了阻燃及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上述水热方法中,氢氧化钠环境水热与引入晶种水热法制得的氢氧化镁超细粉体比表面积低、极性小、分散性好,改性后添加于软质PVC中得到良好的应用效果,且引入晶种水热法易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三单体固相接枝PP对PP/LN-MH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固相法合成的三单体接枝物PP-g-(MMA-MAH-TM)对无卤阻燃聚丙烯(PP)/疏松型纳米氢氧化镁(LN-MH)体系的改性效果,测试了阻燃体系的力学性能、流变性能、耐热性能和氧指数,并采用扫描电镜对复合材料进行了断面观察。结果表明,PP-g-(MMA-MAH-TM)加入可在对体系的阻燃性能、耐热性能和加工性能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同时实现体系增韧和增强,在PP-g-(MMA-MAH-TM)用量为8phr时,复合材料的性能接近纯PP,且界面相容性能极大地提高,增强了材料的界面相互作用,提高了氢氧化镁微粒在树脂基体中的分散效果。  相似文献   

13.
氢氧化镁阻燃机理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嫣 《山东化工》2011,40(6):33-34
综述了氢氧化镁阻燃剂的阻燃机理,氢氧化镁超细化、表面改性、协同阻燃及其应用,展望了氢氧化镁阻燃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氢氧化镁阻燃剂在聚合物改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氢氧化镁(MH)的阻燃机理及超细化、表面改性处理和与其他阻燃剂协同阻燃在聚合物改性中的应用。展望了氢氧化镁阻燃研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超细空心微珠填充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三种不同粒径(2μm、3.8μm和11μm)的空心微珠制备了聚氯乙烯/空心微珠(PVC/GB)复合材料。研究了GB的粒径、表面处理剂及其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介电性能和阻燃性等的影响,并与PVC/超细CaCO3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经硅烷偶联剂处理的GB与PVC基体之间存在良好的界面粘附作用;在体积分数0~11%范围内,粒径为3.8μm的GB能同时提高PV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介电性能和阻燃性能,且GB改性效果明显优于超细CaCO3填充体系。该复合材料能作为轻质、高强度和阻燃的电缆护套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16.
栗娟  沈梅  辛振祥 《橡胶工业》2006,53(8):463-466
研究单独使用氢氧化镁及氢氧化镁/氯化石蜡/三氧化二锑并用阻燃体系对氯化聚乙烯橡胶(CM)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氢氧化镁,随着氢氧化镁用量的增大,CM硫化胶氧指数增大,但氢氧化镁用量过大,CM硫化胶物理性能明显下降;与单独使用氢氧化镁相比,达到相同的阻燃效果时,采用氢氧化镁/氯化石蜡/三氧化二锑并用阻燃体系的CM硫化胶物理性能较好;采用配方优化设计系统确定氢氧化镁、氯化石蜡和三氧化二锑的用量分别为66.3,4.7和11.8份时,CM硫化胶的阻燃性能和物理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7.
《无机盐工业》2015,47(7):9
在环保型的无机阻燃剂中,氢氧化镁有阻燃、抑烟、填充的三重功能和热稳定性好、分解温度高、无腐蚀性、无毒、无味等特点,因而成为有机高分子材料阻燃添加剂的首要选择。综述了氢氧化镁作为阻燃剂时,其表面有机化改性过程中改性剂种类和改性条件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改性剂改性后的氢氧化镁填充到不同的高分子聚合物中,其对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和机械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硫酸镁与氨水为原料,采用硬脂酸/硬脂酸钙作为复合改性剂,合成改性氢氧化镁阻燃剂。将制备的改性氢氧化镁与三聚氰胺氰尿酸盐(MCA)添加到尼龙(PA6)中,通过挤出造粒制备复合阻燃(PA6)。分别研究不同阻燃剂配比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耐热性能、阻燃性能及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CA/改性氢氧化镁比例的增大,复合阻燃PA6的拉伸性能与冲击性能均先上升后下降,当两者比例为1:1时,力学性能达到最优。同时,两阻燃剂协同作用,使尼龙6阻燃机理由解聚分解转化为直接炭化分解,有效抑制燃烧流滴现象,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综合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