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不同Child-Pugh分级与血清总胆汁酸(TBA)、甲状腺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82例,按Child-Pugh评分进行分级(A、B、C级);对照组25例为健康体检者,并检测血清TBA、甲状腺素和IRI。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血清TBA和IRI明显升高,而血清FT3及FT4的水平则明显下降(P均<0.01)。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Child-Pugh评分增加,血清TBA和IRI明显升高,而血清FT3及FT4的水平则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TBA、甲状腺素和IRI联合检测有助于肝硬化患者进行肝功能分级,正确评估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共150例,参照Child-Pugh分类法分级,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均测定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结果 Child B组、Child C组患者的T3、T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Child A组、Child B组、Child C组患者的LN、HA、PCⅢ、Ⅳ-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T3与LN、HA、Ⅳ-C呈现负相关,T4与HA、Ⅳ-C也呈现负相关,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变化与患者肝硬化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两者相关性。方法:将本院前后收治的60例不同程度的肝硬化病患的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数据与20例正常体检者数据作对比分析。均采用放射免疫法和电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结果:根据病患肝脏硬化程度不同及肝功能损害程度不同,且随时间推移的持续性恶化。甲状腺激素水平T3,T4持续下降,且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IV-C、PC-Ⅲ逐渐升高。结论: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患者身体内甲状腺素呈现不等的水平紊乱现象。对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进行综合检测分析,在对肝硬化程度的评估及预后上有着巨大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肝脏疾病的检测指标甚多,而血清甘胆酸(SCG)含量测定对肝病诊断较具敏感性.是评价肝脏功能的一项很有意义的指标。笔者就155例不同类型的肝病患者SCG含量的检测,作如下比较。1标本来源1.160例,平均年龄42岁,均经体查无肝、肾及其他疾患,作为对照组。1.2155例,不同类型的肝病患者,平均年龄38岁,检测结果见附表。按1990年全国肝炎(上海)会议所订标准分型。2材料和方法2.1标本采集:于清晨空腹静脉采血,常规分离血清,冰箱冰冻保存,l周内完成检测。2.2上海放免研究所放免试剂药盒。2.3苏州电讯仪器厂生产FMJ型r免疫计…  相似文献   

5.
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垂体-甲状腺轴激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垂体-甲状腺轴激素指标与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2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进行辨证分型,检测血清T3、T4、rT3、FT3、FT4及TSH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 共有肝肾阴虚、肝气郁结、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脾肾阳虚5个证型组.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脾肾阳虚组血清T3、FT3水平降低,rT3水平升高,较肝肾阴虚组、肝气郁结组、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脾.肾阳虚组T4、FT4水平较肝肾阴虚组、肝气郁结组、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5个中医证型组TSH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清垂体-甲状腺轴激素与肝硬化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基础上探究垂体甲状腺轴激素指标与肝炎后肝硬化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组检测T3、T4、rT3、FT3、FT4及TSH水平与正常对照组30例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脾肾阳虚组T3、巩降低及rT3升高较肝肾阴虚组、肝气郁结组、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脾肾阳虚组T4、FT4较肝肾阴虚组、肝气郁结组、对照组明显降低;5个证型的TSH之间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垂体甲状腺轴激素与肝硬化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血清层粘连蛋白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已确诊慢性病毒性肝炎的60名住院病人,其中轻度肝炎15例,中度肝炎15例,重度肝炎15例,肝硬化15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以磁微粒发光法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各项指标,对比各组血清指标差异及肝纤维化分期与血清层粘连蛋白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层粘连蛋白水平随着轻度肝炎、中度肝炎、重度肝炎及肝硬化疾病程度的加深,数值也呈递增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随着肝纤维化分期加深,层粘连蛋白水平也不断递增,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层粘连蛋白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应用,可较为灵敏的反映出患者肝脏组织纤维化程度及分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血清胆汁酸谱层面探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中医证型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的物质基础。方法:182例NAFLD患者辨证分为无证可辨(36例)、肝胆湿热(92例)和肝郁脾虚(54例)3组;收集受试者各项指标及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15种血清胆汁酸水平;比较NAFLD各证型间代谢相关指标及胆汁酸谱特征。结果:肝胆湿热组的TBA显著高于无证可辨组、牛磺石胆酸(TLCA)显著低于无证可辨组(P<0.05);肝郁脾虚组的TBA、石胆酸(LCA)、甘氨石胆酸(GLCA)均显著高于无证可辨组(P<0.05,P<0.01);肝郁脾虚组的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显著高于肝胆湿热组(P<0.05)。结论:肝郁脾虚证的NAFLD患者表现出相对更加紊乱的血清胆汁酸代谢异常,血清胆汁酸的代谢紊乱是NAFLD不同证型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
药物联合治疗戊型肝炎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联合舒肝宁治疗戊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并被诊断为戊型肝炎患者90例,随机平均的分成3组,熊去氧胆酸组:熊去氧胆酸300mgBid口服;舒肝宁组:舒肝宁20mlqd静滴;联合用药组:熊去氧胆酸300mgBid口服联合舒肝宁20mlqd静滴,4周为1个疗程。4周后观察3组患者血清中TBil、ALT、ALP、γ-GT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血清中TBil、ALT、ALP、γ-GT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C组下降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总有效率在3组中也很明显。结论熊去氧胆酸联合舒肝宁治疗戊型肝炎效果更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临床类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AFP。结果不同临床类型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AFP阳性率依次由高到低排列为:原发性肝癌88%,肝硬化29%,亚急性重型肝炎21%,急性重型肝炎18%,慢性重型肝炎13%。65%原发性肝癌血清AFP浓度>400μg/L,与肝硬化、急慢性肝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12%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浓度处于正常范围;26%肝硬化患者血清AFP轻度增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肝癌、肝炎患者血清均可检测到AFP的升高,但其浓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中药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0名符合入选标准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在应用熊去氧胆酸基础上给予疏肝利胆活血化瘀方,治疗1个疗程(6周)后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应用中药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后患者阳性症候积分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两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疗效方面,观察组疗效同样优于对照组(P0.001);副作用方面,皮肤瘙痒及腹泻发生率较低,TBA升高发生率稍高,TBA升高、皮肤瘙痒发生率在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别(P0.05);70例患者中5例在治疗后出现复发,两组间复发率无差别。结论:中药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具有疗效高、副作用轻、复发率低且不需长期服药的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水平与疾病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三组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的含量变化,以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统计学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血清CRP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三组间也有显著性的差异,肝癌组〉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结论:CRP水平有助于检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疾病进程,可用于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清胆汁酸(TBA)、前白蛋白(PA)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选取经临床诊断117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评分进行分级(A、B、C组)并检测其血清TBA、PA水平。另选健康体检者82例设为对照组。结果肝硬化患者TB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肝硬化患者的血清TBA水平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升高而递增(P〈0.01);而肝硬化患者PA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在Child—Pu曲分级中C级显著低于B级和A级。结论血清胆汁酸、前白蛋白能灵敏地反映肝硬化严重程度,可作为判断肝硬化的程度的有效指标,对病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茵陈蒿汤和熊去氧胆酸两药合用与单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及改善围生儿预后的疗效。方法:将60例ICP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茵陈蒿汤与熊去氧胆酸合用治疗,B组单用熊去氧胆酸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瘙痒症状,血清生化指标(甘胆酸、胆红素、转氨酶),分娩后比较两组围生儿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瘙痒症状、血清甘胆酸、胆红素、转氨酶A组较B组疗效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围生儿预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茵陈蒿汤与熊去氧胆酸合用比单用熊去氧胆酸治疗ICP疗效更显著,而价廉、安全,患者易接受,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血清胆汁酸谱变化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证及湿热蕴结证中的辨识意义。方法临床招募3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包括肝肾阴虚证74例、湿热内蕴证281例,以355名配对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技术(UPLC-TQ-MS),定量检测血清胆汁酸谱,比较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证、湿热蕴结证患者与健康人之间,慢乙肝患者两种证型之间血清胆汁酸谱变化差异。结果与配对的健康人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结证和肝肾阴虚证患者的血清总胆汁酸、甘氨酸结合型胆汁酸、牛磺酸结合型胆汁酸及未结合型胆汁酸含量,血清初级胆汁酸鹅脱氧胆酸(CDCA)、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A)、牛磺鹅脱氧胆酸(TCDCA)、胆酸(CA)、甘氨胆酸(GCA)、牛磺胆酸(TCA)含量,血清次级胆汁酸甘氨熊脱氧胆酸(GUDCA)、牛磺熊脱氧胆酸(TUDCA)、脱氧胆酸(DCA)、甘氨脱氧胆酸(GDCA)、牛磺脱氧胆酸(TDCA)、石胆酸(LCA)、甘氨石胆酸(GLCA)、λ鼠胆酸(λ-MCA)、λ甘氨鼠胆酸(Gλ-MCA)、λ牛磺鼠胆酸(Tλ-MCA)、猪脱氧胆酸(HDCA)、甘氨猪脱氧胆酸(GHDCA)、3-酮胆酸(3-KCA)、7-酮脱氧胆酸(7-KDCA)、7-酮石胆酸(7-KLCA)含量显著升高(P0.05)。慢乙肝肝肾阴虚证患者的血清初级胆汁酸CDCA、GCDCA、TCDCA、CA、GCA、TCA及血清次级胆汁酸熊脱氧胆酸(UDCA)、GUDCA、TUDCA、λ-MCA、Tλ-MCA、HDCA、GHDCA、3-KCA、原胆酸(ACA)含量显著高于湿热蕴结证患者(P0.05)。慢乙肝湿热蕴结证患者的血清次级胆汁酸GLCA、牛磺石胆酸(TLCA)含量显著高于肝肾阴虚证患者(P0.05)。结论血清胆汁酸谱有助于判识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证及湿热蕴结证。慢乙肝肝肾阴虚证的胆汁酸代谢障碍较湿热蕴结证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热证大鼠脂肪代谢及解耦联蛋白1 mRNA表达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素片所致热证大鼠脂肪代谢及解耦联蛋白1(UCP1)mRNA表达。方法:甲状腺素片灌胃大鼠30天,测定①大鼠的体重和体温;②血脂相关指标;③血清T3、T4、TSH;④棕色脂肪UCP1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热证大鼠:①体温升高,体重增加缓慢;②血清TC和LDL-C显著降低,FFA含量以及LDL与HL酶活性显著升高;③FT3和FT4水平显著降低;④UCP1 mRNA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甲状腺片所致热证动物的能量代谢加快,产热增加。  相似文献   

17.
血清胱抑素C水平监测在慢性肝衰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监测在慢性肝衰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临床诊断指标将9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分为肝硬化组、肝肾综合征组及肝癌组各30例,同时取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SYNCHRON 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病组及对照组的CysC(免疫比浊法)、血清肌酐(SCr,苦味酸法),用美国雅培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AxSYM测定β2-微球蛋白(β2-MG)的浓度,比较各组指标的差异。结果肝病患者的CysC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随肝病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在各肝病组中,仅肝肾综合征组的SCr和β2-MG的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而其他肝病组的SCr和β2-MG浓度与对照组接近(P均>0.05)。肝硬化组、肝肾综合征组、肝癌组的CysC异常率明显高于SCr异常率(P均<0.01)。结论随着肝病病程的进展CysC浓度逐渐升高,血清CysC是反映慢性肝衰竭患者的肾功能状况良好、快速简便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检测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240例已经确诊的肝病患者的血清PA进行检测,比较血清PA在各型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间以及各型肝病组间的差异。结果:前白蛋白在肝病患者体内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依次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在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急性肝炎与肝硬化、急性肝炎与肝癌、急性肝炎与重型肝炎、肝硬化与慢性肝炎之间,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01)。结论:前白蛋白是反映肝脏合成蛋白功能的稳定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和肝纤四项(PⅢP、IV—C、HA、LN)在各种肝病中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以及联合检测对临床诊断纤维化和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用循环酶速率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200例肝病患者血清ALT、PⅢP、Ⅳ-C、HA、LN水平,并设50例健康对照;将ALT分别与PCⅢ、Ⅳ-C、HA、LN行线性分析了解它们的相关性。结果:ALT在肝炎组患者中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清PcⅢ在各组肝病中均有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C、HA、LN在各组肝病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随着纤维化程度的增加逐渐升高,除急性肝炎组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肝炎组患者血清中AⅡ与PcⅢ、HA有相关性,在慢性肝炎组,ALT与Ⅳ-C、HA有相关性而在肝硬化代偿期组ALT与PCⅢ、HA、LN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联合测定ALT和肝纤四项,既能了解肝细胞的损伤程度,又能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情况,对临床病情的诊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和肝硬化患者触珠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和肝硬化患者血清触珠蛋白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及其机制。方法 血清触珠蛋白测定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 (RatenNephemometry)。结果 各肝病组血清触珠蛋白水平都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其中肝癌和肝硬化组下降最为明显 ,但肝硬化腹水合并感染患者触珠蛋白水平却明显升高 (P <0 .0 1 )。结论 肝病患者触珠蛋白下降的原因可能和肝实质的广泛受损、肝脏合成触珠蛋白功能低下以及溶血有关 ,血清触珠蛋白水平的升高对诊断肝硬化腹水继发感染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