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海产品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子。文章拟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对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现有的控制措施进行概述,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技术的应用和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3.
副溶血性弧菌是沿海省份引起食物中毒的一种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副溶血性弧菌在海产品中的污染。随着近些年人们对副溶血性弧菌防控技术研究的深入,总结出了大量的经验,开发出了许多新方法。本文主要从监管、净化、物理、化学及生物控制等方面对现有的副溶血性弧菌防控技术进行系统阐述,旨在为这些方法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进而为海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提供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4.
副溶血性弧菌是沿海省份引起食物中毒的一种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副溶血性弧菌在海产品中的污染。随着近些年人们对副溶血性弧菌防控技术研究的深入,总结出了大量的经验,开发出了许多新方法。本文主要从监管、净化、物理、化学及生物控制等方面对现有的副溶血性弧菌防控技术进行系统阐述,旨在为这些方法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进而为海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提供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5.
查明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来源。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曲线查找可疑餐次,对可疑餐次食物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食用不同食物及食用不同剂量食物与食物中毒的关联性,并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共发现61例病例,症状主要为腹痛(98%)、腹泻(90%)、恶心(54%)等。食用白切鸡是发病危险因素(OR=9.25,95%CI:1.14~200.07),且与食物中毒几率呈剂量反应关系(χ2=25.71,P<0.01),厨师在对白切鸡切块过程中穿插处理罗非鱼是导致发生交叉污染的主要原因。病例肛拭子检测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结果同源性为100%。 结论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白切鸡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对餐饮机构厨师的监督管理,提高卫生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6.
海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老少皆宣的食品。可是如果操作不洁,卫生不好,可引起急性食物中毒,甚至可造成死亡。 副溶血性弧菌(亦称致病性嗜盐菌)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在我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气温较高的季节多见。最常见的引起中毒的食品是海产品,其次是小咸菜及腌鸡蛋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查明中毒原因,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为类似疫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核实诊断、访谈病例和企业内搜索等方式搜索病例。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手段确定暴露模式和因素。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对粪便、呕吐物和剩余食物等样品/样本进行可疑致病菌检测。结果共搜索到37例病例,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2014年8月18日午餐鱿鱼炒青椒、凉拌豆腐卷是危险食物,在剩余食品和病人腹泻物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暴发是因为病人食用了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鱿鱼,豆腐卷在制作过程中存在交叉污染,加工过程未能有效杀灭细菌所致。  相似文献   

8.
小纪喜欢在海鲜大排挡吃海鲜,但最近他两进医院急诊室,都是因为吃了海鲜之后半夜腹泻。医生说,腹泻是由感染了一种叫副溶血性弧菌的细菌引起的。那么,我们在吃海鲜时,该如何防止被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呢?  相似文献   

9.
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已经成为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目前该菌的检测方法较多,但各有利弊。本文就现有的检测手段进行总结,以便为其检测方法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某地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为制定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现场流行病学和食品健康卫生调查方法,在实验室内对收集的相关食物、使用过的工具和患者的肛拭子进行检测。结果:该起食物中毒事件人员均有食入相同类型熟食,中毒人员先后均出现典型消化道症状(腹痛、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等),中毒人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均有明显升高;2份肛拭子样品和1份残余食物样品中均检测出大量副溶血性弧菌。结论: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判定该事件为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两起副溶血性弧菌(VP)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血清学溯源,分析可疑食品和病人样品中菌株血清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依据GB/T4789.7-2008方法,对检出的VP做血清分型、溶血素试验;PCR扩增VP直接耐热溶血素基因(tdh)、tdh相关溶血素基因(trh)和毒素调控基因(toxR).结果 通过增加样品中可疑菌落数量的鉴定,两起食物中毒共检出9种VP血清型,主要有O3∶K6型13株,O2∶K28型6株,O1∶K56型2株,其它各1株;两起食物中毒中分离的27株VP有17株tdh基因检测阳性,与溶血试验结果一致.结论 增加可疑菌落数鉴定,有助于VP食物中毒的溯源;虽然O3∶ K6血清型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但不同样品来源的VP血清型呈现多样性;副溶血性弧菌tdh基因检测等同于溶血试验来鉴定VP致病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一起寺庙内发生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调查分析,为此类食物中毒的防制提供参考。方法对该起食物中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和统计学处理,找出中毒原因并提出防制对策。结果本次中毒确认病例28名,其中僧人24名,从业人员和游客4名,中毒罹患率为5.6%(28/500);现场调查7月20日晚餐制作过程存在交叉污染情况,病例组与对照组就餐食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含食堂从业人员)肛拭子标本和工用具样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均为O3∶K6型,确定该起食物中毒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中毒可能原因为食堂从业人员带菌且操作不当,污染7月20日晚餐而引起。结论本次事件提示寺庙食堂也会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相关部门应重视寺庙食物中毒风险,改善食堂卫生条件,落实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加强监管监测和风险预警,以保障寺庙僧人和游客的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一起酒店聚餐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和溯源,为研究类似的食物中毒事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等方法,分析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结果 确认食物中毒病例26名,中毒罹患率为3.7%(26/710);现场采集病例肛拭子26份、酒店厨师肛拭子16份,其中13份标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均为O3∶K6,PFGE指纹图谱一致。结论 综合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确定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餐饮企业的监督管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的特征。方法收集整理2000-2007年上海市集体性食物中毒资料,对由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年间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涉及患者人数分别占同期食物中毒事件起数和患者人数的57.4%和56.0%。5-10月是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致集体性食物中毒的多发期,7、8、9月为高峰。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生熟交叉污染(58.6%)和加工人员污染(18.6%)。主要中毒食品是混合食品(71.4%,如盒饭和桶饭)、畜禽肉加工制品(16.4%)和水产品(8.6%)。宾馆饭店是首要责任单位(33.6%),其次是集体供餐中的外送盒饭(21.4%)和单位集体食堂(20.5%)。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上海市集体性食物中毒的首要致病原,应在高温季节对餐饮和集体供餐单位加强预防生熟交叉污染的培训和监督。  相似文献   

15.
副溶血性弧菌诊断血清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我国自主生产和进口的副溶血性弧菌诊断血清在检出率、反应强度和特异性等方面的差异。方法使用进口和我国自主生产的诊断血清同时对35株副溶血性弧菌标准菌株和60株临床菌株进行玻片凝集,以检测其血清型。结果对于参考菌株,两者的检出率均为100%,对于临床株,两者的一致率为95%;且两者的特异性均良好。结论我国自主生产的副溶血性弧菌诊断血清性能良好,可以用于副溶血性弧菌分型鉴定。  相似文献   

16.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分析、检测与预防控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海产品中的嗜盐性细菌,也是引起我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危害的首要食源性致病菌。为了提高人们对副溶血性弧菌的重视程度,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本文就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特性、毒力因子、污染途径、食物中毒特点、检测方法以及预防措施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参加英国FAPAS分析实验室组织的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测能力验证,对其实验结果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导致本次能力验证组织失效的原因。方法按照GB 4789.7-2013、SN/T1870-2016及相关作业指导书等进行实验,通过采用本实验室经常采用的检测方法进行检验,对实验出现的异常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M224d21A和M224d21B这2个冷藏运输箱包装的冻干样品由于储藏和运输等问题,导致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此次能力验证分析对于我院在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方面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品牌形象的确立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检验工作者对于能力验证出现异常现象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比较食品副溶血性弧菌检验国家标准GB/T4789.7-2003和修订法的检测效果。采用两种方法对3类食品(牛肉馅、冻鳕鱼和牡蛎肉)检测3个染菌水平,染菌试样共213份。结果显示,国标法和修订法对染菌试样的检测阳性数分别为47和83。对于3类食品的3个染菌水平,统计学检验结果提示,修订法的检测效果等同或优于国标法。  相似文献   

19.
副溶血性弧菌的温度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预测食品微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规律,测定了4~40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副溶血性弧菌的初级和二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10~40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形,适合用Gompertz和logistic模型拟合;当温度在4~10 ℃时,适合用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副溶血弧菌的温度模型符合Ratkowsky3式,根据预测模型,副溶血弧菌的最低生长温度Tmin为5.5 ℃,最高生长温度Tmax为47.3 ℃,最适生长温度为34.6 ℃.最后,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0.
郑小双  高璐  张辉  饶胜其  杨振泉 《食品科学》2019,40(10):141-148
以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菌株作为宿主,从污水样品中分离裂解性噬菌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模拟污染黄鱼中Vp的抑菌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获得5 株广谱裂解性噬菌体,形态鉴定属于肌尾噬菌体科(Myoviridae)、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和盖噬菌体科(Corticoviridae),裂解谱结果显示单噬菌体分别可以对5~24 株不同来源的Vp菌株产生裂解效应,由5 株噬菌体构成的混合物VppMIX能裂解所有Vp菌株(42 株)。噬菌体分离株在60 ℃和pH 4~10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裂解活性。单噬菌体不敏感突变频率(bacteriophage insensitive mutant frequency,BIMF)在10-3~10-5范围内,但VppMIX能够显著降低的BIMF值达到10-6。应用Vp模拟污染黄鱼片作为模型研究VppMIX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在25 ℃恒温保藏12 h后,不同剂量VppMIX处理的黄鱼样品中Vp载量比对照组(未处理)降低了1.41~4.98(lg(CFU/g))(P<0.01)。本研究为海产品中致病性Vp的控制提供了新型生物抑菌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