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1 毫秒
1.
在江滩地区,于春季以不同数量毛蚴(25~2000条),多次投放(连续6d共投放12次,约9~18h)于装有阴性钉螺螺袋边的水体中,进行现场感染实验。结果每次投放毛蚴数≤500条时,未发现钉螺被感染,当投放毛蚴数≥1000条时,即可发现感染。提示在江滩流动水体中,要构成钉螺的自然感染,需有足量的毛蚴,而导致钉螺感染的毛蚴数量,江滩与内陆(水沟、河道)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2.
在平原水网地区河道内,于平均气温为20.85℃的5月,将钉螺袋(每袋5只阴性钉螺)固定在岸边水下2cm处,每个实验点1袋。以不同数量毛蚴投入紧靠螺袋的水中,2次/d(4h后取出螺袋),连续6d,共投放12次,作现场实验。结果每次投放25、50、100、500、1000及2000条毛蚴6个实验组的钉螺感染率依次为1.09%、0.45%、2.74%、12.39%、27.27%及54.48%;空白对照组感染率为0%。毛蚴数与钉螺感染率呈线性正相关(r=0.9996,P<0.01),其回归方程为y=-0.3655+0.0274x(x=毛蚴数,y=钉螺感染率)。据此推算了钉螺的理论感染率及其95%可信限。理论数与实际数符合良好。前2个低剂量毛蚴组理论钉螺感染率的95%可信限的下限值均为0%。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近年来在室内和现场开展日本血吸虫毛蚴与钉螺感染率关系的计量研究结果.不论在室内、水沟或河道,对一定量的钉螺,毛蚴数量愈多,钉螺的感染率愈高,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但以定量毛蚴与1、5、10只钉螺的感染作对比分析,则可见钉螺的感染率随钉螺的递增而递减. 钉螺的感染率与毛蚴投放处的距离和水体大小成反比.现场上1次不发现感染的、多次投放可以发现感染;但当钉螺与毛蚴都减少到很少程度时,多次投放也可能不发现感染.  相似文献   

4.
不同数量血吸虫毛蚴感染钉螺后感染螺逸蚴的计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1、5、10、20和40只5组不同数量的血吸虫毛蚴分别感染单只阴性钉螺后,对钉螺感染率、感染螺的逸蚴率,逸蚴量及存活时间等进行观察,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钉螺感染率的高低与毛蚴数量的多少呈相一致的趋势。感染螺的尾蚴逸出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观察的250只感染螺在4,064次逸蚴中,共逸出尾蚴287,213条,平均每螺每次逸蚴70.67条。每只感染螺在本次观察的整个生存期间中逸蚴数平均为1148.85±96.29条,最多为8.079条。5组感染螺平均逸蚴数之间无显著差别。感染螺的存活时间从毛蚴入侵螺体时计算,平均为214.25±9.89d,最长为936d(相当2年零7个月);从初次逸蚴时计算,平均为118.28±9.94d,最长为839d。各组感染螺的平均存活时间亦无显著差别。94.8%的感染螺均在开始逸蚴后1年内死亡。  相似文献   

5.
感染性钉螺释放尾蚴与生存情况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感染性钉螺释放尾蚴与其生存情况。方法:实验室用毛蚴人工感染自然界成螺,以常规法饲养和逸蚴法获得感染性钉螺,以后每隔10d逸蚴1次,直至感染螺死亡,计算逸蚴次数,尾螺得量与感染性钉螺存活时间。结果:用毛蚴感染100只钉螺,获感染性钉螺37只,感染率为37.0%,其中感染后60、70、80d获得感染性钉螺数较多,分别占总感染性钉螺的48.7%、35.1%、5.4%。37只感染性钉螺平均每只每次逸尾蚴125条,逸蚴高峰在感染后70-110d之间。感染性钉螺期望生存时间最长130d,最短19d,平均59.3%。结论:获得感染性钉螺后,70d逸出的尾蚴数量最多,人工感染获得的感染性钉螺,在常温下可连续使用60d。  相似文献   

6.
以多只毛蚴感染多只钉螺后,逐周取样30只,以抗血吸虫卵的MG2McAb,应用ELISA检测螺体内血吸虫抗原,并同时以镜检为对照。结果表明,感染3周阳性钉螺体内血吸虫抗原的阳性检出率为70%,以后逐周提高,5周为90%,8周为96.67%。提示该法似有早期鉴别阳性钉螺的效能。在ELISA检测不同数量毛蚴感染钉螺体内血吸虫抗原阳性率的比较中,感染后期(8周),多只毛蚴感染组螺体内抗原阳性检出率为96.67%;单只毛蚴感染组为100%,两组基本相似。结果表明,不论单只毛蚴或多只毛蚴感染钉螺,在感染后期,用ELISA检测螺体内血吸虫抗原的阳性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密度、不同距离钉螺对日本血吸虫毛蚴易感性的影响。方法在模拟现场环境下,采用20000条新鲜孵化出的毛蚴分别感染1、2、3、5 m处的钉螺,每处钉螺分为5、10、50、100只/袋4个密度组,感染4 h后带回实验室饲养,8周后解剖观察钉螺感染情况。结果在1、2、3、5 m处,5、10、50、100只/袋4个密度组钉螺感染率分别为9.86%、7.14%、6.98%和5.19%,17.33%、10.45%、8.33%和4.58%,9.55%、6.03%、4.33%和2.59%,8.06%、8%、5.34%和3.11%。结论在钉螺密度一定的情况下,钉螺受感染概率与毛蚴投放处的距离成反比;但是,未得出钉螺感染率与钉螺密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可能与密度设置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长江水体血吸虫毛蚴监测方法,监测水体受血吸虫虫卵污染情况,为追踪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灭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长江江苏段选择45个监测点,采用浮瓶-尼龙袋哨螺测定法,每个点投放500只阴性钉螺,于2009年5-9月每月投放1次,每次投放28 h,钉螺收回后置于25℃恒温箱内饲养。首次回收2个月后每月采用群体逸蚴法检测1次钉螺感染性,在末次投放3个月后,采用压碎法解剖全部钉螺,观察钉螺血吸虫感染情况,并调查出现感染螺环境的人畜活动情况。建立江苏省长江水域哨螺监测数据库,绘制哨螺阳性点地理分布图,计算江水中钉螺单位时间被血吸虫毛蚴感染的阳性率。结果 45个点5个月共投放哨螺44 717只,回收43 477只,回收率为97.23%;钉螺逸蚴81 410只次,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解剖钉螺13 033只,发现5只感染血吸虫,钉螺感染率为0.038%,水体中钉螺感染血吸虫的阳性率为4.11/100万。在45个监测点中检出阳性点5个,阳性点出现率为11.11%;其中哨螺阳性点分布在长江南岸3个、北岸1个、江心洲1个,其阳性点出现率分别为21.43%、5.56%和7.69%,南岸哨螺阳性点出现率是北岸的3.8倍。5个阳性点中有3个为渔船民集散地。结论江苏省长江南岸水域受血吸虫虫卵污染程度高于北岸,渔船民集散地是重要的污染地之一。浮瓶-尼龙螺袋哨螺测定法是监测水体受血吸虫虫卵污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安徽省有钉螺无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简称"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对日本血吸虫的易感性,为制定该类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40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200只,以本省日本血吸虫毛蚴在实验室内进行钉螺群体感染,两组钉螺与毛蚴比例分别为1∶20和1∶40,感染时间为4小时,感染时的温度为24~28℃。以同样方法感染该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宣城市有螺有病地区钉螺作为对照。感染后将钉螺置于室内常温下饲养60天,观察有螺无病地区和有螺有病地区钉螺感染率和死亡情况。结果在1∶20(钉螺/毛蚴)组和1∶40(钉螺/毛蚴)组中,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均未能成功感染日本血吸虫毛蚴,而有螺有病区钉螺感染率分别为5.89%(2/51)和16.67%(7/42),且两组中有螺有病区钉螺感染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5)。观察期结束时,在1∶20(钉螺/毛蚴)组中,有螺无病地区钉螺与有螺有病地区钉螺死亡率分别为77%(154/200)和74.5%(149/200),两地钉螺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661,P>0.05);在1∶40(钉螺/毛蚴)组中,两地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1%(162/200)和78%(156/200),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7,P>0.05)。结论尽管本研究中有螺无病地区钉螺未能成功感染日本血吸虫毛蚴,但今后仍需加强有螺无病地区输入性血吸虫病传染源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有钉螺分布而无血吸虫病流行的乡村数占全国有螺乡村数的14.6%,而四川占45.3%[1]。这类地区一般称为有螺无病(NESS)地区。为进一步了解这类地区的钉螺对血吸虫毛迹的易感性及其在流行病学中的意义,我们开展了本项研究。材料和方法1日本血吸虫毛蚴采集四川血吸虫病流行区眉山现场钉螺,分离出日本血吸虫尾蚴,将其感染家兔,于感染后43-45d,取兔肝捣碎后孵化毛蚴。2滇川亚种钉螺(Oncomelaniahupensisrobertsoni)[8,9]择有钉螺分布而无血吸虫病流行的名山、简阳两地钉螺为实验钉螺(经逸蚴及抽样压检确证为阴性成螺),并…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结果表明,感染日本血吸虫的湖北钉螺的逸蚴均数(感染后60~120d内)及逸蚴高峰时的逸蚴量与感染钉螺时所用的毛蚴数、钉螺的性别、螺龄无明显的关系。而感染螺逸蚴量达到高峰的时间却与感染钉螺时所用的毛蚴数及螺龄有关。  相似文献   

12.
在室内8ml水体中含50只毛蚴感染单只钉螺,並不能使钉螺全部形成感染。20 000ml水体中含1~50只毛蚴分别感染单只钉螺,钉螺的感染率随毛蚴密度的递增而升高,呈直线回归关系。100~50 000ml水体中含单只毛蚴及单只钉螺。钉螺的感染率很低或极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湖南省3地区钉螺对日本血吸虫毛蚴的易感性。方法采集赫山光壳、宁乡光壳和南县肋壳未感染钉螺,在23.5~25.0℃室温和日光灯照射下,以20只钉螺为1感染单位(小群感染),用岳阳地区日本血吸虫毛蚴进行人工感染。赫山钉螺分4组,分别按钉螺/毛蚴比为1∶20、1∶20感染3次、1∶40、1∶80进行感染;宁乡钉螺分3组,分别按1∶20感染3次、1∶40、1∶80感染;南县钉螺按1∶20感染;各组每次感染时间均为4 h。另以500只钉螺为一感染单位(大群感染),用同样的方法,按1∶40感染赫山和宁乡光壳钉螺、按1∶20感染南县肋壳钉螺各1组。感染后,将所有大群感染组和1∶40小群感染组、1∶20南县小群感染1组,进行室外模拟现场饲养,其余各组室内饲养。感染45 d后抽样检测,每15 d抽样1次至4个月,观察各组钉螺感染率。结果室内饲养下,南县肋壳钉螺感染率为92.92%,赫山光壳钉螺(1∶20感染3次组)和宁乡光壳钉螺(1∶80组)感染率分别为0.67%和0.71%,其余各组未发现感染螺。室外饲养环境下,南县肋壳钉螺小群感染和大群感染的感染率分别为96.07%和92.08%,宁乡光壳钉螺小群感染和大群感染的感染率分别为0.33%和0.39%,赫山光壳钉螺未发现感染螺。结论赫山和宁乡光壳钉螺对岳阳地区日本血吸虫毛蚴均具有感染性,但感染率明显低于南县肋壳钉螺。  相似文献   

14.
以多只毛蚴感染多只钉螺后,逐周取样30只,以抗血吸虫卵的MG2McAb,应用ELISA检测螺体内血中吸虫抗原,并同时以镜检为对照。结果表明,感染3周阳性钉螺2体内血吸虫抗原的的阳性检出率为70%,以后逐周提高,5周为90%,8周为96.67%。提示该法拟有早期鉴别阳性钉螺的效能。在ELISA检测不同数量毛蚴感染钉螺体内血吸虫抗遥阳性率的比较中,感染后期,多只毛蚴感染组螺体内抗原阳性检出率为96.6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环境温度对毛蚴感染钉螺的影响程度,推算毛蚴感染钉螺的最低临界温度。方法 现场采集无血吸虫感染的钉螺,分别在5、6、8、l0、15、20℃的环境中,以钉螺:毛蚴为1:20比例进行实验感染,25℃环境中饲养70d后解剖观察,计算不同温度组钉螺的感染率,分析钉螺感染率与环境温度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钉螺在5、6、8、l0、l5、20℃的环境中的感染率分别为0、0.92%、1.43%、2.40%、8.96%、l7.39%,钉螺感染率与环境温度间的回归方程为r=0.0622x^2-0.4035x 0.6703(r=0.9988,P<0.01),从中推算出毛蚴感染钉螺的最低临界温度为3.24℃。结论 毛蚴对钉螺的感染率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而下降,理论上环境温度在3.24℃以下,钉螺不能被毛蚴感染。  相似文献   

16.
云南,四川省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对日本血吸虫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大山区(云南和四川省)有钉螺而无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地区钉螺在流行病学中的意义及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选择大山区4个有代表性和螺无病村的钉螺,以所在省的日本血吸虫毛蚴在实验室进行群体感染,钉螺与毛蚴比例分别为1:40和1:90。结果:4个有螺无病村的钉螺均能为日本血吸虫毛蚴感染,其中,四川省两个有螺无病村钉螺体内的日本血吸虫毛蚴可发育至尾蚴阶段。云南、四川省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在适宜的环境和一定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比较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在中间宿主钉螺体内无性生殖阶段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方法采用实验室诱导获得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保种传代的敏感株尾蚴定量感染小鼠,感染37 d后分别收集敏感株和抗性株虫卵,孵化毛蚴,以各虫株毛蚴定量感染钉螺,观察、比较各虫株对中间宿主钉螺的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存活率、尾蚴开放前期和产尾蚴量。结果用一条毛蚴感染一只钉螺,日本血吸虫江苏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对钉螺的感染率分别为8.99%和19.74%(χ~2=3.948,P=0.047),平均每螺产尾蚴量分别为1 460.2条和1 039.3条(t=2.507,P=0.02);湖南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对钉螺的感染率分别为10.00%和21.52%(χ~2=3.980,P=0.046),平均每螺产尾蚴量分别为1 319.4条和1 003.5条(t=2.566,P=0.017)。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尾蚴开放前期和感染性钉螺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钉螺的易感性高于敏感株,而平均每螺产尾蚴量则低于敏感株。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定量估算敞放散养的日本血吸虫感染性山羊粪便对江滩环境的污染范围和面积,为科学评估散养山羊 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制羊粪收集背袋收集每只感染性山羊白天 (12 h)排放的全部粪便,称重并统计羊粪颗粒数。采用插卡式多功能轨迹记录器现场记录敞放散养山羊白天在江滩游 走采食的活动轨迹和速度,推算羊粪污染江滩的最大范围,估算羊粪中虫卵孵化出的毛蚴可感染环境中钉螺的最大面 积。结果敞放散养的日本血吸虫感染性山羊白天(12 h)在江滩采食游走过程中的平均排粪量为(232.8±39.8)g/只,每 只山羊白天排出的粪便由(819.2±152.1)颗粪粒构成;山羊平均游走速度为(0.522 7±0.099 7)km/h,白天按12 h计算最长 往返距离平均为(6.272 4±1.195 8)km;山羊白天游走的最大活动半径为3.136 2 km,最大活动范围(即粪便可污染江滩的 最大面积)平均为(3 191.113 0 ±1 189.709 4)hm2,推算羊粪中虫卵孵出的毛蚴可感染钉螺的面积(即需要重点查/灭感染 性钉螺的范围)平均为(3 210.717 5±1 190.907 3)hm2。结论敞放散养在江滩上的日本血吸虫感染性山羊排出的粪便 中所含血吸虫虫卵对环境的污染强度与感染性山羊数量有关;有固定过夜羊舍的敞放散养羊群粪便对江滩的污染范围 相对稳定在白天游走范围内。羊粪对江滩的污染范围与山羊养殖户数及羊舍分布有关;羊粪中血吸虫卵孵化出毛蚴可 感染钉螺的面积大于羊粪中虫卵的污染面积,即查、灭感染性钉螺范围大于发现羊粪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在非适宜生存地区的山东省微山湖区生存13年繁殖子12代的长江扬州段钉螺种群是否仍然保持有感染血吸虫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2017年7-11月在微山湖独山岛滩涂挖掘坑塘蓄水,放置10个钢筋铁丝螺笼,内衬40目呢绒绢,笼底铺设泥皮,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个螺笼。实验组每笼投放100只微山湖子12代钉螺,对照组每笼投放等量当月取自长江扬州段的钉螺(该批钉螺与微山湖钉螺同源)。将血吸虫卵与牛粪混合后分置于螺笼中,自然感染127d。回收笼内钉螺,通过单个钉螺逸蚴法和解剖钉螺查验成熟母孢蚴法获得钉螺血吸虫感染率。结果实验组钉螺和对照组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26%(14/429)和2.73%(12/43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0,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每个阳性钉螺一次逸蚴分别为3.17条和3.6条。结论长江扬州段钉螺在微山湖区生存繁殖13年后的子代钉螺在湖滩自然环境条件下接受血吸虫毛蚴的攻击,螺体内血吸虫能完成无性繁殖阶段,释放出发育成熟的尾蚴。表明该地区的子代螺群仍然保持有感染血吸虫的能力,其病原生物学特性没有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20.
在筛选McAb与受检钉螺样本的基础上,建立了McAb-ELISA,鉴别钉螺体内日本血吸虫抗原。每只受检钉螺.事先镜检作为对照,感染血吸虫钉螺36只,血吸虫抗原阳性检出率97.22%(35/36)。合并感染其他寄生生钉螺7只,其阳性检出率为100%(7/7)。感染其他寄生虫钉螺8只,无感染钉螺22只,血吸虫抗原阴性符合率均为100%。以上结果表明,McAb-ELISA与镜检法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这为现场检测钉螺感染血吸虫与否将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