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品工业科技》2013,(04):289-292
研究了在大豆蛋白溶液中加入不同的金属离子,随后采用冷冻法处理生产大豆蛋白。并确定了金属离子对冷冻法生产大豆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固液比1:20、加热温度50℃、pH5时,加入金属离子后-18℃条件下冷冻24h,其蛋白质含量有显著增加,且相同条件下在大豆蛋白溶液中加入氯化钙和氯化镁离子比加入氯化钠离子处理后的蛋白质含量要高,符合霍夫曼斯特离子序。其生产的蛋白质的溶解度随着金属化合物溶液浓度增大而增加,持水性则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可见,钙离子及镁离子对冷冻法生产大豆蛋白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而钠离子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氯化钠浓度对大豆蛋白中亲脂性蛋白(LP)与7S蛋白分级分离效果的影响,并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探讨了氯化钠浓度对蛋白质热变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氯化钠浓度低于100 mmol/L时,7S级分蛋白质得率会显著增加且蛋白质含量基本不变,所得7S级分纯度也有所提高(特别是50 mmol/L时);氯化钠浓度在0~100 mmol/L范围内LP蛋白质得率几乎不受影响,但蛋白质含量有所降低。各级分的热变性分析表明:7S组分的热变性温度不受氯化钠浓度的影响,但吸热峰焓值变化较大。当氯化钠浓度为50 mmol/L时对LP和7S的分级分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声技术进行诱导,将大豆亲脂蛋白(soybean lipophilic protein,SLP)与姜黄素(curcumin,Cur)结合,以包埋率作为指标,并利用紫外光谱、激光粒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SLP与姜黄素的质量比、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对大豆亲脂蛋白-姜黄素(SLP-Cur)复合物制备效果的影响,并对超声诱导的S...  相似文献   

4.
食盐和大豆蛋白对牛肉凝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食盐和大豆蛋白对牛肉凝胶特性及颜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食盐添加量的增加,牛肉糜的凝胶硬度、弹性和粘聚性均增加,亮度L值显著降低,对红色度a值影响不显著;随大豆分离蛋白添加量的增加,凝胶硬度逐渐增加,弹性逐渐降低,对粘聚性的影响不显著,并使牛肉糜的亮度L值显著降低,但对红色度a值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改性大豆蛋白对蛋糕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大豆蛋白的改性及其对蛋糕品质的影响.首先利用响应面(RSM)分析实验可知,改善大豆分离蛋白起泡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加热温度67℃,加热时间18min,蛋白质浓度3.29(w/v),黄原胶浓度0.13(w/v),搅打时间4.56min.然后对添加不同替代率的蛋糕进行品质测试,证明改性大豆蛋白最适替代率为20%,并且产品具有较高感官特性和良好的质构特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产地原料大豆粕分离蛋白提取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产地大豆粕为原料制取大豆分离蛋白(SPI),对比研究在工厂实际生产中相同工艺条件下大豆粕质量对SPI提取率影响;结果表明,高蛋白大豆粕提取SPI相对困难,有待提取新工艺开发。  相似文献   

7.
改性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物理改性、化学改性、酶改性、基因工程改性等改性方法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性的影响,并对此方面的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针对大豆分离蛋白(SPI)取代部分乳粉生产冰淇淋,产品膨胀率低、易融化、口感较硬和有豆腥味等问题,本实验采用超高压改性大豆分离蛋白(USPI)、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物(SPI-PLW)和超高压均质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物(USPI-PLW)分别替代乳粉生产冰淇淋,研究了不同改性条件的大豆蛋白对冰淇淋浆料的静态流变学、膨胀率、融化率、硬度和微观结构的影响。通过对比研究得出,以USPI-PLW为原料制作成的冰淇淋的各项标准都优于其它类型的大豆分离蛋白冰淇淋。USPI-PLW冰淇淋融化率为33.17%,膨胀率可达86.86%,较传统低脂冰淇淋融化率降低26.86%,膨胀率提高了94.84%,且储藏硬化后无较大冰晶,相对于传统冰淇淋口感更绵软。  相似文献   

9.
时玉强 《中国油脂》2020,45(7):61-66
大豆蛋白富含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具有动物蛋白不可比拟的功能特性。但是大豆作为高蛋白的植物性食品嘌呤含量较高,制约着大豆制品的应用。对嘌呤与痛风的关系,食品中嘌呤的检测方法,嘌呤与蛋白质的关系,传统大豆制品及大豆蛋白中的嘌呤含量及其控制等,特别是经过深加工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和大豆浓缩蛋白的低嘌呤工艺进行了讨论。展望了大豆深加工制品如大豆分离蛋白和酸法大豆浓缩蛋白可为痛风病人提供低嘌呤、高蛋白食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大豆分离蛋白是大豆蛋白最为精制形式,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并在不同产品中表现出不同功能。该文综述近年来大豆分离蛋白物理、化学、酶法及基因工程改性对其功能性质影响,经不同方式改性可产生合适功能性质,从而拓宽大豆分离蛋白在食品工业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大豆分离蛋白生产过程中添加谷氨酰胺转氨酶(TG酶)进行改性实验,研究了添加TG酶对萃取、酸沉和中和等生产过程的影响;根据改性后的大豆分离蛋白的凝胶性质变化,确定了最佳的生产工艺。结果表明:当TG酶添加量为0.22%时,萃取提取率降低1.2%,酸沉损失率降低13%,大豆分离蛋白的回收率由70.2%提高到75.3%,凝胶硬度提高25.1%,弹性提高12.3%,咀嚼性提高41.1%。  相似文献   

12.
旨在为低变性豆粕制备腐竹提供参考,分析了豆粕陈化对豆粕中蛋白质结构性质(溶解度、粒径分布、蛋白质组成)和氧化程度(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羰基含量)的影响。同时,以新鲜豆粕和陈化豆粕为原料制备腐竹,考察豆粕陈化对腐竹制备(产率、基本成分、机械性质、颜色、耐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豆粕中的蛋白质在长时间储藏过程(相对湿度40%~50%,温度16℃,储藏时间150 d)中发生疏水聚集导致其溶解度降低,粒径增大和蛋白质组成改变,同时蛋白质氧化导致其游离巯基含量下降,降低了豆粕中蛋白质的共价结合能力;新鲜豆粕制备的腐竹在产率和蛋白质利用率上显著高于陈化豆粕,同时在机械性质、亮度和耐煮性上也显著优于陈化豆粕。综上,豆粕陈化导致豆粕中蛋白质的成膜能力下降,不利于制备高产率和良好品质的腐竹。  相似文献   

13.
酶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及产品功能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刘大川  杨国燕 《中国油脂》2004,29(12):56-61
为了改善碱溶酸沉法大豆分离蛋白产品(简称SPI)的功能性,采用有限酶解的方法,从6种蛋白酶中选出中性蛋白酶(Neutrase)作为改性用酶.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了底物浓度,E/S,反应时间对水解度和氮收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制备酶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简称ESPI)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底物浓度为3%,E/S为1 200U/g,时间为60 min.得到的ESPI的蛋白含量与SPI相近,但NSI由SPI的90%提高到97%.而且在功能性方面,ESPI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尤其是乳化性和起泡性.  相似文献   

14.
以大豆分离蛋白/魔芋胶(10.0%/0.3%)共混溶液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超声处理(0、10、20 min,475 W)及添加蔗糖共溶质(0%、10%、20%)对溶胶-凝胶转变过程流变性质及凝胶化速度(v_g)的影响,并分析了质构及微观结构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未经超声处理时,随蔗糖共溶质浓度增加,可显著提升共混体系黏弹模量(G′)、凝胶化速率、硬度及黏附性(P0.05);未添加蔗糖条件下超声处理明显弱化了共混体系的v_g及G′,并降低了硬度及黏附性,伴随微观结构发生团块状聚集化;超声可抑制蔗糖共溶质提高共混体系凝胶强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温度对大豆蛋白流变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温度对大豆蛋白溶液的流变特性、黏度的影响及其原因.在温度为30~90℃的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t<60℃),大豆蛋白溶液(浓度8%、pH7.2)由非牛顿流体向牛顿流体转化;在温度60℃左右该溶液几乎为牛顿流体;但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t>60℃),大豆蛋白溶液又由牛顿流体向非牛顿流体转变.在30℃<t<50℃范围内,蛋白溶液的黏度随着温度增加而急剧下降;在50℃<t<80℃范围内,蛋白溶液的黏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缓慢下降,在80℃左右达到黏度的最低值.在80℃<t<90℃范围内,蛋白溶液的黏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18.
热处理对大豆蛋白水解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在pH渐变条件下Alcalase与黑曲霉酸性蛋白酶复合水解大豆蛋白反应中热处理对大豆蛋白水解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蛋白经90℃、10min热处理,其水解度由未经热处理的26%提高到30.2%,所得水解物中分子量小于1350的寡肽占71.2%。  相似文献   

19.
大豆蛋白是大豆水酶法的主要副产物,提高大豆蛋白提取率对于更好地实现大豆水酶法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意义重大。通过将琥珀酰化与水酶法相结合,研究了加酶量、液料比、琥珀酸酐添加量、酶解时间和改性时间对总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出最佳改性工艺参数:加酶量为2.24%,液料比为5.25∶1,琥珀酸酐添加量为5.13%,酶解时间为3.21 h,改性时间为1.64 h。在此条件下的总蛋白提取率为93.01%,多肽提取率为66.02%,与改性前相比分别提高了4.37%和23.46%。  相似文献   

20.
对大豆蛋白奶的配方组成进行了研究,并对杀菌工艺进行了优化,最终确定了大豆蛋白奶的最佳配方和最佳杀菌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