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唾液腺和泪腺等外分泌腺病变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西医治疗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以缓解干燥症状和防治多系统损害为主。近年有学者对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发现多数医家将干燥综合征分为六个证候类型,即:阴虚内燥、气阴两虚、阴虚血瘀、阴虚湿热、气阴两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湿热心。现从理论基础、现代研究及临床运用三方面对从阴虚血瘀论治本病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KD)不同分期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演变规律,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横断面、回顾性调查的研究方法,依据Mongensen分期标准选取我院住院DKD(Ⅰ-Ⅱ、Ⅲ、Ⅳ、Ⅴ期)患者273例,收集其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DKD不同分期中医本证方面,Ⅰ-Ⅱ期以阴虚燥热证为主,Ⅲ期以气阴两虚证为主,IV期及V期以脾肾气虚证为主,随着病情进展,DKD的主要证候呈现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的发展趋势;DKD不同分期中医标证方面,血瘀证贯穿DKD发生、发展的始终;DKD早期湿热证所占比例较高,随着病情进展,湿热证逐渐减少,痰浊证和寒湿证逐渐增多。结论:DKD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肾气虚证为主,标实以血瘀、湿浊证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索分析中医临床文献,找出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为干燥综合征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1979-2017年公开发表的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对文献中涉及干燥综合征的证型和证素规范化整理后,进行频数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5篇文献。相关证型56个,证素55个。按频次高低,干燥综合征相关证型分布规律依次为: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燥证、脾胃阴虚证、血瘀证、肺肾阴虚证、燥邪犯肺证、阴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肺胃阴虚证、脾胃气虚证、肺阴虚证、血虚生燥证、风热犯肺证、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气血两虚证、胃阴虚证、阳气虚证、阴虚热毒证等56个;相关证素分布规律依次为:阴虚、瘀血、肾阴虚、气虚、肝阴虚、内热、内燥、津液亏虚、胃阴虚、肺阴虚、脾气虚、湿热、血虚、脾阴虚、肝郁气滞、痰浊、阳虚、燥邪犯肺等55个。结论:干燥综合征主要以阴虚为关键病因,在此基础上兼见瘀血、气虚、内热、痰浊等病理因素或致病因素,因而具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证候学特点。  相似文献   

4.
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丹  钱先 《江苏中医药》2010,42(11):22-24
目的:研究分析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方法:对100例干燥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分别统计各证型与病程、中医证候积分及主要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将本病分为阴虚内燥证、津亏血虚证、阴虚络滞证、气阴两虚证、阴虚湿热证5个主要证型,阴虚津亏、络脉滞涩是本病重要的证候特点,临床证型以阴虚络滞证、津亏血虚证最为多见,病情评估阴虚络滞证重于其他四证。结论:根据干燥综合征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考虑临床可简化证型,以便于本病辨证论治方案的制定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糖尿病肾病(DN)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其中医证候研究提供比较客观可靠的依据。方法:依据Mon-gensen分期标准选取我院门诊或住院DN(III、IV、V期)患者363例,收集其中医症状信息,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其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DNIII期主要以气阴两虚兼有血瘀、痰湿为主;IV期以气阴两虚兼有血瘀、痰湿为主,但阴虚呈现下降趋势,而阳虚呈现上升趋势;V期则以气虚、阴阳两虚为主,兼有血瘀、痰湿。结论:糖尿病肾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虚证以气阴两虚为多;实证以血瘀、痰湿为多。本病不同发展阶段,病机重点有所不同,但气虚血瘀为其共有病机。  相似文献   

6.
李芳  洪郁芝  魏燕 《新中医》2014,46(5):154-155
目的:分析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根据课题组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对符合课题组规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的76例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调查,采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中医四诊信息,对中医证型的分布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气阴两虚证25例(32.9%),血瘀阻络证15例(19.7%),湿热困脾证12例(15.8%),肝肾阴虚证7例(9.2%),阴虚热盛证6例(7.9%),脾虚气滞证4例(5.3%),阴阳两虚,血瘀内停证4例(5.3%),肾气虚证2例(2.6%),肾阳虚证1例(1.3%),提示本病是本虚标实,本虚多以气阴两虚为主,标实多以血瘀、湿热为主。76例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患者中,有56例早期糖尿病肾病,其中医证型仍是以气阴两虚为主,血瘀阻络,湿热困脾,肝肾阴虚及阴虚热盛为其次;10例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证型主要以气阴两虚、肝肾阴虚为主,其次脾虚气滞证;4例早期糖尿病神经病变、4例糖尿病肾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合并二种其他微血管病变,多有中医证型复杂,多个证型重叠。结论: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本虚标实为核心,以气阴两虚为本,血瘀、湿热、阴虚热盛为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不同分期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可能的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初步探讨不同分期中医症状及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结果:慢性肾脏病1、2期患者以脾肾气虚为主,兼有血瘀。3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可兼有不同程度的阳虚、血瘀证。4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兼脾肾阳虚、血瘀证及湿浊证。5期虚实夹杂,气血阴阳俱虚,阳虚证表现突出,兼挟湿浊、水气、血瘀证。结论: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血瘀证贯穿疾病的始终;本虚证从早期的气阴两虚证,逐渐发展到晚期的阴阳俱虚,标实证以血瘀证、湿浊证为主。  相似文献   

8.
<正>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30~50岁女性(占90%左右)[1]。表现为口干、眼干,可有呼吸困难、消化不良、蛋白尿、贫血等。干燥综合征属中医"燥证"、"燥痹"范畴[2]。中医治疗辨证分型共有证候类型32种[3],中医治疗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1病因病机马居里教授认为干燥综合证为本虚之证,可分为气阴两虚、阴虚津亏、阴虚湿热、阴阳两虚型,同时有兼症  相似文献   

9.
潘光明  邹旭  姚耿圳 《新中医》2018,50(8):43-45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收治的3 3 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中医诊断、中医证型、合并症等的分布规律。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各项合并症所占比例,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心脏瓣膜病高脂血症。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性证素先后顺序为气虚血瘀痰浊阴虚阳虚水饮血虚气滞。慢性心力衰竭病位心脾=肺肾肝。中医证型最多为气虚痰瘀证,占19.82%,而后依次为气阴两虚痰瘀(占13.81%),气虚血瘀(占11.4 1%),气阴两虚血瘀(占10.21%),阳虚水泛兼瘀血阻络(8.11%),其他证候较为分散。证候虚实中,单纯性虚证占6.9 1%,单纯实证占6.3 1%,本虚标实证占86.7 9%。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性本虚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标实以瘀血、痰浊、水饮为主,本病病位主要涉及心、脾、肾,中医证型以气虚痰瘀、气阴两虚痰瘀、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证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 结合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长春中医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透析中心规律性血液透析病人,通过横断面调查,分析研究对象的病历资料,对其进行询问、核查以及收录,根据结果完成《中医证候临床观察表》的各项内容。结果 392例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阴阳两虚患者占比最多(33.41%),其次是气阴两虚患者(24.23%)与脾肾阳虚患者(18.62%)。患者中患有肝肾阴虚以及脾肾气虚在数量上比较接近,且数量相对来说较少;在标实兼证的患者里,血瘀证最为常见,湿热证排在次位,然后是水气证以及风动证。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或是肝肾阴虚的病人群体中,症状属于合并血瘀证的患者占多数;气阴两虚以及阴阳两虚的病人群体中,症状兼夹湿热,除此之外存在血瘀证患者占多数;风动证以及水气证只出现在患有肝肾阴虚、气阴不足或阴阳两虚的患者群体里。结论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阴阳两虚证兼血瘀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11.
IgA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IgA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其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53例临床病例,根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及气阴两虚三型,兼证外感风热、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观察以上各证型与病理参数、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53例病人中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三种证型比较,脾肾气虚型临床表现最轻,病理改变最轻,病理分级最低,气阴两虚型临床表现最重,病理改变最重,病理分级最高,P<0.05。结论:IgA肾病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标实主要是外感、湿热、瘀血等。其病机演变规律多为气虚-阴虚-气阴两虚,且随病机演变,其临床表现、病理改变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12.
14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分型及相关生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钟建  何立群  丁小强 《中医杂志》2006,47(5):374-377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中本虚证、标实证所占比例以及相兼情况,分析中医证型与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对146例CRF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并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对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统计.结果:(1)本虚证中以脾肾气阴两虚证最多,标实证中以湿热证最多;(2)标实证中湿浊证患者血清肌酐、尿素氮均显著高于湿热证和血瘀证;(3)血瘀证患者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湿热、湿浊两证.结论:CRF的发生、发展与湿证关系密切,多表现为湿浊、湿热、血瘀、湿瘀等标实证型,在生化指标上主要与肾功能、血液动力学等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KD)5期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多中心调查的MHD患者2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收集一般资料及中医症状信息,同时采用舌象仪采集舌象信息,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症状及舌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综合公因子中医证候含义。结果:共提取12个公因子,病位证素有肾、脾、肝、心、胃,以肾、脾、肝为主,病性证素有气虚、阴虚、阳虚,以气虚、阴虚为主,病邪证素有湿、热、血瘀、风动,以湿、热、血瘀为主。结论:CKD5期MHD患者本虚标实并见,本虚包括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实证包括肾络瘀热、肝胆湿热,虚实夹杂包括脾虚湿浊、肾虚湿热、气虚血瘀、阴虚风动。  相似文献   

14.
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侯特点及病机特点.方法 观察103例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经两名主治中医师判断中医证侯及辨证分型,分析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侯特点.结果 103例患者的证型中脾虚湿热证21例(20.38%)、脾虚证21例(20.38%)、湿热内蕴证20(19.41%)、肝郁脾虚证14例(13.59%)、肝阴虚证9例(8.73%);103例患者证侯:脾虚49例(47.57%)、湿热45例(43.68%)、肝郁12例(11.65%)、肝阴虚11例(10.67%)、血瘀9例(8.73%)、肾阴虚4例(3.88%).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机为肝脾肾不足、湿热血瘀内蕴,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常见中医证侯为脾虚、湿热、肝郁、肝阴虚、血瘀.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syndrome and pathogenesis of patient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treated by Lamivudine. Methods By Observing cli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ese medical symptoms, physical signs,tongue and pulse, TCM syndrome of 103 patient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treated by Lamivudine were differentiated by two attending doctors and analyzed. Results Patten of 103 patients were: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heat (20.38%), spleen deficiency (20.38%), endoretention of damp-heat (19.41%), liver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13.59%), liver yin deficiency (8.73%); Syndrome of 103 patients were: spleen deficiency (47.57%), damp-heat (43.68%), liver depression (11.65%), liver yin deficiency (10.67%), blood stasis (8.73%), kidney yin deficiency (3.88%). Conclusion Pathogenesis of patient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treated by Lamivudine was spleen-liver-kidney deficiency, and endoretention of damp-heat; Nature of disease was deficiency in origin and excess in superficiality, and simultaneous deficiency and excess; Common syndromes were spleen deficiency, damp-heat, liver depression, liver yin deficiency, blood stasis, and kidney yin deficiency.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现代特征进行专家调查。方法运用Delphi法在全国范围内对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要素及证候类型的现代特征开展两轮专家调查。结果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普遍多见气虚、血瘀、痰浊及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等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较稳定性心绞痛多见气滞、血瘀、痰浊、热蕴、寒凝、阳虚及气阳两虚,气虚、阴虚及气阴两虚相对少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较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多见实性证候要素,气虚、阴虚等虚性证候要素则普遍少见;冠心病心力衰竭多见气虚、血瘀、水饮、阳虚、痰浊、阴虚,心气不足与气虚血瘀水停是冠心病心力衰竭最常见证候类型;冠心病心律失常较其他分型多见血虚、阴虚、热蕴及心脾两虚、气血亏虚、气阴两虚、阴虚火旺。结论冠心病不同临床分型中医证候特征存在共性规律与个性特点,基于专家共识的调查结果对于冠心病临床辨治具有一定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总结男性不育症的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2002--2012年间发表的与男性不育症中医辨证相关的文献报道,建立数据库,通过频次分析,归纳、总结其常见中医证候与证候要素。[结果]纳入分析的268篇文献中,涉及证候类型72种,出现总频次为431,频率在2%以上者为肾阳虚、肾精亏虚、肾阴虚、肾虚、湿热下注、脾肾两虚、阴虚、肾气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痰湿内蕴、瘀血阻滞、肝。肾亏虚;经拆分证候后,获取证候要素34个,其中病位类14个,出现总频次为391,病性类20个,出现总频次为507,频率大于2%的分别为。肾、脾、肝、下焦及阳虚、虚、阴虚、精亏、血瘀、湿热、气虚、气滞、血虚。[结论]文献报道中有关男性不育症的证候类型名称较为繁杂,但从提取的数目相对少的证候要素可看出,该病的病位主要在肾、脾、肝及下焦,病性以阳虚、阴虚、精亏等虚损为主,但也有较高比例的血瘀、湿热等,并可与虚损兼夹出现。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治疗胸痹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痹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亏虚,标实为瘀血、气滞、痰浊、寒凝交互为患。治疗当分清标本虚实,本着"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原则,兼顾同治。实证宜活血化瘀、温化痰瘀、通补开泄,尤重活血通脉之法;虚证当补气温阳、滋阴益肾、调理脾胃,尤重补益心脾。临证时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灵活掌握,辨证论治,配合西医基础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刘国安主任医师治疗心律失常临证经验.刘老认为,心律失常病机为本虚标实,以心气、心阳、心阴、心血虚为本,痰热、血瘀、气滞为标;论治分为痰热内扰、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心脾两虚、阴虚火旺、气滞血瘀6型,选方分别为黄连温胆汤、生脉散、炙甘草汤、归脾汤、天王补心丹、血府逐瘀汤加减,临床疗效较佳,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辨证及三型辨证的客观性与实用性。方法:经结构化临床信息采集系统采集53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疗信息,经计算机分型。结果:509例(95.6%)取得分型者中:阴虚证286例(56.2%),气虚证233例(45.8%),阳虚证180例(35.4%),热盛证179例(35.2%),湿痰证159例(31.2%),湿热证80例(15.7%),血瘀证350例(68.8%)。复证394例(77.4%)、单证115例(22.6%)。具体证型54种。阴虚热盛、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及其兼证共222例(43.6%)。单纯虚证62例,复合虚证10例,单纯实证53例,血瘀证43例,复合实证28例;虚实夹杂证356例(69.9%)。在三大并发症组中气阴两虚型最多。结论:2型糖尿病证型复杂,三型辨证具有一定客观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的中医病位、病性证素,为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行胃镜检查的门诊患者180例,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符合诊断标准的IM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研究其证素分布。结果:显示IM的中医病位证候要素有胃、肝、脾、胆,病性要素主要包括气滞、热、阴虚、湿、气虚、阳虚、血瘀和食积。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基本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虚弱为主,包括气虚、阳虚和阴虚,标实包括气滞、湿热、血瘀和食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