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针听宫穴和翳风穴对豚鼠听皮层葡萄糖代谢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成年杂色豚鼠18只随机分为3组,电针耳穴组7只,同时电针双侧听宫和翳风穴,持续15分钟,每日1次,共7天;电针非穴位组6只,电针听宫穴靠眼侧方5mm处和翳风穴正下方5mm处,时间同电针耳穴组;对照组5只不作任何处理,常规饲养。各组完成电针后进行PET/CT扫描,获得CT、PET及两者融合图像,观察豚鼠听皮层摄取显像剂18F-脱氧葡萄糖的情况,以听皮层和小脑最大标准摄入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的比值为观察指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豚鼠听皮层IGF-1mRNA表达。结果对照组、电针耳穴组、电针非耳穴组听皮层SUV最大值与小脑SUV最大值的比值分别为0.75±0.06、0.84±0.05和0.71±0.06,电针耳穴组高于对照组和电针非耳穴组,(分别为P=0.042,P=0.009);对照组、电针耳穴组、电针非耳穴组听皮层局部IGF-1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4±0.24、2.03±0.36、0.92±0.23,电针耳穴组高于对照组和电针非耳穴组(分别为P=0.002,P<0.001)。结论电针针刺听宫和翳风穴可增加豚鼠听皮层局部IGF-1的表达,可能通过提高葡萄糖代谢水平促进豚鼠听皮层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丙二醛在豚鼠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发病中的作用和电针对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 4月龄豚鼠30只分为三组,每组10只,D-半乳糖模型组:豚鼠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300mg.kg-1.d-1,每日1次,连续注射6周;D-半乳糖+电针组:D-半乳糖的用法用量同模型组,同时电针刺听宫、翳风两个穴位;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颈背部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续6周。2年龄豚鼠10只(老年组)自然喂养。实验结束后各组行ABR检测,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TBA)检测听皮层、下丘和耳蜗核组织中丙二醛的表达。结果①D-半乳糖模型组ABR波Ⅲ潜伏期比对照组延长(P<0.05);D-半乳糖+电针组ABR波Ⅲ潜伏期比D-半乳糖模型组缩短(P<0.05);②D-半乳糖模型组和老年组豚鼠听皮层、下丘和耳蜗核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D-半乳糖模型组相比,D-半乳糖+电针组三个部位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D-半乳糖模型组与老年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豚鼠听觉中枢的老化可能与丙二醛含量升高所导致的脂质过氧化有关;针刺听宫和翳风两个穴位可通过降低丙二醛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D-半乳糖所致的豚鼠听觉中枢的老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耳聋幼鼠及耳聋后单耳植入电极电刺激后,其听皮层和下丘、耳蜗核三个部位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c-fos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 将66只SD幼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1只,分别为注射药物后耳聋4周组(A1组)及对照组(A2组),耳聋6周组(B1组)和及对照组(B2组),注射药物后3周接受耳蜗内电刺激组(C组),5周接受耳蜗内电刺激组(刺激时间为1周,D组)。于幼鼠颈背部、两侧下腹部皮下注射庆大霉素(总量为350mg/kg),0.5h后于相同部位注射呋塞米(总量为200mg/kg)。分别于注射药物后不同时间取听皮层、下丘及耳蜗核三个部位的组织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bdnf及c-fos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A1组在听皮层、下丘及耳蜗核部位的bdnf及c-fos基因及蛋白表达均较A2组上升,较C组下降(P<0.05)。B1组在听皮层、下丘及耳蜗核部位bdnf及c-fos基因及蛋白表达均较B2组和D组下降(P<0.05)。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听觉剥夺可导致幼鼠听皮层、下丘和耳蜗核部位的bdnf及c-fos基因及蛋白早期表达增多,而晚期表达下降。耳蜗植入电极电刺激可导致幼鼠听皮层、下丘和耳蜗核部位的bdnf及c fos基因及蛋白表达增多。bdnf及c-fos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反映三个部位的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豚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葡萄糖结合蛋白(glucose-regulated protein,GRP78)、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2(caspase-12)在听皮层的表达,探讨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听皮层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健康豚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A组(缺血再灌注6 h)、B组(缺血再灌注12 h)、C组(缺血再灌注24 h)、D组(缺血再灌注72 h)。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在脑缺血再灌注后6、12、24、72 h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后处死各组豚鼠,应用 HE染色法观察听皮层神经元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及 Western-blot 方法检测各组GRP78、caspase-12的表达。结果从正常对照组到B组豚鼠ABR反应阈值逐渐增加,从C 组到D组又逐渐下降,但D组仍比正常对照组高(P<0.05)。HE染色示正常对照组听皮层神经元排列整齐,胞浆丰富,胞核大而圆,染色清晰;A、B、C、D组听皮层神经元均有不同程度的数量减少,且体积萎缩,胞核固缩,碎裂,核仁消失。免疫组化染色及 Western-blot示正常对照组 GRP78、caspase-12蛋白仅有微量或少量表达,缺血再灌注后6 h,二者表达开始上调,至12 h GRP78表达达到高峰,12 h后逐渐降低,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12表达24 h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缺血再灌注6 h组与12 h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发内质网应激,使GRP78、caspase-12表达增加,GRP78、caspase-12可能参与了ERS介导的听皮层神经元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耳聋幼鼠及其耳聋后单耳植入电极电刺激后幼鼠听皮层和下丘核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yclic AMP response element - binding protein ,CREB)和N -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 -methyl-D-aspartic acid receptor one ,NMDAR1)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将66只12天龄SD幼鼠随机分为2大组,分别为耳聋造模后4周组(33只)及耳聋造模后6周组(33只)。将耳聋造模后4周组再分为对照1组、耳聋造模后4周组(4周组)及耳聋造模后3周耳蜗内电刺激组1(刺激时间为1周,简称“电刺激1组”),每组11只大鼠;将耳聋造模后6周组再分为对照2组、耳聋造模后6周组(6周组)及耳聋造模后5周耳蜗内电刺激组2(刺激时间为1周,简称“电刺激2组”),每组11只大鼠;对照1、2组均正常饲养。除对照1、2组外,在其余4组幼鼠颈背部、两侧下腹部皮下注射庆大霉素(总量为350 mg/kg ),半小时后于相同部位注射呋塞米(总量为200 mg/kg ),两周后行ABR检测,于耳聋造模成功后第3、5周分别对电刺激1、2组的幼鼠植入电极,在耳蜗内进行电刺激,每天3小时,持续7天。于耳聋造模后4、6周分别处死4、6周组大鼠取听皮层和下丘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CREB和NMDAR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耳聋造模成功后幼鼠ABR阈值均大于93 dB SPL ,4周组听皮层、下丘CREB和NMDAR1的表达较对照1组增加,电刺激1组CREB和NMDAR1的表达较4周组增加。6周组听皮层和下丘CREB和NMDAR1的表达较对照2组下降,电刺激2组CREB和NMDAR1的表达较6周组增加。结论听觉剥夺可导致幼鼠听皮层和下丘CREB和NMDAR1早期表达增加而晚期表达下降。耳蜗植入电极电刺激可导致幼鼠听皮层和下丘CREB和NMDAR1的表达增加,反映这两个部位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腹腔长期注射水杨酸盐后,检测大鼠听皮层和下丘的突触超微结构改变。方法 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急性注射组、慢性注射组和慢性恢复组共4个组,取材行透射电镜检测听皮层、下丘和小脑的突触超微结构变化,观察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注射组出现突触前囊泡增多(t 下丘=-4.61,t 听皮层=-7.00,P 均<0.01)、突触后致密区增厚(t 下丘=-4.72,P<0.01;t 听皮层=-3.15,P<0.05)、突触曲率上升(t 下丘=-2.32,t 听皮层=-3.17,P 均<0.05)以及突触活性区长度增加(t 下丘=- 4.89,t 听皮层=-3.48,P 均<0.01),急性注射组仅出现突触前囊泡的大量释放(t 下丘=-10.57,t 听皮层=-8.34,t 小脑=-9.18,P 均<0.01)。慢性恢复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未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慢性腹腔注射水杨酸后,大鼠下丘和听皮层出现突触神经递质释放增多和传递效率上升的改变。在中枢可塑性的调控下,长期应用水杨酸盐使听觉中枢不断发生结构和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益肾活血通窍方对老化模型大鼠听皮层PEDF、GSH、MDA、ROS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45只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各15只。空白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中药组腹腔注射D-半乳糖。空白组、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中药组灌服益肾活血通窍方,连续8周。检测各组大鼠听皮层GSH、MDA、ROS、PEDF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听皮层MDA、ROS表达程度增高,PEDF、GSH表达程度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听皮层MDA、ROS表达程度降低,PEDF表达程度增高。结论 益肾活血通窍方通过调控PEDF及氧化应激水平起到保护老化模型大鼠听皮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将40只豚鼠随机分为老年耳聋模型组(甲组)和用牛磺酸治疗的老年聋模型组(乙组),各20只,另外20只自然老年顾(年龄为12个月)的豚鼠作为空白对照组(丙组)。老年聋动物模型是用D-半乳糖行眼球后注射制成。结果发现甲组心肌和脑组织中的MDA含量较乙组高,而SOD活力则较乙组低。甲组和丙组脑组织的脂褐质含量均较乙组高。甲组和丙组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相对于乙组来说是相同的。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牛磺酸在预防D半乳糖所致的豚鼠老年聋中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长期注射水杨酸钠后大鼠听皮层中酪氨酸受体激酶B(TrkB)及c-fos基因的表达,探讨其在水杨酸钠耳毒性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6只,分为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慢性组(肌肉注射水杨酸钠175mg/kg,2次/天,时间间隔8小时,连续注射14天)、慢性恢复组(前期处理同慢性组,停药后恢复28天),每组12只。造模结束后各组大鼠均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然后断头处死并迅速取出听皮层,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Western-blot技术分别检测三组大鼠听皮层中TrkB及c-fos的表达。结果正常组ABR反应阈为36±2.23dB SPL,慢性组反应阈升高为41.3±3.31dB SPL,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恢复组ABR反应阈为38.6±5.51dB SPL,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组听皮层c-fos mRNA表达为1.24±0.09,蛋白的表达为0.70±0.12,慢性恢复组听皮层c-fos mRNA的表达为1.23±0.04,蛋白的表达为0.68±0.08,两组均高于正常组(分别为1.12±0.05、0.5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组听皮层TrkB mRNA表达为1.26±0.10,蛋白的表达为1.85±0.17,慢性恢复组听皮层TrkB mRNA表达为1.23±0.07,蛋白的表达为1.80±0.08,均高于正常组(分别为1.11±0.03,1.53±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注射水杨酸钠后大鼠听皮层c-fos基因表达升高,可能与听觉中枢神经活动增强有关;长期注射水杨酸钠可能通过上调大鼠听皮层TrkB的表达,增强听皮层神经营养因子的功能促进听皮层功能重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脉冲噪声暴露对大鼠下丘核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 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噪声暴露组24只,正常对照组不接受噪声暴露,噪声暴露组接受脉冲噪声暴露,噪声平均压力峰值156 dB SPL,脉宽0.25 ms,单次暴露6 s,共暴露50次.于噪声暴露前及暴露后3、7、14、28 d分别测试对照组及噪声暴露组(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阈值;然后取双侧下丘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通过灰度值检测各组大鼠下丘Gap-4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噪声暴露后各组大鼠ABR反应阈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噪声暴露后14、28 d组ABR阈值显著低于暴露后3 d组(P<0.05);噪声暴露后各组大鼠双侧下丘Gap-43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暴露后28 d组大鼠下丘Gap-43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暴露后3 d组(P<0.05).结论 脉冲噪声暴露可导致大鼠ABR反应阈显著升高,下丘Gap-43蛋白高表达;脉冲噪声暴露后不同时间大鼠ABR阈值升高和下丘Gap-43蛋白高表达的变化规律可能与听皮层突触重塑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听觉剥夺后重塑模型中听皮质突触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基(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subunit 2B,NR2B)表达变化。方法采用清洁级SD大鼠90只,分成听觉剥夺组、听觉剥夺后重塑组及对照组,Optiprep沉降梯度超速离心从初级听皮质提取高度纯化的突触体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蛋白质印迹检测技术对生后听觉剥夺14天组、28天组、42天组、听觉剥夺7天后再给予纯声暴露的各实验组听皮质突触体NR2B表达进行比较。结果听觉剥夺使生后14天组和28天组动物听皮层NR2B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听觉剥夺7天后再给予纯声暴露则又使NR2B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5),呈现双向调节趋势。听觉剥夺和纯声暴露对生后42天组成熟大鼠听皮层NR2B表达不再产生明显调节作用(P>0.05)。结论在大鼠生后发育关键期,听觉剥夺、可改变听皮层NMDA受体NR2B蛋白表达水平;为研究感觉功能发育可塑性机制提供了重要实验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慢性噪声暴露后大鼠听皮层及海马脑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表达,探讨其在长期噪声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成年健康雄性 Wistar 大鼠16只,随机分为噪声组和对照组各8只,噪声组暴露于100 dB SPL 白噪声28天,每天4小时,制成慢性噪声暴露模型,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造模结束后检测两组大鼠 ABR 反应阈,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 IGF-1在听皮层和海马的表达。结果噪声组造模结束后 ABR 反应阈(80.62±4.58 dB SPL)较对照组(38.75±3.54 dB SPL)明显升高(P<0.05),听皮层及海马脑区 IGF-1阳性神经元数目和表达强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慢性噪声暴露可以使听皮层及边缘系统海马脑区 IGF-1表达增高,这可能与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噪声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隔声后听觉重塑模型中听皮质突触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基NR2A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清洁级SD大鼠45只,分成隔声组、隔声后听觉重塑组及对照组各15只,Optiprep沉降梯度超速离心从初级听皮质提取高度纯化的突触体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蛋白质印迹检测技术对生后隔声14d组、28d组、42d组、隔声7d后再给予纯音暴露的各实验组听皮质突触体NR2A表达进行比较。结果:隔声使生后14d组和28d组动物听皮层NR2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隔声7d后再给予纯音暴露则又使NR2A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5),呈现双向调节趋势。隔声和纯音暴露对生后42d组成熟大鼠听皮层NR2A表达不再产生明显调节作用(P〉0.05)。结论:在大鼠生后发育关键期,听觉经验可改变听皮层NMDA受体NR2A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为研究感觉功能发育可塑性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资料。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NADPH氧化酶(NADPH oxidase,NOX)在D-半乳糖诱导的老化大鼠外周听觉系统耳蜗和中枢听觉系统听皮层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老年性耳聋氧化性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 48只1个月龄雄性Spragua-Dawley大鼠按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每组各24只。D-半乳糖组: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500 mg/kg),连续8周;对照组: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8周。造模完成后,取两组大鼠外周听觉系统耳蜗和中枢听觉系统听皮层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NA氧化损伤生物标记物8-羟基-2-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普遍缺失(common deletion,CD)和NOX基因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检测NOX蛋白表达;应用Taqman PCR检测mt DNA CD。所有实验数据采用两样本的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D-半乳糖组和对照组大鼠相比较,D-半乳糖诱导的老化大鼠8-OHdG的表达在耳蜗和听皮层组织中明显增多,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6.341、10.589,P均〈0.05);NOX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在耳蜗组织中明显增强,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8.491、18.983,P均〈0.05);NOX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在听皮层组织中明显增强,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548、8.219,P均〈0.05);mtDNA CD的累积在耳蜗和听皮层组织中明显增多,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9.796、7.901,P均〈0.05)。结论在听觉系统老化过程中,NOX是活性氧的重要来源,可能是导致老年性耳聋氧化性损伤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后循环缺血对豚鼠蜗神经核能量代谢、SIRT1-PINK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的影响,以及电针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40只健康杂色豚鼠随机分为手术组、对照组、电针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手术组和电针组豚鼠离断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右侧锁骨下动脉建立急性后循环缺血模型,电针组同时予以电针百会穴和内关穴,每次30分钟,每天1次,连续7天;假手术组暴露血管但不做离断和结扎;对照组自然喂养。采用Micro PET/CT检测双侧蜗神经核感兴趣区域摄取18F-FDG最大标准摄取值(max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 SUVmax),以SUVmax左侧/右侧平均值分析各组葡萄糖代谢情况,ELISA方法检测ATP生成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INK1、SIRT1、LC3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SUVmax左/右平均比值升高、ATP水平降低;与手术组比较,电针组SUVmax左/右平均比值降低、ATP水平升高;电针组SIRT1 mRNA表达比手术组降低。各组PINK1 mRNA、LC3 mRNA的相对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电针百会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1、2、5(AQP1、AQP2、AQP5)三种蛋白在膜迷路积水豚鼠耳蜗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其在内淋巴积液中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健康红目豚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30只)和模型组(30只),模型组给予醋酸去氨加压素6μg·kg-1·d-1腹腔注射10 d,空白组以1 m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10 d;常规饲养7天后取出耳蜗,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blot方法观察AQP1、AQP2、AQP5蛋白在豚鼠耳蜗的分布及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示空白组、模型组豚鼠耳蜗组织中AQP1表达的光密度值分别为0.134±0.021、0.273±0.053;AQP2表达分别为0.089±0.013、0.261±0.100;AQP5表达分别为0.264±0.065、0.151±0.098;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AQP1、AQP2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1),AQP5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Western-blot示空白组、模型组豚鼠耳蜗组织中AQP1表达分别为0.214±0.034、0.313±0.032;AQP2表达分别为0.283±0.050、0.544±0.042;AQP5表达分别为0.291±0.041、0.199±0.03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AQP1、AQP2蛋白表达上调(P<0.01),AQP5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AQP1、AQP2、AQP5蛋白均可能参与了豚鼠耳蜗膜迷路积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水杨酸盐诱导耳鸣大鼠听皮层中TNF-α和AMPA受体亚基(GluA1)蛋白的表达,研究耳鸣大鼠听皮层是否出现炎症因子和膜受体表达的改变,探讨TNF-α在耳鸣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等分成4组:对照组、慢性注射7天组、慢性注射14天组、停药后恢复14天组。前脉冲抑制实验评估动物是否发生耳鸣样行为。Western Blot检测听皮层中TNF-α和GluA1蛋白表达。结果⑴长期注射水杨酸盐后,大鼠的前脉冲抑制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在慢性注射7天组,TNF-α和GluA1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P=0.019,P<0.05);在慢性注射14天组,TNF-α和GluA1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停药后恢复14天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2,P<0.01)。⑶TNF-α和GluA1蛋白表达具有显著正相关(P=0.000,P<0.001)。结论耳鸣模型大鼠听皮层中TNF-α和GluA1蛋白表达均上调且两者变化有显著正相关性,推测TNF-α可能通过调节GluA1的表达导致大鼠耳鸣。  相似文献   

19.
豚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最轻持续炎性反应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豚鼠实验性变应性鼻炎最轻持续炎性反应(minimal persistent inflammation,MPI)模型,并初步探讨其病理机制及意义.方法 60只健康雄性Hartley系豚鼠,随机分为A~D共4组,每组15只.A组为阳性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即MPI组,C组为阴性对照组,D组为空白对照组.首先以含卵清蛋白和氢氧化铝凝胶的生理盐水混合液对A、B、C 3组行基础致敏和强化致敏,再分别用1%和0.01%的卵清蛋白溶液或生理盐水长期鼻腔激发.D组始终以生理盐水进行致敏和激发.观察豚鼠鼻腔激发后症状(喷嚏)变化并检测鼻黏膜中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s,EOS)浸润程度及上皮细胞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 MPI模型组在以l%卵清蛋白溶液激发时,喷嚏平均次数明显多于D组(P<0.05),而与A、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O.05);改用0.01%卵清蛋白溶液鼻腔激发后,变应性鼻炎症状基本消失,与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鼻黏膜内仍有少量EOS浸润,EOS计数明显多于D组(P相似文献   

20.
c-fos及NR2A在耳鸣大鼠听皮层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检测神经元功能可塑性标记物快反应基因c-fos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亚型NR2A在耳鸣大鼠听皮层中的表达探讨听皮层的可塑性变化及其在耳鸣产生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将30只白色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耳鸣模型组(12只)、生理盐水组(12只)和空白对照组(6只).注射水杨酸钠造模并用行为学方法证实动物感受到耳鸣后,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动物听皮层中c-fos和NR2A的表达,并用数字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12只注射水杨酸钠的耳鸣模型组大鼠全部造模成功.c-fos基因的表达产物FOS蛋白主要存在于皮层神经元的胞核,其阳性细胞的数量及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在耳鸣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NR2A受体主要表达在锥形细胞的胞膜上,其阳性细胞的数量、染色强度和面积百分比均显著强于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耳鸣大鼠听皮层中c-fos和NR2A的表达明显增多,一方面表明神经递质及受体可能参与了耳鸣的发生;另一方面提示耳鸣大鼠听皮层中发生了功能可塑性改变,这种改变可能在耳鸣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