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收集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的病人,进行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调查和研究,根据症状,舌象、脉象的频散分布。发现前人把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综合为风、火、痰、瘀、气、虚6类是有其临床基础的。研究结果显示血瘀证和痰证是中风发病时的主要病因病机、风证,火热证是中风病诸证组合中的主要证候。对本组病例的覆盖率较高的主要有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血瘀内停证,风火夹痰证、风火上扰、痰瘀互结证5类证候,可以作  相似文献   

2.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气虚体质是中风患者的一种特殊体质类型,气虚病机与中风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另外,相当多的中风患者即使在发病前不是气虚体质,发病后仍可迅速呈现出一系列气虚的证候表现,有的表现为全身气虚,更多的表现为偏身气虚,因此中风后的气虚证候具有普遍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后认为:中风后的气虚证候的产生与脑的神机受损导致的偏身营卫循行异常相关,治疗上应采用补气实卫、活血化瘀、通阳调神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病不同时点证候特点的研究,探讨缺血性中风阴、阳类证中医证候组成特征。 方法: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1246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发病后1~3d、4~10d、11~30d3个时点的中医证候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在3个时点的变化特点及阴、阳类证患者中6个基本证候分布的差异。 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风证的比率由1~3d的87.1%降到11~30d的79.3%(P〈0.01);火热证患者比率由1~3d的52.1%降到11~30d的38.7%(P〈0.01);患者痰证的比率由1~3d的67.1%降到11~30d的57.4%(P〈0.01);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患者比率在3个调查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中风急性期3个时点阴、阳类证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类证患者中,风证、火证、痰证、阴虚阳亢证出现频率高于阴类证患者(P〈0.01),血瘀证、气虚证出现频率低于阴类证患者(P〈0.05,P〈0.01)。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组合在3个调查时点均以3个证候组合为主。阳类证患者中出现4、5个证候组合的频率高于阴类证患者,出现单证和两证组合的频率低于阴类证患者(P〈0.05,P〈0.01)。阴类证患者中证候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风+痰+血瘀+气虚组合和风+痰+气虚组合。阳类证患者中证候组合出现频率最高的为风+火+痰+气虚组合和风+火+痰组合。 结论:阳类证和阴类证证候组合最主要的区别为阳类证具有火热证特征,痰证、气虚证、血瘀证与阴阳分类的证候诊断无关。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详察中风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临床常采用清热通腑、平肝潜阳、解毒通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治法,虽取得了一些疗效,但仍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深入开展中风病因病机研究,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已成为提高中风临床疗效的关键。本文旨在分析气血与脑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认为“气虚血瘀”是中风病主要病机特点,并对其内涵及意义进行探讨。1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的理论与…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病人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的调查,为缺血性中风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长期预防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取前瞻性调查研究,共收集144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量表,按住院后1d、10d,出院后1个月、3个月,共4个时点进行信息采集,结合病例的基线资料,观察各证候的分布及演变规律。结果:痰证、风证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主要的证候;进入恢复期后,则以气虚证、血瘀证为其主要证候。结论:提示临床对于缺血性中风的治疗要分期针对不同的病理因素有目的的进行施治,并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6.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以确认中风病急性期的临床证候表现形式.方法共收集122例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患,在发病72 h内,依<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的6大基本证候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加以辨证,并进行证候分布分析.结果①基本证候组合以两个基本证候组合诊断例数最多,其次是3个基本证候的组合.②中风病最多见的临床证候为风瘀证,占12.3%;其次为风痰瘀证,占8.9%.③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患以虚实夹杂证最多,占82.8%;实证次之,占16.4%;虚证最少,仅占0.8%.④单一基本证候同时存在的出现频率以瘀证与风证最多,各占79.5%与55.7%.2证组合同时存在的出现频率以风瘀证与痰瘀证最多,各占45.9%与37.7%.结论①体现<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临床应用的稳定性.②中风病临床证候表现复杂多变,依此基本证候的诊断标准应较常见证型与主要证型的表现形式为佳.③中风病证候诊断在中药新药开发试验过程中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针刺干预缺血性中风病证候动态变化规律,并分析依据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决策树”所建立的中风证类判别函数式的辨证效果。 方法:针刺干预264例发病30d内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通过文献检索和专家咨询,制定统一的证候调查表,患者发病的0~3d、4~10d和11~30d各时间段任一天调查1次,共调查3次,研究中风病基本证型的动态多时点评价结果及相关因素。建立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决策树”4个证型的贝叶斯判别函数式,并采用自身检验法和交叉核实法分别计算4个证型判别函数式的误判概率,检验其判别效果。结果:急性缺血性中风病6个基本证型30d内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风证80.7%、痰证68.9%、火热证52.7%、气虚证50.8%、血瘀证29.2%和阴虚阳亢证25.0%。3个时点内各证型得分均值和发生概率均表现出逐渐下降的动态变化趋势,其中血瘀证发生概率的下降速度最快。急性缺血性中风病证型表现以二证、三证、四证的组合形式为主,其中三证组合最多。发病3d内没有单证形式的病例。两两复合证主要表现为风痰证54.5%、风火证42.8%、气虚中风证40.9%、气虚痰阻证39.4%和痰热证35.6%,血瘀合并阴虚阳亢证的发生率最低,仅为3.8%。缺血性中风病发病30d内,高年龄组痰证和气虚证得分均值高于低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气虚证得分均值和发生概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痰证得分均值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缺血性中风病辨证“决策树”的21项中风病证候要素的基础上,采用逐步判别法建立面红、便难、苔黄、短气、面色白光白或晦暗、耳鸣、手足心热、苔少等8个条目的判别函数式,精简后的判别函数式判别效能基本与精简前相同,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缺血性中风病发病30d内以风证、痰证贯穿始终,证的组合形式复杂,以三证组合为多。随着针刺治疗时间的积累,风、痰、火热、气虚、血瘀、阴虚阳亢等基本证候要素均逐渐减少,证的组合形式由复杂趋向简单。面红、便难、苔黄、短气、面色自光白或晦暗、耳鸣、手足心热、苔少等8个证候要素条目,在辨证过程中对于区分阴证或阳证、实证或虚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风一病主要呈现本虚标实、上盛下虚证候.本虚者或气虚、或阴虚,标实者系风、火、痰、瘀为患.临床观察发现中风以气虚血瘀者居多.气虚推动无力,瘀血阻滞脑络,导致大脑缺血缺氧,是中风病发生的主要病机.立中风证治八法,临床上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特发性疲劳的证候要素及常见证候。方法现况调查方法收集专病门诊268例特发性疲劳患者,分析其证候要素及应证组合。结果证候要素共有8个,由高至低依次为气滞、气虚、火热、阴虚、血虚、阳虚、痰、血瘀。主要证候有气滞化火兼气虚162例,气机郁滞兼气虚84例、气阴两虚气滞化火83例,为主要证候组合类型,其他证候组合有气滞化火气虚痰阻、痰热郁滞兼气虚、气滞痰郁化火、气滞兼气(阳)虚、气滞化火气虚血瘀等。结论特发性疲劳临床以气滞、气虚与火热为主要证候要素,气滞化火兼气虚及气机郁滞兼气虚为主要证候。  相似文献   

10.
中风病"毒损脑络"病机假说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病被历代医家视为风、劳、臌、膈四大难证之首,也是现代人类三大主要病死原因之一,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高的特点.中医传统认为,风、火、痰、气、血、虚六端是中风病的主要病理因素,随着现代对中风病病理机制及临床治疗的深入研究,结合中医"毒"的理论,逐渐认识到毒邪与中风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紧张性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TTH)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慢性头痛,属于中医学“头痛病”“头风”范畴。脑为髓海所在,脑窍受脏腑经络之气血涵养,相关脏腑经络之病变皆可影响气血调畅,而致脑络拘急,发为头痛。西医对TTH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以药物对症治疗为主,王中琳教授在长期的临证与理论探究中总结TTH的病机在于阳郁神颓、脑络绌急,强调情志因素在TTH辨病辨证中的影响,突出阳气在病机演变的枢纽作用,治疗上应用大补肝汤、柴胡加龙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经方,常选北沙参、龙骨、牡蛎、白薇等疗恚除烦等药物,通过振奋阳气、清化血浊、补益肝肾、消导积滞等诸法来标本兼治、调畅气血。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息肉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认为子宫内膜息肉属本虚标实证,病机为心肾阳虚,气化失常,瘀滞胞宫,治以温阳化气法,结合补肾调周法,并创立温阳化气方,于经前期阳长之时,采用温肾助阳,化气消癥之法,以期“六阳”到位,实现重阳转阴,恢复子宫功能,促进行经期子宫内膜瘀浊及水液排净,减少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   相似文献   

13.
唐靖一教授认为,冠心病的治疗当以气虚血瘀立论,主张以补气活血为主,补气之中又注重补益阳气,补阳之中对风药的应用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风药不仅可以祛病邪,调气血,通心脉,还可以升发阳气,启肾阳,调达肾阳,引肾阳上济心阳。且借风药辛散之性,开郁结,疏气机,畅气血,防止补药滋腻之弊。同时注重治未病,未病先防,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彭江云教授为吴氏扶阳学派第三代传人,擅长应用中医药诊治风湿性疾病,其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关键病机为"阳虚邪凑",肝肾精血亏虚、肾亏督寒为本,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深侵肾督之脉为标,内外合邪,痹阻气血,留滞于经络关节而成此病.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诊治,提出温肾强督、蠲痹通络为基本治疗原则,善用并重用附子、细辛等温药以迅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重视扶正培本、扶阳存阴、温散寒湿、活血化瘀、顾护脾胃为特色;临诊强直性脊柱炎肾亏督寒证多使用附子桂枝汤加减,附子常用剂量为30~90 g,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失眠之病机与人体气机运行失常,阴阳失交有着密切关系.基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运用顾植山教授"司天-司人-司病证"的诊疗思维方法,张晋教授将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与《伤寒论》六经欲解时及针刺疗法相结合,运用"司天-司人-司病证"的诊疗思维方法,即辨天时运气、辨人体时期、辨病邪虚实,从时间及空间的角度对失眠进行论治.三阴...  相似文献   

16.
刘瑞芬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病机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主要责之肾虚。卵子为生殖之精,其发育成熟需肾精充足,卵子的排出靠肾阳的鼓动。若肾精亏虚,卵子难以发育成熟。肾阳虚损,鼓动无力,气血运行无力而瘀滞胞宫,卵子排出障碍,导致不孕。刘老师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的不孕症临床上常见肾虚血瘀型,治以补肾活血为主,辅以健脾祛湿、疏肝理气。方中重用紫石英为临证用药一大特色,并酌加血肉有情之品,竣补其虚。以"补、调、温、通"立法,形成独特的中药人工周期,以建立规律的月经周期,中西合参缩短病程,并注重情志调节和孕后保胎。  相似文献   

17.
肝源性糖尿病为肝病患者常见的继发性疾病,西医治疗方式较单一,不能满足患者需求。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为肝病及脾,辨证可分为肝气郁滞、肝胃郁热、肝肾阴虚、肝阳气虚、瘀血阻络等类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文章整理总结部分肝源性糖尿病中医辨证论治经验,并举例验案一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便秘是小儿临床多发病、常见病。目前多认为因胃肠积热、脾胃气虚、胃肠阴虚所致,治疗以清热、健脾、滋阴为主,刘建忠教授秉承倪珠英教授"抑木扶土"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从肝脾论治小儿便秘,以虚实辨证为纲,标本兼治,以健脾疏肝、消食化积,理气导滞为法,疗效显著,久未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现代医案中中风的用药规律和病机特点。方法 :对近现代出版的医案集、临床类著作进行收录,将药物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因子分析。结果:频数分析发现临床常用药有石菖蒲、当归、甘草、钩藤、川芎等;常用的药物种类有补虚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化痰药等。因子分析结果提示:气血阴阳虚衰、肝气盛、痰邪、瘀血各因子既可单独致病又常常相兼致病,形成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结论:临床治疗中风既要注意培补气血以扶正,同时也要注意肝气盛、痰瘀在中风发展过程的重要影响,需辨证准确,分清标本虚实,选药精当,方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治疗肺癌兼顾治风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分析、中医文献的阅读,以及结合导师奚肇庆教授临证治疗肺癌的经验,初步探析治疗肺癌兼顾治风的运用.[结果]无论外风还是内风,在肺虚情况下,均可侵袭肺脏,同时与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相互胶结,日久积滞而成肺癌,并可导致肺癌的发展及转移.[结论]肺癌的发病机理复杂,风邪在肺癌发病、发展过程中均有促进的作用.在治疗时兼顾治风,可延缓疾病进程,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