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采用红外光谱法研究Parafilm的分子结构。方法采用变温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技术,分别研究Parafilm的一维变温光谱、二阶导数变温光谱、四阶导数变温光谱及去卷积变温光谱。结果 Parafilm主要存在着CH_3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CH_2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CH_2对称伸缩振动模式、CH_2变角振动模式、CH_3不对称变角振动模式、CH_3对称变角振动模式、C—C骨架伸缩振动模式和CH_2面内摇摆振动模式等8种红外吸收模式,最终确定Parafilm的主要分子结构为聚异丁烯。采用变温ATR-FTIR技术(293~393 K)进一步开展Parafilm热稳定性研究,研究发现Parafilm的热稳定较差,而其临界使用温度为313 K。结论该研究拓展了变温ATR-FTIR技术在高分子包装材料的结构及热稳定性方面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2.
在303~393 K温度范围内,采用变温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ATR-FTIR)研究了二甲基硅油的一维红外光谱、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四阶导数红外光谱和去卷积红外光谱。实验发现,在1800~600 cm~(-1)范围内,二甲基硅油主要存在CH_3伸缩振动模式(νCH_3)、CH_3变形振动模式(δCH_3)、CH_3摇摆振动模式(ρCH_3)、Si-O伸缩振动模式(νSi-O)和Si-C伸缩振动式(νSi-C)等5种红外吸收模式,其中782 cm~(-1)和789 cm~(-1)处的红外吸收峰归属于二甲基硅油νSi-C。以二甲基硅油νSi-C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开展相关二维红外光谱的研究。结果发现,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二甲基硅油νSi-C红外吸收强度的变化快慢顺序为:789 cm~(-1)782 cm~(-1)。本项研究拓展了ATR-FTIR技术在二甲基硅油热变性方面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3.
采用一维中红外(MIR)光谱技术开展了间苯二酚的结构研究。间苯二酚的红外吸收模式包括:ν_(OH-间苯二酚)、ν_(CH-间苯二酚)、ν_(C=C-间苯二酚)、β_(OH-间苯二酚)、ν_(C-O-间苯二酚)、β_(CH-间苯二酚)、γ_(CH-间苯二酚)和δ_(环-间苯二酚)。采用一维变温中红外(TD-MIR)光谱,进一步开展了间苯二酚的热稳定性研究。实验发现:在293~453 K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间苯二酚的主要官能团对应的吸收频率及强度均有明显的改变,间苯二酚的热稳定性进一步降低,而383~393 K是一个临界温度区间,并进一步进行了机理研究。研究进一步证明一维MIR光谱和一维TD-MIR光谱在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间苯二酚)结构及热稳定性分析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异丙基铝与邻苯二甲酸酐、苯甲酸和丙烯酸反应,合成了螯合物邻苯二甲酸异丙酯酰氧基-苯甲酰氧基-丙烯酰氧基铝(IPBAA);以IPBAA为单体合成了聚合物PIPBAA。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PIPBAA的热稳定性及IPBAA和PIPBAA在DMF中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5.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技术开展了硫酸铜分子结构的研究.试验发现:在303 K的温度条件下,硫酸铜分子的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νOH、δH2O、νasSO4、νsSO4和δasSO4.采用变温中红外(TD-MIR)光谱,开展了硫酸铜热变性的研究.试验发现:在303~573 K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硫酸铜分子...  相似文献   

6.
采用中红外光谱(包括一维MIR光谱和二阶导数MIR光谱)开展了硅橡胶的结构研究.实验发现:硅橡胶主要存在CH3不对称伸缩振动模式、CH3对称伸缩振动模式、CH3变形振动模式、CH3摇摆振动模式、Si-O伸缩振动模式和Si-C伸缩振动模式等.在303~523 K的温度范围内,采用变温红外光谱进一步开展了硅橡胶热稳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聚碳酸酯分子量及其分布、热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GPC法测定了PC样品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用原位动态FT-IR,TG对国内外生产的PC样品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样品的分子量及其分布是影响PC热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分子量越大,分布指数越小,低分子含量越低,则PC越稳定。  相似文献   

8.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开展了真空泵油的分子结构研究.实验发现:真空泵油分子的中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υasCH3-真空泵油、υsCH3-真空泵油、υ asCH2-真空泵油、υsCH2-真空泵油、υ C=O-真空泵油、δ CH2-真空泵油、δ sCH3-真空泵油和y CH2-真空泵油.进一步开展了真空泵油分子的变温中红...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中红外(MIR)光谱技术开展了甘氨酸分子的结构研究。试验发现,甘氨酸分子的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δasNH3+-甘氨酸、νasCOO--甘氨酸、δsNH3+-甘氨酸和νsCOO--甘氨酸。采用变温中红外(TD-MIR)光谱进一步开展了温度变化对甘氨酸分子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在303~523 K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甘氨酸分子主要官能团对应的红外吸收频率和强度都有明显的改变,并进一步对其热变性机理进行了研究。在463~523 K的温度区间内,甘氨酸分子受热分解,主要化学反应过程包括:脱羧基、脱水及脱氨基等,而甘氨酸分子的热稳定性则进一步降低。研究拓展了MIR及TD-MIR光谱在重要的氨基酸(甘氨酸)结构及热变性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1.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which are expected to play a key role in the next genera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are assembled with nanometre-sized “building blocks” consisting of the crystalline and large volume fractions of intercrystalline components.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unique properties of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which are a combination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crystalline and intercrystalline regions, 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precisely how the structures of crystalline and intercrystalline regions vary with decrease in crystallite size. In addition, study of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against significant grain growth is bo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terest. A sharp increase in grain size (to micron levels) during consolidation of nanocrystalline powders to obtain fully dense materials may consequently result in the loss of some unique properties of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Therefore, extensive interest has been generated in exploring the size effects on the structure of crystalline and intercrystalline region of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and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against significant grain growth. The present article is aimed at understanding the structure and stability of nanocrystalline materials.  相似文献   

12.
采用熔融淬冷法制备了系列Ge3Se5Te2Snx(x=0、0.4、0.8、1.2、1.6、2.0, mol%)硫系玻璃。采用X射线衍射(XRD)图谱、差示扫描量热曲线(DSC)、可见/近红外光谱、傅里叶红外(FTIR)光谱、显微拉曼光谱等手段对玻璃的物化性能及结构进行表征, 研究发现Sn的引入导致Ge-Se-Te玻璃系统物化性能的变化: 玻璃的转变温度Tg降低、红外截止波长发生红移, 并有效地降低了杂质吸收峰对样品红外透过率的影响。利用Philips网络约束理论计算的玻璃平均配位数及拉曼光谱的变化, 讨论了引入Sn对Ge-Se-Te玻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可降解聚碳酸亚丙酯(PPC)加工热稳定性较差。采用高压毛细管流变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失重仪(TG)、拉力机和色差仪对工业级PPC的加工热稳定性进行了系统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使用高压毛细管流变仪可以较好地评估PPC的加工热稳定性。热失重法可以评估PPC的加工热稳定性,但评估不同加工条件下或不同加工配方的PPC热稳定性灵敏度不高。其它方法均不适宜于评估该材料。本研究对PPC的加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为今后提高PPC加工热稳定性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聚硅氧烷热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聚硅氧烷热老化机理和提高热稳定性的途径。聚硅氧烷的老化机理主要来源于热解聚和热氧化降解过程。提高聚硅氧烷耐热性的途径主要是改变端基、主链的分子结构,也可以在聚硅氧烷体系中添加耐热添加剂。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造金刚石热稳定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亚 《福建分析测试》2003,12(3):1826-1827
本文采用热失重实验对人造金刚石的热稳定性进行检测,对人造金刚石质量检查进行探讨,提出应对人造金刚石热稳定性进行检测才能很好地反映材料的客观使用情况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热处理对高铬铁基纤维样品的结构和磁性的影响.微米级、亚微米级高铬铁基纤维由Cu-11Fe-4Cr原位复合丝材硝酸法萃取得到.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样品的结构和形貌,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测试了样品的磁性,利用热重-差热分析比较了不同变形量的高铬铁基纤维在空气中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在空气中低于400 ℃加热1 h后,高铬铁基纤维保持BCC结构不变,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均大于103 A·m2·kg-1;经800 ℃加热1 h后,由铁磁性的α-(Fe,Cr)固溶体转变为顺磁性的(Fe,Cr)2O3,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显著下降.随着变形量增大,较细的高铬铁基纤维的热稳定性较差.微米级、亚微米级高铬铁基纤维的热稳定性显著高于微米级多晶铁纤维.  相似文献   

17.
倪华  文玉华  严密  张忠民 《功能材料》2004,35(5):566-567,570
通过电阻和X-Ray衍射分析方法,研究了热双金属5J20110及其组元在稳定化热处理过程中电阻率和残余应力随循环次数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经第一次循环热处理后,热双金属的残余应力下降最显著,与合金电阻率的变化趋势相同。通过电阻率的分析可以确定稳定化热处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聚氨酯胶粘剂具有化学粘合力强、耐超低温、耐磨、耐溶剂等优点,在航天、建筑、电子工业等领域应用广泛。但是聚氨酯胶粘剂存在热稳定性差的缺陷,通过改性方法可以提高其热稳定性。围绕交联改性(与丙烯酸酯类单体、环氧类树脂及异氰酸酯三聚体共聚)、引入耐热基团(引入苯环、硅氧键、酰亚胺及碳硼烷)、与无机纳米材料(纳米二氧化硅、纳米黏土及纳米碳材料)复合这3种改性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聚氨酯胶粘剂热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并对提高聚氨酯胶粘剂热稳定性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描述了一种微孔结构氟聚合物铁电驻极体的制备方法,利用准静态方法测量了该功能膜的压电系数如,并通过等温衰减和热刺激放电电流谱的测量研究了凼,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这类氟聚合物铁电驻极体膜的准静态压电系数d33与热压时间有关;与聚丙烯(PP)压电驻极体膜相比较,氟聚合物压电驻极体膜不但具有更高的压电活性,而且呈现更优良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