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脑共济失调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生活,而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至今还不清楚,且临床治疗措施有限。对于小脑共济失调疾病的研究,通常采用啮齿动物作为研究模型,小脑共济失调疾病引起的行为异常也在模型动物中得到广泛证实。因此,对小脑共济失调动物模型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小脑共济失调疾病的相关机制。传统动物行为学检测,如旷场实验、平衡木实验和转棒实验等,已用于啮齿动物研究多年,但在检测小脑共济失调行为效果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亟需可靠的行为学检测助力小脑共济失调机制研究和治疗策略研发。本文对动物小脑共济失调行为学检测的最新进展进行简要综述,重点介绍小脑共济失调疾病、动物疾病模型、行为学实验以及评价指标等方面,以帮助研究者选择最合适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制一种在动物实验中用于检测实验动物旋转行为的监测仪器.方法将旋转编码器、单片机和USB技术等现代计算机、控制技术与传统的动物行为学实验测量方法相结合,构建一种智能化的动物旋转行为监测手段,配备基于VC的软件系统.结果 研制了可连续监测、智能显示和记录小型实验动物旋转行为的实验仪器.对旋转平台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的结果表明该系统合理、有效.结论 研制的旋转行为监测仪.使用方便灵活,结果可靠,可在帕金森氏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抗帕金森氏病的药物筛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微囊牛嗜铬细胞移植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微囊牛嗜铬细胞(BCC)的镇痛作用;方法 应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提取牛嗜铬细胞,进行APA微囊化;制作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和福尔马林实验疼痛动物模型,模型大鼠各分为4组(微囊BCC组、裸细胞组、空囊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在蛛网膜下腔植入微囊化BCC、未包囊BCC、空囊和生理盐水,观察坐骨神经结扎疼痛模型动物冷、热刺激后的行为学变化及福尔马林疼痛模型动物福尔马林刺激后的行为学变化;结果 坐骨神经结扎实验动物冷、热刺激后,徵中BCC组冷刺激收缩时间、次数和热刺激潜伏期差异分数明显下降,裸细胞组下降只维持了2周,而空囊组和生理盐水组无变化;福尔马林实验动物刺激后,微囊BCC组收缩次数下降了13周以上,裸细胞组下降只维持了2周,而空囊组和生理盐水组无变化;结论 微囊牛嗜铬细胞对异种动物疼痛具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4.
动物行为学检测方法是利用动物觅食、求生、逃避伤害以及喜暗等本能行为和善于学习的特性来观察动物的情绪和学习记忆,从而反映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变化的实验方法。本文将从实验原理、仪器组成、测试方法以及评价指标等方面对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动物行为学检测方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疼痛(pain)是当今困扰人类健康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疼痛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疼痛机制复杂,使得在患者身上研究与疼痛有关的神经机制极其困难。因而,利用相应的动物模型开展疼痛机制研究是目前的普遍趋势。炎症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痛最为常见,因而在疼痛研究过程中建立了大量的痛模型,这些痛模型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模拟人类炎症性痛或神经病理性痛的特点。本文主要回顾并比较了一些常用的炎症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痛模型。1.痛行为学试验的方法和观察指标疼痛是包括性质、强度和程度各不相同的多种感觉的复合,并往往与内脏神经…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针对目前日益增长的骨癌痛病患的疼痛问题进行试验探讨。建立癌痛动物模型寻找有效缓解疼痛的方法,进一步探讨骨癌痛大鼠模型中髓内细胞蛋白SIGIRR的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建立SD大鼠胫骨癌痛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骨癌痛模型组(10只)。通过大鼠痛行为学测试、影像学、组织学方法对大鼠胫骨癌痛的模型进行验证。运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髓内蛋白细胞LTR4和SIGIRR表达变化。结果 Walker256大鼠乳腺癌细胞制备大鼠胫骨癌痛的模型骨癌造模成功。模型组的体质量不增或者降低(P0.01)、SAPS显著增加(P0.01)、PWTL差异不大(P0.05)。RT-PCR检测的TLR4结果显示,骨癌痛模型组比空白组表达明显增加。Western blot检测骨癌痛模型组比空白组髓内蛋白细胞SIGIRR明显下降。结论骨癌痛大鼠髓内蛋白细胞SIGIRR表达的降低可能与骨癌痛的发生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在睡眠剥夺抗抑郁作用中的机制。方法: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SNI)方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小鼠伴发负性情绪的动物模型,利用旷场和高架十字实验评估小鼠的焦虑样行为,利用悬尾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评估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利用von-Frey方法检测小鼠的机械痛敏行为;采用温和处理的方法对有抑郁样行为小鼠进行睡眠剥夺,并评估睡眠剥夺对小鼠焦虑、抑郁样行为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NI模型及睡眠剥夺后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内mGluR5表达量的变化;进一步对小清蛋白(PV)阳性神经元mGluR5敲除的小鼠进行睡眠剥夺前后的行为学检测。结果:SNI模型小鼠40 d后出现焦虑样行为,60 d左右出现抑郁样行为,睡眠剥夺可明显缓解其抑郁样行为,但是对焦虑样行为和机械痛敏无影响;抑郁情绪及睡眠剥夺对mPFC内mGluR5表达水平无影响,但PV~+神经元mGluR5敲除的小鼠表现出抑郁样行为,且睡眠剥夺对其抑郁样行为无缓解作用。结论:睡眠剥夺可以明显缓解神经病理性痛伴发的抑郁样行为,PV~+神经元的mGluR5在抑郁样行为的发生和睡眠剥夺的抗抑郁效果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青藤碱对切口痛模型大鼠疼痛敏感行为及其脑脊液、脊髓中P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 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氯诺昔康组(Lornoxicam,8mg·Kg-1)、青藤碱高剂量组(Sin-H,20mg·Kg-1)和青藤碱低剂量组(Sin-L,10mg·Kg-1)。采用机械痛敏和热痛敏测试,评价大鼠的疼痛行为。放免法检测大鼠脑脊液及脊髓L6-L8中P物质含量。结果切口痛模型大鼠的机械撤足阈值、热刺激痛感缩足时间明显改变。青藤碱高、低剂量和阳性药投与后均显示了明显的镇痛效果,其中青藤碱高剂量组镇痛效应指标优于阳性对照药氯诺昔康;给药各组大鼠脑脊液、脊髓中的P物质含量与模型组相比都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青藤碱高剂量组的脑脊液P物质浓度抑制最为明显。结论青藤碱能够减轻切口痛模型大鼠疼痛敏感行为,减少P物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释放,后者可能是青藤碱产生镇痛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癌症痛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癌症痛是一种机制独特而复杂的慢性疼痛 ,癌症痛模型动物表现出痛觉过敏、超敏等疼痛相关行为 ,其相应的脊髓节段内发生独特的神经化学改变。癌症痛与外周传入神经敏化和中枢敏化有关 ,在癌症痛早期 ,以肿瘤细胞、炎症细胞产生的致痛物质、破骨细胞的持续活化所致的初级传入神经敏化为主 ;在癌症痛后期 ,肿瘤生长引起的神经压迫与损伤参与了癌症痛的发生过程。研究癌症痛产生的内在机制将为临床肿瘤患者疼痛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选择性神经损伤(SNI)模型小鼠不同时期的疼痛阈值、运动功能和情绪状态等进行研究,系统性分析SNI模型在不同阶段的机体状态。方法:将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进行结扎并远端切除约2 mm,保留腓肠神经以建立SNI模型。分别在术后7、14、30、60 d利用von Frey丝对小鼠进行机械痛敏检测,利用步态分析以检测小鼠运动功能。在术后30 d和60 d进行旷场实验(OFT)、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以检测小鼠焦虑样行为,利用悬尾实验(TST)和糖水偏好实验(SPT)检测抑郁样行为。结果:小鼠在SNI术后产生长期稳定的机械痛敏现象,术后60 d产生稳定的焦虑样和抑郁样行为,而绝望相关的抑郁样行为比快感缺失相关的抑郁样行为出现更早,在术后30 d即可出现。SNI模型小鼠出现长期稳定的步态行为异常,且运动功能恢复缓慢。结论:本研究系统性地评估SNI术后不同时期疼痛状态、运动功能和情绪状态,为后续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