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介绍了织金锦纳石失和金缎子,比较分析了两种织金锦的异同和在蒙元时期的流行情况,以及从蒙元时期古代墓葬中出土的织金、印金织物,总结了纳石失等织金织物在蒙元时期流行并达到鼎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蒙元时期织金锦异常风靡,但织金锦、纳石失和金段子这几个概念常混为一谈,对这些织物的比较研究也相对缺乏。文章通过文献查阅和实物分析,从词源考证、组织结构、纹样风格三方面对蒙元织金锦之纳石失和金段子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纳石失是外来织物,其组织结构以特结型为主,也有暗夹型重组织;而金段子可视作中国传统的织金锦,以单插合的地络类为主。但因文化交融,两者都不同程度地融合了中西方的织造技术和纹样风格,表现在组织结构和织物图案上互相借鉴。尤其是传统金段子以挂经形式增加一组特结经,这可能是中国自己的特结锦产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丝绸》2021,(6)
明朝在与日本的勘合贸易中,赏赐了许多织金锦,这些织金在日本广受喜爱并以名物裂金襕的形式保存下来,但学界少有人将二者联系起来。文章以勘合贸易中的重要文献《大明别幅并两国勘合》中的织金锦信息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综合文献图像和名物裂金襕实物等多重证据对其中的织金锦进行研究,旨在为探讨中日丝绸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研究结果显示,其中的织金胸背与蒙元制相似,织金与浑织金为同类织物即用片金线显纹的织物,有全越与半越、地络与别络等方式。在织金图案的选择上,明朝政府会根据日本国情和文化的特殊性作出武官补纹和梧桐叶纹等的针对性给赐。  相似文献   

4.
张蓓蓓  束霞平 《丝绸》2012,(12):65-71
元代宫廷尚金之俗直接推动了中国织金技术的发展,使得元代的中国织金技术达到了鼎盛时期。采用以文献资料为主、图像和实物资料的借鉴为辅的方法,分析了元代宫廷尚金之俗兴起的缘由,梳理了元代织金锦与纳石失发展脉络,认为元代尚金主要源自于金人用金风气习惯的承袭、游牧民族对贵金属特殊的爱好与追求,以及蒙古民族的文化传统,并使得元代织金锦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中西、南北交流的象征。进一步探讨了元代服饰织金面料的功能,表面物服饰织金面料功用织金锦的主要用途不仅仅用于帷幔、茵褥、仪仗、舆辂等,更主要是用作服饰面料方面。  相似文献   

5.
织金技艺随着对外交流繁盛的隋唐开始传入我国,对我国古代丝织品艺术表现的丰富性产生重要影响,改变了我国丝织品的艺术表现格局和面貌,并达到极高的艺术价值,形成我国丝织品中重要的装饰工艺之一。其中,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是重要环节,而向中原地区传授此技艺的是生活在"丝绸之路"核心地带的古代新疆地区善捻金线织金锦的回鹘人。  相似文献   

6.
罗永平 《江苏丝绸》2011,(6):9-13,17
三云锦的萌发 南京云锦,是大量用金(捻金、缕金,也含缕银和银线)并善于用金装饰织物花纹的提花丝织物。她的花纹,或全部织金,或部分加金,或大面积地应用各种金线、银线交织于一件彩锦巾,使整件织物形成一种金彩辉映、瑰丽灿烂、典雅高贵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李细珍  孙志芹 《丝绸》2021,(2):93-100
翼马纹样作为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典型的织物纹样,不仅反映了此时期社会的审美趣味与思想情趣,更是丝绸之路畅通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例证,具有较高研究价值.文章以中国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的纺织翼马纹样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古出土实物结合文献记录,对此时期出现的纺织翼马纹样的来源、发展过程及其盛行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北朝晚期至...  相似文献   

8.
杨馨  王文玲  焦梦卉  林靖  郑嵘 《丝绸》2023,(11):56-63
元代织金锦作为中国历史上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物质文化体现,独具创造性。受常州弘阳纺织博物馆委托,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制定了标准化复原流程,对元代邹县李裕庵墓出土的“梅雀方补菱纹暗花绸”面料进行技术性复原。首先结合纳石失和金段子特点,对出土织物进行界定,具体复原过程参照图文互证法、文献参考法及实物考察法,涵盖颜色考证、纹样考证、材质考证及工艺考证,历经定色、制图、选料及织造完成了复原过程。本文后续采用模糊评价法完成了本次复原评价,进行了元代织金胸背的缝制。实践表明,以传统考古视角与现代纺织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可完成织金锦可视化实物的制作。  相似文献   

9.
已故张大千先生所收集之古书画,因重新“装池”后所取下之古裱褙织物,其中有16块具扁平片金纬的古织金锦,经由FTIR(傅立叶转换红外线光谱仪)量测与纤维鳢别燃烧法,16块具扁平片金纬的古织金锦之地经与地纬材质皆为蚕丝,透过EDS(X射线能量散射光谱仪)无机材质分析,此批扁平片金纬纱的材质表面金箔之主要成分有15块织片为金、一块织片为白金,底衬材质经由SEM扫描式电子显微镜与FTIR(光谱有机物分析)观察与量测比对,扁平片金纬纱底衬材质皆属纤维素纸质之材质,其中可辨识出6块材质为苎麻。16块扁平片金纬的古织金锦织纹结构皆为通梭织金,扁平片金纬与经纱之接结方式:扁平片金纬纱以地经接结有8块、以特结经接结有8块。扁平片金纬与地纬排列数量的比例为1:1(全越)有9块、1:2(半越)有7块。  相似文献   

10.
美国阿瑟·卡恩公司制造了一种新的的反光尼龙织物,目前已将这种织物制成了用于记录夜间室外活动的运动衣、背包、短裤、外套和其他用具或服装等物品。这种织物有一种能反射光线的抛光体一微型玻璃珠。用这种织物制成的用具能使赛跑、竞走、自行车运动员在夜晚再穷县枕着清。县和制造者日用这种织物作为饰物放在其他材料上面,现在各种服装和用具已完全使用这种反光材料。实验表明,在普通光线下,用新的反光织物制做的运动衣或者背包与用普通不反光材料制做的物品无明显区别,但在夜间,反光织物内的玻璃珠会反射光线,使穿戴者变得非常清…  相似文献   

11.
周丽艳  孙伟 《纺织学报》2008,29(8):96-100
参考清代名著《红楼梦》中对丝织物的细致描写,研究中国古代明末清初服饰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主要从丝织物的色彩运用、穿着特征和纹样的运用入手,通过对原著场景的再现和归纳分析,揭示各类丝织物的发展状况和纹样的文化内涵。研究结果对了解清代的纺织业发展状况、服饰制度和文化特征可提供一定的帮助,有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的丝绸文化,同时为现代丝织业的发展以及纺织材料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严镇场,明清时期长芦盐区诸场之一,场署位于今河北省黄骅市同居村。其始建于元朝,明代初具规模,有清一代已成为长芦盐区的第二大盐场。通过对严镇场的生产、管理、灶课、运销等几个方面的考证,进一步探究明清时期长芦盐区盐业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清代淮安地区为例,探究该地私盐贩运的方式种类、民众参与情况等内容,并关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探讨私盐贩运无法遏制的深层次原因。淮安的私盐贩运方式之选择、参与私盐贩运之规模,是由当地地理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形态等因素所决定的。当讨论明清两代私盐贩运问题之时,除了考虑国家政策制定、官府地方控制之外,一些较为细微的方面,诸如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也应当纳入观察范围一并加以考量。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江苏沿海滩地淤涨明显,对两淮盐业产生了深刻影响。滩地面积增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淮盐发展。宋元至清末,淮南盐场长期沿用摊灰淋卤煎盐法,是两淮盐产的重心,并于清中叶达到历史高峰。清末淮北盐场大规模采用泥池结晶法,发展迅速,淮南盐业逐渐衰落,在废灶兴垦浪潮中为淮北盐场陕速取代,长期以来两淮盐场南重北轻的格局出现逆转。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三有家具·明清风韵"的产品设计、品牌创建过程的分析,指出"明清风韵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艺术的现代演绎,是新中式家具的优秀代表之一,应为中国家具品牌建设带来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海盐生产方式改煎制为晒制,推动了宁波的盐业发展.除奉化外,宁波其余各县均有盐业生产.及至明代,宁波制盐仍沿用前代的煎制,并无大的变革.清初,宁波的一些盐场制盐开始采用晒制.明朝盐的运销以引盐为主导,实行的是盐引制.清初,宁波沿用票引法,即引盐与票盐兼行.  相似文献   

17.
黄乔宇  刘瑞璞 《丝绸》2020,57(2):83-90
为建立晚清满族女子便服纹章谱系,以私人收藏和博物馆藏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传世晚清女子服饰的形制、纹样特征与类型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后,解开了其匹料制作过程中纹饰置陈密码。结合历史文献的考证,这套稳定的架构背后所隐藏的襕文化得以重现于世。襕作为中国多民族间共同的服饰基因,自南北朝出现就有史可考。襕在发展中从衣身制式发展成纹样装饰,后襕饰又由显入隐,在清代女子便服的满地纹中形成隐襕,隐襕的发现是中华襕文化自南北朝发展至清代仍未断裂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广东海盐产地的分布经历了由珠江三角洲地区向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的沿海地区转移的过程。清代前期,广东东部的惠州府、潮州府和广东西部的高州府等沿海地区形成盐产地的新中心,康熙朝的官帑收盐改革促使这一格局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结艺术历史悠久,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贯穿于人类文明始终,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除对中国结的定义进行了必要的阐述外,还对中国结文化进行了论述.通过研究中国结的现代造型、色彩、寓意与神韵,将其应用于现代首饰设计中,把中国结融入时尚和新的视觉语言,必将焕发其新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