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量活动地震断裂带内的应力变化是地震学的长期努力目标。途径之一是探测地震波速度的应力依赖性。在“圣安德烈斯断层深部探测计划”主动源钻井试验中,我们探测了波速随应力的变化。文中认为应用该技术的确可以测量应力变化。在两个多月的试验中,观测到剪切波沿固定路径上的传播时间(几个毫秒)与气压变化之间呈现出很好的负相关性。我们还观测到两处明显的走时偏离异常,与观测期间发生的两次地震事件密切相关,而这两次地震均在SAFOD产生了较大的同震应力变化。走时异常分别发生在两次地震事件的前10h和前2h,可能与早期实验室研究发现的破裂前应力导致的裂纹特性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上官志冠 《中国地震》1996,12(2):202-208
本文根据1993年6月至1994年1月滇西及其邻近地区数次中强以上地震前CO2,N2,Ar,Rn等气体组分释放动态的观测结果,研究了气体的物质迁移对其前兆异常变化的影响,发现深,浅源气体的震前趋势性异常释放和短临突跳异常的发生时间具有明显的有序性,基本模式是源自深部的气体组分的震前异常变化总是上先于浅源气体,这种现象在强震发生前更为明显。作者认为,导致深一浅源气体异常变化有序发生的原因与气体物质迁  相似文献   

3.
地电场震前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电场的地震预报研究目前处于摸索探讨阶段。本文主要利用西北地区的一些数字化观测资料对地电场的震前变化进行分析,并就地电场的预报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应用文献的方法,以海城、唐山地震为例,探讨了缺震曲线对强震的反映.得出初步结果如下:(1)"缺震"方法作为一种指标对于强、中强震具有中期预报意义.(2)强震前缺震曲线的异常幅值较大且水平相当(海城、唐山震前异常幅值均为-1.4),震级越大缺震时间越长.(3)缺震曲线对中强地震也有较明显的反映,但同强震前相比异常幅值较小、异常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6.
利用DCS-302数字磁带记录加速度仪组成的流动地震台网记录的1992年6~8月海南省东方县附近发生的地震震群中的12次地震的波形资料,反演了这些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构成每次地震震源参数的主要部分是纯剪切分量.这些地震的主压应力轴与主张应力轴,分别落在北西-南东方向与北东-南西方向,且均接近水平.这种方向性的一致性反映了这些地震具有相似的构造应力环境.  相似文献   

7.
油田开采通常伴有在所采出的液体总量中含水量日益增加的现象。产品含水的动力学,与油和水的粘滞度、岩层结构和水油中间过渡带的厚度、采区条件及一系列其它指标有关。其中,某些指标对震前介质的应力-应变状态变化很敏感。因此,开采位于地震活动区的油田时,油和水比值的变化,对预报地震时间是有意义的。本文研究了中亚和高加索强震前采油井产品中含水量变化的某些实例。为了进行分析,利用了许多采油井的油、水比以及产品含水多  相似文献   

8.
地倾斜观测受太阳幅射能对地表作用的影响,显示出季节性年变化.我站重锤倾斜仪表现的年变化规律是:每年3月开始向西南方向倾斜,9月开始向北东方向倾斜,年变轨迹近似一个椭园.但这种变化是很缓慢的,在倾斜日照图上几乎看不出它的变化.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日变曲线是一条直线.3年的观测记录表明,如果发生下述两种情况:①日照图改变了日常的直线形态,出现了弯曲变化;②打破了年变规律,在几天中明显的超过年变速率或改变了年变方向.这些现象往往是短临前兆异常.下面举两个震例:1.1979年6月19日山西介休5.1级地震.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极监测系统,接收地震前的电磁交变信息是研究地震短临前兆的新方法。本文主要介绍该监测系统的结构及其所接收到的信息与地震的关系,根据大量实验资料与地震的相关性质,证明电极监测系统能够获得一定范围内中强以上地震的短临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0.
地球的固体内核被对流的液体外核包围,由此创建了驱动地球磁场的地核发电机。用压缩体波研究地震显示出内核各向异性结构的半球性变化,但由于受地震和接收器分布状况所限,这一结论还不够充分。本文中,利用大地震的简正模式分裂函数测定结果,并基于扩展交叉耦合理论,我们观测到了区域变化和内核中东、西两半球的各向异性。这一模式与地球磁场的相似性说明在固化或组构演变过程中由Maxwell应力引起的晶体排列的凝入是产生各向异性的根源。这些观测结果限制了内核超速旋转的总量,但与振荡相符。  相似文献   

11.
在无岩浆环境下发生的10次地震中,已公布的可靠数据表明,震前形变率变化所持续的时间能够从几百秒钟到长达十多年。尽管大部分M>7.5级的地震是在没有探测到震前形变的情况下发生的,但无震形变的探测阈值仍然很高,地震矩相当于M5级地震的无震滑动在大部分情况下(尽管不是全部)会被忽视。震间形变率产生变化时并不伴随地震,而且1989年加利福尼亚洛马普列塔M6.9级地震前出现的应变率变化在尺度上同自那时起所发生的其他速率变化相近似。大部分持续几百秒钟或者更长时间的震前无震形变的例子也许起源于地震破裂面附近或者下方,而不是起源于正在发生地震破坏的区域内部。  相似文献   

12.
震前地温的微变化与断层蠕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沅俊  杨修信 《地震学报》1992,14(3):373-375
热过程在地震孕育和发生中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肯定,地震前的地温异常变化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安镇文等,1985).过去,由于缺乏连续的高精度地温观测资料,致使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局限性.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傅子忠等(1984)研制的 SZW 型数字式石英温度计,分辨率为0.0001℃.利用这种观测系统,可以连续记录地温的微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美合作在青藏高原布设的11台 PASSCAL 宽频带数字地震仪记录到的瑞利面波资料,测得青藏高原内不同块体的瑞利面波相速度(周期为10——120s),并反演了不同路径的地壳上地幔 S 波速度结构,发现青藏高原 S 波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显著.亚东——安多裂谷带的面波频散与相邻的块体差异最大,温泉至日喀则路径的相速度比其它路径的相速度明显偏高.该路径的地壳平均速度为3.79km/s,比其它路径的地壳平均速度3.40——3.50km/s高得多.青藏高原内不同块体的地壳中均有低速层存在,但低速层的厚度和速度不尽相同.位于北部的松潘甘孜块体。其地壳较薄约为65km,Sn 速度为4.48km/s,而且在约120km 深处的上地幔中存在一厚度为60km,速度为4.15km/s 的上地幔低速层.其它路径的上地幔速度相近,均没有明显的上地幔低速层出现.羌塘块体与拉萨块体的瑞利波相速度和 S 波速度结构极为相似,上地幔顶部的速度较松潘甘孜块体略高.在青藏高原广大地区中,地壳的平均速度低,普遍存在地壳低速层;上地幔顶部的横波速度为4.50——4.65km/s,上地幔中或者没有低速层或者低速层埋藏较深.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1997年3月9日全食的新疆观测及地球自转变化趋势讨论了发生在中国西周时期的一次日食的记载,以及由此得到的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调和分析的方法,处理了全国地下水观测井网中18口井孔的水位和气压资料,求出了水井水位中固体潮体应变各分波群的潮汐系数和位相滞后,对这些结果作了分析和讨论。重点对映震能力较好的滇01井潮汐系数及位相滞后这二个参量与地震的关系,作了较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对唐山7·8级,澜沧一耿马7·6级及海原5·5级地震前电阻率变化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电阻率的变化与震中距及震级等的关系,因台站及地震的不同而不同,出现了相同震中距不同电阻率变化;较小地震其震区周围多台站出现异常的现象。文中对这种现象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计算。认为捕捉地震前兆信息的地电台址的最佳条件是:台站位于构造弯曲的弧形地段,且靠近断层,覆土厚度最大不超过1/2AD;底层岩石受力后电阻率易改变,电阻率值越小越好。  相似文献   

18.
韩延本 《地球物理学报》1997,40(02):285-288
简要介绍了古代中心日食的观测记载在地球自转变化研究中的意义.给出了由日本的6例古代中心日食记载得到的表示地球自转变化的△T值,相应的日长变化的均值约为1.6ms/cy(cy为世纪,下同)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古代中心日食的观测记载在地球自转变化研究中的意义.给出了由日本的6例古代中心日食记载得到的表示地球自转变化的△T值,相应的日长变化的均值约为1.6ms/cy(cy为世纪,下同)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汶川8.0级大震的发震构造为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发震断裂由映秀起始,沿北东向穿过北川直至青川一带,发震断裂长达近300km。大震发生以来的强余震沿着该发震断裂带密集分布,尤其是在青川一带多次发生5~6级的强余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