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EB病毒感染与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的关系。用单克隆抗体UCHL-1,L26及EB病毒编码的潜在膜蛋白-1,免疫组化染色确定肿瘤的免疫表型及EB病毒转化蛋白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V编码的EBERS。结果;21例非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EBERS5例阳性,其中结内淋巴瘤3例,肺和胃肠淋巴瘤各1例。阳性细胞约占肿瘤细胞的10%-70%。5例EBERs阳性病例中仅1例表达LMP-1,为结内淋巴瘤  相似文献   

2.
EB病毒与原发性鼻咽部B细胞性淋巴瘤有关与继发性者无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9例鼻咽部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与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感染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方法对EBV进行检测,并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双染法标记肿瘤细胞,以鉴定EBV阳性的细胞为B淋巴瘤细胞,结果:EBV编码的小mRNA探针(EBER)原位杂交显示,8例原发性鼻咽部B细胞恶性淋巴瘤中3例绝大多数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1例潜在性膜蛋白1(lat  相似文献   

3.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1例鼻咽部恶性淋巴瘤、10例鼻咽部低分化癌、8例鼻咽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进行了上皮性标记(Keratin、、EMA)、淋巴组织标记(LCA、L26、DCHL1)及免疫球蛋白(K轻链、λ轻链)标记。结果发现:①恶性淋巴瘤LOA91%阳性,Keratin、EMA阴性;低分化癌LCA阴性,Keratin、BMA阳性;②B细胞性淋巴瘤,K轻链阳性或λ轻链阳性占82%,呈单克隆表型;而反应性增生,K轻链λ轻链均阳性,呈多克隆表型;③淋巴瘤的分型:L26阳性6例,提示B细胞性淋巴瘤;UCHL1阳性4例,提示为T细胞性淋巴瘤,T:B为1:1.5。初步认为免疫组化有助于鼻咽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探讨其组织来源以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EB病毒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关系,采用PCR、原位杂交、LSAB(labelingstreptavidivinbiotin)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2例NHL和33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的EBVBNLF1基因片段及其表达产物潜伏膜蛋白(LMP1)。NHL中EBVBNLF1PCR扩增阳性率为53%,明显高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27%(P<0.05),其中5例T细胞淋巴瘤全部阳性。17例PCR阳性的NHL中5例原位杂交阳性。LMP1检测仅2例阳性。结果表明本组病例半数以上NHL中有EBV感染,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1例鼻咽部恶性淋巴瘤,10例鼻咽部低分化癌、8例鼻咽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进行了上皮性标记(Ieratin.EMA)、淋巴组织标记(LCA、L26、UCHL1)及免疫球蛋白()K轻链、λ轻链)标记。结果发现:(1)恶性淋巴瘤LCA91%阳性,Keratin,EMA阴性;低分化癌LCA阴性,Keratin,EMA阳性;(2)B细胞性淋巴瘤K轻链阳性或λ轻链均阳性,呈多克隆表型;(3  相似文献   

6.
EBER1/2及LMP—1在不同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EBER1/2及LMP-1在不同类型NH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LMP-1免疫组化与EBER1/2原位杂交检测54例TCL,63例BCL及26例NK/T淋巴瘤。结果 EBER1/2阳性率在BCL、TCL、NK/T淋巴瘤中分别是9.5%、37.0%、46.2%,BCL组和NK/T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阳性病例大多数位于上呼吸道。LMP-1阳性率在EBER1/2阳性的B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EB病毒,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关系,采用PCR,原位杂交,LSAB(labellingstreptavidivinbiotin)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2例NHL和33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的EBV-BNLF1的基因片段及其表达产物潜伏膜蛋白(LMP1),NHL中EBV-BNLF1PCR扩增阳性率为53%,明业高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27%(P〈0.05),其中5例T细胞淋巴瘤全部阳性,17  相似文献   

8.
以LMP基因转染CNE1细胞为对象,用放射免疫分析(RIA)和细胞增殖实验(MTT)等方法,研究EB病毒LMP和EGF自分泌在高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1生长增殖中的作用和关系。结果示:从细胞培养液中检获EGF;细胞可在无血清培养液中生长。说明CNE1细胞具有EGF自分泌促生长功能。转染PCMVα-LMPDNA的CNE1细胞LMP的PCR和LMP单抗免疫组化检测均为阳性,证明LMP基因转染成功。EGF自分泌量和无血清培养下EGF的促生长反应,LMP转染细胞均高于未转染细胞,表明EB病毒LMP可通过促进EGF自分泌而促进鼻咽癌细胞生长增殖。  相似文献   

9.
目前有研究认为呼吸道是EBV潜伏的最大场所 ,主要是通过人类唾液传播 ,有嗜人淋巴细胞特性。首先感染人口咽部组织上皮细胞 ,随后播散到周围血B淋巴细胞呈潜伏感染状态。世界上大多数人在幼儿期就可感染EBV ,并终身携带。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EBV与多种肿瘤发生相关[1~ 5] 。笔者就EBV与肺癌的关系进行综述如下。1 与肺淋巴上皮瘤样癌 (LELC)的关系1.1 LELC的病因 关于肺癌的病因 ,一直以来都认为主要与吸烟、大气和空气的污染有关。 1989年Burtler等应用原位杂交 [ISH]法首次从 1例华裔肺淋巴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经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发现部分人胚鼻咽上皮细胞、鼻咽癌细胞株及高分化鼻咽癌中均有限强的Epstein-Barr病毒受体(EBVR/CR_2)的病毒结合区SCR1和SCR2的表达,而低分化鼻咽癌中未检测到其表达,提示SCR1和SCR2的表达与EBV的复制有关,EBVR/CR_2可以介导EBV感染鼻咽上皮细胞导致鼻咽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腺癌与肺鳞癌DNA标本中EB病毒(Epstein-Barr vins,EBV)的存在情况,以及EBV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关系。方法 以非小细胞肺腺癌和肺鳞癌DNA标本为模板,EBV持续感染细胞系B95—8细胞DNA为阳性对照,用PCR方法扩增EBV的BamHI-W部分片段。结果 在53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中有36例扩增出EBV基因的特异性产物,PCR扩增产物为129bp,与目的片段一致。其中肺腺癌中EBV基因的阳性检出率为94.1%(16/17),肺鳞癌中的阳性检出率为55.6%(20/36)。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DNA标本中有EBV基因的存在,其阳性检出率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2.
小结作者参加“EB病毒在鼻咽癌变过程中作用研究”的结果。包括 :①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变的关系 ;②EB病毒血清学与鼻咽癌变的关系 ;③EB病毒在鼻咽癌以外的EB病毒相关性肿瘤中的作用 ;④EB病毒编码产物在鼻咽癌变中的作用。文章强调下列观点 :①EB病毒开始感染异型性上皮细胞是鼻咽癌变的早期分子事件 ;②EB病毒LMP1可在上皮癌变中起关键作用 ;③检测血清中两种以上的抗EB病毒抗体可以提高鼻咽癌血清学诊断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及鼻咽部粘膜中EB病毒DNA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鼻咽部粘膜及鼻咽中的EBV DNA片段,作为癌前病变的确立和癌变风险的评估指标。方法 用PCR扩增EBV的Bam HIW片段。结果 鼻咽癌中阳性率为87.9%(102/116),颈淋巴结转移灶66.6%(2/3),鼻咽癌放疗后鼻咽生炎75.6%(28/37),鼻咽粘膜不典型增生71.1%(15/21),鼻咽粘膜慢性炎和正常鼻咽粘膜上皮分别为21%及20%。结论:EBV感染在鼻咽癌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选用ED3ε、CD56等抗体)确定瘤细胞来源。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1/2)。结果 117例TCL中26例表达NK/T细胞标记(22.2%),其中鼻部NK/T细胞淋巴瘤15例(57.7%);肿瘤细胞的多形性(18/26、69.2%)和凝固性坏死(12/26例、46.2%)是主要的病理学特点;EB病毒感染率46.2%(12/26),其中鼻部感染率73.3%(11/15),非鼻部为9.1%,两组比较P<0.005。结论 NK/T细胞淋巴瘤常发生在鼻部,呈侵袭性生长,肿瘤细胞的多形性和坏死是自组织学特点,EBV感染与鼻部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我校又一项成果《白内障的防治研究》被列入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我校眼科中心李绍珍教授等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白内障的防治研究”1996年被列入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这是我校又一项获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的第二个项目。白内障是我国最常见的致盲眼病,而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中国四川地区EB病毒感染和涎腺淋巴上皮癌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一个针对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EBER-1)的寡核苷酸探针对16例涎腺淋巴上皮癌(LEC)、4例良性淋巴上皮病损(BLEL)、4例非特异性慢性涎腺炎石蜡包埋组织进行了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本组病例中16例LEC的癌细胞核均见EBER-1强阳性信号,4例BLEL、4例非特异性慢性涎腺炎及2例瘤旁正常涎腺组织均为阴性。结论本结果提示EB病毒与中国四川地区涎腺淋巴上皮癌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 Hodgkin’slymphoma ,NHL)的临床特征、免疫表型及与埃 巴二氏病毒 (Epstein Barrvirus ,EBV)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40例鼻腔鼻窦NHL的临床特征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免疫表型 ,以原位杂交技术检测T细胞淋巴瘤的EBV情况。结果 鼻腔鼻窦NHL临床上多以鼻阻、涕血为首发症状 ,确诊则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形态。鼻腔鼻窦NHL的免疫表型显示T细胞来源占 90 0 %( 3 6/4 0 ) ,B细胞来源占 10 0 %( 4 /4 0 )。T、B细胞淋巴瘤EBER检出率 75 0 %( 2 7/3 6) ,B细胞淋巴瘤EBER检出率 2 5 0 %( 1/4 )。结论 鼻腔鼻窦NHL发病与多因素有关 ,其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鼻腔鼻窦NHL多来源于T细胞 ,EBV对鼻腔鼻窦NHL的感染可能与细胞的免疫表型无关  相似文献   

18.
李开智 《华夏医学》2007,20(4):678-680
目的:研究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中EB病毒基因的表达。方法:筛选NK/T细胞淋巴瘤56例,应用手工显微切割进行组织纯化后,用PCR检测EBV的基因序列,并同时对相应组织用EBV抗体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56例NK/T细胞淋巴瘤应用手工显微切割进行组织纯化后,用PCR方法EBV阳性率为39/56(69.64%),而用免疫组化方法阳性率为7/56(12.50%),二者检出率有显著差异。结论:显微切割联合PCR技术能明显提高EB病毒检出率和准确性,是检测EBV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胃癌组织中EB病毒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与人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用原位分子杂交的方法对63例人胃癌标本中EB病毒小分子RNA片段(EBER1)进行检测。结果:63例标本中有7例癌组织呈阳性反应(11.9%),EB病毒阳性的7例中,男性5例,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的4例,7例阳性标本均为腺癌,高分化腺癌3例,中低分化腺癌各2例,结论:EB病毒感染与我国部分胃腺癌的发生有关,癌间质中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可能是EB病毒感染的重要病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EB病毒特异性DNA酶 (EBV DNase)可靠实用的制备方法 ,为建立一种新的鼻咽癌 (NPC)血清学诊断方法———血清EBV DNase抗体检测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TPA +正丁酸联合化学诱导的方法诱导处理P3 HR 1细胞株 4 8h ,超声破碎 ,离心收集上清液即得EBV DNase粗提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及放免酶活性检测法测定粗提物中的EBV DNase。 结果 :①在SDS PAGE凝胶上 ,与未经诱导的粗提物相比 ,诱导后的粗提物有多条增强表达的蛋白质带 ,尤以相对分子质量为 5 2 0 0 0的蛋白质更加明显。②用放免法酶活性测定时 ,经诱导的粗提物CPM值及根据公式计算的每毫升酶单位 (U/ml)分别 >170 0 0和 4 0 ,而对照物则≤ 2 0 0 0和4 .0。 结论 :联合化学诱导方法能成功地使EBV DNase在P3 HR 1细胞株中增强表达 ,是一种制备EBV DNase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