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文斌 《医学综述》2013,19(10):1784-1787
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期间,血液有形成分大量破坏,激活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引起凝血功能异常,使得术后再次开胸止血的概率增加,导致患者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延长;大量的血液输注,可增加肾衰竭、脓毒症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而异体输血还会增加感染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及其他并发症的机会,且近年来血源日趋紧张。所以,采取相关血液保护措施,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显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2.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由于麻醉、体外循环转流时间长、血液有形成分破坏导致凝血因子减少、手术创伤或术后心包及纵隔引流不畅的影响,各主要脏器均可发生一系列功能和器质性的变化,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术后监测至关重要。笔者对54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的患者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血液保护的方法。方法:对52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采取合理选择体外循环用品,围手术期使用抑肽酶和止血环酸,手术中尽量减少失血,严格控制术后输血等血液保护措施的结果进行总结。结果:本组患者围手术期平均用血量414ml,其中9例未输血,占17.3%。术后平均出血量312ml。结论:采取体外循环中及术后的多项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可有效减少体外循环心内手术的用血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中血液保护的方法,以实现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少输血或不输血.方法:对130例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围术期采用血液保护综合措施:制定保守的输血指征;适宜的麻醉深度,实施控制性降压;围手术期使用抑肽酶;机器剩余血全部回输;术中仔细止血.结果:本组患者围手术期平均用血量414ml的,其中41例未输血,占30%.术中平均出血量312ml,术后24h心包纵隔引流量200ml以下,均于术后第2d上午拔除心包纵隔引流管.结论:采用严格的血液保护措施,不仅能减少心内直视手术中的用血量,而且在部分病人中能达到不输异体血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手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评价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方法 应用体外循环动物模型进行研究,将牛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头。I组为低温体外循环冷晶体停搏心内直视手术组,Ⅱ组为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组。结果 尽管阻断钳开放后两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有所升高,但组间比较Ⅱ组代表心肌损伤的各项指标均优于I组:I组阻断钳开放即刻及开放后30min血清CK-MB,丙二醛(MDA)显著高于Ⅱ组,三磷酸腺苷(ATP)显著低于Ⅱ组;而代表血细胞破坏情况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I组显著低于Ⅱ组。结论 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避免了低温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心肌损害,具有明确的心肌保护作用,但仍存在一定的心肌损伤。另外,这种手术方式存在血液成分破坏较重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深度血液稀释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近年来已为许多作者采用。我组自从使用深度血液稀释、自体放血和全身深低温体外循环进行心内直视手术以来,采用的心肌保护方法不能改进,以期获得更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本文就我组现在使用的心肌保护方法及其效果,作一初步报导。  相似文献   

7.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附168例心脏自动复跳分析)袁振涛(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心医院,257634)关键词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心肌保护随着心内复杂手术的开展,术中心肌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我科1982年至1993年所做心内直视手术168例心脏...  相似文献   

8.
龙建平  熊卫民  盛斌  汪更胜  黄标通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4):392-393,395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少输或不输异体血的方法.方法 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人应用术前自体储血,血液回收机回收术中失血以及术前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综合血液保护方法.结果 实行血液保护措施病人输异体血量为0~2 400mL,平均185 mL/例,对照组输异体血量为300~3 600mL,平均520mL/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行血液保护措施病人中41.3%不输异体血,对照组为1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通过多种血液保护方法可明显减少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异体输血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脏不停搏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技术和管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4例心脏不停搏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及管理。术中严密监测血气分析、电解质变化 ,并及时进行调整 ,鼻咽温度控制在 32℃左右 ,灌注流量在 90~15 0ml·kg-1·min-1。结果 :体外循环过程中血液动力学平稳 ,心肌保护效果较好 ,患者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机 ,且术后各项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平稳。结论 :心脏不停搏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过渡宜力求平稳 ,避免温度变化造成心律失常 ,采用高流量灌注确保各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不存在心肌再灌注损伤 ,可取得良好的组织灌注效果 ,有利于心肺脑保护  相似文献   

10.
不输库血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40例报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报道 4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不输库血的临床经验。认为术前血红蛋白≥115 g/L、红细胞压积比≥0. 34的心脏病患者,通过严格的血液保护措施可以在其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时做到不输库血。成功的血液保护措施有;严格控制输血指征;体外循环采用血液中度稀释;血液自体回输;术中保持足够的麻醉深度及术中严密止血等。用综合措施开展血液保护,安全、可行、有效,既节省了费用又避免了输库血而可能感染的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1.
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不停跳心肺转流术(CPB)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保护的影响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研究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患者32例,对照组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患者40例,比较分析术中和术后心功能等诸项临床观察指标。【结果】不停跳组的体外循环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明显短于停跳组(分别为P<0.001和p<0.05)。术中的酸碱平衡和血液稀释度较停跳组更易维持,术后需正性肌力药维持的比例低于停跳组。而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用血量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气栓后遗症和神经系统并发症,无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的发生。【结论】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可安全应用于简单的心脏病手术患者,且有操作简便、减少体外循环时间和术后辅助呼吸时间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不输库血体外循环环心内直视手术40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报道4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不输库血的临床经验。认为术前血红蛋白≥115g/L、红细胞压积比≥0.34的心脏病患者,通过严格的血液保护措施可以在其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时做到不输库血。成功的血液保护措施有:严格控制输血指征;体外循环采用血液中度稀释;血液自体回输;术中保持足够的麻醉深度及术中严密止血等。用综合措施开展血液保护,安全、可行、有效、既节省了费用又避免了输库血而可能感染的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因血液稀释,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的破坏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术后易发生出血、渗血,一直是临床的用血大户.  相似文献   

14.
体外循环是心内直视手术重要的辅助手段,非外科性出血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可危及患者生命。体外循环造成的血小板功能损伤被认为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非外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体外循环引起血小板损伤的因素主要包括低温、血液与气体接触、生物相容性、剪切力、鱼精蛋白、肝素、麻醉药物的使用、机血回输、血液稀释、体外循环流转时间等。  相似文献   

15.
心肌保护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成功与否的保证。但术后很多并发症和病死率与心肌损害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心肌直视手术中如何保护好心肌以及减少心肌缺血、缺氧所造成的心肌损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心血管外科工作者自20世纪50代年以来致力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保护的研究。作者现就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损害及其保护现状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随着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近年来不断的开展,常温下的血液保护问题也就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体外循环可以明显对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功能产生破坏作用.抑肽酶是-种蛋白酶抑制剂,有明显的抑制纤溶系统和保护血小板功能的作用.抑肽酶对低温体外循环下的血液保护作用比较明确,但对常温下不停跳抑肽酶对血液的凝血功能的保护作用研究较少.我们对20例先心病病例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CPB)对肾功能损害的原因与防治。方法总结784例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采取有效的血液保护与肾保护措施。结果术后出现血尿62例,5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结论长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低灌注压、血液破坏过多及体外循环过程中低温、缺氧、组织器官再灌注损伤等原因均可导致人体重要脏器功能损害。小儿体外循环中进行有效的血液保护和肾保护,可减少术后并发症,防止发生性急肾功能衰竭(ARK)。  相似文献   

18.
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手术不阻断升主动脉,保持冠状动脉持续血液供应,避免了主动脉阻断造成的心肌缺血缺氧性损害和再灌注损伤,对心肌和神经元保护有利.  相似文献   

19.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肺脏产生缺血、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利于患者术后的顺利恢复,故对肺的保护是心胸外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在肺内聚集、激活对肺损伤起着关键作用[1].本实验通过对中低温(26~28℃)体外循环(CPB)心脏停跳下停止辅助呼吸的心内直视手术与浅低温(31~35℃)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不停辅助呼吸的心内直视手术时,血中性粒细胞变化的比较,探讨浅低温CPB心脏跳动中不停辅助呼吸心内直视手术在肺脏保护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完善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肺转流技术。方法:对2003年3月~2007年6月的190例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资料及浅低温体外循环情况做一回顾性分析。结果:190例心脏手术均顺利脱机,不需辅助循环,浅低温体外循环时间25~81(29.8±11.2)min,术后无并发症。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安全可行,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更适合于时间短、比较简单的先心病矫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