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临床上可疑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同时在工作站上作3D及MPR影像后处理,16例患者CT扫描前均采用X线片检查。并就X线平片与多层螺旋CT影像进行比较和综合分析。结果 16例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中,X线平片漏诊10例,可疑诊断6例,螺旋CT均予以诊断。3D影像可清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立体形态;MPR影像则可明确显示胫骨平台内部的骨质损伤情况如骨折的具体部位、关节面碎裂及塌陷程度、骨折移位距离。结论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明显优于X线平片,当临床怀疑骨折而X线片未显示或显示不清时应及时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SCT)在腕舟骨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早期腕舟骨骨折患者经腕关节常规X线检查后,采用SCT进行腕关节的螺旋扫描,并在工作站上作多平面重建(MPR)及表面遮盖显示(SSD)影像后处理。60例舟骨骨折病例均按Herbert分型,并对X线平片与螺旋CT影像进行比较及综合分析。结果 60例舟骨骨折病例中,A1型4例(6.6%),A2型5例(8.3%),B1型2例(3.3%),B2型29例(48.3%),B3型15例(25%),B4型5例(8.3%),X线平片漏诊12例,此12例X线平片漏诊的骨折均经螺旋CT确诊。结论螺旋CT能够明确腕舟骨骨折的诊断,多能清晰显示X线平片难以诊断的腕舟骨隐匿性骨折;SSD和MPR成像技术能立体直观观察腕舟骨的骨折线走行及移位情况,能对腕舟骨骨折作出准确的分型,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功能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16层螺旋CT扫描和扫描后图像后处理,比较两者的检查结果,并与术中所见对照。结果:依据16层螺旋CT及重建图像的资料,平片漏诊2例,更正骨折分型6例。轴位图像是诊断的基础,重建图像在空间关系的显示上具有优势。结论:16层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功能为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CT对髋关节与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CT对髋、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30例临床上疑有髋、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均经CT检查。对全部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与X线平片相对照。结果 30例患者X线平片检查均为阴性,而CT横断面图像均明确地显示了骨折。30例中,髋关节骨折14例(髋臼骨折8例,股骨头骨折4例,股骨颈骨折2例),膝关节骨折16例(胫骨平台骨折8例,胫骨髁间隆起基底部骨折3例,股骨外髁骨折2例,股骨内髁骨折1例,髌骨骨折2例)。结论 CT对髋、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且明显优于X线平片。当临床怀疑骨折而X线未显示或显示不清者,应进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3D)和多平面重建(MPR)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7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MSCT扫描后,将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法(VRT)等图像后处理,分析各图像显示骨折情况的能力,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37例胫骨平台骨折中,累及外侧平台9例,累及内侧平台6例,累及整个平台12例,平台中线髁间隆突或前、后边缘骨折10例。X线平片漏诊4例,CT更正X线分型2例。MPR重建可显示骨折内部的情况和平台塌陷的程度。3D重建可直观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线的立体走向、关节面碎裂程度以及平台塌陷的范围。结论 3D和MPR能够准确的测量胫骨平台骨折的劈裂和塌陷的程度,有助于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可为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螺旋CT多模式三维重建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扫描容积数据与三维重建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价值.方法 收集37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X线平片,螺旋CT影像资料,对照术中所见,分析、比较螺旋CT的优势.结果 X线平片2例无法明确诊断,分型错误8例,螺旋CT三维重建组诊断及分型均正确.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能提供诊断胫骨平台骨折更全面精确的信息,对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腕骨脱位X线平片及多层螺旋CT的影像学表现,并对两者的检出情况进行比较,以提高对腕骨脱位的诊断水平,减少漏诊误诊.资料与方法对2006年8月-2009年11月共21例腕骨脱位病人的X线平片、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容积再现(VR)三维重组和多平面重组(MPR)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9例,女2例,年龄19~45岁,平均(31±7)岁.腕骨脱位位于左侧14例,右侧7例.结果 月骨脱位8例;月骨周围型脱位13例,其中,单纯月骨周围型脱位3例,经舟状骨月骨周围脱位4例,经舟状骨、三角骨月骨周围脱位1例,经三角骨月骨周围脱位3例,经桡骨茎突月骨周围性脱位2例.在伴有其他腕骨骨折的病例中,桡骨茎突及舟骨骨折于X线平片均得到确诊,而3例合并三角骨骨折的病例在X线平片上或不能显示骨折,或显示骨折片但不能确定具体部位.运用螺旋CT薄层扫描及重组后均做出了正确诊断.结论 X线平片对于腕骨脱位大多可以做出正确诊断,但当合并腕骨骨折,特别是细微骨折时,漏诊率较高,多层螺旋CT的MPR、VR技术可全面、准确地显示腕骨脱位及合并骨折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三维重建技术结合M RI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87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X线平片、螺旋CT三维重建、MRI影像检查资料,比较分析MRI结合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结果在诊断正确率及分型符合率上,多层螺旋C T三维重建技术结合M RI均优于X线平片,并且M RI能明确显示韧带、关节软骨受损伤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 T 三维重建技术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M RI能明确显示韧带、关节软骨受损伤情况。两者结合,有助于骨折的分型及手术方式的确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3D-CT)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X线、3D及MPR技术证实的65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例,层厚3.0 mm,图像预处理间隔1.0~1.5 mm。结果所有胫骨平台骨折经3D及MPR成像后均能立体显示骨折的部位、形态、类型、关节面碎裂及塌陷程度等空间信息,较平片优越,与手术中所见一致。结论螺旋CT3D及MPR技术能够更精确地显示胫骨平台的骨折情况,对骨折的分型判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多平面和三维重组在距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螺旋CT轴位扫描、多平面重组(MPR)和三维(3D)重组图像在距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16例距骨骨折患者经X线平片检查后行螺旋CT、MPR和3D重组。着重分析骨折线走行与关节面的关系,对关节面塌陷程度等进行比较。结果3D重组、MPR对关节受累情况和骨折线走行显示较好。结论螺旋CT轴位扫描、MPR和3D重组图像相结合,可更好地显示距骨骨折,能为临床术前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3D)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经X线、螺旋CT横断、3D及MPR技术证实的胫骨平台骨折9例。层厚2~5mm,螺距1,重建间隔1~2mm。结果9例胫骨平台骨折经3D和MPR成像后均能立体显示骨折的部位、形态、类型、关节面碎裂、塌陷程度等空间信息。9例中,Ⅰ型4例,Ⅱ型2例,Ⅲ、Ⅳ、Ⅴ型各1例。结论 螺旋CT3D和MPR技术能为临床医师选择治疗方案和手术计划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MSCT在胫骨平台骨折的分类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方面的价值。方法:对24例常规X线平片或临床诊断为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进行MSCT扫描,并对图像进行MPR、SSD和VR重建,对骨折的部位、范围、碎骨片的数量或骨折程度、胫骨平台受累情况、手术入路、骨质疏松程度及骨组织的缺损等做出评价。骨折的分型根据Swiss AO-ASIF法。结果:24例患者中有19例进行了手术治疗,术中所见与轴位MSCT和MPR、SSD及VR重建图像综合做出的诊断一致。结论:MSCT及其MPR、SSD、VR重建技术对于胫骨平台的骨折分型及术前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evaluation with multidetector-CT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Multislice CT (MSCT) in classifying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and deciding on the appropriate therapeutic treatment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radiology. MATERIALS AND METHODS: Twenty-five patients with a clinical diagnosis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were studied with plain film and MSCT. The CT images were reconstructed with MPR and 3D technique and the fracture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Swiss AO-ASIF classification. The following radiographic and CT parameters were used: fracture location and size, number of fragments or degree of depression of fracture; plateau area involved; surgical access; degree of osteoporosis and bone tissue loss. RESULTS: The plain film and MSCT classification showed agreement in 48% of cases and disagreement in 52%. MSCT better demonstrated disruption of the tibial plateau surface and showed a larger number of fragments. In 60% of patients the CT features led the orthopaedist to modify the treatment. In three patients CT demonstrated bone tissue loss, suggesting for bone graft. In four patients CT showed alteration of the bone architecture and suggested the use of different material for osteosynthesis. Compared to axial CT, the MSCT MPR and 3D reconstructions enabled a more accurate assessment of plateau depression, and of rotation and separation of the fragments. The 3D technique proved better than MPR in evaluating rotation of fractured fragments as it provides an overall view as well as the possibility of rotating the bone segments. CONCLUSIONS: MSCT and 3D reconstructions are very useful for classifying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and for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Patients with clinical evidence of fracture might benefit from an examination with CT instead of conventional radiology.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对胫骨平台骨折(TPF)的诊断分型价值。方法 150例有膝关节外伤史患者先经DR正侧位检查,1周内又经SCT扫描与图像后处理重建。全部患者的TPF按Schatzker分型法分为6型。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MSCT与DR对TPF的诊断分型敏感性。结果 DR在150例TPF患者中确诊142例,报告疑似骨折5例,漏诊3例,未能分型。MSCT对150例全部确诊并分型,其中Ⅰ型18例,Ⅱ型48例,Ⅲ型9例,Ⅳ型25例,Ⅴ型36例,Ⅵ型14例。MSCT对TPF诊断分型的敏感性显著高于DR(P〈0.01)。结论 MSCT后处理技术能对TPF作出正确诊断与分型,并能为选择手术方案与路径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关节内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在评价关节面损伤细节方面的意义。方法:收集89例关节内骨折病人,均行X线平片及MSCT检查,并将MSCT容积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二维重建和容积再现(VR)三维重建。比较X线平片、MSCT及后处理图像对关节内骨折诊断的灵敏度以及对关节面损伤的细节评价。结果:MSCT轴位及MPR、VR图像诊断关节内骨折的灵敏度明显高于X线平片(P<0.0001)。在显示关节面断裂方面,MPR与X线平片、轴位CT及VR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显示关节面塌陷方面,MPR及VR明显优于X线平片及轴位CT(P<0.0001);在显示关节内碎骨片方面,MPR及VR重建优于X线平片及轴位CT(P<0.05);在显示关节脱位方面,MPR及VR重建明显优于X线平片及轴位CT(P<0.01)。结论:尽管在骨关节损伤中,X线平片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但对不能肯定或排除关节内骨折的病人,应行MSCT检查,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避免误诊和漏诊。MSCT后处理技术可以有效评价关节内骨折及关节面损伤的细节,对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扫描立体成像对眼眶爆裂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分析眼眶爆裂骨折螺旋CT(SCT)容积扫描的表现,旨在对本病作出早期诊断。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眼眶爆裂骨折的SCT轴位扫描图像以及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3D)重建立体图像的CT表现。并根据CT征象将其分为3型:(1)单眶壁爆裂骨折;(2)双眶壁爆裂骨折;(3)混合型骨折(并发其他面部直接骨折的爆裂骨折)。结果 眼眶爆裂骨折的直接SCT征象为眶壁骨质连续性中断、粉碎、凹陷及曲度失常;上颌窦和筛窦内“泪滴征”是诊断眼眶下壁和内侧壁爆裂骨折的特异性间接征象。由于骨折局部往往伴有软组织增厚及眼外肌的改变,所以对早期诊断、选择治疗方法、估计预后及法医学鉴定可提供更多的信息。结论 SCT容积扫描立体成像对诊断眼眶爆裂骨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在肋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重建、多平面重建及表面遮盖法成像技术在诊断肋骨隐匿性骨折中实用价值。方法对25例临床怀疑肋骨骨折而X线平片未显示骨折的病例,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后经薄层重建、多平面重建及表面遮盖法成像。结果25例肋骨隐匿性骨折在多平面重建及表面遮盖法成像上均获得良好的肋骨图像,25例均为单发,其中,9根为完全性骨折,16根为不完全性骨折。结论对不完全性骨折及无明显错位的完全性骨折X线平片诊断困难,多层螺旋CT薄层重建、多平面重建及表面遮盖法成像可及时准确、直观完整地显示肋骨骨折的位置、形态及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