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欣  张樱楠  骆非  潘志强 《眼科》2013,22(1):45-48
 目的  探讨通过穿透性角膜移植获取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变角膜组织中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DNA的表达情况及意义。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2010年5-12月北京同仁医院因病毒性角膜炎角膜白斑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标本20例,圆锥角膜、大泡性角膜病变和角膜营养不良等非感染性角膜病变的角膜标本20例。方法  对角膜组织标本中HSV-1 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主要指标  HSV-1 DNA的阳性率。结果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静止期患者角膜组织中12/20例(60%)检出HSV-1 DNA,非感染性角膜组织中6/20例(30%)检出HSV-1 DNA(χ2=3.64,P=0.057)。结论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静止期角膜组织多数表达HSV-1 DNA,角膜内潜伏病毒是引起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可能原因,正常人角膜也可能有HSV-1的DNA存在。(眼科,2013,22:45-48)  相似文献   

2.
邸岩  张岩 《眼科新进展》2011,31(10):948-95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LASEK)术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的发病原因、诊断方法及药物联合治疗效果。方法对LASEK术后出现感染性角膜炎,疑为HSK的9例(15眼)患者进行分析。记录所有患者临床表现,采集泪液和角结膜拭子标本,应用病毒分离培养、免疫组化和多重PCR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同时确定感染病毒的种类;之后采用局部加全身联合应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结果病毒分离培养结果显示15眼中6眼为HSV-1感染,9眼未分离出病毒;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0眼病毒感染阳性,其中9眼为HSV-1感染,1眼为VZV感染;多重PCR检测出13眼病毒感染阳性,其中12眼HSV-1感染,1眼VZV感染。因此,多重PCR方法比病毒分离培养和免疫组化方法敏感,病毒阳性检出率高。经抗病毒治疗后,8例(13眼)角膜恢复透明,1例(2眼)发生Ⅰ级和Ⅱ级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结论 LASEK术后角膜病毒感染以HSV-1最常见,伴皮肤疱疹时VZV感染较多。激光切削角膜前弹力层和前基质层,发生疱疹病毒感染时病变形态不典型,应用多重PCR方法诊断,省时省力,阳性率高。联合应用抗病毒药物可加快病变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角膜感染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s)在角膜中的分布及酶活性表达。方法 BALB/c小鼠眼角膜接种HSV-1(KOS株)以诱发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分别收集正常眼球及感染后第2、7、14及28天的感染眼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MP-2、-8、-9及TIMP-1、-2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并应用酶谱(Zymography)技术检测MMPs的酶活性。结果 感染后第2天,感染眼的MMP-2、-9及TIMP-1、-2表达比未感染眼增加且表达主要位于浅表基质层及上皮下的炎性细胞中。感染后第14和28天可见坏死性角膜炎及角膜溃疡形成,同时角膜基质和浸润的炎性细胞中尤其溃疡处,可见MMP-2、-9及TIMP-1、-2表达显著增加。溃疡区域有大量MMP-8阳性染色的中性粒细胞。角膜感染HSV-1后,明胶酶(MMP-2、-9)活性和胶原酶(MMP-8)活性均增强。结论 HSV-1角膜感染后,由角膜细胞和浸润的炎性细胞分泌产生的MMPs可能对上皮性角膜炎与溃疡形成过程起重要的促进作用。MMPs与TIMPs的相互作用可能对HSK的坏死性病变起重要调节作用。(中华眼科杂志,2004,40:395-399)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体血清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眼科手术后初发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在刑州市妇幼保健院眼科就诊的手术后初发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9例(9只眼),分析发病原因、病史及治疗过程。结果6只眼上皮型者治疗1-2周,症状明显减轻;角膜上皮修复,仅留有云翳,不影响视力;3例角膜基质型经过2周左右治疗,角膜恢复透明,视力恢复。结论眼科手术后的初发单疱病毒角膜炎,及早发现,自体血清联合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药源性的角膜损伤,促进角膜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Holland等(1999)提出的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SK)新分类法在指导临床诊治HSK的意义。方法应用Holland等的新分类法,诊断及治疗门诊各类型HSK患者204例,观察这些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本组未包括神经营养性角膜病。结果本组204例HSK中,属于感染性上皮角膜炎86例,其中角膜小泡13例,树枝状溃疡33例,地图状溃疡38例,缘部溃疡2例,全部治愈。属于基质性角膜炎91例,其中坏死性基质角膜炎2例,药物治疗无效,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免疫性基质角膜炎89例,全部治愈。属于角膜内皮炎27例,其中中央型13例,周边型8例,弥漫型6例,全部治愈。结论Holland等的新分类法可指导临床诊治HSK,提高HSK临床诊治质量,改善HSK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代艳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3):565-566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内皮型的诊治措施。方法:选取40例50眼角膜炎患者,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并行普通的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均确诊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内皮型,将40例50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0例24眼采用单纯抗病毒治疗作为对照组,20例26眼采用抗病毒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计划,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角膜溃疡扩大、加深,也无溃疡穿孔等并发症。观察组治疗有效18眼,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治疗有效12眼,总有效率为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内皮型易与临床上多种眼病混淆,临床上应结合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确诊,可采用抗病毒治疗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典型单纯疱疹性盘状角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对38例(47只眼)诊断为疱疹性角膜炎患者单纯使用抗病毒药物较长时间治疗无效者,在抗病毒药物基础上应用皮质激素眼液滴眼观察。结果 患者经治疗后,短期内症状明显好转,视力迅速提高,角膜基质炎症明显减轻,荧光染色检查角膜上皮损害进行性好转、愈合。结论 对诊断为疱疹性角膜炎而单纯使用抗病毒药物较长时间治疗无效,角膜基质炎变明显而又无典型盘状角膜炎表现患者,在抗病毒药物基础上应用皮质激素眼液滴眼治疗效果明显,角膜病变逐渐好转,应考虑为非典型表现性盘状角膜炎。  相似文献   

8.
单疱病毒角膜炎新分类法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Holland等提出的单疱病毒角膜炎(HSK)新分类法在指导临床诊治HSK的意义。方法:应用Holland等的新分类法,诊断及治疗门诊各类型单疱病毒角膜炎患者204例,观察其诊断及治疗效果。本组未包括神经营养性角膜病。结果:本组204例HSK中,属于感染性上皮角膜炎86例,其中角膜小泡13例,树枝状溃疡33例,地图状溃疡38例,缘部溃疡2例,全部治愈。属于基质性角膜炎91例,其中坏死性基质角膜炎2例,药物治疗无效,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免疫性基质角膜炎89例,全部治愈。属于角膜内皮炎27例,其中中央型13例,周边型8例,弥漫性6例,全部治愈。结论:Holland等的新分类法可指导临床诊治HSK,提高临床诊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如何检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眼中泪液及角膜上皮病毒,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60例按临床诊断标准诊断为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其中点状角膜病变24例,树枝地图状角膜病变29例,盘状角膜病变7例)患者的患眼泪液及角膜上皮进行检测。结果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0例患者中阳性46例占76.7%,阴性14例占23.3%。结论 对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诊断不能袱根据其临床特徵来诊断;聚合酶链反应为临床提供实验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眼科研究》2001,19(3):282-282
为了便于对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和有利于学术交流,美国密尼苏达大学眼科的HOLLAND教授等根据角膜病理生理学改变,对单纯疮疹性角膜炎的多种临床表现提出了新的分类建议,现介绍如下: 该分类方法将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表现分为4类: 1.感染性上皮性角膜炎:角膜小泡树枝状溃疡地图状溃疡边缘性溃疡 2.神经营养性角膜病变 3.基质性角膜炎:坏死性基质角膜炎免疫性基质角膜炎 4.角膜内皮炎:盘状改变弥漫性改变线状改变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分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00%浓度自体血清滴眼治疗眼表疾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持续角膜上皮缺损或溃疡35例35眼,经常规的药物治疗或联合羊膜移植或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后效果不佳,采用100%浓度自体血清治疗2~6wk,观察其症状及角膜上皮修复情况。 结果:患者35例35眼中,治愈率34.3%,好转率40.0%,无效率25.7%。在病毒性角膜炎和神经营养性角膜炎中治愈率和好转率均为47.6%,95.2%的患者角膜上皮和溃疡在滴用100%自体血清1mo修复。未发生感染及不良反应。 结论:100%浓度自体血清滴眼治疗眼表疾病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促进角膜上皮的修复,对于病毒性角膜炎和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引起的持续角膜上皮缺损或溃疡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中华眼科杂志》2022,(6):448-452
本文报道了Trans-PRK术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2例, 详细记述了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和诊疗过程。经过及时、确切的诊断和充分的治疗, 患者经1~2周的局部联合全身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后角膜上皮完全修复, 无角膜瘢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快速实验室诊断的方法和结果。方法 :对临床诊为单疱角膜炎的 3 0例 3 0眼的泪液及角膜上皮行PCR法检测HSV -1DNA ,并对角膜上皮细胞中的HSV -1抗原行IFA检测 ,同时以 10例健康眼作为正常对照 ,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PCR阳性检出率 80 % (2 4/ 3 0 ) ,IFA检出率 40 % (12 / 3 0 ) ,对比P <0 0 0 5。泪液PCR阳性率 66 7% (2 0 / 3 0 )同角膜上皮PCR阳性率 60 % (18/ 3 0 )对比P >0 5 ,无显著差异。结论 :PCR法比IFA法敏感 ,可作为单疱角膜炎的病原学快速诊断 ,泪液可作为首选标本。  相似文献   

14.
正常角膜上皮细胞单纯疱疹I型病毒潜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近视眼患者角膜上皮细胞单纯疱疹Ⅰ型病毒(HSV-Ⅰ),探讨其在正常角膜潜伏的可能性。方法取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的近视眼角膜上皮细胞138份(138眼),每份均匀分为三部分,两份分别行HSV-Ⅰ的原位聚合酶链反应(ISPCR)检测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阳性者取其相对应的第3份角膜上皮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和电镜观察。结果 138份近视眼角膜上皮中,ISPCR阳性者8眼(5.8%),IFA阳性者4眼(2.9%),两种检测均阳性者3眼(2.2%),取此9眼的第3份角膜上皮进行病毒分离培养,电镜扫描未发现病毒颗粒。结论正常角膜上皮细胞内存有HSV.I功能基因,提示可能有HSV—I的潜伏。  相似文献   

15.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为致盲率很高的常见眼病,在角膜病门诊患者中占54.3%(北京同仁医院1985)和44.75%(河南眼科研究所1981)。我国城乡盲目调查中,角膜盲占第二位。目前,上皮性病变有较好的疗效,但深层基质病变效果不佳。我科于1985~1987年收治了单纯疱疹性深层角膜炎14例(14只眼)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多层新鲜羊膜移植联合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基质坏死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2-10/2009-10住院确诊此病的患者18例18眼,经局部及全身系统抗病毒治疗1wk以上,角膜溃疡迁延不愈,甚至有扩大、加深趋势,予行多层新鲜羊膜移植覆盖手术,术后联合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术后18例患者角膜溃疡愈合,其中8例患者角膜恢复透明,10例患者角膜形成局限性斑翳或白斑。其中1例溃疡穿孔的患者,行羊膜移植术后,溃疡愈合,但形成瘢痕,视力低下,1a后予行角膜移植。结论:多层新鲜羊膜移植联合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基质坏死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溃疡的一种简单、经济、有效增视性治疗方法,可让患者恢复部分视力或保持角膜完整性,为角膜移植争取了机会。  相似文献   

17.
单纯疱疹病毒角膜潜伏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应平  蔡如超 《眼科研究》1996,14(3):183-185
利用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14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其中10例为静止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10例非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病变及2例正常角膜组织中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核苷激酶基因(TK)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发现在4例活跃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均显示出阳性扩增条带,而10例静止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中有8例显示出阳性扩增条带(占80%),非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病变及正常角膜组织中均未检出单纯疱疹病毒TK基因序列。表明角膜可能是单纯疱疹病毒在三叉神经节外形成潜伏感染的一个部位。  相似文献   

18.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在眼部感染主要为HSV-Ⅰ型,其最主要的生物学科特性是能够形成潜伏感染,目前已公认HSV-Ⅰ可以潜伏在静止期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角膜组织中。针对正常角膜内是否有HSV-Ⅰ的存在,近几的国内外学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到正常角膜内存有HSV-Ⅰ DNA。  相似文献   

19.
多层羊膜移植治疗基质坏死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溃疡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Shi WY  Chen M  Wang FH  Zhao J  Ma L  Xie LX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2):1107-1111
目的 探讨多层羊膜移植联合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基质坏死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04年4月在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13例(13只眼)基质坏死型HSK患者,病程为3~22个月,平均15个月。经过系统的局部及全身抗病毒药物治疗1周以上,角膜炎性反应迁延不愈,角膜溃疡有继续扩大或向深基质发展趋势。利用角膜刮片镜检、坏死组织培养或共焦显微镜检查排除细菌或真菌感染,行多层羊膜移植手术,术后联合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进行治疗。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溃疡愈合和基质水肿消退情况,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上皮的愈合情况,共焦显微镜检查角膜上皮和羊膜的转归情况。随访时间3~13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 术后1~3周,13例患者角膜溃疡愈合,荧光素钠染色阴性;术后1个月,角膜基质水肿完全消退。术后7~10d,表层大羊膜均发生自溶或脱落;内层羊膜紧贴角膜溃疡面,并逐渐溶解吸收,最长在位时间达到术后3个月。共焦显微镜检查仍可见羊膜组织结构,其上有扁平的角膜样上皮细胞覆盖。术后3个月时,7例角膜恢复透明,4例形成角膜斑翳,2例形成角膜白斑,眼表恢复稳定。在随访期内13例患者均未见HSK复发。结论 多层羊膜移植联合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基质坏死型HSK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如何检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眼中泪液及角膜上皮病毒,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60例按临床诊断标准诊断为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其中点状角膜病变24例,树枝地图状角膜病变29例,盘状角膜病变7例)患的患眼泪液及角膜上皮进行检测。结果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0例患中阳性46例占76.7%,阴性14例占23.3%。结论 对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诊断不能只根据其临床特征来诊断;聚合酶链反应为临床提供实验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