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踝关节融合术后畸形愈合和不愈合常导致疼痛、畸形,甚至骨髓炎。作者分析了21例踝关节融合失败,包括8例单纯踝关节融合、11例踝关节和距下关节融合、2例距周融合。采用Ilizarov技术进行翻修,8例伴肢体缩短者同时行肢体延长术。翻修术指征为畸形愈合(11例)、非感染性不愈合(8例)和感染性不愈合(2例)。术后随访平均83.4个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疼痛症状的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17例。结果17例获得平均24个月(12~36个月)随访。临床疗效评价:参照踝关节症状和功能评分(Baird-Jackson评分法),优7例,良8例,可2例。放射学评价:踝关节骨折复位参考Burwell等标准,骨折畸形愈合均矫正达解剖复位。结论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踝关节的骨性解剖结构对避免或减轻创伤性关节炎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腓骨旋转延长截骨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后外踝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踝关节骨折外踝畸形愈合患者行腓骨旋转延长截骨术治疗。15例获得完整随访,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评分。结果 15例获12~50个月随访,平均33个月。骨折均愈合,力线恢复良好,无感染、内固定失败、骨不连、畸形复发等。结论踝关节骨折外踝畸形愈合采用腓骨旋转延长截骨术治疗,可使踝关节功能获得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截骨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30例采用截骨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的患者资料。男9例,女21例;手术时年龄18~70岁,平均(40.5±15.5)岁;受伤或第一次手术到截骨手术间隔9(6.3,22.5)个月。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足部功能指数(FFI)、距骨倾斜角(TT)、距踝角(TCA)和踝关节活动范围(ROM),记录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8~57个月,平均(40.5±12.0)个月。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86.5±7.6)分、VAS为1.0(1.0,2.0)分、FFI为18.5(9.2,23.8)分、TT为1.4°(1.0°,2.1°)、TCA为79.2°±3.3°,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ROM术前和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例踝关节炎发生了进展,总体满意度86.7%(26/30)。结论:采用截骨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踝关节调整术治疗内外踝骨折畸形愈合并距骨外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踝关节调整术治疗内外踝骨折畸形愈合合并距骨外移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踝关节调整术治疗内外踝骨折畸形愈合合并距骨外移8 例.结果 8 例术后随访11~36个月,疗效满意.结论踝关节调整术是治疗内外髁骨折畸形愈合合并距骨外移的有效方法,是预防踝关节并发症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踝上截骨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 2005年9月至2008年10月,对15例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行踝上截骨术治疗,13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11例行胫骨内侧楔形截骨术即时矫正踝关节内翻,3例在即时矫正内翻的同时行跗管松解术,2例因踝关节内翻畸形愈合合并马蹄畸形在行胫骨圆形穹顶状截骨同时用Ilizarov外固定架下缓慢牵张矫正原始畸形,11例同时行腓骨退旋延长术。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 13例患者获得12~48个月(平均27.3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为14.5周(11~17周),完全负重时间1~19周(平均14.1周)。术后12个月踝关节AOFAS评分为61~95分,平均86.5分,其中优8例,良3例,一般2例,优良率84.6%。1例术后出现足内侧皮肤感觉麻木,经营养神经对症治疗后无缓解。无内固定失效和伤口愈合不良等其他并发症。结论采用踝上截骨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愈合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05年5月~2010年2月5年间收治的81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病历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合并伤、骨折肢别、骨折分型、从受伤至开始清创的时间、固定方式、软组织修复时机、VSD的应用等10项因素与骨折愈合率的关系,对以上有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分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可能影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愈合的因素有致伤原因、骨折分型、从受伤至开始清创的时间及软组织修复时机等4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致伤原因、骨折分型以及软组织修复时机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愈合独立相关,其他因素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能量损伤是影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愈合的危险因素,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愈合率与骨折分型严重程度有关,早期软组织修复有利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8.
踝关节骨折后的下胫腓骨性连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下胫腓骨性连接对患者的症状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对临床工作的启发。方法对14例术后出现下胫腓骨性连接的踝关节骨折的患者(共14踝)进行平均22.8个月(11~54个月)随访,采用Philips等踝关节临床评分系统对随访结果评分。结果主观症状:除3例患者主诉在长时间行走或劳动后有一过性酸痛外,其他病人均无不适主诉,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生活或工作障碍;踝关节功能:跖屈平均为47.9°,较健侧差3.5°(0~10°),背伸平均为20°,较健侧差8.6°(0~20°);所有病人的X线片上均无明显骨性关节炎表现;Philips等踝关节临床评分平均为90.8分(82~98分),其中优71.4%,优良率100%。结论骨折后形成的下胫腓骨性连接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和功能障碍,一般无需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9.
胫腓骨上段陈旧骨折不愈合原因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胫腓骨骨折手术后常由诸多因素导致骨不愈合,临床治疗有一定难度.我科2000年1月-2001年1月共收治4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创伤性踝关节不稳定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丽萍  范宏伟 《中国骨伤》2005,18(12):750-751
造成踝关节失稳的因素是多种复合应力作用的结果,恢复正常解剖、重建稳定性是日后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关键。自2000—2005年,收治踝关节损伤后关节不稳定31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郝忠玉  裴萍  刘林  宋玉鑫 《中国骨伤》2017,30(6):518-520
目的 :探讨运用逆行带锁髓内针联合改良前路胫骨下段滑槽植骨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1月至2016年4月,采用逆行带锁髓内针联合改良前路胫骨下段滑槽植骨融合术治疗22例保守治疗无效的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其中男9例,女13例;年龄30~65岁,平均48.5岁。7例有明显足内翻畸形,15例外观大致正常。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于术前及术后9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对其足踝关节功能和疼痛情况进行评价。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6个月。伤口均Ⅰ级愈合,未出现伤口坏死或骨折不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本组患者手术时间80~12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15~50 ml,平均30 ml;骨性愈合时间10~18周,平均14周。术后9个月随访时AOFAS评分(88.00±3.45)与术前(54.82±2.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优8例,良12例,可2例。术后9个月VAS评分(3.96±1.27)与术前(9.37±0.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逆行带锁髓内针联合改良前路胫骨下段滑槽植骨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稳定可靠、创伤小、出血少、关节都得到融合,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可明显缓解疼痛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In chronic septic complications of the ankle joint bony fusion can be achieved with radical resection of necrotic tissues, special positioning of the foot and extrafocal stabilisation. For non-cooperative patients with bland infections intramedullary stabilisation can be used after which early full weight bearing is possible. The correct technique of operation together with adjuvant therapy with a Septopal chain increases the healing chances of patients and reduces the time and costs of therapy.EBJIS Congress, Leuven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Between 1970 and 1979, 123 synovectomies of the ankle joint were performed on 99 patients. Sixty two of these patients (81 ankles) were followed up for an average period of four years. Using Steinbrocker's classification 10 ankles had Stage I disease, 34 had Stage II, 33 had Stage III and 4 had Stage IV. In more than 80% of the joints pain and swelling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operation, with improvement in te range of motion and of the gait pattern. However the procedure did not change the walking distance or dependency upon walking aids, probably because the ankle joint was rarely the only joint of the lower extremity affected by rheumatoid arthritis.
Résumé De 1970 à 1979, 123 synovectomies de la tibio-tarsienne ont été réalisées sur 99 malades. Soixante-deux d'entre eux (81 articulations) ont été suivis pendant une duréemoyenne de 4 ans. Selon la classification de Steinbrocker, 10 chevilles étaient cotées degré I, 34 degré II, 33 degré III et 4 degré IV. Dans plus de 80% des cas la douleur et le gonflement ont diminué de façon notable après l'opération, avec amélioration de la mobilité et de la marche. Par contre l'intervention n'a pas modifié le périmètre de marche, ni la nécessité d'utiliser des cannes, probablement parce que la tibio-tarsienne était rarement la seule articulation atteinte par la polyarthrite rhumatoïde au niveau des membres inférieurs.
  相似文献   

15.
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术后踝关节撞击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术后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4月,收治38例踝关节骨折脱位术后发生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患者。男28例,女10例;年龄18~42岁,平均28岁。患者内固定术后至该次入院时间为12~16个月,平均13.8个月。踝关节前外侧和前侧有局限性压痛;关节背伸—20~—5°,平均—10.6°;跖屈30~40°,平均35.5°。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总分为(48.32±9.24)分,疼痛评分为(7.26±1.22)分。X线片检查示胫骨前缘和距骨均有骨赘增生,MRI显示22例有胫、距关节软骨面损伤。关节镜下行胫骨前缘或距骨骨赘磨削,刨削清理前外踝的瘢痕和增生滑膜组织,清除剥脱软骨;其中22例胫、距关节软骨面损伤者行微骨折术治疗。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26例踝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背伸达15~25°,平均19.6°;跖屈35~45°,平均40.7°。8例轻度受限,背伸5~15°,平均7.2°;跖屈35~45°,平均39.5°。4例持续行走3~4 h后踝关节出现疼痛,关节活动轻度受限,背伸0~5°,平均2.6°;跖屈35~40°,平均37.5°。AOFAS踝与后足评分总分为(89.45±9.5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62,P=0.000);疼痛评分为(1.42±1.2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62,P=0.000)。结论关节镜下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术后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手术操作简便,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下端波及踝关节的严重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智勇  张帆  陈初勇 《中国骨伤》2001,14(7):394-395
目的 探索一种治疗胫腓骨下端波及踝关节严重粉碎性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方法 应用改良Bastiani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下端波及踝关节的严重粉碎性骨折47例,跟骨牵引石膏外固定治疗22例,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17例,并将其术后随访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5个月。根据病人骨折愈合情况,踝关节活动度,关节面平整度及检查患者快速行走200m(100m/min),再登50级楼梯后踝关节疼痛、肿胀及其他不适的严重程度评价疗效。其优良率为: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为74.5%,跟骨牵引石膏外固定治疗为57.1%,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理想、固定较牢固、应力遮挡小、手术操作简单、病人可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伴有严重皮肤软组织损伤及缺损的病人。  相似文献   

17.
踝关节骨折临床较为常见,由于踝关节承受全身重量,需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处理不当易出现踝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而致踝关节功能受损。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2年8月,手术治疗各种踝关节骨折脱位5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Endobutton装置治疗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对采用Endobutton装置固定治疗的8例单纯下胫腓联合分离进行连续随访,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5~44岁,平均34岁。对有踝关节损伤病史及踝部出现疼痛、红肿、踝关节周围瘀斑的患者常规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并予以手术治疗。手术前后X线测量:①内踝关节面与距骨关节面的间隙;②胫骨前结节与腓骨的重叠阴影;③下胫腓联合间隙3项指标,并结合Baird-Jackson评分标准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正侧位下胫腓联合重叠影(3.83±0.37)mm,下胫腓联合间隙(7.90±0.22)mm,胫距关节内间隙(5.08±0.34)mm;术后下胫腓联合重叠影(7.46±0.14)mm,下胫腓联合间隙(3.39±0.07)mm,胫距关节内间隙(3.16±0.07)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Baird-Jackson评分(94.63±3.66)分,优6例,良1例,可1例。结论:Endobutton装置治疗单纯下胫腓联合的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捷、无须再次取出内固定、可较好恢复踝关节功能、减少相关并发症等优势,可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梁晓军  赵宏谋 《中国骨伤》2017,30(6):489-491
<正>踝关节是人体负重最大的关节,由3块骨骼和11条韧带组成。急性踝关节损伤在临床常见,其中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是全身最常见的韧带损伤,而踝关节骨折居关节内骨折之首。美国国家创伤数据库资料显示,踝关节骨折占足踝部骨折的55.7%~([1])。正确认识和处理踝关节骨折对此类损伤  相似文献   

20.
腓骨短缩对胫距关节生物力学接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测定腓骨短缩时,胫距关节的接触特性的变化,探讨腓骨短缩的最大允许程度。[方法]6具小腿标本,去除踝关节以上的皮肤、肌肉等软组织,用夹具将其固定于正常行走踝关节中立位,分别测出在正常,腓骨短缩2、4、6 mm时,胫距关节的接触压及接触面积并进行比较,观察并总结出接触压及接触面积的变化趋势。[结果]通过模拟试验发现,腓骨短缩时,胫距关节总接触面积呈减小趋势,前外、后外象限的接触面积、接触压呈增大趋势,而前内,后内象限的接触面积、接触压均减小。[结论]2 mm以上(包含2 mm)的腓骨短缩,均会造成胫距关节接触特性的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