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永裕  李逸群  吴峰 《新中医》2012,(12):103-105
目的:观察小切口结合手法整复穿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外侧小切口结合手法整复穿针内固定组(A组)、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B组)、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组(C组)各30例,分别采用相应方法治疗,观察跟骨骨折愈合、关节活动度范围、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月,骨折均为骨性Ⅰ期愈合。术后Maryland足部功能疗效比较,A组优于B组及C组(P〈0.01)。治疗后A组发生并发症病例较少,与B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足内翻加外翻、屈曲加背伸丢失度数较B、C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小切口结合手法整复穿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91型跟骨骨折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跗骨窦小切口结合手法整复和跟骨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90例单侧跟骨骨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90例病人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跗骨窦小切口结合手法整复内固定组(微创组)和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组(常规组),统计两组患者手术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切口并发症、术后第1天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Bohler角、Gissane角,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3~18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微创组手术时间、术后切口并发率、术后第1天VAS评分均少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价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Bo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ndersⅡ型骨折AOFAS踝后足评分微创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SandersⅢ型骨折常规组的AOFAS踝后足评分高于微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小切口治疗SandersⅡ型及简单的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明确,值得临床推广,但对于复杂的SandersⅢ型骨折外侧L型切口仍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因此术前应明确骨折类型,选择最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小切口微型锁定钢板治疗SandersⅡ型及部分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急性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44例(分型为SandersⅡ,部分为Ⅲ型,不合并其他足踝部骨折)按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L形切口解剖型钢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收集并记录患者的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情况、术后第1天的VSA疼痛评分、住院时间、术后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及AOFAS评分,记录末次随访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第1天VSA评分以及术后引流量均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均0.05),观察组切口甲级愈合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轴长、跟骨宽度、跟骨丘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术后半年AOFAS评分中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SandersⅡ型及部分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取小切口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在骨折关节取得满意复位及稳定固定的同时,还具有患者术后伤口愈合好、明显降低软组织并发症的概率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钉内固定和手法整复微创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0例单侧跟骨骨折(Sanders Ⅱ、Ⅲ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实验组采用跗骨窦微创小切口结合空心钉内固定和手法整复治疗。通过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跟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和切口并发症,进行两组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手术后的跟骨宽度、Bohler角及Gissane角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 0.05),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和切口并发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配合手法整复微创治疗跟骨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切口小、切口并发症少等优点,体现了现代微创手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正骨手法整复和小夹板固定、单纯小夹板固定治疗SandersⅠ、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SandersⅠ、Ⅱ型跟骨骨折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试验组为正骨手法整复配合小夹板固定,对照组采用小夹板固定。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天、治疗后2周、治疗后6周、治疗后18周的跟骨横径宽度变化、Maryland评分、VAS评分以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性别比、年龄、骨折Sanders分型、骨折至治疗时间、跟骨横径宽度、VAS评分、Maryland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组患者在第18周复查时均达到骨折愈合标准。两组在治疗后18周的跟骨横径、Maryland评分、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的跟骨横径均值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aryland评分方面,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VAS评分方面,治疗后18周两组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8周试验组的优良率为90.0%,对照组优良率为68.0%(P0.05)。结论:手法整复配合小夹板固定治疗SandersⅠ~Ⅱ型跟骨骨折可恢复跟骨横径,改善Maryland足功能评分,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在疗效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微创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8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研究组患者选跗骨窦切口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患者选跟骨后外侧纵切口微创钢板内固定术,对比手术指标、治疗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切口长度等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nders Ⅱ型患者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nders Ⅲ型及Ⅳ型患者治疗优良率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撬拨复位闭合穿针和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对80例跟骨骨折患者,在手法复位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撬拨复位克氏针外固定(A组)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B组)治疗。A组40例50足,按照Sanders分型,Ⅱ型28足,Ⅲ型14足,Ⅳ8足,B组40例48足,Ⅱ型30足,Ⅲ型11足,Ⅳ7足,均为闭合骨折。对术后随访超过12个月的患者进行评估,评估项目包括测量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术前后跟骨高度、宽度情况。手术前、后的CT扫描及Broden位判断复位情况。结果:两组中Ⅱ、Ⅲ型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跟骨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中Ⅳ型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跟骨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可获得相似的治疗效果,对于SandersⅡ型、Ⅲ型患者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尽量采用闭合穿针。而对于SandersⅣ型骨折,原则上我们优先考虑跟骨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法配合外侧小切口复位植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距下关节移位跟骨骨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距下关节移位跟骨骨折患者共80例,以随机区组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分别采用常规AO钢板内固定方案与手法配合外侧小切口复位植骨克氏针内固定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手术前后跟骨解剖学指标水平、Maryland评分、AOFAS评分,术后关节活动度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Maryland评分和AOF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配合外侧小切口复位植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距下关节移位跟骨骨折具有操作简便、术中创伤小及术后恢复时间短等优势,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足部功能和关节活动度,并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普通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Ⅲ型和Ⅳ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该院收治的92例SandersⅢ型和Ⅳ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式不同分为具有可比性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分别应用普通钢板内固定术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分析2种术式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疗效、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疗效和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和Ⅳ型跟骨骨折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治疗总有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助于改善和恢复跟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240例肱骨髁上骨折病例平均分为手法整复外固定组、牵引加手法整复外固定组、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组、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组共4组.结果 4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角差值、前倾角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手法整复外固定组与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组、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肘关节功能评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医源性损伤小,后遗症少.如肿胀严重或手法复位失败者,可行牵引治疗,待肿胀消退后,再改用夹板外固定,或行闭合复位穿针内固定术.对骨折端有软组织嵌顿,无法闭合复位者,特别是严重移位的不稳定型骨折或肱动脉损伤者,则应在适当时机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双侧小切口微型接骨板组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在2016年1—12月收治的60例Sanders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平均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0例。参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双侧小切口微型接骨板组合内固定治疗,对比疗效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手术后取得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后发生的并发症例数多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小切口微型接骨板组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闭合穿针内固定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上述干预性治疗病例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闭合克氏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23足;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26足。评价方式:对比手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Perie角、跟骨高度和宽度(与健侧对比);功能评价采用张铁良等的标准进行评分。结果:随访15月(中位数),根据评价标准,两种方法在术后及随访中较术前效果显著。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切口皮缘表浅坏死l足,针道感染1足,腓骨肌腱鞘炎1足。结论:SandersⅡ~Ⅳ型的跟骨骨折,采用经皮闭合穿针内固定或切开复位内固定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克氏针内固定操作更加简便、经济、创伤小,软组织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使用微创钢板内固定法治疗Sanders Ⅲ型和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以10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以此为基础,观察组行微创钢板内固定法治疗,分析效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Gissane角以及Bohler角更高(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anders Ⅲ型和Ⅳ型跟骨骨折患者,使用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能取得满意成效,其能稳定骨折块,支撑关节面,提升跟骨高度以及Gissane角以及Bohler角角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与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该科收治的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跗骨窦组与传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AOFAS评分情况。结果跗骨窦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及传统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均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但前者具有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AOFAS?评分、Bohler角、Gissane角的影响。方法从2017年3月—2018年8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中选取90例进行研究,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组,观察组45例采用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45例采用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对两组足部恢复情况、AOFAS评分、Bohler角、Gissane角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更少,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足部恢复优良率为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AOFAS?评分、Bohler角、Gissane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AOFAS评分、Bohler角、Gissane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用于跟骨骨折中效果满意,创伤小,有利于足部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中医手法整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手术,对照组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式。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Neer评分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优良率治疗组86.67%、对照组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手法整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复位效果好,更利于肱骨近端三部分骨折端的修复愈合,且适用骨折类型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跟骨外侧小切口微小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本科手术治疗的22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采用跟骨外侧小切口复位后距下关节面,撬拔牵引挤压等方法复位跟骨长高宽基本形态,必要时行植骨处理,行微小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切口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复查X线及CT评价骨折复位及维持情况,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22例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7.8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延迟愈合(SandersⅢ型),经局部换药后治愈,3例观察到轻微关节炎征象,末次随访时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骨折临床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7周),无畸形愈合发生,Bohler角由术前6.4°±4.9°改善为末次随访时30.9°±4.1°,Gissane角由术前90.1°±6.4°改善为末次随访时123.6°±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踝-后足评分:优11例,良9例,可2例。结论:跟骨外侧小切口复位跟骨骨折采用微小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能较好显露,满足复位、植骨及有效固定的要求,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疗效优良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撬拨复位力臂式支架联合横向镙钉固定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70例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治疗方法为撬拨复位力臂式支架联合横向镙钉固定;对照组治疗方法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记录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X线片指标Bohler角及横径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2个月随访按Kerr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12~18个月随访,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X线片Bohler角及横径恢复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Kerr疗效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撬拨复位力臂式支架联合横向镙钉固定治疗操作便捷、损伤小、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熊屹  陈江飞  程志刚  彭长英 《河南中医》2013,33(8):1264-1266
目的:探讨应用闭式穿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不稳定尺桡骨骨折的疗效与可行性.方法:62例患者采取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进行对比研究,治疗组32例,采用手法复位闭式穿针小夹板外固定;对照组30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随访2~8个月,平均4个月,根据骨折复位、愈合情况、桡骨弧度及Anderson评分标准比较两组评分.结果:治疗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法复位闭式穿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尺桡骨骨折,对软组织损伤小,感染率低,安全性高,无皮肤切口瘢痕,且可避免2次手术取内固定,减轻病人痛苦及经济负担,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切开复位AO跟骨板内固定联合自体或异体植骨术治疗Sanders分型Ⅲ型的跟骨骨折,观察并分析疗效,提出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25例,按不同处理方法分为自体髂骨植骨组(A组,n=8)、异体骨植骨组(B组,n=9)及未植骨组(C组,n=8)。术后常规予头孢类静滴及中药口服,统计分析足部功能、并发症及影像学等指标。结果:术后三组Maryland评分及骨折复位丢失率C组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三组Blh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跟骨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C组在Blher角及跟骨高度上优于A,B组(P0.05),而Gissane角与跟骨宽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Sanders Ⅲ型骨折,临床予切开复位AO跟骨板内固定联合植骨术有利于跟骨高度及Blher角的归复,而同种异体骨移植可控风险,且创伤小、痛苦少,可供临床参考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