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观察合用稳心颗粒和美托洛尔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稳心颗粒和美托洛尔合用30例;对照组单用美托洛尔30例。随访4周、12周,比较房颤临床症状改善、转复率、复发率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4周时房颤临床症状与房颤累计转复率分别为50.0%vs46.7%,46.7%vs36.7%,无显著差异(P〉0.05),至12周时两组房颤临床症状与房颤累计转复率分别为70.0%vs56.7%,73.3%vs53.3%,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稳心颗粒和美托洛尔合用较美托洛尔单用既可更好地改善症状,又能提高房颤转复率,从而减少美托洛尔长期应用所致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房颤动(房颤)后其内皮功能生物学标志的改变.方法 高血压患者房颤急性发作者37例,在发作时间小于48h内复律,未给予抗凝治疗,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1个月以上.根据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分为两组:急性房颤1组(使用ACEI/ARB,n=17)和急性房颤2组(未使用ACEI/ARB,n=20),选择20例高血压合并窦性心律者为对照组.急性房颤患者分别于复律前,复律后1、7、14和30天检测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两个急性房颤组房颤急性发作时ET、vWF和E-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急性房颤组间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复律后ET在急性房颤1组于第7天降至对照组水平,急性房颤2组于第30天降至对照组水平;NO、vWF水平在急性房颤1组于第14天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急性房颤2组于第30天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两组急性房颤患者E-选择素均于复律后第1天迅速上升,于第7天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论 高血压患者房颤急性发作时存在内皮功能障碍,复律后其内皮功能障碍可持续相当一段时间,ACEI/ARB类药物有助于其内皮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稳心颗粒控制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房颤动心室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控制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快速房颤心室率的疗效。方法:将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快速房颤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稳心颗粒,每次9g,每天3次。治疗10天后观察两组心室率达标时间。结果:对照组心室率达标时间为(23.5±6.9)天,观察组(13.1±6.2)天,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稳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房颤可缩短心室率达标时间。  相似文献   

4.
龚武田  罗廷福 《西南军医》2010,12(4):621-623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对房颤复律后患者窦性心律维持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68例房颤复律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胺碘酮维持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随访一年。维持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所有对象的心衰指标,统计各组房颤复发率。分析两组复发率及治疗前后心衰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复发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两组治疗后心衰指标有明显差异。结论胺碘酮联合贝那普利对房颤复律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以及改善心功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临床观察分别了解西地兰、合贝爽单独治疗及两药联合治疗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 选择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来我院急症室及住院治疗的急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患者 4 6例 (4 6例患者的心室率均在 16 0~ 170次 /min) ,本组患者以往无预激综合征病史 ,对心功能 (NY HA分级 )≥ 3级、重度心肌病、洋地黄中毒者、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妊娠妇女及儿童患急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者不纳入本次研究分析。将 4 6例患者先分为两组进行治疗 ,A组 2 4例 ,用合贝爽治疗 ;B组 2 2例 ,用西地兰治疗 ;C组 17例 ,在A、B两组单独疗效差时采用合贝爽与西地兰合用治疗。观察 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房颤伴快速室率的疗效。结果 A组 2 4例 ,用合贝爽静推治疗后 14例疗效显著 ,10例疗效差 ;B组 2 2例 ,用西地兰治疗后 12例疗效显著 ,10例疗效差 ;C组 17例 ,用西地兰与合贝爽联合治疗后 15例疗效显著 ,2例疗效差。C组疗效显著优于A组及B组的单独治疗的效果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静推合贝爽对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控制速度比西地兰快。合贝爽与西地兰合用对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的疗效比各自单独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奎尼丁与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房颤) 的临床特点及对心肌复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6 例胺碘酮与17 例奎尼丁治疗房颤的转复率。短期防止复发的维持率及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同时,观察其对QT间期,QT离散度的影响,并与阵发性房颤和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1)奎尼丁组药物复律与胺碘酮组无差异,短期(10d) 防止复发率相近,但奎尼丁组2 例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而胺碘酮无1 例发生。(2) 阵发性房颤组与健康组QT间期和QT离散度无差异,奎尼丁和胺碘酮均延长QT间期和QTD,但奎尼丁比胺碘酮影响更大。结论:(1) 奎尼丁和胺碘酮均可有效治疗房颤,但胺碘酮相对安全。(2)两者均延缓心肌复极并使复极离散,尤以奎尼丁为著  相似文献   

7.
贾明跃  丁国臣  马丽君  刘星 《武警医学》2005,16(10):764-765
心房颤动(房颤)为临床常见心律失常,特别是阵发性房颤,在急性发作时,常伴有快速的心室率,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易引起或加重心绞痛,甚至心功能不全。急需治疗减慢心室率或转复房颤。减慢心室率或转复房颤的药物有很多种,但窦性心律(窦律)的长期维持仍缺乏理想的药物,我们对19例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经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效果不满意者,改用小剂量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转律后维持窦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19例均经临床及心电图确诊为阵发性房颤患者,均先经过地高辛、维拉帕米、普萘洛尔、普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毛花苷C 胺碘酮(Am)以及单用Am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快速心房颤动(AF)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先静脉注射毛花苷C0.4mg,1h后仍为AF者,则按对照组方法应用Am;对照组先静脉注射Am150mg(负荷剂量)后,继以0.5~1.0mg/min维持静脉滴注。结果:两组病例均复律成功。复律所需时间:观察组(8.2±7.0)h,对照组(15.6±13.2)h,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复律所需Am累计用量:观察组(540.0±402.8)mg,对照组(906.0±692.4)mg,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后心室率变化:观察组治疗前(148.0±17.5)/min,治疗2h后(105.7±10.2)/min,对照组治疗前(146.0±18.3)/min,治疗后2h(108.6±9.1)/min,治疗前、后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毛花苷C Am联合较单用Am治疗AMI伴快速AF疗效更好,两种方法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成人房颤发病率为0.3%,60岁以上发病率为2.0%-4.0%,75岁以上发病率高达80%-110%,男性为女性的2倍。对房颤治疗主要包括转复房颤,控制快速房颤时心室率,抗凝治疗。48h以内新发生的房颤40%左右自行恢复,〉48h者则不易自行复律,需要转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葛根素联合胺腆酮治疗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的作用。方法:有症状的持续性房颤87例,随机分为葛根素加胺碘酮组44例和单用胺碘酮组43例,治疗4周。观察房颤转复时间、成功率、QT间期及药物副作用。结果:葛根素加胺碘酮组平均复律时间显著缩短(7.5 d,10.2 d,P〈0.01),房颤转复率显著高于单用胺碘酮组(77.3%,60.5%,P〈0.01)。结论:葛根素辅助治疗可以缩短房颤转复时间,提高房颤转复成功率,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李琳  李兴国  边晓菊  刘品 《西南军医》2009,11(6):1022-1023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病伴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62例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病人用胺碘酮加厄贝沙坦控制心律和血压。对照组用胺碘酮加倍他乐克控制心律和血压。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有7例(21.9%)出现房颤复发,窦性心律维持率(78.1%)。对照组有14例(46.1%)出现房颤复发,窦性心律维持率(53.9%)。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可以明显减低心房颤动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心外膜标测方法,对风湿性心脏病慢性房颤患者及窦性心律患者心房房波的传导顺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选择风心病慢性房颤患者23例及风心病窦性心律患者12例,采用48导同步心外膜标测,通过心外膜电图对房颤的同形态房波及窦性房波的传导顺序进行分析,并对房波传导时间及波宽进行比较。结果 窦性心律组右房侧壁上部房波最为领先,平均右房房波早于左房房波(72.2±19.8)ms,慢性房颤组患者同形态房波则以左房后下部房波最为领先,平均左房房波早于右房房波(80.2±25.7)ms;窦性心律组房波心房传导时间为(149.5±28.4)ms,慢性房颤组同形态房波心房传导时间为(151.5±35.4)ms,两者心房传导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窦性心律组房波波宽为(41.3±12.7)ms,慢性房颤组房波波宽(39.0±10.5)ms,两者波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风心病窦性心律患者心房房波由左房传向右房,而慢性房颤患者的房波由右房传向左房,窦性房波与慢性房颤同形态房波的心房传导时间及波宽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3.
The radionuclide gated ventriculogram was used to stud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yrotoxic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underlying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Comparison between te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induced by thyrotoxicosis which reverted to sinus rhythm after return to a euthyroid state, and ten age-matched controls with treated hyperthyroidism who never developed atrial fibrillation,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underlying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further investigation for underlying coronary arterial disease is not indicated in simple, reversible, thyrotoxic atrial fibrilla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预激综合征(W P W)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W P W患者及同期行隐匿性房室旁路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对照组)各16例,测量W P W组患者预激旁路前传有效不应期(ERPAP)和对照组的房室结有效不应期(ERPAVN)。在10min内缓慢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10min后重复上述测量,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W P W组用药后ERPAP有轻微延长(P<0 05),其中1例用药后缩短了60ms;对照组ERPAVN用药后明显延长(P<0 05)。结论 部分W P W合并房颤的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时,可能会促进激动经旁路下传,使心室率加快或引发心室颤动,需格外慎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胶原表达的变化,探讨房颤患者心房纤维化的机制及其在房颤发生、持续中的作用.方法 7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接受换瓣置换手术者分为3组,其中窦性心律组34例,阵发性房颤组11例,慢性房颤组30例,于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约100 mg,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法对心房组织胶原沉积量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心房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mRNA水平.结果 (1)房颤患者心房组织存在明显纤维化,纤维化程度与左心房内径(r=0.390, P=0.001)、房颤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320,P=0.005);(2)与窦性心律 组比较,Ⅰ型胶原的mRNA在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慢性房颤患者(P<0.001)心房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增加;房颤患者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虽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型胶原的mRNA表达水平与左心房内径(r=0.336,P=0.004)、房颤持续时间 (r=0.339,P=0.003)呈正相关.结论 房颤患者心房组织存在明显纤维化,Ⅰ型胶原的分子重构可能是房颤时心房纤维化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与房颤的发生和持续有关.  相似文献   

16.
静滴胺碘酮对抗凝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静滴胺碘酮对瓣膜置换术后房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 (PT)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风湿性心脏病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合并快速房颤患者 33例 ,患者均接受静滴胺碘酮治疗 5d ,于静滴胺碘酮前后检查凝血酶原时间。结果 常规剂量华法林抗凝情况下 ,33例患者中PT全部延长。静滴胺碘酮前PT为 (2 1.2± 3.1)s,静滴胺碘酮后PT为 (35 .2±6 .1)s,前后相差显著 ,(P <0 .0 5 )。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合并快速房颤患者在应用胺碘酮静滴治疗快速房颤时 ,应用常规剂量华法林抗凝可使PT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7.
左房内径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左房内径(LAD)、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房颤患者118例为试验组,窦性心律30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的LAD.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含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房颤组较对照组LAD明显增大,hs—CRP含量明显增高,且LAD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LAD和hs—CRP与房颤相关,提示心房晕构及炎症反应在房颤的发生及持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