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 目前对pIII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尚不一致.本研究旨在评价不同 影响因素与pIIIa/N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4年5月13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 者经以外科干预为主的综合治疗后的无瘤生存期和5年生存率.研究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跳跃转移、淋巴结转移 站数、手术类型、病理分型、辅助治疗等.应用SPSS 16.0软件统计生存率.结果 133例pIIIa/N2期入组患者总的5年 生存率为32.33%,单站淋巴结转移亚组与多站淋巴结转移亚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9.62%和27.50%;临床N0-1分期 (cN0-1)亚组与临床N2分期(cN2)亚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7.78%和20.93%.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站数 (P=0.013, OR=0.490, 95%CI: 0.427-0.781)及cN0-1(P=0.009, OR=0.607, 95%CI: 0.372-0.992)与N2患者预后呈正相关. 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cN分期、淋巴结转移站数目与pIIIa/N2期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在严格入组条件下,可以对 选择性pIIIa/N2患者进行以外科治疗为主、联合辅助治疗的综合治疗,并可获得较满意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eng Z  Pan TC  Li J  Chen T  Song DW  Yi J 《癌症》2004,23(2):185-188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而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有何影响,各研究机构报道不一。本研究将有关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文献进行综合,以探讨两者间的联系。方法: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国内外1980~2002年关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文献。结果:符合要求纳入分析的文献共8篇,累计病例536例。常规病检阴性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率为3.4%~28.9%,阳性病例的比例高达20%~70%。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患者与非微转移患者的3、5年生存率比较,其合并ORs值分别为4.16(95%CI=2.32~7.46)和3.57(95%CI=2.30~5.53)(P<0.01)。结论:淋巴结微转移是影响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3例手术治疗的Ⅱ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可能对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产生影响的预后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新TNM分期(P=0.049)、清除的淋巴结总数(P=0.047)、N1淋巴结数(P=0.038)、清除N2淋巴结数(P=0.040)、清除N1淋巴结组数(P=0.015)、清除N1淋巴结转移率(P=0.044)和第10组淋巴结转移与否(P=0.002)与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相关;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N1淋巴结转移率(P=0.032,RR=2.191,95%CI为1.072~4.480)、第10组淋巴结转移与否(P=0.016,RR=0.443,95%CI为0.228~0.860)是影响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N1淋巴结转移率>50%的患者,其死亡风险是N1淋巴结转移率≤50%的患者的2.19倍;第10组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未转移患者的2.26倍。结论:对Ⅱ期NSCLC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清除的淋巴结总数>6个、N1淋巴结>5个及>3组及N2淋巴结>2个有可能提高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自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肺癌标本数据库抽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分析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法结合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预后与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共纳入268例患者,总淋巴结转移率为51.9%,淋巴结转移率与pTNM有统计学相关性;共清扫淋巴结1 895枚,533枚为转移淋巴结,总转移度为28.1%,其中第6组淋巴结转移度高达44.3%(35/79),第4、5、7、9、10、11组淋巴结的转移度在某些特定分组中有显著差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61.2%,且N分期越高,患者的生存率越低、生存时间越短。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且与预后密切相关。精确N分期对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辅助放疗(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PORT)的作用。方法 收集313例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化疗后的ⅢA-N2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PORT(+)组及PORT(-)组资料应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均衡组间协变量差异,观察两组生存及局控,分析术后放疗的作用及获益人群。结果 匹配后两组患者中,PORT(+)组与PORT(-)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5%、58.3%和52.1%、40.6%(P=0.162);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2.9%、73.7%和56.5%、42.4%(P=0.036);3、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4.8%、65.5%和39.5%、29.6%(P=0.021)。分层分析发现术后放疗可降低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肿瘤最大径≥3cm、多站转移、非跳跃转移及术前N2亚组的局部复发风险。结论 术后放疗可提高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化疗后局部控制率及无进展生存率;亚组分析中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肿瘤最大径≥3 cm、多站转移、非跳跃转移及术前N2者获益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术后辅助放疗对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136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ⅢA-N2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及术后辅助化疗,辅助化疗后75例观察(A组),61例行辅助放疗(B组).结果 A组、B组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7%和98.4%,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1.2%和48.7%,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0.8%和33.7%(P=0.039).A组、B组1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7.7%和95.1%,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9.9%和73.1%,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7.9%和65.8%(P=0.040).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吸烟、临床N2期、T分期、阳性淋巴结个数、阳性淋巴结比例、N2淋巴结累及区域、辅助化疗疗程、行术后辅助放疗为预后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临床N2期、T分期、阳性淋巴结个数、行术后辅助放疗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术前临床诊断为N2期、T分期越晚、手术切除阳性淋巴结个数越多,预后越差;行术后放疗可提高局控率,延长总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手术切除的ⅢA期-N2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影响ⅢA期-N2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目素,方法:目1995年3月-1998年2月在上海市胸科医院118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病理分期为ⅢA期-N2的患者.对可能影响其生存率的各种临床、病理、治疗方法等因素进行分析.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 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Cox单、多因素骨析评价各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118例ⅢA期-N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三年及五年生存率分别为40.5%和18.4%.肿瘤切除情况、N2淋巴结转移的个数和组数及术后化疗周期敖均与生存率有关。在多因素分析中.N2淋巴结转移的个数及术后化疗周期数均为影响生存率的重要因素。结论:N2淋巴结转移的个数及术后化疗周期数是影响ⅢA期-N2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经外科治疗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2003年1月至2007年4月期间行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证实为ⅢA-N2期NSCLC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术后生存状况,计算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采用Cox模型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89例ⅢA-N2期NSCLC患者,肺癌根治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39个月,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1.7%和31.5%.Cox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分期、淋巴血管侵犯(LVI)、N2阳性淋巴结数目和N2淋巴结转移站数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按年龄分层分析提示,上述预后危险因素的影响在年龄≥55岁者中尤为显著.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T3/T1)、LVI和N2淋巴结转移站数是ⅢA-N2期NSCL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T3期、LVI阳性和N2多站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T3期、LVI、N2阳性淋巴结站数是影响ⅢA-N2期NSCLC患者根治术后生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而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有何影响,各研究机构报道不一.本研究将有关I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文献进行综合,以探讨两者间的联系.方法: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国内外1980~2002年关于I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文献.结果:符合要求纳入分析的文献共8篇,累计病例536例.常规病检阴性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率为3.4%~28.9%,阳性病例的比例高达20%~70%.I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患者与非微转移患者的3、5年生存率比较,其合并ORs值分别为4.16(95%CI=2.32~7.46)和3.57(95%CI=2.30~5.53)(P<0.01).结论:淋巴结微转移是影响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N2肺癌预后因素分析及手术适应证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识别纵隔淋巴结转移 (N2 )的非小细胞肺癌 (non smallcelllungcancer ,NSCLC)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不利因素 ,探讨N2 肺癌合理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回顾1993年 1月 1日~ 2 0 0 0年 1月 3 1日 ,2 12例根治性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廓清术后病理诊断为N2 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 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 rank检验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因素组间患者的生存差别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判定N2 肺癌预后的不利因素。结果 :本研究 5年生存率为17% ,其中有N2 临床症状、大细胞肺癌和T4患者的预后最差 ,中位生存期不足 12个月。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症状 (RR =9 2 ,P <0 0 0 1)、T4肿瘤 (RR =7 15 ,P <0 0 0 1)、淋巴结被膜受侵 (RR =1 72 8,P =0 0 0 8)和多站(≥ 3站 )淋巴结转移 (RR =2 2 94,P =0 0 0 2 )是预后的不利因素。结论 :N2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差别 ,根治切除的适应证应该加以选择。有明显纵隔淋巴结转移症状、大细胞肺癌和T4肿瘤的N2 患者预后极差 ,不宜将外科手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淋巴结清扫数目对无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305例无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0.0个月和47.1%。T分期、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清扫站数是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相同T分期患者生存率随淋巴结清扫数目增加而增高(P < 0.05)。T1~T2的患者中,清扫0~11枚淋巴结的患者比清扫更多数目的各组患者预后差(P <0.05)。T3的患者中,清扫0~16枚淋巴结的患者比清扫更多数目的患者预后差(P <0.05)。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淋巴结清扫数目是无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术中应清扫足够数目的淋巴结,进而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了IGF2在N2期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未行新辅助化疗的N2期肺腺癌患者情况,利用石蜡标本组织制成组织芯片,行免疫组化检测,研究影响N2期肺腺癌的预后因素,以及IGF2的表达对预后的影响。结果:N2期肺腺癌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与隆突下淋巴结是否转移、T分期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站数有关。IGF2在N2期肺腺癌中表达的阳性率是68.9%。IGF2阳性表达的N2期肺腺癌的5年生存率为8.0%,IGF2阴性表达的N2期肺腺癌的5年生存率为18.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34)。结论:N2期肺腺癌的预后差,影响其预后的临床因素包括T分期、纵隔淋巴结转移站数和隆突下淋巴结转移。IGF2表达有预测N2期肺腺癌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数据库显示[1],N2转移的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18%-35%。Andre等[2]报道,单站转移的N2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25%,而多站转移的N2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7%。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于山西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50例ⅢA/N2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确定淋巴结转移率最佳截断值,依此截断值分为高淋巴结转移率组和低淋巴结转移率组。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率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危险因素,用Kaplan-Meier法分析高、低淋巴结转移率组患者总生存(OS)和无病生存(DFS)情况。结果淋巴结转移率最佳截断值为0.2。高淋巴结转移率(>0.2)组180例,低淋巴结转移率(≤0.2)组170例。高淋巴结转移率组腺癌、最高淋巴结转移患者比例均高于低淋巴结转移率组[72.2%(130/180)比52.9%(90/170),52.8%(95/180)比29.4%(50/170),均P<0.05]。高淋巴结转移率组跳跃性N2淋巴结转移、N2淋巴结单站转移和最高组N2淋巴结单站转移患者比例均低于低淋巴结转移率组[51.1%(92/180)比71.8%(122/170),25.0%(45/180)比44.1%(75/170),38.9%(70/180)比75.3%(128/175),均P<0.05]。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腺癌、多站N2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是ⅢA/N2期NSCLC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2.201,95%CI 1.444~3.355;HR=2.971,95%CI 1.950~4.529;HR=3.543,95%CI 1.874~6.699;均P<0.05);淋巴结转移率是ⅢA/N2期NSCL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3.669,95%CI 1.941~6.938,P<0.05)。低淋巴结转移率组5年OS率(64.00%)高于高淋巴结转移率组(36.58%)(χ2=11.422,P=0.001),低淋巴结转移率组5年PFS率(45.00%)高于高淋巴结转移率组(18.32%)(χ2=13.624,P<0.01)。结论淋巴结转移率是ⅢA/N2期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能有效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区分肿瘤直径>7.0 cm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死亡风险,评估手术及非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基于SEER数据库收集2010—2015年肿瘤直径>7.0 cm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数据。寿命表法计算1、2、3年生存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的5 519例患者1、2、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51.8%、33.0%、25.0%。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N分期、治疗方式是影响NSCLC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 N0~N1期肿瘤直径>7.0 cm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治疗有利于患者生存预后。N2期肿瘤直径7.0~9.0 cm组,手术治疗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存在优势。N2期肿瘤直径≥9.0 cm组以及N3期患者手术与非手术患者预后方面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姑息治疗不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影响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因素.方法:手术治疗的67例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被手术病理证实为T2N0,并接受了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或淋巴结采样术.共392枚淋巴结被切除,201站纵隔淋巴结被清扫(上纵隔组103站,下纵隔组98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有8例死亡,2年生存率为88.4%.Cox多因素分析提示: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3站者的预后优于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3站者(P=0.041);原发灶≤4cm患者预后优于原发灶>4cm患者(P=0.016),被切除的淋巴结总数、脏层胸膜受累情况、术后化疗情况、原发灶所在部位、性别及年龄等因素与患者预后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增加术中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对改善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可能有益;原发灶>4cm 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不佳,可能更适宜于接受进一步的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淋巴结转移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状态的相关性及对患者总生存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Kaplan-Meier法进行疾病总生存率(OS)分析,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吸烟与不吸烟患者、EGFR突变型与EGFR野生型患者、M1a与M1b患者的N分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阴性或仅有肺门淋巴结转移患者(N0~1)多为不吸烟、EGFR突变型及M1a患者.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 显示,N0~1组患者总生存时间明显长于N2~3组患者(P﹤0.001).按EGFR因素分层分析显示,N0~1/EGFR突变组患者的预后最好,N2~3/EGFR野生组患者的预后最差,而N0~1/EGFR野生组与N2~3/EGFR突变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按M分期分层分析显示,N0~1/M1a组患者的预后最好,N2~3/M1b组患者的预后最差,而N0~1/M1b组与N2~3/M1a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中淋巴结分期与EGFR突变状态有关,N0~1期患者预后明显优于N2~3期患者,同时EGFR状态及M分期可进一步影响不同淋巴结分期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术切除直径≤2cm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至2014年间治疗组共138例直径≤2 cm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病例。通过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回顾性分析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程度、组织病理类型等对术后生存的影响。结果:样本总体的5年生存率为71.7%。其中138例患者中共有24例(17.4%)发生淋巴结转移,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82.7%,而pN1和pN2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和4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肺叶切除术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接受肺段或肺部分切除的患者(P<0.05)。患者术后肿瘤分期Ⅰ期、Ⅱ期、Ⅲ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9.8%、77.8%和43.1%(P<0.05)。结论:直径≤2 cm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术后生存与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程度及肿瘤分期密切相关,肿瘤的大小不应作为是否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多种因素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50例临床资料。结果术后4年经5次调查,生存率分别为86%、76%、70%、66%、62%。单因素分析表明:性别、年龄、手术后的Tumor Node Metastasis(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手术治疗方式、手术前血红蛋白和白蛋白等因素可以影响预后。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以及转移程度等为独立性预后因素。结论进行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患者肿瘤细胞的大小、手术后的TNM分期、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以及转移的程度、手术治疗的方式等独立因素可以影响预后;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保护因素有手术前的血红蛋白和性别。  相似文献   

20.
非小细胞肺癌同侧肺内转移术后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忻宇  韩宝惠 《肿瘤》2005,25(4):393-395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同侧肺内转移外科手术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对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完全切除的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同侧肺内转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与原发肿瘤灶同叶的肺内转移(pm1)22例和不同叶的肺内转移(pm2)24例二组.结果本组病例总的3年生存率为47.8%,中位生存期(MST)为34.3个月,pm1的3年生存率为63.6%,MST为48个月.pm2的3年生存率为33.3%,MST为24个月.pm1和pm2的3年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215).并分析了患者的生存率与一些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病理类型、肺转移结节数、淋巴结分期).其中N0的3年生存率为68.8%,与N1~33年生存率为36.7%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75).结论肺内转移灶与原发灶同叶和不同叶、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肺内转移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