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素有"中原明珠"美誉的河南省黄泛区农场是1951年1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创建的。建场几十年来,黄泛区农场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全国八大样板农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全国种业五十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2018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黄泛区农场全力推进垦区集团、农场企业化改革,优化组建河南省黄泛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巩固农垦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和创新激情。  相似文献   

2.
<正>"桂林的山啊漓江的水,比不上黄泛区农场美。"这是前不久我写下的一句诗。为什么这样挚爱黄泛区农场?不仅仅是因为我长年工作、生活在这里,更因为她集城乡之长,宜居宜业宜游,是全省闻名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黄泛区农场位于一望无际的豫东平原,颍河由北向东环绕农场。居民区东侧有2000多亩梨园,西边、北边有10000多亩桃园、苹果园。场部城镇就像一个森林公园,到处是参天的大树,一年四季绿  相似文献   

3.
正从黄泛区农场场部办公大院往南,有一条200米长的水泥路穿过美丽的游园。在游园的南侧,有一个绿树遮天的大院。它的大门,与场部办公楼遥遥相对,大门的上方镌刻着一行镏金大字——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场史馆。这座位于建场路289号的大院里,参天的绿树掩映着一排排青砖灰瓦的房子。与周边的职工住宅楼相比,这房子看上去有些不上"档次",却能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1958-1996年期间这里曾是黄泛区农场场部的办公场所,它见证了农场从飞沙弥漫  相似文献   

4.
《农村实用技术》2014,(8):50-50
<正>在平度大泽山,有位"葡萄大王"——昌云军,他建成了全国首家鲜食葡萄博物馆,由他培育的"金手指"葡萄在全国葡萄擂台赛上打败了吐鲁番葡萄,获得"中国最甜葡萄状元奖",推广后果农们的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昌云军建起葡萄大观园,着力传播大泽山葡萄文化。种了30年葡萄果农成"葡萄大王"。在平度市大泽山镇芝来山脚下的山东鲜食葡萄研究所,记者见到了所长昌云军,此时正是一年中葡萄种植最清闲的时候,但昌云军却闲不下  相似文献   

5.
<正>高唐县不靠水,但那里出产的锦鲤却响彻省内外,年产值高达1.2亿元,锦鲤被打造成当地的一张新名片儿。一个鲁西平原小县,何以能让锦鲤如此叫响?这得益于一个叫杨富贵的"外来人",因为他的"痴狂",把一个看似不起眼儿的"小鱼儿"做成了大产业。杨富贵今年50岁,他搞锦鲤养殖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在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现在无论是从养殖规模,还是从经济效益来说,他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养殖总厂占地面积3.33公顷左右,还有一个养了2万多条鱼的大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的农田就好比精装修的房子,农户可以‘拎包入住’。"把传统意义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描述为"拎包入住",做出这个新颖比喻的,是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党委书记、黄泛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根川。而他引以为傲的十余万亩"精装修"良田,正是被誉为"中原粮仓"的黄泛区农场。农场实行农业生产"六统一",从品种选择到生产资料供应,从技术规程到培训指导,从产品检验到加工销售,有了"大农场"做后盾,职工们的"小农场"  相似文献   

7.
<正>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历届领导班子都很重视农场志的编纂工作,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早在1982年5月,农场就成立了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开始了场志编纂工作。于1987年9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泛区农场志》(1951-1984),2001年4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黄泛区农场志·大事记》(1951-2000),2007年4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黄泛区农场志》(1985-2004),2013年12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黄泛区农场年鉴》(2005-2010)。  相似文献   

8.
正在茶陵县舲舫乡有一位家喻户晓的"鹅司令",靠养鹅发家致富,并带领当地贫困群众共同致富,他就是2020年"湖南省十佳农民"陈见林。1995年,陈见林因执行任务负伤退伍后,靠经营桶装水生意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后来他在茶陵县开了一家餐馆,生意火爆。他发现鹅肉在当地市场潜力巨大,当地却没有规模化养鹅基地。陈见林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商机,于是他果断关掉餐馆,在茶陵县舲舫乡长鸭村承包了一片荒废的池塘,开始养鹅。  相似文献   

9.
<正>他是一个古稀老头,他有着不一样的"全国旅行";他讲起话来中气十足,在百人大课堂上坚持不用麦克风;他走"非主流"研究道路,但是他把农业带向主流;他就是吴玉光。一个爱说爱笑无所挂碍的平凡老头;一个在田野里奔波而不知疲倦的"倔老头"。古稀老头的"全国旅行"吴玉光是北京农科院教授,国家三级研究员。虽然他已经退休,但是像几乎所有做学术研究的老教授一样,吴玉光并没有选择回家陪老伴儿、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全国各地扎实推进扶贫攻坚,成效显著。然而,也有部分地方和单位存在"上面喊破嗓子,下面不挪步子"的现象。有的地方说起规划头头是道,具体项目却没有进展;有的扶贫干部留下了帮扶电话,拨过去却提示"已停机";还有的在脱贫验收时,夸大成果。这正是:表态务虚百般好,落实攻坚却潦草。遇事动辄玩"失踪",惟待问责剑出鞘。  相似文献   

11.
说起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然而"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走进河南省黄泛区农场,走到职工群众中间,亲眼看一下他们的"衣食住行",听听他们的述说,从一个侧面亲身感受一下这种巨大的变化吧!  相似文献   

12.
<正>豫东平原,沙颍河畔;女娲故里,农垦新城。在辽阔的豫东平原,有一个分布在周口市西华、扶沟两县境内的大型国有农场,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河南省黄泛区农场。1951年1月,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原河南省黄泛区复兴局的基础上,组建了河南省黄泛区农场。沧海桑田,岁月如歌从顶顶帐篷到广厦万间,从萧疏的沼泽荒原到无际的麦海良田,从联合国救济总署的赈灾地到全国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六十多年来,黄泛区农场栉  相似文献   

13.
正有一位养殖方面的能人,他在介绍时说:"农民要致富,首先要练就一双‘致富眼’。"他说,有一年,市场上的猪肉价格大幅上涨,许多农民"跟风跑",一哄而上养肉猪。他却没有,而是"调转船头"养母猪。后来证实他的路子走对了,仔猪市场的价高俏销着实让他大赚了一把。一个人的眼光如何,往往决定着事业的成败。因此,当今农民要想致富,就要有以下必不可少的"三只眼":首先要有"信息眼"。高速信息时代正大步向我们走来。农村无论是种  相似文献   

14.
翟国胜 《中国农垦》2014,(10):48-50
<正>2014年,对黄泛区农场来说,是推进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一个新起点。2月21日,河南省副省长王铁到省农业厅调研,点名听取了黄泛区农场场长、党委书记谢天丁的工作汇报,并不时询问具体情况。5月28日,王铁带领省农业厅、省农机局、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周口市委等领导到黄泛区农场调研,希望黄泛区农场要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努力建成"引领农业发展示范区、新型城镇社区示范区、高产种业示范区、农  相似文献   

15.
<正>在农安县哈拉海镇,说起富了一方的"三辣"产业,就不能不谈及与这个产业有着深厚缘分的吕顺柱。从一个普通农民到北方"三辣"储运公司经理,经他手卖出去的"三辣"成千上万吨,他也成为响当当的"三辣"达人。起跑线上野怕不辣冶"我原是哈拉海镇程家坨子村一名普通农民,和父辈们一样,延续着祖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吕顺柱说起了自己的经历,"后来,村里有人种‘三辣’,但却没有销路。"看准了商机,他决定帮助乡亲们卖"三辣",这样既能解决他们的困难,又能增加自己的  相似文献   

16.
正阳春三月,繁花似锦。人民网、新华网、网易、新浪、大河网、河南手机报、中华龙都网、周口网等主流媒体和周口各县市网络信息办公室负责人及旅游公司负责人云集黄泛区,参加由周口市网络信息办公室主办的"走进‘中原明珠’黄泛区暨黄泛区生态旅游区宣传推介活动启动仪式"。回顾黄泛区农场国家3A级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过程,黄泛区农场党委书记、黄泛区实业集团董事长宋根川说:"我们就是靠一‘绿’一‘红’打造生态旅游区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2016,(8)
正在浙江省长兴县农村,一提起龙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福明,可谓家喻户晓,人们都称他是"红瓤火龙果种植的科技示范带头人"。如今,高福明不仅靠种火龙果走上了致富路,还在长兴掀起了一股种火龙果的热潮。2010年前,高福明是一个闻名省内外的"葡萄大王",他钻研的葡萄种植新技术被种植户运用,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他也被评为"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但他并不满足现状,想寻求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这个"还债梦",他足足用了7年时间,他不仅使出了自己的浑身解术,甚至不顾身体透支。他用了超人的毅力,追逐着自己的梦想,而且爱人和儿女们也都为他实现梦想豪无怨言,甘享清贫。孙长友是辉南县楼街乡前进村马道梁社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家背靠青山,房前有一条小溪流过,祖祖辈辈在这片热土上己生活了百余年。别看他只是一个普通农民党员,身体又有残疾,可他却有一颗自强不息,热爱党、热爱祖国的赤子雄心。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有句俗话叫"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翻译成俄文是"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翻译成二百五英文就是"每个家庭里都住着一个和尚";如今中国农业就遇上了难念的经——连续十多年粮食增产后,却变得有些内外交困。在中国,数千年来农业的核心问题就是粮食够不够。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综合国力支持下,我们实现了粮食生产连续十二连增。农业生产的各  相似文献   

20.
正在江苏盐城,有这样一位"种植匠",63岁的他已在农技一线奋战了40余年。姜德明20余年前患了癌症,左腿高位截肢,后来又切除一个肺叶,但他并未停止探索绿色农业的脚步,躬耕垄田引领周围的农民走上致富之路。芭田股份倡导的"种植匠"精神,在他身上看到了榜样的力量。他是第九届和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在这些荣誉与光环背后,姜德明坚守绿色农业梦想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超乎常人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