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灶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4例患者,其中消化道黏膜病变8例,黏膜下肿瘤16例,进行ESD治疗。结果 ESD手术时间为30~150 min,平均55 min。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率为95.8%(23/24);术中少量出血经内镜下电凝等处理出血停止,1例因术中出血较多,难以止血,转外科手术。2例术中出现穿孔,术后予钛夹夹闭裂孔,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再次内镜下止血术后出血停止。未出现消化道迟发性穿孔。所有病例随访,术后3个月复查胃肠镜创面愈合率达100%,半年后复查局部无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为消化道病灶提供了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能实现较大病变的完整剥离,局部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但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食管颗粒细胞瘤(GCT)的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的食管GCT的临床资料。结果 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无复发或转移。结论 ESD治疗食管GCT安全、可靠,可完整切除病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28例,EMR)和试验组(28例,ESD)。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术中穿孔率、≤20 mm病灶完全切除率、整块切除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试验组的轻度疼痛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两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EGF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嗜铬粒蛋白A(CgA)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的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MR和ESD均在上消化道早期癌治疗中有一定效果,但后者效果更显著,能减轻患者疼痛,降低VE...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内镜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护理方法,总结ESD治疗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所有患者于术前给予心理护理、术前评估及术前饮食准备;治疗中完善手术操作器械准备及做好术中技术配合;术后给予一般护理、饮食护理、舒适护理、并发症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 78例患者接受内镜下ESD治疗中,1例(1.2%)患者在术中出现穿孔并发症,后转入外科治愈;3例(3.8%)患者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好转;74例(95%)患者于术后1个月胃镜随访提示手术部位已愈合。结论充分的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是手术顺利与否的关键,是提高治疗质量、减少并发症的保证;术后护理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窦异位胰腺的疗效及适应证,为内镜治疗方法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胃窦异位胰腺患者36例,随机行EMR或ESD切除,观察术中、术后及6个月后随访结果。结果 15例行EMR治疗,病变直径〈1.5cm且均明显隆起,完整切除率为73.3%,术中发生出血2例,无穿孔病例;21例行ESD治疗者,病变直径0.5~2.5cm,其病变形态不一,病变完整切除率为95.2%,术中发生出血5例、穿孔2例。结论 EMR操作简单,并发症发生率低,适用于病变隆起明显、直径〈2cm的易残留病变;ESD适合于任何异位胰腺的治疗,但操作难度高、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7.
肖凤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2):26-2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上消化道病变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结果:31例患者均一次性切除病灶;1例麻醉时出现呼吸暂停,及时处理后恢复正常;1例术中穿孔,以金属止血夹成功夹闭;1例迟发性穿孔,及时转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未出现大出血及迟发性出血。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微创方法,术前评估、术中及术后的病情观察、合理的饮食指导、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由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最新技术.与EMR相比, ESD具有整块切除病灶,可以提供完整病理标本,残癌复发率低的优点[1-3].本院自2007年始实施ESD手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至今共完成治疗4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由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最新技术。与EMR相比,ESD具有整块切除病灶,可以提供完整病理标本,残癌复发率低的优点。本院自2007年始实施ESD手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至今共完成治疗4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苏红鸽 《临床医学》2022,42(2):27-29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EGC)患者应用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肿瘤切除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禹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EG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研究组予以ESD.比较两组手术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该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6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93.5%(29/31),治愈性切除率为77.4%(24/31),均高于EMR组的50.0%(18/36)及41.6%(15/36),差异有显著性(P <0.05)。ESD组局部复发率为3.2%(1/31),低于EMR组[19.4%(7/36)],差异有显著性(P <0.05)。平均手术时间ESD组为(59.3±16.8)min,长于EMR组[(31.7±17.8)min](P <0.05)。术中穿孔率ESD组高于EMR组,发生率分别为3.2%(1/31)和0.0%(0/36),但差异无显著性。术中出血发生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发生率分别为9.6%(3/31)及11.1%(4/36)。 结论 与EMR相比,ESD病灶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全层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68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或全层切除术(EFR),手术操作分为标记、抬起、切缘、剥离和(或)切除及创面处理5步,评价操作成功率、治疗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40例起源于黏膜下层胃黏膜下肿瘤行ESD术,均完整剥离病变,病灶直径为1.2~3.0 cm,平均手术时间为(25.0±3.5)min(15~60)。病理诊断为间质瘤86例、平滑肌瘤45例、脂肪瘤4例和神经鞘瘤5例。术后无出血及穿孔发生。2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及固有肌层与浆膜紧密粘连的胃黏膜下肿瘤,行EFR术成功切除包括浆膜在内的所有病变,平均手术时间为(75.0±10.5)min(45~140),切除肿瘤直径1.8~4.0 cm,病理诊断为间质瘤16例、异位胰腺4例、平滑肌瘤7例和神经鞘瘤1例。术后无胃肠道出血,1例术后2周因夹闭创面钛夹脱落出现腹膜炎体征,行内镜下修补夹闭创面,3 d后症状消失。所有病例均未行外科手术治疗,平均住院天数(5.0±2.0)d(3~10)。中位随访时间为7.5个月,无复发。结论 ESD及EFR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可替代外科手术,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包括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行EMR和ESD的43例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患者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无蒂隆起性病变食管11例,胃底4例,胃体8例,胃窦8例,贲门11例,直肠1例。EMR32例,ESD 11例。EMR病变长径、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ESD;EMR术后1例出血,无穿孔,ESD术后1例出血,2例穿孔,皆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提示间质瘤6例,息肉23例,1例异位胰腺,7例上皮内瘤变,6例早癌。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术后2月、6月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MR和ESD治疗消化道无蒂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MR和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癌。  相似文献   

14.
系统性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和WanFang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EMR与ESD治疗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8年12月16日。同时手动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质量学,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8个RCT,共1 7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有效性方面:ESD整块切除率高(OR=0.16,95%CI:0.09~0.27,P =0.000),组织治愈性切除率高(OR=0.32,95%CI:0.11~0.90,P =0.030),复发率低(OR=6.15,95%CI:3.42~11.06,P =0.000);②安全性方面:ESD手术时间长(MD =-25.53,95%CI:-33.37~-17.69,P =0.000),术中穿孔率较高(OR=0.22,95%CI:0.10~0.47,P =0.000),术中出血率和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0.67,95%CI:0.43~1.05,P =0.080;OR=0.57,95%CI:0.22~1.49,P =0.250)。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ESD较EMR对结直肠癌病变患者的治疗有效性高且复发率低,但手术时间较长、穿孔率高。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目所限,以上结论尚需进一步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及多中心的RCT加以定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和价值。方法该院消化医学中心2012年1月-2014年1月36例EGC及癌前病变,共43处病灶,行ESD治疗,其中31处重度不典型增生、11处黏膜内癌、1处黏膜下癌。病变7处位于上段胃、15处中段胃及21处下段胃。内镜分型包括:Ⅰ(7)、Ⅱ_a(14)、Ⅱ_b(4)、Ⅱ_c(11)、Ⅱ_a+Ⅱ_c(4)及Ⅱ_c+Ⅱ_a(3)。结果完整切除率93.0%,治愈性切除率90.7%。病灶平均直径3.4 cm(1.3~7.5 cm),1例病变R1切除,3处病变ESD术中穿孔使用金属夹封闭成功,1例迟发性出血内镜下止血成功,1例追加外科手术。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ESD治疗EGC具有较高的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环周早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2020年38例行ESD治疗食管环周早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食管狭窄的治疗方式分为术后直接置入支架组(n=6)、未置入支架组(n=26)和因ESD术后狭窄定期扩张后再置入支架组(n=6)。结果环周缺损长度平均4.5 cm;术中穿孔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术后发热5例、术后食管狭窄行扩张治疗中发生穿孔1例,术后穿孔的1例并发食管纵隔瘘,经保守治疗后好转。食管狭窄为其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患者平均住院8.6 d,平均手术时间186.8 min。ESD术后直接置入支架组的术后首次扩张时间及平均扩张间隔明显长于未置入支架组,因ESD术后狭窄定期扩张后再置入支架组置入后平均扩张间隔明显长于置入支架前,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平均随访时间507.0 d,患者无复发。结论 ESD治疗食管环周早癌是安全、有效的,虽然术后食管狭窄不可避免,但行食管扩张术或预防性支架置入/中途支架置入均能明显缓解狭窄进程,具有较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石蕴 《全科护理》2013,(25):2307-2308
[目的]总结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对21例消化道病变病人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加强术前评估及准备、术中医护配合、术后病情观察及护理、出院指导等。[结果]胃肠间质瘤、无蒂息肉切除率100%,术后出血2例,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治愈出院。[结论]加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内镜套扎术在胃黏膜下肿物(直径≤1 cm)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20年10月-2022年7月接受内镜下治疗的177例胃黏膜下肿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内镜治疗方式,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n=142)和内镜套扎术组(n=3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病灶完整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和病理等情况。结果 ESD组手术时间(33.23±8.55) min,明显长于内镜套扎术组的(24.85±5.96) min,术中出血均为ERB-c1级,无ERB-c2级,优于内镜套扎术组,手术费用(24 615.08±5 678.32)元,明显多于内镜套扎术组的(21 319.26±7 235.95)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中穿孔率、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中转外科手术、严重感染、迟发性出血和围手术期死亡,无肿瘤复发、转移和死亡。结论 内镜套扎术具有相对安全、高效、出血量少和费用低等优点,但存在难以预判的出血风险。临床需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外科手术对早期胃癌患者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8年3月该院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n=46)行ESD,对照组(n=46)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较对照组少,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1、2和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1、2和3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7%,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与外科手术相比,对早期胃癌患者实施ESD,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患者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低,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对直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的患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5~55min;术中创面出现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一种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