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用电不断增加,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日益突出。缓解电力紧张状况,一方面要开源节流,另一方面要调整用电结构。由于空调是造成电力紧张的重要原因,高峰用电时期电力空调耗电占整个电力负荷的四成左右,因此,调整空调电力消耗是当前需要重点推进的一项工作。燃气空调以天燃气作为能源,其推广应用有利于我们优化用电结构。本文思考的是关于狭义的燃气空调的推广应用问题,即以天然气为能源进行制冷、采暖和供应卫生热水,专指燃气直燃机。1国内外应用现状燃气空调技术最早由法国研发,1945年…  相似文献   

2.
李广  解国珍 《煤气与热力》2005,25(11):64-67
讨论了近年来北京地区夏季持续高温引起的空调用电负荷对电网的影响,提出使用燃气空调缓解电力紧张的方法,分析了燃气空调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对燃气空调与电力空调的经济性及环保性进行了比较。提出调整燃气价格,鼓励用户夏季使用燃气空调是缓解北京地区电力紧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现代建筑中央空调的使用更是普遍。然而,能源日益紧张的当下,节能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空调系统的能耗在建筑中占用了很大的比例,比例约为50%-70%之间,怎样能使空调系统的能耗降低问题就更加备受关注。要想做好空调系统的节能,必须在各个环节科学合理的考虑,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4.
陈绍锴 《广东建材》2009,25(8):311-312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舒适的生活环境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冬天需要采暖,夏天想要凉快,然而采暖和空调都需要能源的支持,其中对优质能源的需求量增长更快。但我国的能源供应特别是优质能源如电力、燃气的供应都十分紧张。如何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减少能源消费以及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任进 《云南建材》2012,(19):85-86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以及现代化水平要求提高,对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的需求提高。空调作为普遍使用的一类家电,它在住宅建筑的能量消耗中占据很大比例,面对能源紧张的社会现状以及节能减排的政府号召,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空调系统节能的必要性以及空调系统在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了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迈向现代化,建筑物空调系统的电力负荷占有很大的比例,空调系统在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舒适性的同时,也给电力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白天的用电负荷急剧增长,许多城市甚至会出现配电设备超载运行的情况.冰蓄冷空调系统能够实现电网负荷的移峰填谷,充分利用电力资源.本文就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诸多显著优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介绍了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方法和系统方案的比较,并提出了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优化控制策略,旨在进一步提升冰蓄冷空调系统的整体效能,达到节能和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暖通空调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尽管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3亿Kw,年发电量超过1.2万亿Kwh,我国的电力供应还较紧张。突出的问题是峰电不足而谷电有余,有的电网峰谷负荷差达25%以上,造成白天经常拉闸限电、夜间有电送不出严重浪费现象。为此国家有关部委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政策削峰填谷,以缓解我国电力供应的结构性矛盾。国家电力部门亦逐步实施分时电价政策,并且在蓄能空调系统的电力增容费等方面给予政策性优惠。这无疑是一种战略性的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0)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空调是当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建筑能耗中所占比例较大的一个系统。随着节能技术的应用,空调的节能优化研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保证空调舒适性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来实现空调的节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本文着重讲述了空调节能优化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空调节能优化的重点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电荒、节能与热舒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力资源短缺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而空调负荷是造成电网压力大、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体热舒适研究涉及到空调舒适温度、空调设备运行控制、气流组织优化、节能等方面,其研究成果可直接或间接应用于降低空调能耗。热舒适研究可能成为解决电力紧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门窗》2014,(8)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生活环境也有着更高的要求,而暖通空调已成为人们生活、生产和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设备,暖通空调可以净化屋内空气,而且还可以实现冬暖夏凉的环境,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环境。然而,在人们享受的同时却又要面临着暖通空调的安装施工环节,而这也是比较关键的环节,如果安装施工存在不合理之处,会使空调的运行使用产生很多不良问题,本文主要对暖通空调的安装技术以及施工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人们对生活的理念、生活方式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室内环境中,建造室内环境如何实现安全、舒适成为了最主要的问题,暖通的应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类的需求,但与此同时,能源的消耗已经成为了空调设计的重点,对空调设计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节能系统设计暖通空调市场上的理念,分析了暖通空调节能的要求,以及空调系统设计创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已比较普遍地应用于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但空调在改善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安徽省夏季空调用电负荷占夏季最大负荷的比重已达35%以上,是造成安徽夏季电力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表明,用能结构不合理、能源效率低、节能新技术应用少已经成为公共建筑空调高能耗的主要原因。推广清洁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强化空调能效管理,既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也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胡建恺 《电梯工业》2006,7(2):22-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现在已实现了初步电气化,正处于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过渡阶段。电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因其具有快速、便捷等优点而倍受人们的青睐,现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之中。电梯的频繁使用虽然为人们带来了生活和生产上的方便,也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电力资源的消耗。自去年以来全国能源出现十分紧张的趋势,在2004年5月在全国有24个省出现了电力能源紧张的局面,供需比例达到1:1.5左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了冰蓄冷空调的历史和发展背景,指出在当前全国电力紧张的环境下,冰蓄冷空调的优越性,分析了在制定冰蓄冷空调系统运行策略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并总结了关于蓄冰槽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徐飞 《中国建设信息》2012,(19):112-113
本文回顾了冰蓄冷空调的历史和发展背景,指出在当前全国电力紧张的环境下,冰蓄冷空调的优越性,分析了在制定冰蓄冷空调系统运行策略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并总结了关于蓄冰槽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环境恶化、严重雾霾,紧张的工作生活压力极大地考验着人们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此时清新的室内空气、冷热适中的办公环境无疑成为人们最急切的渴望,要满足这种愿望最直接的方法是做好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因此,论文就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对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做好节能工作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住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家用空调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越来越普及,在其他地区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空调已日渐成为能耗大户、在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空调节能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智能变频多联式空调异军突起,以其节约能源、调控方便、安装快捷、节省建筑空间等诸多优点,在众多类型的商用及家用空调中独树一帜,不仅在住宅及中小型公共建筑中确立了自己稳固的地位,而且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廿三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暖通空调是一种负责暖气、通风及调节空气的设备,目前已经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生产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其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能源浪费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暖通空调控制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以实现能源节约的目标,促进暖通空调控制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开篇语:每逢盛夏高温或寒冬酷冷季节,空调是造成电力负荷“峰谷差”的主要原因。由于夏天空调用电负荷的增加,导致空调耗能已占总耗电量的15%,上海等大城市用电高峰时段甚至达到40%。在能源资源日趋紧张的形势下,空调节能问题十分突出。蓄冷空调正是解决空调负荷快速攀升的有效技术手段,可有效地“转移用电负荷”或“平衡用电负荷”。这也是用户降低空调运行成本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能源供应紧张和食品安全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制冷空调行业发展的趋势是节能、环保和安全。本文主要对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运行与管理中的节能、环保和安全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