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室出血是神经外科临床常见的严重病症,分为原发性脑室出血(PIVH)和继发性脑室出血(SIVH),手术是脑室出血的主要治疗方法,而选择合适手术时机、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则是治疗关键,现就脑室出血外科治疗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52倒手术治疗分析:脑出血破入脑室发生率取决于出血部位是否接近脑室;手术方式选择与出血部位、血肿大小、血肿侵入脑室系统的范围及性状有关;Ⅲ、Ⅳ脑室及中脑导水管铸型是临床预后的决定因素;尽快恢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是治疗高血压出血破入脑室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时机、方案。方法 2009—2013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0例,按照出血量、部位等对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微创穿刺引流组、骨窗开颅组、去骨瓣减压组、脑室外引流组,比较各组治疗的效果。结果 (1)出血量80mL者应立即手术,手术方式选用骨瓣开颅。(2)中小量出血,手术时间在6~12h为宜,手术方式可选用微创穿刺引流和骨窗开颅。(3)脑室出血宜选用脑室外引流。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要根据出血部位、出血量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分析神经内镜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与单纯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2例脑室出血的临床资料。神经内镜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34例(内镜组),单纯脑室外引流术治疗28例(引流组)。结果 与引流组相比,内镜组血肿清除率明显提高(P<0.05),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二次置管引流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12周脑积水发生率、术后再出血和颅内感染发生率、术后6个月GO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可迅速有效清除脑室内血肿,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脑室出血的治疗与预后(附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的不同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脑室出血病例,内科治疗及不同方式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病人GCS>8分者,内科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GCS≤8分者内科治疗效果差,需实施手术清除脑室内血肿,通畅脑脊液通路,才可挽救病人生命。开颅清除脑室内血肿+引流术优于单纯脑室外引流术(P<0.05)。结论临床上对脑室出血病人应根据GCS评分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病人的预后与出血原因、出血量及出血速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脑内窥镜下手术清除铸型脑室内出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脑室出血脑室铸型是脑出血的常见类型,既往多采取脑室外引流加尿激酶冲洗或采川经侧脑室额角、三角区或枕角入路清除血肿。但我们发现穿刺引流患者死亡率高、病程长、疗效差,而外科开颅手术的致残率高,因此脑室出血尤其恼室铸型在临床治疗上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一类脑室出血。神经内窥镜手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微侵袭神经外科重要领域,我们尝试采用神经内窥镜于术治疗16名重型脑室出血脑室铸型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脑出血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危重急症,其中脑室出血是脑出血的一种类型,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脑室出血的重要方法。随着CT及手术显微镜的应用,对于脑室出血量较大的病例采用镜下小骨窗开颅手术清除脑室内血肿,可尽快改善脑脊液循环,缓解颅高压及  相似文献   

8.
268例脑室出血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患者临床症侯、治疗方法、预后与CT表现的关系。方法:对268例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室出血根据CT表现分为三型,Ⅰ型病人保守治疗即可,预后良好。Ⅱ型、Ⅲ型病人病情危重,保守治疗疗效差,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疗效显著;手术愈早愈好,常常配合腰穿脑脊液置换疗法。结论:脑室出血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脑室穿刺引流加Ommaya囊埋置术治疗脑室出血的护理.方法 回顾性总结脑室穿刺引流加Ommaya囊埋置术治疗脑室出血33例围手术期护理.结果 本组术后7天内死亡3例,19例施行Ommaya囊穿刺引流,平均3~5次,每次3~5天.结论 脑室穿刺引流加Ommaya囊埋置术治疗脑室出血是一种安全、可行、简单、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室出血患者临床症侯、治疗方法、预后与CT表现的关系。方法 :对 2 68例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室出血根据CT表现分为三型 ,Ⅰ型病人保守治疗即可 ,预后良好。Ⅱ型、Ⅲ型病人病情危重 ,保守治疗疗效差 ,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疗效显著 ;手术愈早愈好 ,常需配合腰穿脑脊液置换疗法。结论 :脑室出血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烟雾病脑室出血的临床特征及硬通道穿刺引流治疗烟雾病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烟雾病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应用硬通道穿刺引流治疗烟雾病脑室出血。结果 13例烟雾病脑室出血患者CTA检查显示Suzuki分级Ⅱ级3例,Ⅲ级4级,Ⅳ级6例; 13例患者均存在脉络膜前动脉异常扩张合并后交通动脉扩张; 5例患者合并动脉瘤。13例患者均予急诊硬通道侧脑室穿刺引流,全部病例脑室血肿清除效果好。结论 硬通道穿刺引流治疗烟雾病脑室出血的手术方法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2.
脑室铸型血肿通常指原发性脑室出血或继发性脑室出血后血液在脑室内聚集、形成铸型血肿,可诱发急性非交通性脑积水或脑疝等风险。临床上以继发性脑室出血最常见,是脑室内出血的严重类型,具有起病急、病情重、预后差等特点。脑室铸型血肿(ventricular cast hematoma,VCH)一旦形成首选手术治疗。传统开颅手术损伤大,治疗效果不理想。近年来,微侵袭手术在治疗VCH方面取得较理想的效果,术中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病人术后的致死率及致残率明显下降。因此,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的前提下,微侵袭手术成为治疗VCH的首选。为进一步加深医务工作者对VCH的认识,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对该病的分类和病因、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的选择及不同微侵袭手术方法的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高血压脑出血的CT表现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通过CT显示的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破入脑室后的形态分布及中线结构移位4种情况阐述其与手术预后的关系.结果深部出血死亡率高达70%,是浅部出血的9倍;出血量>30ml死亡率为<30ml的1倍;中线移位>10mm死亡率为50%;出血破入脑室并扩展到第三脑室导水管以下者死亡率为100%.结论对浅部血肿以超早期手术治疗为最佳选择;力求减压为目的,不强求"彻底清除",以免加重和扩大损伤.  相似文献   

14.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效果及诊治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果12例中有11例因动脉瘤破裂出血而发病,单纯第四脑室出血4例,全脑室系统出血2例,小脑半球出血3例,小脑蚓部伴第四脑室出血1例,侧脑室伴第三脑室出血1例,以后颅窝占位病变表现1例。8例术前行DSA检查明确诊断,4例术中明确诊断。12例均行后颅窝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其中动脉瘤颈夹闭9例,孤立切除2例,动脉瘤加固术1例,术后2例因脑积水加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2例中除1例术后留有轻偏瘫外,其余11例恢复良好。结论小脑后下动脉瘤多以第四脑室出血发病,少数以小脑半球或蚓部出血发病,及早治疗效果满意。手术方式应尽量夹闭动脉瘤颈,对于小脑后下动脉末端动脉瘤,可以采用孤立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脑室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案,但致残率、病死率较高,即使生存下来也有不同程度残疾。故根据出血部位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选择好手术时机,对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对我院2003—2009年共收治50例重型脑室出血患者临床治疗结果做回顾性总结,其中采用经纵裂一胼胝体手术入路治疗28例,双侧脑室外引流9例,单侧脑室外引流13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小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01—12收治的26例高血压小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单纯行脑室外引流术,15例单纯行枕下开颅血肿清除术,8例联合脑室外引流+枕下开颅血肿清除术。结果按GO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恢复良好16例,重度残疾5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4例。结论小脑出血的手术应结合出血部位、出血量、脑积水情况及临床表现等综合考虑,尽早采取个体化手术方式。合理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早期经侧脑室三角区锁孔入路治疗脑室内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室内出血早期经侧脑室三角区锁孔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对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经侧脑室三角区锁孔入路治疗脑室出血(A组),清除血肿,必要时行侧脑室-第三脑室造漏以治疗梗阻性脑积水及病因学治疗;并与侧脑室引流治疗脑室出血(B组)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作用相比较。结果A组患者脑室内血肿完全清除时间明显短于B组,病情恢复程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两种治疗方案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侧脑室三角区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脑室出血较侧脑室引流治疗方案相比较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可以有效的预防并发症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行病因学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内血肿或脑室出血为主要出血形态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手术时机和方法,分析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6-01—2012-01在我科治疗的64例破裂颅内动脉瘤并脑内血肿或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及CTA或DSA检查。55例手术患者中,脑室出血3例,先行脑室外引流,后期行动脉瘤夹闭术,52例入院3d内急诊直视下夹闭动脉瘤并清除血肿,其中12例行脑室外引流;9例未行手术。结果按GOS评分,术后恢复良好30例,好转16例,死亡11例,转院治疗7例。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或脑室出血病死率高,急诊手术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恢复等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93例脑室出血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内镜组(47例,神经内镜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和单纯引流术组(46例,单纯脑室外引流术)。结果 内镜组引流时间、术后再出血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单纯引流组(P<0.05),但两组甘露醇使用量、肺部感染发生率、颅内感染发生率、28 d内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镜组术后14、30 d纳维亚卒中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单纯引流术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单纯脑室外引流术相比,神经内镜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有利于缩短引流时间,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ICH各种术式与出血部位、出血量、手术时机及结局的关系。方法对5所医院神经外科2004年1月~2008年1月住院手术的1004例患者,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按骨瓣开颅(A组)、小骨窗开颅(B组)、CT定位或立体定向钻孔引流(C组)、神经内镜手术(D组)、脑室外引流(E组)的手术方式分为5组,结合出血部位、出血量及临床实际,对个体化选择手术时机和术式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出血量大(〉80ml)的深、浅部血肿,中线结构移位明显或脑疝中晚期,宜选用骨瓣开颅;(2)出血量中等(〉50~80ml)的浅部血肿,宜选用小骨窗开颅;神经内镜手术对出血量中等的深、浅部血肿均宜选用;(3)出血量小(20~50ml)的深、浅部血肿,病情轻、特别是血肿液化者,宜选用钻孔引流;(4)脑室出血宜选用外引流,钻孔部位以枕角为宜;脑室铸型宜选用小骨窗或神经内镜手术;(5)中、小量出血手术时机6~12h为妥,出血量大应及时手术以挽救生命,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结论HICH要根据出血部位、出血量,个体化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才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