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酸性小岩体的成矿是一定构造环境下的特殊地质,矿床的形成是多种有利控矿因素在一定时空域中耦合的结果.大别山地区钼多金属矿床属热液型矿床,构造-流体作用、岩体形成时空、成矿物质来源以及中酸性小岩体成矿原因等因素,常与矿床类型的形成密切相关.重点讨论了中酸性小岩体的成矿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大别山地区已发现的不同规模中酸性小岩体多具矿化,近年来经对成矿岩体的构造-流体作用、成矿物质来源、岩体形成时空、温度与压力,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为总结大别山地区成矿岩体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大别山地区进一步寻找斑岩型钼铜矿床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桥硫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心兵 《矿业快报》2002,(22):13-15
新桥矿床为一岩浆热充填型矿体,其矿物组合及主要成矿元素,围绕岩体具明显分带性。岩浆热液的温差是造成矿床分带现象的主要原因,控矿的主要因素为半漏斗形褶皱构造和中酸性岩浆岩。  相似文献   

4.
王勇 《现代矿业》2019,35(9):18-21
详细分析了内蒙古哈布楚日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结果表明:①该矿床为小型斑岩-矽卡岩-热液型中低温铅锌银矿床;②矿体形成受构造影响显著,维纳河地区NE向构造带及NW、NE向脆性断裂为主要控矿构造;③矿床成矿时期为燕山期,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是区内主要热源及物质来源,它们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多次侵入,与围岩红水泉组的长石砂岩、粉砂岩、钙质粉砂岩的“硅钙面”发生交代作用,富集成矿;④区内地球化学异常对矿体有良好的指示性,其中黄铁矿化、硅化、矽卡岩化与成矿关系密切。研究成果对于该区进一步扩大找矿远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洪恩 《现代矿业》2013,29(2):50-51,54
通过对豫南地区区域地、物、化资料的综合整理和分析,并对区内中酸性小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钼多金属成矿规律进一步研究,发现中酸性小岩体受区域深大断裂控制,常成群成带分布,规律性十分明显。成矿岩体均分布于北西西向区域主干构造-龟梅断裂以南,受次一级的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或地层不整合面控制,定位于两组构造的交汇处。岩体地球化学具有超酸性,高钾、富碱、贫钙和较高铁镁比值等特征。矿化在空间上的分布受岩体与构造的双重控制,多数矿化范围远远向围岩扩展,随远离岩体逐渐减弱。因此,采用以重点岩体带(群)为单位,划分不同的勘查区,分类分阶段开展地质勘查工作,新发现了西河、上棋盘、陡坡钼矿床,找矿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滇西香格里拉地区普朗铜矿床为全球范围内少有的具有还原性特征的斑岩矿床,其规模远大于区内氧化性矿床。该矿床成因究竟是属于氧化性矿床还是还原性矿床,当前学术界仍存在不同的认识。为进一步厘定矿床成因类型,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以香格里拉地区的找矿勘查成果为基础,深入分析了普朗铜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流体和矿物组合特征,并对控矿因素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1)普朗矿床中的成矿岩体(石英二长斑岩)为氧化性岩体,成矿流体中发育有含CH4的流体包裹体,矿区磁黄铁矿广泛发育;(2)普朗铜矿为具有还原性特征的氧化性斑岩矿床,其形成是因后期有天水携带地层中的有机质通过以NW向黑水塘断裂为主的构造裂隙加入岩浆流体,使得成矿物质得以有效还原、沉淀;(3)高氧逸度岩体(石英二长斑岩)及有利的构造条件严格控制了矿床的成矿作用,石英二长斑岩及断裂构造可作为矿区找矿勘查的重要标志,香格里拉地区浪都、亚杂、卓玛、欠虽以及烂泥塘等地均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7.
栾川县胜金沟铅锌矿是豫西南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内的一个典型矿床,对其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有助于了解栾川县矿集区铅锌矿成矿地质条件及规律。通过对胜金沟铅锌矿床开展成矿地质规律、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的研究,结果表明:胜金沟铅锌矿与燕山期中酸性小岩体关系密切,区内NE—SW和NWW—SEE向构造的交汇部位对矿体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是重要的找矿部位;矿区深部可能存在隐伏的含矿岩体,为矿体的形成提供物质来源。研究结果为矿集区开展进一步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和物质组分的分析研究,认为该矿床具多期多种矿化特点,金矿体具有中酸性侵入体接触带型金矿的特点又具有破碎蚀变岩型金矿的特点,铜矿体属斑岩型铜矿。矿化可划分为两期,早期与次生石英岩同期,有金、铜形成;晚期成矿热液继续沿网状微裂隙或破碎带上升,在石英闪长岩体顶部微裂隙系统中使早期铜矿化进一步富集而形成铜矿体,同时含矿热液沿构造裂隙进一步富集形成金矿体。  相似文献   

9.
马拉格锡多金属矿床是位于滇东南锡矿带上的典型矿床之一。为进一步查明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以矿区地质勘查成果为依据,进一步剖析了矿床地质特征,矿区构造、矿石组构特征及围岩蚀变特征,并对矿床的基础研究成果及控矿构造特征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1)矿床主要赋存于北炮台岩体接触带、小突起及凹槽内,矿体呈透镜状或不规则状产出;(2)矿床的金属矿物以磁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等为主,由花岗岩、矽卡岩及个旧组碳酸盐岩构成了矿床围岩;(3)矿床受地层岩性、构造及岩体等因素共同控制,距岩蓬较近的地段成矿较有利,矿体的形态、产状主要受控于次级"表层褶皱";(4)岩体接触带及岩体突起、凹陷、岩舌等部位为有利的找矿部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章山铅锌矿地质特征、物化探异常特征以及控矿因素的综合分析和总结,发现章山铅锌矿受宝塔组及其与龙马溪组、新滩组钙硅界面以及近东西向F1断裂带联合控制。根据物探资料推测深部有隐伏燕山期中酸性岩体,为区内铅锌矿的成矿提供稳定的热源和部分成矿物质,认为章山铅锌矿为中酸性小岩体成矿系列中远源的中低温热液矿床。区内下一步应在查明铅锌矿地质特征的同时注重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温度、成矿深度的研究,对深部可能发育的与隐伏岩体有关的铜金矿找矿前景进行评价,推动本区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1.
栗木矿田锡钨矿床与花岗岩体的多期次侵入有着密切关系,而花岗岩体的侵入形态又受限于构造、地 层等因素。 因此,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过程的分析与总结,对于成矿预测、找矿潜力评价等找矿勘查工作至关重要。 针对栗木矿田地层、构造、岩浆岩三要素进行了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揭示了三要素对成矿作用的影响,并探讨了成矿 作用的关键过程与机制。 研究表明:①花岗岩的含矿性既与初始岩浆的含矿性有关,又与岩浆演化过程中的气液分 异程度及构造活动强度有关。 ②矿床分布明显受隐伏岩体形态影响,而隐伏岩体形态又受基底构造层断裂和盖层断 裂控制。 ③岩体上覆围岩地层的岩性对形成的矿床类型及矿化蚀变分带有明显的制约,上覆围岩为灰岩、大理岩,有 利于形成完整的矿化垂向分带;上覆围岩为页岩、硅质泥岩和泥灰岩,仅有利于形成岩体内带石英脉型钨锡矿,不利 于其他类型矿床形成;上覆围岩为砂岩,介于两者之间;④矿区成矿过程是岩浆热液在地层、构造、岩浆三要素控制下 的综合反应。 上述分析可作为勘查技术组合分析的主要地质依据,指导隐伏花岗岩型锡钨矿床的找矿预测和勘探。  相似文献   

12.
铜山口铜(钼)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鄂东南矿集区,为典型的矽卡岩—斑岩型复合型矿床,其成矿作用与铜山口花岗闪长斑岩体密切相关。在铜山口外围存在大量中酸性小岩体,部分小岩体与斑岩型铜钼金矿床关系密切。对铜山口外围饶家山地区的五个小岩体、岩脉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定年结果显示,五处小岩体、岩脉年龄分别为(141.5±1.1) Ma、(148.5±2.8) Ma、(142.5±1.1) Ma、(140.9±1.5) Ma、(141.4±1.4) Ma。研究结果表明,小岩体与铜山口的花岗闪长斑岩体几乎是同时形成的,相当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同时,在小岩体及岩脉调查中发现铜金矿化、褐铁矿化、硅化等现象。因此,铜山口外围小岩体同样具有形成斑岩型铜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3.
南非布什维尔德杂岩体是岩浆矿床的宝库,其属元素成矿作用具有多样性。Roossenekal(鲁塞内卡尔)地区便是该岩体中典型的钒钛磁铁成矿区域。简要阐述了Roossenekal成矿域的产出背景、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并对初步分析了矿床的成因。初步研究认为,本区矿床受铁镁质岩浆岩和深大断裂构造联合制约,铁镁质岩浆在上侵冷凝过程中,由于构造驱动和重力作用而形成的分凝—贯入式岩浆矿床。根据上述理论,对该地区的成矿潜力和找矿方向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力求在找矿勘查中能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区域成矿条件、控矿地层、控矿构造、岩体条件、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方面阐述了东至县兆吉口铅锌矿床控矿因素。对矿床成因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东至县兆吉口铅锌矿床成矿模式,指出了下部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马蹄山地区与萤石成矿有关的地层、岩浆岩和构造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总结了该地区萤石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及成因机制,阐述了成矿有利地层为中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魏家沟岩群(Ch-Jxw)、有利岩浆岩为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有利构造为NE向和NNE向断裂复合部位。岩体的接触破碎带与断裂是主要的控矿构造,成因类型为浅成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矿床。  相似文献   

16.
铁山岩体东部一系列矿床在形成的时间和空间上,与三叠系早中世沉积和燕山期构造、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矿体的形态产状、矿石的有用组分和脉石矿物组合都有类似的特点,组成了一系列的成矿建造。各类成矿建造与一定的地球化学场有密切联系,同类矿床的矿石和地层围岩、岩浆岩在物质成分和形成的时间、空间上有着自然联系,矿床成矿环境和条件相似,各类成矿建造反映了矿床的成因,相似地质条件对比,可预测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格尔木市哈西亚图地区,是一个良好的找矿地区。主要受控于矽卡岩地层、构造破碎带,其时代属下元古界金水口岩群。成矿元素的组合和矿体的形成,受岩体和构造双重因素的控制。岩浆活动和分异受构造动力的制约。成矿元素的富集离不开构造动力对成矿元素的分异、运移和聚集作用。因此初步确定矿床成因类型为矽卡岩型铁矿。  相似文献   

18.
铜绿山矿田位于鄂东南三角形构造岩浆区的中心,区内断裂构造发育,自浅至深形成网络系统,造成岩浆、成矿活动具长期演化的过程,这种优越的地质环境造就了矿田在鄂东南地区成矿中心的地位。控制矿田内矿床体的分布主要是北北东向构造与北西西—近东西向构造,两个方向的构造各自形成矿化带,而在两个方向的交切点就是矿床体的赋存部位。因而在平面上矿床体呈网格分布的格局。在空间中矿床体分布于岩体的周缘、顶盖及岩体中的残留体、捕掳体中。控制矿体的构造主要是北北东向叠加背斜的核部、北北东向断裂及其旁侧的羽状裂隙、北西西向的断裂接触带以及滑体平卧背斜的核部。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新平大红山铁铜矿床探采工程揭露控制情况和以往地质工作成果,结合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地质特征,系统分析了大红山铁铜成矿控制因素及其控矿作用。研究表明:大红山铁、铜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古海底火山活动,此后矿床又经后期变质作用、构造及与岩体侵入有关的热液活化等多期地质作用改造;在诸多成矿控制因素中,地层、构造控制着矿体的产出和分布;岩性岩相控制着矿体及矿石类型;火山喷发—沉积旋回、火山活动中心控制了矿床类型及规模;岩体侵入相关的热液活动对矿床起到进一步的改造和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安林地区铁矿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昭 《现代矿业》2011,27(8):58-61
通过对安林地区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总结了安林地区铁矿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指出矿床的形成受含矿母岩及物理化学环境、构造及围岩等多重因素控制,其中决定成矿的首要因素为岩浆岩,为未来安林铁矿区深部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