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个板层状鱼鳞病家系转谷氨酰胺酶I编码基因TGMl的致病性突变。方法提取板层状鱼鳞病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TGMl基因15个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处,并行双向直接测序。结果患儿携带TGMl基因复合性杂合错义突变c.424C〉T(p.R142C)和c.967C〉T(p.R323W),分别遗传自表型正常的母亲和父亲。结论复合性突变c.424C〉T和c.967C〉T可导致板层状鱼鳞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5个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GT)家系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及基因突变检测,以探索其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出血病史、家族史调查,止血和凝血指标检测,血小板聚集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表面整合素αⅡbβ3表达情况明确5个GT家系的诊断,并用PCR扩增结合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整合素αⅡb基因和β3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突变位点经检索SNP数据库及查找相关文献排除多态性可能。结果 5个GT家系先证者血小板计数基本正常,凝血象正常,血小板对诱导剂二磷酸腺苷(ADP)反应低下,而对诱导剂瑞斯托霉素反应基本正常;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一为变异型GT,先证者二为Ⅱ型GT,其余3个先证者均为Ⅰ型GT。基因分析共发现1例杂合突变及4例纯合突变:发生在αⅡb基因的4种突变分别为1652C〉T(551Arg〉Gln)、2671C〉T(891Gln〉stop)、2870C〉T(957Ser〉Leu)、2893-2897insC,发生在β3基因的2种突变分别为1199G〉A(400Cys〉Tyr)、1574G〉A(525Gly〉Asp)。结论β3 1199G〉A纯合突变是家系一先证者发生GT的原因;β3 1574G〉A纯合突变是家系二先证者发生GT的原因;αⅡb 1652C〉T纯合突变是家系三先证者发生GT的原因;αⅡb 2671C〉T(891Gln〉stop)纯合突变是家系四先证者发生GT的原因;αⅡb 2870C〉T(957Ser〉Leu)、2893-2897insC双重杂合突是家系五先证者发生GT的原因。其中2671C〉T(891Gln〉stop)、2870C〉T(957Ser〉Leu)和2893-2897insC这3种突变为首次报道发生于αⅡb基因的突变,1574G〉A(525 Gly〉Asp)为首次报道发生于β3基因的突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HRM)检测中国5种常见B.地中海贫血突变的可行性。方法应用HRM法检测中国5种常见B.地中海贫血突变,检测结果为纯合子的标本进行基因测序验证。结果HRM法能准确区分-28(c.-78A〉G)、Codon17(c.52A〉T)、Codons41/42(c.126—129delCTTT)、Codons71/72(c.216—217insA)及IVS—II-654(c.316—197C〉T)的纯合、杂合突变以及野生型标本,测序结果与HRM法检测结果一致。结论HRM法检测中国5种常见何天文-地中海贫血突变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有望成为临床尤其是产前诊断领域B.地中海贫血突变筛查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VH)缺陷患者进行基因分析和家系调查,初步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活性(FII:C)、凝血因子V活性(FV:C)、FVII活性(FVII:C)和凝血因子x活性(FX:C)及FVII抗原(FVII:Ag)等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Ⅳ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用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生的突变。结果:先证者PT延长为22.4s,FVII:C和FVII:Ag明显降低,分别为7%和10%;父亲、母亲、姐姐及儿子的PT正常或稍延长,FVII:c分别为63%、54%、57%和46%,FVH:Ag分别为67%、53%、61%和49%;先证者和所有家系成员的APTT及其他凝血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测序发现先证者Ⅳ基因第8号外显子存在g.11482T〉G(His348Gln)杂合突变和g.11496G〉A(Arg353Gln)杂合多态性;其母亲、姐姐、儿子均存在F7基因g.11482T〉G杂合突变;父亲存在,7基因g.11496G〉A杂合多态性。结论:肜基因His348Gln杂合突变协同Arg353Gln杂合多态性是导致该先证者FVII缺陷症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方法:选取106例T2DM患者(病例组)和109名健康对照个体(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别检测C677T和A1298C多态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并统计分析。结果:2组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发病中2个突变位点之间没有协同作用(P〉0.05)。结论: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多态位点与T2DM的易感性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1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临床表型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 GJB2基因进行突变检测。方法详细询问病史和临床检查后,提取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 DNA ,PCR 扩增 GJB2基因的外显子及外显子和内含子的交界区域,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 DNA 测序和 BLAST 比对进行突变分析。结果该家系所有患者为迟发性、渐进性、早期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感觉神经性聋。 GJB2基因突变分析检测到6种单核苷酸多态,其中 c .79G > A (p .Val27Ile)和 c .341G > A (p . Glu114Gly)为已知单核苷酸多态,而位于3′‐UTR 的 g .4159T > C 、g .5142G/T 、g .5227G/A 、g .5352T /C 突变为本研究新发现。结论该家系未发现 GJB2外显子致病性突变,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7个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应用RT—PCR技术。对7个患者的ABCD1基因编码区,分4个片段进行扩增并对PCR产物直接测序。应用PCR-限制性酶切或DNA测序等方法分析相应的基因组DNA,进一步确证ABCD1的突变位点。结果:在7名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患者的ABCD1基因上,存在6个不同的碱基置换(709C〉A、807G〉A、1161C〉T、2065C〉T、2113T〉C和2235C〉T)、1个碱基缺失(1801delAG)和1个碱基插入(1126insGCCATCG),分别造成5个错义突变(A141T、R259W、P560L、L576P和R617C)、2个移码突变(fs I246和fs E471)和1个无义突变(S108X)。结论:在中国人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患者中发现4个新的ABCD1基因突变。即S108X、fs I246、R259W和L576P突变。不同家系具有不同的突变位点,且突变类型和表型之间无特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角膜营养不良四个家系的TGFBI基因突变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Reis-Bücklers角膜营养不良(RBCD)、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ACD)、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Ⅰ型(LCD Ⅰ)和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Ⅰ/ⅢA型(LCD Ⅰ/ⅢA)4个中国家系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TGFBI)基因的突变情况,进一步探讨角膜营养不良表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期间采集4个家系中共22例患者、22名表型正常成员和100名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合成TGFBI基因所有外显子的特异性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RBCD家系14例患者TGFBI基因第4外显子均显示c.371G >T (R124L)杂合突变,家系中表型正常成员未检测到此突变;ACD家系中1例患者TGFBI基因第4外显子显示c.371G>A(R124H)杂合突变,家系表型正常成员的遗传学资料缺如;LCD Ⅰ家系3例患者TGFBI基因第4外显子均显示c.370C> T(R124C)杂合突变,家系表型正常成员未检测到此突变;LCD Ⅰ/ⅢA型家系中4例患者TGFBI基因第14外显子均显示c.1877A>G (H626R)杂合突变,家系表型正常成员的遗传学资料缺如.100名健康对照未发现TGFBI基因突变.结论 TGFBI角膜营养不良表型和基因型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R124是TGFBI基因的突变热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B1(SLCO1B1)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关系。方法收集121例病因不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病例组)和87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组)外周血,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RFLP)技术测定 SLCO1B1 c.388A/G、c.521T/C、c.571T/C 及 c.597C/T 基因型。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SLCO1B1 c.388A/G、c.521T/C、c.571T/C、c.597C/T 各突变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SLCO1B1 c.388A/G、c.521T/C、c.571T/C、c.597C/T突变位点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无相关性(P>0.05);(3)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SLCO1B1同一位点的不同基因型的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单一存在的SLCO1B1 c.388A/G、c.521T/C、c.571T/C及c.597 C/T可能与本地区新生儿高胆的发病无关。 SLCO1B1同一突变位点的不同基因型可能对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梁网糖皮质激素诱导反应蛋白(MYOC)和视神经病变诱导反应蛋白(OPTN)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与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和高眼压性青光眼(HTG)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全基因组DNA,用构像敏感性凝胶电泳(CSGE)和荧光标记自动DNA测序法筛选和鉴定94例HTG,48例NTG和77名正常对照的MYOC基因和OPTN基因的SNP。结果共检测出14个MYOC基因序列改变,5个为新序列改变(V53A,I304I,T347T,1-126T〉C和IVS2+172C〉A)。其中V53A错义突变首次在POAG中发现;1-83G〉A通常与R76K伴随出现;各SNP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HTG,NTG与对照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OPTN基因,共检测出12个SNP,3个为新序列改变(V161M,I407T和L211L),其中I407T和L211L仅在HTG患者中检测到。此外,同义突变T34T在NTG患者中,其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0.004);而在HTG患者中,只有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位于内含子区域的序列改变IVS8+20G〉A,其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在HTG、NTG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和0.014;P=0.027和0.026)。结论MYOC和OPTN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人的POAG发病相关,不引起氨基酸改变的基因序列改变在POAG致病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贵州土家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致病突变型,检测G6PD缺乏症发生率及基因频率。方法通过硝基四氮唑蓝纸片法对2 789例土家族男性进行G6PD缺乏症定性筛查,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和DNA测序对78例个体进行基因突变型鉴定。结果在2 789例纯系土家族男性中,发现2例酶活性异常。在印江县采集的78例(2例酶活性异常和76例正常)纯系土家族男性血样中,共检出G6PD c.1388G>A突变2例、c.1376G>T突变1例和c.1311C>T/IVS 11+93T>C突变2例,基因突变型分别占2.6%、1.3%和2.6%。结论在贵州土家族人群中发现c.1388G>A、c.1376G>T和c.1311C>T/IVS11+93T>C 3种突变型,是共同存在于中国人群的G6PD基因突变型,中华民族可能源于共同的祖先;贵州省印江县土家族男性G6PD缺乏症的基因频率为6.5%,可为上述地区G6PD缺乏症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背景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会因遇到某些诱因而引起急性的溶血性贫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海南省是G6PD缺乏症的高发地区,并且该病具有地域和种族特异性,通过筛查和最终基因确诊可做到积极有效的预防。但是目前还未见海南省人群G6PD缺乏症基因层面的报道。目的 调查2017年度海南省新生儿G6PD缺乏症发生率,并分析其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选取全海南省内各助产单位2017-01-01至2017-12-31出生的活产新生儿130 512例。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新生儿的足跟血制成滤纸干血片用于G6PD基因初筛。对于初筛可疑样本,采用G6P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GPD)比值法进行生化检查确诊。生化检查确诊为G6PD缺乏症的患儿,找出其干血片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2017年度海南省全省新生儿G6PD缺乏症初筛样本中初筛阳性率为4.00%(5 221/130 512),G6PD/6GPD确诊2 993例,经基因检测该2 993例新生儿均有G6PD基因突变。海南省新生儿G6PD/6GPD确诊G6PD缺乏症发生率和G6PD基因突变率均为2.29%(2 993/130 512)。G6PD/6GPD确诊G6PD缺乏症发生率汉族为1.80%(1 972/109 590),黎族为5.28%(934/17 698),其他民族为2.70%(87/3 224)。黎族G6PD缺乏症发生率高于汉族(χ2=826.206,P<0.001)。本次共检出10种基因突变类型:1 636例(54.66%)c.1376G>T,659例(22.02%)c.1388G>A,254例(8.49%)c.95A>G,204例(6.82%)c.1024C>T,93例(3.11%)c.871G>A,64例(2.14%)c.519C>T,25例(0.84%)c.392G>T,22例(0.74%)c.1360C>T,19例(0.63%)517T>C,11例(0.37%)c.592C>T,并检出8例(0.27%)c.1376G>T复合c.1388G>A突变,3例(0.10%)c.1376G>T复合c.871G>A突变,3例(0.10%)c.1376G>T复合c.517T>C突变。并发现5例(0.17%)未知突变,其中1例487G>A、1例1004C>A和1例c.86C>T,在海南省人群未见报道。结论 海南省新生儿G6PD缺乏症发生率较高,且显著高于汉族。同时,G6PD缺乏症基因突变类型以c.1376G>T、c.1388G>A、c.95A>G 和c.1024C>T为主;且发现5例未知突变,其中c.86C>T、c.487G>A和c.1004C>A突变各有1例。  相似文献   

13.
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检测广东韶关地区G6PD缺乏症基因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检测广东韶关地区G6PD缺乏基因突变,获得基因突变谱并进行方法学应用评价.方法:采用荧光PCR熔解曲线法试剂盒对613例G6PD缺乏症表型筛查阳性样本,分两管检测中国人群常见的12种G6PD基因突变(95A>G、383T>C、392G>T、487G>A、517T>C、592C>T、871G>A、1004C>A、1024C>T、1360C>T、1376G>T、1388G>A).结果:613例标本中检出基因突变536例(男性365例,女171例,占87.44%),其中:1388G>A突变210例(占37.30%),1376G>T突变213例(占37.83%),95A>G突变55例(占9.77%),871G>A突变49例(占8.70%),1024C>T突变18例(占3.20%),1004C>A突变2例(占0.35%),1360C>T突变4例(占0.71%),383T>C突变1例(占0.18%),392G>T突变10例(占1.78%),517T>C突变1例(占0.18%),没有发现487G>A、592C>T突变类型.另外,女性双重杂合或纯合突变分布情况为:1388G>A纯合突变7例,1376G>T纯合突变4例,871G>A纯合突变1例,1388G>A/1376G>T杂合突变4例,1388G>A/871G>A杂合突变2例,1388G>A/95A>G杂合突变1例,1376G>T/1024C>T杂合突变1例,1376G>T/95A>G杂合突变1例,1376G>T/392G>T杂合突变2例.结论:1388G>A,1376G>T,95A>G,871G>A,1024C>T,1004C>A,1360C>T,383T>C,392G>T,517T>C是韶关地区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与已报道的中国南方人群突变谱相近;荧光PCR熔解曲线法G6PD缺乏症基因结果准确,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海南省黎族自治县地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缺乏症发病情况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收集该地区2017年1—12月出生的新生儿干血片,采用荧光分析法进行G6PD酶活性筛查,对初筛阳性的干血片样本采用多色探针荧光PCR熔解曲线法(MMCA)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共收集14 130例新生儿干血片,G6PD酶活性筛查共筛出1 059例阳性,初筛阳性率为7.49%,其中男性682例,女性377例,男性新生儿G6PD初筛阳性率9.13%,女性5.66%,男女初筛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黎族新生儿初筛阳性率8.33%,汉族6.25%,不同民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MMCA法对1 059例初筛阳性干血片进行基因检测分析,共检出864例样本发生突变,突变率81.59%;男性突变率86.07%,女性73.47%,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黎族突变率83.26%,汉族77.71%,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本次共检出11种G6PD基因单一突变型(c.1376 G>T、c.1388 G>A、c.95 A>G、c.871 G>A、c.519 C>T、c.1024 G>T、c.392G>T、c.1360C>T、c.517T>C、c.592C>T和c.86C>T)和5种复合突变型,其中c.1376 G>T复合c.871 G>A突变、c.1376 G>T复合c.517 T>C突变和c.392 G>T复合c.871G>A突变在海南省尚属首次报道。结论海南省黎族自治县地区是G6PD缺乏症高发区,黎族为高发人群,基因突变类型复杂多样,突变以c.1376G>T、c.1388G>A、c.95 A>G和c.871 G>A四种最为普遍。在G6PD缺乏症高发地区开展G6PD的活性筛查和基因检测,有利于G6PD缺乏症的确诊和防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5.
李艳雯  汪峰  黎宇 《重庆医学》2012,41(2):117-118,121
目的研究一个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后酶切测序的方法鉴定ADAR1基因是否存在变异。结果在先证者及其2个患病的儿子中同时检测到了ADAR1基因在编码区发现变异C.1105insA杂合改变,导致其编码的蛋白提前终止T369fsX374。结论 ADAR基因T369fsX变异导致了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酵母双杂交和哺乳动物双杂交系统研究野生型双链RNA腺苷酸脱氨基酶ADAR1蛋白(ADAR1WT)与其突变体R916W(ADAR1R916W)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探讨ADAR1基因错义突变在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中的分子致病机制。方法:通过RT-PCR方法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获得含ADAR1基因R916W突变的全长cDNA,将野生型和突变cDNA分别克隆到相关质粒载体上,利用MatchmakerTM GAL4酵母双杂交系统3和CheckMateTM哺乳动物双杂交系统检测蛋白单体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在酵母细胞中未检测到野生型-野生型ADAR1蛋白及野生型-突变体ADAR1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与对照细胞相比,pBIND-ADAR1WT和pACT-ADAR1WT共转染的HeLa细胞中荧光素相对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共转染pBIND-ADAR1WT和pACT-ADAR1WT的HeLa细胞比较,pBIND-ADAR1R916W和pACT-ADAR1WT共转染的细胞中荧光素相对活性明显降低(P<0.05),为前者的66%。结论:在哺乳动物细胞中ADAR1WT自身相互作用,ADAR1WT和ADAR1R916W突变体蛋白相互作用依然存在但作用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山东省济宁地区脂肪酸氧化代谢病的发病率、基因突变特征,并评估治疗效果。方法:采集2014年7月14日—2019年12月31日出生的新生儿血样,用串联质谱法测定血肉碱和酰基肉碱水平,筛查脂肪酸氧化代谢病。提取筛查阳性新生儿外周血DNA,用MassARRAY和高通量测序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用桑格–库森法验证。对确诊患儿早期干预治疗并随访。结果:从608?818名新生儿中筛查出脂肪酸氧化代谢病患儿42例,总发病率为1/14?496。以原发性肉碱缺乏症(16例,38.10%)和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16例,38.10%)多见,其次为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6例,14.29%)和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4例,9.53%)。原发性肉碱缺乏症患儿SLC22A5突变以c.1400C>G(p.S467C)和c.51C>G(p.F17L)常见,新发现c.278C>T(p.S93L)、c.1049T>C(p.L350P)、c.572A>G(p.K191R)、c.431T>C(p.L144P)突变。随访期内,肉碱替代治疗10例患儿发育正常;未用肉碱替代治疗6例患儿中5例发育正常,另1例新生儿期出现低血糖,肌酸激酶增高,后期出现智力和语言发育落后。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ACADS基因突变以c.1031A>G(p.E344G)和c.164C>T(p.P55L)常见,随访期内发育正常。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ACADVL基因突变以c.1349G>A(p.R450H)常见,新发现c.488T>A(p.L163*)、c.1228G>T(p.D410Y)、c.1276G>A(p.A426T)、c.1522C>T(p.Q508*)、c.1226C>T(p.T409M)突变。3例使用中链脂肪酸奶粉患儿随访期内发育正常;3例合并肉碱降低患儿使用左卡尼汀和中链脂肪酸奶粉治疗,其中1例患儿随访期内发育正常,1例患儿3月龄时急性发病死亡,1例患儿8月龄时曾急性发病,治疗后症状消失,随访期内发育正常。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患儿ACADM基因突变以c.449_452del(p.T150Rfs*4)常见,新发现c.718A>G(p.M240V)突变。所有患儿确诊后进行低脂肪饮食并避免饥饿和疲劳,1例患儿补充左卡尼汀,其余3例患儿未使用药物治疗,随访期内发育均正常。结论:济宁地区脂肪酸氧化代谢病以原发性肉碱缺乏症和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常见,存在基因热点突变或新发现的基因突变,通过新生儿筛查早期诊治,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温英梅  赵振东  王洁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8):2299-2303
背景 原发性肉碱缺乏症(PCD)被认为是一种潜在致死性疾病,肉碱转运蛋白功能缺陷会导致脂肪酸β氧化代谢受阻,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肉碱,PCD患者在生命早期就会出现急性代谢失代偿,或晚期出现骨骼和心肌病或心律失常突然死亡。因此在新生儿期开展PCD筛查,对患儿早期治疗能防范急性能量代谢障碍危象或急性心力衰竭而猝死情况的发生,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目的 调查海南省黎族新生儿PCD的发病情况,并探究黎族人群PCD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借助海南省新生儿筛查网络平台,收集2016-08-01至2019-07-31在海南省出生的黎族新生儿22 950例(出生3~28 d)。通过串联质谱技术筛查黎族新生儿游离肉碱(C0)及酰基肉碱(C2、C3、C16、C18等指标)。可疑患儿(C0<10.0 μmol/L)需母婴同时召回,复查串联质谱检测,C0仍低者外送血标本进行SLC22A5基因测序。PCD基因确诊依据:检测到SLC22A5基因突变。结果 22 950例黎族新生儿初筛C0减低14例,初筛异常发生率为1/1 639(14/22 950),其中男7例(1/1 710),女7例(1/1 569);不同性别黎族新生儿PCD初筛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6,P=0.872)。经SLC22A5基因测序,10例黎族新生儿确诊为PCD,黎族新生儿PCD发生率为1/2 295(10/22 950),其中7例为杂合突变,3例为纯合突变;男5例(1/2 394),女5例(1/2 196);不同性别黎族新生儿PC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9,P=0.892)。共检出8种基因突变类型:c.51C>G、c.760C>T、c.338G>A、c.428C>T、c.1340A>T、c.825G>A、c.4442C>T、c.1400C>G。结论 海南省黎族新生儿PCD发生率较高(1/2 295),基因突变类型较为丰富,以c.51C>G和c.760C>T基因突变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一个联合氧化磷酸化缺陷症1型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 对先证者父母外周血DNA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先证者(已故)干血斑标本、胎儿(先证者弟弟)羊水和先证者父母亲外周血行Sanger验证。结果: 全外显子组测序和Sanger测序显示,先证者及其弟弟均为GFM1基因c.688G>A(p.G230S)与c.1576C>T(p.R526X)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1576C>T系首次报道。先证者及其弟弟出生后均出现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肝功能异常、喂养困难、小头畸形、生长发育落后、癫痫等临床表现,均在婴儿早期死亡。结论: GFM1基因c.688G>A与c.1576C>T复合杂合突变是导致该家系联合氧化磷酸化缺陷症1型的遗传学原因。  相似文献   

20.
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人类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变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以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NR3C1)在中国人群中的变异情况:方法:提取64例中国人基因组DNA,参照文献所报道的引物序列,PCR方法扩增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编码区(2~9α外显子)及其邻近的部分内含子序列,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产物后,以DHPLC检测PCR产物,对洗脱曲线异常者进行DNA测序。结果:经DHPLC分析和DNA测序证实,研究人群的NR3C1基因中存在8处变异,5处为新发现;其中有2组变异呈紧密连锁的单倍型,均为首次报道,它们在人群中的基因型频率达3.1%与14.1%;另一处变异出现频率相对较低。结论:成功地建立了以DHPLC检测NR3C1基因变异的方法及技术参数,证实在中国人群中NR3C1基因存在变异,其中2种频率较高的单倍型为新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