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城镇大作用--珠江三角洲小城镇规划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及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小城镇的迅速崛起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以东莞为例,从1985~2001年,东莞市全市工业产值构成中,村办工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到2001年已占其全市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而中央、省、市属企业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减弱.  相似文献   

2.
一、辉煌的一页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由西江、北江和东江冲积的三个小三角洲组成,总面积9750平方公里,是广东乃至全国最为发达的区域。珠江三角洲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众多外商前来投资,并且受港澳台和广州的辐射影响,形成了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经济格局。该地区到处呈现出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3.
体制创新:珠江三角洲区域协调发展的出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施源  邹兵 《城市规划》2004,28(5):31-36
从剖析珠三角区域协调问题的成因入手,指出导致不协调的根源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单元高度分割以及市场机制在一些领域的失灵和政府宏观调控在这些领域的缺失;同时,在概括西方发达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可供珠三角借鉴的一些经验教训;此外,对珠三角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的基础进行了分析,提出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自下而上的强烈沟通愿望是其优势条件,而将长期存在的行政区经济格局和与港澳协调制度安排的复杂性是其劣势条件;最后,明确了珠三角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的原则和基本思路,并具体探讨了区域协调机制建立的两种方案和今后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分类研究既可把不同地域、不同民俗的小城镇形象拉开,又能把同一地域、民俗民风相近的小城镇明确区分,在相近中求差异,在统一中求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小城镇既有相近的精神内涵,又有不同的风貌特色。本文尝试对其进行分类研究。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小城镇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小城镇自然环境的实际,可以从区域文化背景、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社会主导产业特征三个方面加以分类研究。按区域文化背景与文化区划分类风貌特色是文化传统的积累、历史文脉的延续,需要一个完整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文化是小城镇风貌特色最内在、最持久的东…  相似文献   

5.
徐莹 《城乡建设》2004,(3):64-65
现状和地位 近20年来,"珠三角"小城镇在全球化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珠三角"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区域因素之一.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政策先机,这些小城镇已经直接参与了国际生产分工,得到长足的发展,进入全球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6.
对珠江三角洲有代表性某一城镇的污水处理方案作了简单介绍,经过比 选,认为在该城镇采用分散式的污水处理方案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7.
小城镇发展出现的新问题 小城镇包括三类:一类是县城镇,即县的城关镇;一类是除县城镇以外的建制镇;另一类是乡集镇,一般作为乡经济、文化、政治中心。也有人认为小城镇主要是后两类。小城镇不同于普通乡村的三个显著特征是:第一,是某一乡、镇的经济和商贸交通中心。第二,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能够为一定数量的非镇区额外人口提供公共服务。第三,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公共服务具有初步的规模效益。  相似文献   

8.
一、珠三角小城镇现状和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 近20年来,珠三角小城镇在全球化过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珠三角经济中最为活跃的区域因素之一。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政策,这些小城镇已经直接参与了国际生产分工,得到长足的发展,进入全球经济体系。实现了资本利用与市场的国际化,生产技术向国际先进靠拢,并吸收了大批优秀人才。2001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50多家已在珠三角投资设厂,堪称“世界制造业基地”; 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电子、医药、建材的产值居全国第一,外贸依存度高达80%,外贸出口908亿美元,占全国的1/3,其中大部分的制造…  相似文献   

9.
一、注重城镇空间环境的整治,重塑有序的城镇空间形态 小城镇空间环境的整治,在现有城镇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应注意将集中在珠三角密集地区的环境污染等主要问题,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缓解、分散和弱化,避免形成集中的“环境污染带”;应注意控制改变城镇沿交通干线蔓延伸展和城镇连片发展的现状,通过区域绿地、环城绿带和道路绿化隔离等空间政策来有效遏制;应注重城镇簇群和中心城镇的培育,完善现有城镇结构体系;应注重城镇绿色产业、现代农业、旅游业、服务业、商业和工业在功能布局上的合理分布,并充分考虑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人们在凝思中回顾过去,在比较中选择未来。 20年前,我国在册的即国家认可的小城镇只有2176个。对于一个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大国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星罗棋布”,充其量是太空中一些稀疏的晨星而已。而如今,我国在册的小城镇已达19216个,像满天星斗一样,闪烁着耀眼的辉光。 抚今追昔,笔者不由得又想起了20年前。那时,我国不但没有发展新的小城镇,而且已有的一些小城镇,市面上冷冷清清,镇容衰微残破,有的已经退化为单纯的居民点,基本上丧失了小城镇应有的功能。记得七十年代末,去东北一个小城镇调查,那时的镇所在地还叫公社。尽管主人尽了热情来招待,但让我们住的只能是乱柴禾烧热的土坑,吃的只能是让我们自炊自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城镇空间历史演变与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演变历史和演变机制的分析,探讨珠三角城镇空间演变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主导的重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新区开发是未来城镇空间演变的新动力.并认为在这一动力的推动下,未来城镇空间呈现出向G1obal-Region空间格局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论产业集群对珠江三角洲中心镇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珠江三角洲中心镇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产业集群在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空间形态、政策环境四个方面对中心镇发展的影响,指出用产业集群思想指导中心镇经济发展和乡镇企业有序布局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发展战略的思考——基于与长三角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比较了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基本情况、经济发展差异,发现了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效益高于长三角,但长三角的发展后劲足于珠三角;从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全球化以及内部矛盾等方面分析了形成上述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珠三角的以创新、拓展腹地与港澳合作等方面的发展战略导向。  相似文献   

14.
村庄规划是协调城乡发展矛盾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农村民主制度的框架下,公众参与是农村民主实践在村庄规划中的重要体现。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村庄规划公众参与方面的突出特征,结合项目的实践对村庄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形式进行分析,提出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是现阶段切合珠江三角洲实际情况的公众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的双轨城市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中国在改革时期双轨城市化兴起的政治经济因素。随后分析双轨城市化在珠江三角洲的趋势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含义。1980-1990年代,城市化有扩散的倾向,但同时又选择性地集中在新发展的经济特区。但是,此后珠三角出现了国家主导的城市化在主要的城市中心集中的新趋势。本文所展示的复杂现实,对现有基于城市或小城镇的城市化理论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6.
张敏  石爱华  孙明洁  易晓峰 《城市规划》2002,26(5):63-65,96
以深圳市平湖镇为例 ,通过实地考察和典型小区调查 ,对我国珠江三角洲大城市外围地区城镇流动人口聚居特征进行研究。指出流动人口呈现三种典型聚居形态 :(1)前店后室型 ,(2 )邻厂租住型 ,(3)前厂后宿型。认为流动人口的从业分异是导致其聚居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并对不同聚居形态的流动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 ,发现其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 ,而且与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对《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的编制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并简单介绍该《规划》的主体框架及重要特点,以期在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上为同类规划的编制提供实证案例。  相似文献   

18.
张敏  石爱华等 《城市规划》2002,26(5):63-65,96
以深圳市平湖镇为例 ,通过实地考察和典型小区调查 ,对我国珠江三角洲大城市外围地区城镇流动人口聚居特征进行研究。指出流动人口呈现三种典型聚居形态 :(1)前店后室型 ,(2 )邻厂租住型 ,(3)前厂后宿型。认为流动人口的从业分异是导致其聚居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并对不同聚居形态的流动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 ,发现其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 ,而且与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从功能溢出到制度平衡:长三角区域整合辨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于涛方 《城市规划》2006,30(1):55-60
从区域整合理论中的新功能主义、新制度主义视角分析了198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整合历程及整合效果。认为长三角地区区域整合是由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溢出”到其它“经济部门”,然后到“政治”甚至是“制度领域”。然而,缺乏制度平衡的政府间主义加速了“溢出”效应的边际递减,使得区域整合中的“溢出”大多发生在“低门槛部门”,而在“高门槛部门”只能是艰难地循序渐进。在基于功能溢出视角对长三角区域整合历程与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新制度主义入手,简要地阐述了长三角区域整合的未来之路——走向制度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