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方宽蒂垂直切口乳房缩小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一种减少患者乳头乳晕坏死的上方宽蒂垂直切口乳房缩小成形术.方法 采用Lejour穹窿顶式手术设计,切除乳房下方的皮肤、腺体,乳头乳晕以上方真皮腺体组织宽蒂抬高到正常位置,进行乳房塑形,术后仅留有垂直瘢痕.结果 采用上方宽蒂垂直切口方法行乳房缩小成形术46例,其中4例为单侧乳房缩小,手术效果满意,乳房形态良好.14侧乳房切口部分裂开,其中3侧经清创缝合愈合,其余经换药后愈合,无乳头乳晕坏死发生.结论 上方宽蒂垂直切口乳房缩小成形术效果良好,减少了乳头乳晕坏死的危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双环中央蒂乳房缩小成形术中加网和外侧附加切口的并发症,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2003年8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58例乳房缩小成形术,比较两种方法发生的并发症,包括:感染、血肿、脂肪液化、乳头乳晕血运障碍、皮肤坏死、切口愈合不良、切口瘢痕明显、网片折叠、双侧乳房不对称、缩小程度不足等。结果 加网组19例,发生并发症者6例,其中4例早期并发症患者平均切除腺体重276g;无网也无外侧附加切口3例,无并发症。附加切口组36例,发生并发症者7例(19.4%),其中5例早期并发症患者平均切除腺体重1008g。结论 加网组的并发症主要与网片有关,而附加切口组的并发症与乳房过大、切除腺体多、影响保留的腺体血供有关,改进网片材质和编织工艺、调整网片张力、避免用于表面皮肤过薄的患者,可以减少加网组的并发症。巨大乳房不宜选用双环中央蒂乳房缩小成形术的附加切口法或双环法。  相似文献   

3.
垂直瘢痕上方蒂乳房缩小成形术矫治乳房肥大下垂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垂直瘢痕上方蒂乳房缩小成形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经乳晕外周环形切口,切除乳房下部皮肤、乳腺组织,将乳头乳晕上方的真皮腺体蒂上提至合理位置后进行乳房塑形.自2005年9月至2010年5月,治疗了58例乳房肥大患者.结果 术后随访所有患者3~24个月,其中乳头乳晕坏死者1例,经小阴唇皮瓣再造后效果满意;切口缝线裂斤者2例,经引流降乐后愈合;余者均取得了良好的乳房形态,正面观仅见于乳房下部垂直瘢痕.结论 垂直瘢痕上方蒂乳房缩小成形术可有效地缩小乳房体积,并使乳房上提,且术后瘢痕较轻,是矫正乳房肥大下垂的良好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房上方宽蒂垂直瘢痕的重度乳房增生缩小术较传统的倒"T"形巨乳缩小术的优势.方法 采用Lejour"穹窿顶"式的手术设计,切除乳房下方的皮肤、腺体组织,将乳头、乳晕上方的真皮及腺体组织的宽蒂抬高至正常位置后进行乳房塑形.自2006年3月至2009年11月,对37例重度乳房增生患者行巨乳缩小术.结果 术后14例患者的14侧乳房切口部分裂开,其中3侧乳房经清创缝合后愈合,其余的乳房经换药后愈合;随访37例患者2周至26个月,未发生乳头、乳晕坏死,乳房形态良好,患者满意率较高.结论 乳房上方宽蒂垂直瘢痕的巨乳缩小术具有降低乳头、乳晕坏死的危险,切口瘢痕细小,重缩的乳房外形良好等优点,是一种治疗重度乳房增生的良好、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亚洲人皮肤较厚且黑色素含量相对较高, 乳房重建术后患者切口可能形成增生性瘢痕,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色素沉着。但很少有研究关注乳房重建术后的切口瘢痕, 形成病理性瘢痕的危险因素也尚不清楚。该研究团队将257例接受2期单侧假体乳房重建手术[Ⅰ期手术埋置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 Ⅱ期手术置入解剖型假体]的亚洲患者纳入研究, 术后1年评估患者乳房瘢痕血管化、增生及色素沉着情况。统计分析病理性瘢痕发生相关危险因素, 包括:年龄、体重指数、切口位置(前胸或侧胸)、乳房大小、扩张器置入手术后皮肤坏死以及辅助治疗。术后1年时, 161例(63%)患者瘢痕组织血管化程度正常, 77例(30%)患者瘢痕组织出现轻度血管化, 18例(7%)患者瘢痕组织出现中度血管化, 1例(0.4%)患者瘢痕组织出现重度血管化。共32例(12%)患者出现瘢痕增生, 其中侧胸切口组患者瘢痕增生率(28.8%)明显高于前胸切口组(7.6%, P<0.01), 前胸切口组患者切口外侧区也存在一定的增生倾向。46例(18%)患者出现色素沉着, 在Ⅰ期手术后有皮肤坏死的患者色素沉着发生率(57.4%)远高于无坏死患...  相似文献   

6.
改良Lejour法乳房缩小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改良Lejcur乳房缩小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手术以乳房上蒂瓣为基础,切除乳房下部肥厚组织,并将多余皮肤推向外侧,予以切除缝合,形成L形瘢痕。结果 2005年10月至2006年4月,我们应用该法治疗10例巨乳患者,共20只乳房。每只乳房组织切除量为200~500g,乳房塑形效果良好,仅在乳房下外侧遗留L形瘢痕,无乳头、乳晕坏死,乳头感觉减退不明显,切口愈合良好。术后随访3~12个月,仅1例双侧乳房轻度不对称,其余形态均良好,手术瘢痕隐蔽。结论 Lejour法乳房缩小成形术简便易行,避免了常用方法的倒T形瘢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探讨体重指数(BMI)对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预后质量影响。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6年6月行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治疗的165例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依据BMI分级标准,将入组患者分为低体重组、正常组、超重肥胖组,比较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临床特征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术后生存率。患者行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后低体重组发生渗漏、出血并发症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及超重肥胖组(P0.05);术后发生肠梗阻、急性肾功能衰竭、胰腺炎、肺部并发症的比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总体并发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低体重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最高;患者术后手术恢复情况:正常组及超重肥胖组相关指标数值明显优于低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超重肥胖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低体重患者1~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正常组及超重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可以影响胃上部癌患者接受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治疗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部皮瓣乳房重建的术后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1年5月至2008年10月接受腹部皮瓣乳房重建的115例患者的资料和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观察指标包括:皮瓣全部坏死、皮瓣部分坏死、脂肪坏死、腹壁疝、腹壁膨出、脂肪液化、感染.并对其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7.4%(20/115),未出现皮瓣全部坏死、腹壁疝、腹壁膨出等严重并发症.皮瓣并发症为脂肪坏死6例(5.2%)、皮瓣部分坏死5例(4.3%)和感染1例(0.9%),供区并发症为脂肪液化8例(7.0%)和感染3例(2.6%).年龄、肥胖和手术时机对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影响.吸烟者、既往有放疗史者、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技术的情况下,实施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重建更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术前有吸烟或放疗史的患者应慎重考虑做腹部皮瓣乳房重建,而年龄、肥胖等因素不应成为腹部皮瓣乳房重建的禁忌.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一种适用于中、重度乳房肥大的矫正术,探索乳房缩小手术的最佳术式。方法:回顾总结2001年以来对21例中、重度乳房肥大患者采用无垂直瘢痕的下蒂瓣法行乳房缩小整形术的情况,分析其效果。结果:21例患者术后双乳对称,下垂状况纠正,体积缩小,乳头乳晕感觉良好,术后瘢痕隐蔽。2例合并副乳,1例合并乳头内陷的患者同时手术切除矫正。2例乳晕表皮营养不良、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结论:无垂直瘢痕的下蒂瓣法乳房缩小整形术是治疗中、重度乳房肥大症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应用携带Würinger水平中隔的内上方真皮腺体蒂乳房缩小成形术治疗乳房肥大症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自2009年1月至今,对15例中、重度乳房肥大伴有下垂患者施行携带Würinger水平中隔的内上方真皮腺体蒂乳房缩小成形术.结果 15例单侧腺体组织切除量为(522.9±218.3)g,术后胸骨上凹至乳头距离为(21.7±1.74)cm,平均上提乳头8.5 cm(4~16 cm).术后无血肿及乳头乳晕复合物坏死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小段切口裂开(发生率6.7%).13例获随访6~18个月,新乳头乳晕感觉良好,切口瘢痕细小,新乳房外形饱满挺拔.结论 携带Würinger水平中隔的内上方真皮腺体蒂乳房缩小成形术,具有新乳头乳晕血运和感觉良好、乳房形态满意及效果稳定的优点,可作为治疗中、重度乳房肥大伴下垂的可选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肥胖及超重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并针对肥胖及超重患者制定手术对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其中超重或肥胖组42例(BMI≥25 kg/m2),正常及低体重组174例(BMI<25 kg/m2),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结果。结果:超重及肥胖组BMI平均(26.0±1.4)kg/m2,正常及低体重组平均(22.0±2.1)kg/m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史、肿瘤类型、淋巴结清扫数量、淋巴结转移数量或淋巴结转移率、术后感染、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应用于肥胖或超重患者虽然手术难度相应增加,在术者具备丰富腹腔镜手术经验、遵循根治原则的基础上,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心蒂法乳房缩小整形术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3年10月至2010年3月行此项手术的15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并对其中得到随访(6个月至5年)的96例远期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58例患者的近期并发症中切口愈合不良7例(4.4%),血肿、血清肿6例(3.8%),术后乳晕不圆4例(2.5%),乳晕周围皱着过大3例(1.9%),乳头乳晕复合体塌陷2例(1.3%),乳头乳晕感觉障碍1例(0.6%),未发生皮瓣坏死及脂肪液化等并发症.96例得以随访者乳晕周围瘢痕变宽、乳晕增大8例(8.3%),乳房形态不良4例(4.2%),乳房继发下垂3例(3.1%),其余病例外观和自我感觉均良好.结论:中心蒂法乳房缩小整形术是适合中国妇女的优秀手术方式,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术者的手术经验技巧和对手术细节的重视程度有密切关系.针对性改良优化手术环节,注重围手术期的细节处理,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多因素分析离断尿道板一期尿道成形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特点, 为离断尿道板一期尿道成形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325例行离断尿道板一期尿道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采用Duckett术式201例(61.8%)、Duckett+Duplay术式90例(27.7%)、改良Koyanagi术式34例(10.5%), 根据术后有无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82例)及无并发症组(243例)。术后随访12~60周, 总结临床诊治特点,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尿道成形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并发症组患者中出现尿道瘘33例(40.2%), 尿道狭窄28例(34.1%), 尿道憩室7例(8.5%), 伤口感染14例(17.1%)。无并发症组与并发症组的年龄、尿道下裂分型、阴茎下弯程度、尿道长度、居住地区、术后照护人身份、照护人学历、是否留守儿童、手术者手术量级、龟头宽度、是否合并前列腺囊、是否低出生体重、是否早产、C反应蛋白(CRP)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1天CRP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肥胖是否会影响肾结石治疗的效果及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4月间在我院接受外科治疗的肾或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BMI水平将患者分为超重/肥胖组(≥24.0 kg/m2)和正常体重组,分别有98和212例入组。根据治疗的方法选择,比较超重/肥胖患者与正常体重患者接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及输尿管软镜(FURS)碎石术下的临床结果和并发症。结果 超重/肥胖组患者的BMI为27.6±1.9 kg/m2,其中,BMI≥28 kg/m2者29例,最高值为30.8 kg/m2。超重/肥胖患者应用ESWL显示较低的碎石成功率(68.5%),和正常体重患者(72.7%)比较,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6);由于超重/肥胖患者结石-皮肤距离(SSD)高于正常体重者(P<0.001),在碎石过程中X线曝光时间也较正常体重明显延长(P=0.005)。PCNL的结石清除率在两组相当,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18),但超重/肥胖中PCNL的手术时间较正常体重患者明显延长(P=0.038),前者Hb下降值也略高于后者,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69)。采用FURS的两组患者中,超重/肥胖组患者在结石残留、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方面与正常体重组患者相当。结论 本组病例中,肾输尿管结石肥胖患者可同正常体重患者一样选择各种清除结石的治疗方法,两组临床效果相当,但ESWL的成功率略低,肥胖患者选择ESWL应建立在更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另外,超重/肥胖组可能伴随治疗费用以及并发症增加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合脂肪抽吸法的内上方真皮腺体蒂乳房缩小成形术对乳房肥大伴下垂进行修复的疗效.方法 对8例乳房肥大伴下垂的患者,行结合脂肪抽吸法的携带Würinger's乳房水平中隔内上方真皮腺体蒂乳房缩小成形术进行修复.结果 8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血肿及乳头乳晕复合体坏死等并发症.1例发生小段切口裂开.均获随访6~18个月,新乳头乳晕感觉良好,切口瘢痕不明显,新乳房外形满意.结论 联合应用脂肪抽吸法和内上方真皮腺体蒂术可使肥大伴下垂的乳房进一步得到良好的塑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中央腺体蒂法巨乳缩小成形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央腺体蒂法巨乳缩小成形术治疗乳房下垂及乳房肥大的疗效.方法 采用乳晕周围的双环形切口,去除两环之间表皮,形成真皮帽,在皮下沿腺体表面向四周分离达乳房基底部,去除多余腺体,形成能确保乳头乳晕血运的中央腺体带,固定真皮帽进行乳房塑形.结果 采用该法治疗轻、中、重度乳房肥大及下垂者共42例,术后形态美观持久,瘢痕轻,无乳头乳晕坏死.33例患者获6~24个月随访,效果满意.结论 中央腺体蒂法巨乳缩小成形术适合于轻、中、重度乳房肥大,为瘢痕轻微的巨乳缩小成形术式.  相似文献   

17.
改良双环法中心蒂乳房缩小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环法中心蒂乳房缩小成形术术后效果不佳的原因,以便改进手术方法,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远期美学效果.方法 通过对1999年3月至2009年12月应用双环法中心蒂术式行肥大乳房缩小成形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应用该技术的临床经验,针对各类术后效果不佳的原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并对改良术式术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对采用改良术式的76例随访3个月至3年,结果表明,患者对术后乳房形态满意,乳头-乳晕感觉良好,术后环乳晕瘢痕不明显,远期美学效果稳定,并发症发生率低,不需2次修整.结论 改良双环法中心蒂乳房缩小成形术是适合中国妇女的较优选术式;精细的术前设计和重视手术细节的把握是降低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超重对食管鳞癌根治术后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期间连续入院并行根治手术45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低体重指数(BMI18.5 kg/m~2,低体重组)患者45例,正常体重指数(18.5≤BMI25.0 kg/m~2,正常体重组)患者304例,高体重指数(BMI≥25.0 kg/m~2,超重组)患者101例。比较不同组患者人口学特征、肿瘤特征和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超重组患糖尿病比例明显升高(P=0.025),且手术时间更长(P=0.010),切口感染或延迟愈合更多(P=0.039),而肺部感染(P=0.052)和住院时间(P=0.081)有增多和延长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其他并发症,包括肺栓塞、呼吸衰竭、吻合口瘘、喉返神经损伤、其他脏器损伤、乳糜胸、二次手术率、心律失常和院内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重可提高食管鳞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手术时间,术后切口感染或愈合延迟发生率明显增加,但超重不是食管鳞癌手术禁忌证,术中和术后应注意预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乳房缩小整形术术式比较及乳头、乳晕坏死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比较常用乳房缩小整形术术式,并分析导致乳头、乳晕坏死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7月至2010年8月施行的20例乳房缩小整形术,总结相关术式的优缺点和并发症处理经验.结果 本组20例患者,经随访3~18个月,3例发生不同程度的乳头、乳晕坏死,经治疗后2例达到满意效果,1例单侧乳头缺失,最终瘢痕愈合.其余患者效果满意.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并对乳头、乳晕坏死主要影响因素加以预防和重视,术后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垂直切口乳房缩小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应用垂直切口巨乳缩小术以减少术后瘢痕的方法与体会。方法 采用Lejour手术设计 ,切除乳房下方的皮肤、腺体 ,乳头乳晕以上方真皮腺体组织蒂转移提高到正常位置 ,进行乳房塑形 ,术后仅留有垂直瘢痕。结果 采用垂直切口巨乳缩小术治疗 2 4例 ,手术效果满意。 1例术后 6个月切口下端局部修整残留的“猫耳朵”。 1例单侧乳头乳晕完全坏死。结论 垂直切口巨乳缩小术疗效良好 ,术后瘢痕细小 ,乳房形态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