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哮喘豚鼠血清NO和IL -1浓度的变化。方法  2 4只豚鼠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8只。哮喘组 :豚鼠致敏用 10 %卵蛋白 1ml腹腔内注射 ,2周后用 1%卵蛋白吸入激发哮喘发作 ,每日 1次 ,连续 10d ;激素组 :在致敏豚鼠激发前每只豚鼠腹腔内注射 0 .5mg氢化可的松 ;对照组 :豚鼠致敏及激发均用生理盐水代替。测定各组豚鼠血清NO2 -/NO3-和IL -1浓度。结果 哮喘组血清NO2 -/NO3-和IL -1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1) ,激素组血清NO2 -/NO3-和IL -1浓度较哮喘组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NO和IL -1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不同时期血清白介素 (IL) - 10、内皮素 (ET) - 1及IgE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及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不同时期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 - 10、IgE和ET - 1水平 ,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者发作期血清IL - 10水平显著低于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ET - 1和IgE水平却显著高于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IL - 10与ET - 1、IgE之间存在负相关 (r=- 0 . 6 8,r=- 0 . 74 ,P <0 . 0 1) ,而ET - 1与IgE之间呈正相关 (r=0 6 6 ,P <0 .0 1)。结论 :IL -10和ET - 1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整个过程 ,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不同时期检测血清IL - 10和ET - 1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伴IgG亚类缺陷病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莉佳  蒋利萍 《重庆医学》2003,32(4):426-427
目的 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 (RRTI)儿童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 用单克隆抗体ELISA测 4 4例RRTI儿童血清IgG亚类水平和 17例RRTI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培养上清白细胞介素IL 2、IL 4水平 ,7名同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  3 6例无哮喘RRTI患儿中IgG亚类缺陷 (ISD) 9例 (占 2 5 % ) ,ISD患儿IL 2、IL 4 (10 6 65± 85 4 3pg/ml、12 93± 2 19pg/ml) ,较对照组IL 2、IL 4 (15 3 3± 4 65 82pg/ml、16 3 7± 2 75 pg/ml)明显降低 (IL 2P <0 0 1,IL 4P <0 0 5 )。 8例哮喘患儿均有IgE升高 ,5例IgG4升高 ,IL 2。 (2 ) (73 85± 72 4 9pg/ml) ,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高于ISD组 (均为P <0 0 1)。IL 4 (19 96±2 19pg/ml) ,高于对照组和ISD组 (均为P <0 0 1)。结论 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的免疫发病机制不同 ,无哮喘者更易发生ISD和Th1/Th2同时降低 ;有哮喘者常有IgE、IgG4升高 ,Th1轻度降低、Th2亢进。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IL-15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IL 1 5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 2 0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2 0例缓解期患者、2 0例健康人的血清 ,采用ELISA测定IL 1 5和IgE的含量 ;采外周血按常规做嗜酸性粒细胞 (EOS)计数。结果 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IL 1 5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发作期IL 1 5水平与EOS计数呈正相关(r=0 .6 96 ,P <0 .0 1 ) ,与IgE水平呈正相关 (r=0 .5 93,P <0 .0 1 )。结论 IL 1 5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EOS凋亡、提高IgE水平参与哮喘的变应性炎症  相似文献   

5.
过敏性哮喘发作期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IgE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 2 8例过敏性哮喘发作期病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IgE和白细胞介素 -4 (IL -4 )水平。结果过敏性哮喘患者发作期血清IgE、IL -4水平明显升高 ,CD+ 8下降 ,CD+ 4/CD+ 8比值升高 ,与缓解期和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且血清IgE与IL -4水平有明显的正相关 (r =0 .796)。说明T淋巴细胞激活及其释放的IL -4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IgE合成增加是过敏性哮喘发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哮喘患者血清IL-13、TNF-α与IgE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IL 13、TNF α与IgE的变化及其在哮喘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固相ELISA法检测 5 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和 2 3例健康者血清IL 13、TNF α和IgE浓度。结果 支气管哮喘组IL 13、TNF α与IgE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 (P <0 .0 1)。IL 13水平在外源性哮喘急性期明显高于内源性哮喘急性期 (P <0 .0 1) ,而缓解期无明显差异 (P >0 .0 5 )。TNF α水平在急性期和缓解期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 ,支气管哮喘组IL 13与IgE呈正相关 (r=0 .88,P <0 .0 1)。结论 IL 13、TNF α升高是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 ;IL 13在哮喘患者IgE产生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 β1)在哮喘豚鼠气道壁中的表达和细胞来源及牛磺酸的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卵蛋白腹腔注射法复制哮喘豚鼠模型。实验动物分三组 :哮喘组 (A组 ) ,牛磺酸组 (B组 ) ,盐水对照组 (C组 ) ,比较三组豚鼠气道壁中TGF - β1的含量 ,粘膜下TGF - β1阳性细胞数 (mm2 )和上皮细胞TGF - β1阳性百分比。结果 :三组豚鼠气道壁中均有广泛的TGF - β1阳性表达。与C组相比 ,A组豚鼠气道壁TGF - β1含量增高显著 (P <0 .0 1) ;气道上皮细胞TGF - β1阳性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粘膜下TGF - β1阳性细胞数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B组豚鼠气道壁TGF - β1含量显著下降 (P <0 .0 1)。结论 :TGF - β1存在于正常豚鼠及哮喘豚鼠的气道壁中 ,但哮喘时含量明显增多 ,可能主要来源于粘膜下的嗜酸细胞 ;牛磺酸能下调气道壁中TGF - β1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哮喘患儿血清IL-12 、IL- 4与IgE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哮喘患儿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4(IL—4)与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的变化。方法 哮喘患儿30例,随机分为:发作组15例;缓解组:15例。健康对照组:20例。分别检测血清IL—12、IL—4(ELISA法)与IgE(MELA法)水平。结果 发作组血清IL—12水平明显低于缓解组,有显性差异(P<0.05),缓解组血清IL—1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性差异(P<0.01);发作组血清IL—4水平明显高于缓解组,有显性差异(P<0.05),缓解组血清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性差异(P<0.01);发作组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缓解组,有显性差异(P<0.05),缓解组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性差异(P<0.01)。哮喘患儿血清IL—12水平与IgE呈负相关(P<0.01),哮喘患儿血清IL—4水平与IgE呈正相关(P<0.01)。结论 哮喘患儿血清IL—12水平降低,IL—4和IgE水平升高,表明儿童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在缓解期仍需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 (PMN)与白细胞介素 8(IL - 8)、白细胞介素 6 (IL - 6 )在支气管哮喘 (哮喘 )气道炎症反应的作用以及与哮喘的关系。方法 :对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血清、肺泡灌洗液 (BALF)的PMN及IL - 8,IL - 6浓度测定 ,分别与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结果 :哮喘急发期组血清IL - 8水平和IL - 6水平明显比哮喘缓解期组及健康志愿组高 (P <0 .0 1) ,哮喘缓解期组血清IL - 8水平比健康志愿组高 (P <0 .0 5 )。哮喘缓解期组血清IL - 6水平与健康志愿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BALF的PMN ,IL - 8和IL - 6水平哮喘急发期组比哮喘缓解期组及健康志愿组高 (P <0 .0 1) ,哮喘缓解期组比健康志愿组高 (P <0 .0 5 )。哮喘患者BALF的IL - 8水平与PMN呈显著正相关 (r=0 .80 36 ) ,BALF的IL - 6水平与IL - 8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r=0 .76 15 )。BALF的IL - 8水平、IL - 6水平、PMN分别与FEV1占预计值 %呈显著负相关(r=- 0 .785 2 ,r=- 0 .6 5 34,r=- 0 .8891)。结论 :PMN ,IL - 6及IL - 8参与哮喘的气道炎症反应 ,而且哮喘缓解期患者的气道炎症反应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0.
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外周血IFN -ν、IL - 4及总IgE。结果RSV肺炎外周血IFN -ν明显低于非RSV肺炎组 ,而RSV肺炎组的的IL - 4则明显高于非RSV肺炎组 (P <0 .0 5 ) ,RSV肺炎组的IgE稍高于非RSV肺炎组 (P >0 .0 5 )。认为RSV肺炎的患儿类同于支气管哮喘患儿 ,存在着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 ,而非RSV肺炎虽然IgE较高 ,免疫紊乱相对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过敏性哮喘患者脱敏治疗前后外周血IL 4、IL 5活性和IgE的变化。 方法 应用ELISA法分别测定发作期及缓解期过敏性哮喘患者脱敏治疗前后外周血IL 4、IL 5活性及IgE ;以肺功能仪测定FEV1%和PEFR以观察肺功能的变化。结果 ①发作期过敏性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培养上清液IL 5活性及IL 4明显高于缓解期过敏性哮喘患者和正常健康者 (P均 <0 .0 1) ;②发作期及缓解期过敏性哮喘患者脱敏治疗前后外周血IL 4及IL 5活性和肺功能 (FEV1、PEFR)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 (P <0 .0 5或P <0 .0 1) ;③IgE浓度比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1) ,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过敏性哮喘患者脱敏治疗后外周血IL 4、IL 5活性明显降低 ,IgE有一定程度下降 ,提示IL 4、IL 5、IgE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免疫学角度探讨人参蛤蚧散对过敏性支气管哮喘豚鼠模型预防作用。方法:采用乱蛋白致敏后,经雾化吸入卵蛋白的方法复制过敏性哮喘豚鼠模型,然后经口灌服人参蛤蚧散,观察该方药对过敏性哮喘模型豚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影响以及血清中IgE和总补体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人参蛤蚧散预防组和哮喘模型组豚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均显著升高(P0.01),血清总补体含量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IgE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人参蛤蚧散预防组豚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明显下降(P0.01),同时该组豚鼠血清中IgE的含量也明显下降(P0.05) ;血清总补体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口服人参蛤蚧散,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对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有着良好的预防作用,从而减少了过敏性哮喘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 观察毛细支气管炎病儿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 4 (IL 4 )、肿瘤坏死因子 (TNF)的变化 ,探讨其与哮喘的关系。②方法 毛细支气管炎病儿 6 2例 ,分别于急性期、缓解期和半年后随访时取静脉血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 (ELISA)测定血清IgE、IL 4和TNF的变化 ,并与健康儿童 31例进行对比。③结果 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病儿IgE、IL 4和TNF不仅明显高于对照组 (F =4 .98~ 7.2 1,q =3.76~ 5 .92 ,P <0 .0 1) ,而且也高于缓解期病儿 (q=2 .83~ 4 .5 8,P <0 .0 5、0 .0 1) ,缓解期IgE、IL 4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q =2 .80、2 .87,P <0 .0 5 )。随诊时发生哮喘和毛细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的病儿上述三项指标仍明显增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F =4 .78~ 7.92 ,q =2 .80~ 4 .38,P <0 .0 5、0 .0 1) ,而无反复发作的病儿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q =2 .0 3~2 .5 1,P >0 .0 5 )。④结论 IgE、IL 4和TNF与儿童毛细支气管炎发病密切相关 ,可作为预测高危哮喘转化为哮喘的客观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红霉素对哮喘豚鼠白细胞介素 2 (IL -2)和白细胞介素 6 (IL- 6)的影响,探讨红霉素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将豚鼠随机抽样分成三组:哮喘组、红霉素组和对照组,每组 8只。哮喘组先用 10%卵清蛋白(OVA)生理盐水注射于豚鼠的腹腔,使豚鼠致敏,第 14天后用 1%OVA雾化吸入激发豚鼠哮喘发作;红霉素组致敏处理同哮喘组,并于激发前 30min和激发后 6h分别腹腔注射红霉素;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0VA,处理方法同哮喘组。上述各组均于激发 24小时后将豚鼠处死,取其肺组织匀浆,应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其IL- 2、IL- 6的含量。结果哮喘组肺组织匀浆IL- 2、IL- 6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红霉素组,P值分别<0. 01和<0. 05;红霉素组与对照组IL -2、IL- 6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值均 >0. 05。结论红霉素可能通过降低哮喘豚鼠IL -2、IL- 6水平,以达到控制哮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二紫胶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二紫胶囊对内异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空白组、丹那唑对照组、二紫胶囊组 5组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细胞因子IL 2、IL 6进行测定。结果 :(1 )模型组大鼠血清IL 2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P <0 .0 1。 (2 )与模型空白组相比 ,二紫胶囊降低了大鼠血清IL 2、IL 6(P <0 .0 1、P <0 .0 5)。结论 :内异症确有细胞因子含量的升高 ,二紫胶囊可能通过降低IL 2、IL 6来治疗内异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哮喘豚鼠组织及血浆金属硫蛋白 (MT)含量的变化 ,认识哮喘时机体氧化防御系统的改变。方法 :复制豚鼠哮喘模型 ,分别以 [10 9Cd]-血红蛋白饱和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豚鼠组织及血浆MT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哮喘豚鼠肝、心、肾和肺组织及血浆MT水平分别较对照组高 2 0 .3% (P <0 .0 5 )、6 4.3%(P <0 .0 5 )、5 2 .5 % (P <0 .0 1)、5 0 .0 % (P <0 .0 5 )、2 8.5 % (P <0 .0 5 )。MDA含量分别较对照组高 16 0 .8(P <0 .0 1)、38.5 % (P <0 .0 5 )、40 .0 % (P <0 .0 5 )、71.4% (P <0 .0 1)、89.5 % (P <0 .0 1)。结论 :哮喘豚鼠组织及血浆MT产生增多 ,并与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活化及释放的Th1/Th2 细胞因子失平衡与变态反应性鼻炎发病的关系。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 40例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 ,2 0例慢性鼻炎患者和 2 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经PHA诱导培养后上清液中Th1细胞因子γ干扰素 (IFN -γ)和Th2 细胞因子白介素 4(IL -4)、白介素 5 (IL -5 )的水平及血清中可溶性白介素 2受体 (sIL -2R)的水平 ,并分别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sIL -2R与IFN -γ、IL-4、IL -5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PBMC培养的上清液中变应性鼻炎组的IL -4和IL-5水平显著高于慢性鼻炎组和正常组 (P <0 0 1 ) ;而IFN -γ水平却显著低于后两组(P <0 .0 1 )。变应性鼻炎组患者血清的sIL-2R变应性鼻炎组均显著高于后两组 (P <0 .0 1 )且与PBMC培养的上清液中IL -4和IL -5的浓度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62 5和 0 .5 95 ,P <0 .0 1 )。与IFN -γ浓度呈负相关(r=-0 .5 80 ,P <0 .0 1 )。结论 :变应性鼻炎患者体内激活的T淋巴细胞是Th2 细胞 ,并释放Th2 细胞因子 ,Th1细胞和Th1细胞因子分泌则受到抑制 ;Th2 细胞因子在调节变应性鼻炎IgE合成及嗜酸性细胞浸润等病理生理机制上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治喘贴对卵清蛋白所致的哮喘实验大鼠体内T细胞亚群增殖及白介素 - 2 (1L - 2 )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模型组、代温灸膏治疗组、治喘贴治疗组 ,后者经外贴治疗 18d。采集大鼠胸腺及心脏血 ,采用流式免疫荧光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分析其体内T细胞亚群增殖和血清中IL - 2的含量。结果 :治喘贴组和对照组大鼠胸腺细胞 (CD4 、CD8 )S期、G2 M期明显高于模型组 ,而细胞G0 /G1期低于模型组 (P均 <0 .0 5 ) ;治喘贴组大鼠血清中IL - 2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 (P均<0 .0 5 )。结论 :治喘贴能促进哮喘大鼠胸腺细胞 (CD4 、CD8 )增殖 ,提高IL - 2的含量 ,从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改善气道变态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白细胞介素 12 (IL 12 )、白细胞介素 13(IL 13)与总免疫球蛋白E(总IgE)的变化。【方法】取静脉血 ,用ELISA方法检测IL 12、IL 13与总IgE水平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发作期哮喘患儿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诱生的IL 12水平显著低于哮喘缓解组 ,P <0 0 1;两组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发作期IL 13水平显著高于缓解组 ,P <0 0 1;两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发作期总IgE水平显著高于缓解组 ,P <0 0 1;两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血浆及PBMC诱生的IL 13水平与总IgE呈显著正相关 ;血浆IL 13水平与总IgE呈显著负相关 ;血浆及PBMC诱生的IL 12水平与IL 13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哮喘患儿存在IL 12水平降低 ,IL 13水平升高及总IgE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20.
哮喘患儿血IL-4及Eotaxin的含量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浆白细胞介素 - 4 (IL - 4 )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蛋白 (Eotaxin)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 4 7例哮喘患儿 (发作期 2 8例 ,缓解期 19例 )的血IL - 4、Eotaxin的含量 ,并与正常对照儿比较。结果 哮喘发作组、缓解组患儿与正常对照儿的IL - 4含量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发作组与缓解组患儿的IL - 4含量间差别亦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哮喘发作组患儿与缓解组患儿及正常对照儿的Eotaxin含量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而缓解组患儿与正常对照儿的Eotaxin含量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血IL - 4含量和Eotaxin含量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哮喘患儿血IL - 4、Eotaxin含量能反应哮喘气道炎症活动情况及疾病的严重程度 ,两者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