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切口选择的影响因素.方法:对76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患者分别从骨折分类、手术入路及各类切口联合应用情况方面进行分析.结果:76例患者中采用单纯上颌前庭沟切口20例;上颌前庭沟、眶周小切口联合入路39例;上颌前庭沟、眶周、头皮半冠状联合切口13例.结论:上颌前庭沟切口是治疗ZCF最常用的手术切口;复位B型骨折主要采用上颌前庭沟联合眶周小切口的入路;上颌前庭沟、眶周、冠状切口联合应用是治疗C型骨折和陈旧性B型骨折最有效的径路.  相似文献   

2.
资料与方法1988~2006年收治上颌骨骨折患者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18~42岁,平均28.5岁;其中车祸12例,打击伤4例,马踢伤2例,跌伤2例;陈旧性上颌骨LefortⅡ型骨折4例,上颌骨LefortⅠ型骨折9例,其他型骨折7例。陈旧性上颌骨LefortⅡ型骨折4例:均是伤后并发颅脑损伤,当时病人处于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睑缘下和口内前庭沟联合切口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疗效及美学效果.方法:经睑缘下和口内前庭沟切口为手术入路,对58例颧骨复合体骨折在直视下进行解剖复位、固定,评价治疗效果及美学效果.结果:58例患者术后骨折复位良好、功能和面形明显改善.结论:颧上颌复合体骨折应早期手术,应用微型钛板固定.睑缘下和口内前庭沟联合切口暴...  相似文献   

4.
王绍江 《求医问药》2014,(16):189-191
目的:对采用头皮冠状切口+上颌前庭沟切口手术入路为面中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评价。方法:为2009年0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例面中部骨折患者采用经头皮冠状切口+上颌前庭沟切口手术入路行骨折切开复位和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在术后对其随访1—6个月,评价其手术效果。结果:本组17例患者的手术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术后其面部外形的恢复令人满意,未发生塌陷畸形及面瘫,其咬合功能恢复正常、张闭口活动自如,复视得到改善,经复查颌面骨三维CT显示,其各骨折断端复位对位良好、愈合良好。在术后6个月对本组患者进行复诊,其手术切口均已愈合,瘢痕隐蔽,未出现明显的脱发现象。结论:为面中部骨折患者采用头皮冠状切口+上颌前庭沟切口手术入路施行骨折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手术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手术切口隐蔽,术野暴露充分,复位准确,固定牢靠,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探讨上颌后牙与上颌窦底关系分型对鼻内窥镜上颌窦内断根取出术的指导意义。②方法收集上颌后牙断根进入上颌窦的病例17例。术前进行MSCT分型、定位及确定手术入路方案。③结果5例Ⅱ型、2例Ⅲ型患者采用牙槽窝入路的方式顺利取出;3例Ⅳ型采用了前壁开窗入路方式顺利取出,5例Ⅳ型、2例Ⅴ型采用了下鼻道入路方式顺利取出。④结论对于上颌窦内断根采用鼻内窥镜取出术的患者,术前经MSCT对上颌后牙及上颌窦底关系分型和断根定位,能使临床医生有效、准确地选择最适合的手术入路方案,极大地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吴家森  谭汉提  殷海  刘柏松  何引  郑文 《重庆医学》2013,(27):3302-3305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开窗治疗累及上颌窦的上颌骨囊肿的手术进路及手术方法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累及上颌窦的上颌骨囊肿行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囊肿"开窗术"。手术切除大部分囊肿壁,保留部分外侧或后壁、下壁囊肿壁,使囊肿与上颌窦融合为一个腔,常规于下鼻道开窗,以便术后引流及观察。结果术中暴露囊肿充分,囊肿壁大部切除。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均无复发,无鼻泪管损伤和下鼻甲坏死;15例患者囊肿术腔黏膜均于术后2~3个月上皮化;1例开窗口闭合,但囊肿明显缩小。结论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治疗累及上颌窦的上颌骨囊肿简便、安全、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术后便于观察术腔情况。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28岁,因高空坠地,右侧颌面部损伤半小时后急诊收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较差,神志朦胧。右眼眉弓及右下唇可见多处软组织撕裂伤口,右侧上颌骨LefortⅢ型骨折.右侧下颌骨颏部骨折,咬合关系错乱。CT检查:右侧上颌窦前壁骨折,窦腔积血,右侧下颌骨颏部骨折。诊断为:脑震荡.右侧上下颌骨骨折,右上眼睑及下唇挫裂伤。急诊在全麻下行右侧下  相似文献   

8.
单纯颧弓骨折临床上较少见,以往治疗颧弓骨折常采用颞部切口法、口内喙突外侧入路法,甚至利用半冠切口来复位颧弓骨折。前者手术路径长,操作不便,而后者有损伤面神经的可能,且创伤较大。近年来,我们采用上颌结节前庭沟入路法治疗M型颧弓骨折15例,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36岁,已婚。因右面部不适,牙齿松动1年就诊。专科检查:双侧面部对称无畸形,双侧上颌窦无压痛,张口度正常,右侧磨牙开殆,右上第6和第7松动,无叩痛,右侧上颌前庭沟未见异常。CT提示右侧上颌窦占位肿块界限清晰,周围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全身麻醉下手术探查,术中冰冻检查:右侧上颌窦韧带样瘤。扩大手术,右侧上颌骨部分切除。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28岁,因高空坠地,右侧颌面部损伤半小时后急诊收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较差,神志朦胧。右眼眉弓及右下唇可见多处软组织撕裂伤口,右侧上颌骨Lefort Ⅲ型骨折,右侧下颌骨颏部骨折,咬合关系错乱。CT检查:右侧上颌窦前壁骨折,窦腔积血,右侧下颌骨颏部骨折。诊断为:脑震荡,右侧上下颌骨骨折,右上眼睑及下唇挫裂伤。急诊在全麻下行右侧下颌骨骨折复位钛板内固定术、颌面部软组织清创术及颌间结扎牵引术。手术过程顺利,伤口Ⅰ期愈合。术后2周患者自觉右眼经常溢泪,发现有大量脓性分泌物,行泪道冲洗,泪道不通,泪道再通术失败。上颌骨高分辨率CT横断扫描示,右侧鼻泪管中下段骨片异位,鼻泪管狭窄。  相似文献   

11.
冠状切口与局部小切口整复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波涛 《当代医学》2011,17(2):95-96
目的比较冠状切口和局部小切口整复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优缺点,指导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将64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冠状切口入路,对照组采用局部小切口入路,两组均辅助口内前庭沟切口入路、用微型或小型钛板做坚固内固定术。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优良率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临床应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手术入路,对于较简单的骨折,应尽量选择局部小切口。  相似文献   

12.
颌骨骨折是颌面外科常见的损伤,对于上颌骨LefortⅡ、Ⅲ型骨折,下颌升支及髁状突骨折,以及颌骨粉碎性骨折,单纯采用颌间结扎或颅颌牵引不能恢复咬He关系及咀嚼功能。我科从2003~2004年共收治复杂性颌骨骨折60例,均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严重的上颌骨骨折,尤其是高位横断性骨折,多为Lefort Ⅲ型骨折,即骨折线横过鼻梁,眶部,经颧骨上方向后达翼突,形成完全的颅面分离。常伴有颅脑损伤,颅底骨折及脑脊液耳鼻漏。因上颌骨后部有翼内肌和翼外肌  相似文献   

14.
李彬  谢波  郑磊  茶晓峰  吴东海 《重庆医学》2018,(21):2822-2824,2827
目的 探讨骨间入路复位法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胫骨平台骨折23例患者,Schatzker分型Ⅱ型9例,Ⅲ型6例,Ⅴ型8例.术中采用外侧切口保护关节囊的骨间入路治疗Schatzker分型Ⅱ、Ⅲ型骨折,同时联合后外侧入路治疗Ⅴ型骨折.结果 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未见感染、坏死等表现.随访1~2年,术后X线片,未出现复位后骨折的后期塌陷,全部骨性愈合,未见内固定失效表现.术后Rasmussen评分,优16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1.1%.结论 骨间入路可以减少对膝关节软组织的剥离,有利于早期康复活动,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我院近六年(2004年-2010年)53例经睑下缘与前庭沟联合切口进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进行分析,总结方法,评价疗效。方法颧骨复合体骨折同时采用睑下缘与上颌前庭沟联合切口进路复位和固定,术前术后CT检查对比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同时采用钛钉固定钢丝做牵引。结果采用睑缘切口和前庭沟切口进路,切口非常隐蔽,操作简便可靠,手术时间缩短,术野暴露清晰,便于复位固定的实施,并且损伤小,给患者遗留的瘢痕不明显,不影响美观,后遗症较轻微,患者易接受。结论采用睑下缘与前庭沟联合切口进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效果满意,同时采用钛钉固定钢丝做牵引,复位速度更快、更准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局部小切口与冠状切口整复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并探讨出更适合的手术入路。方法选择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58例,并按照Zingg分类及手术入路分为两组,采用局部小切口入路的为A组,采用冠状切口为B组,每组各29例,两组均辅助口内前庭沟切口入路,并用微型或小型钛板做坚固内固定术。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并发症。结果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切口入路手术复位效果确实,但创伤大,术中出血多,术后并发症相对多;局部小切口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但不适用于骨折错位愈合及一些复杂骨折,因此,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应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手术入路,在保证术后面形与功能效果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局部小切口。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采用小切口术式治疗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的效果,分析20例新鲜或陈旧性(2~3周)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经过术前X线片、CT或三维成像确诊后,采用小切口术式及微型接骨板治疗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资料.结果,所有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1例患者颧骨突度略显不足;1例张口度术后<3.5cm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张口训练后,张口度恢复正常;2例患者有眶下区(患侧上唇)麻木.采用小切口术式微型接骨板坚固内固定经眉弓外侧,口内前庭沟联合切口治疗颧上颌骨复合体骨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患者的手术损伤,而且达到了三维方向坚固内固定的目的,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不同入路方式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应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4例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行L形外侧入路,观察组患者则给予跗骨窦间隙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距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VAS评分等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距下关节功能轻度受限与重度受限发生率有差异(P<0.05)。结论: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跗骨窦间隙入路方式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疗效优于L形外侧入路方式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及相关问题。方法收治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37例(39足),按照Senders分型:Ⅱ型16足,Ⅲ型21足,Ⅳ型2足,采用改良跟外侧"L"形入路,骨折复位后选择合适的钛钢板内固定,骨缺损区>2 cm3者,行自体髂骨取骨植骨术。结果 34例患者得到13~24个月的随访。术后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估,总体优良率82.9%。结论改良跟外侧"L"型入路是手术治疗复杂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良好入路方法;选择合适的钢板固定,必要的关节面下植骨支撑能最大限度减少骨折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正> 由于颌骨与颅脑解剖关系密切,所以颌面部外防,特别是上颌骨骨折往往并发颅脑损伤。对于这种病情,系优先处理颅脑损伤,因而可能延误处理颌骨骨折的时机,发生错位愈合畸形,影响外形及咬(牙合)功能。近年来,我们采用Lefort Ⅰ型断骨术治疗两例上颌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治愈后遗留上颌骨错位愈合的患者,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例一:贺××,男,41岁,农民。因车祸头部撞伤,以枕部头皮撕脱伤,颅底骨折,脑挫伤,左颌面部裂伤,左上颌骨、颧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