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院内外科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状况,为医院的临床营养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对某二级甲等医院498例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调查,同时测定患者的血白蛋白指标,并记录筛查后1周内或至术前营养支持情况。结果住院患者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分别为4.8%和30.9%。有营养风险的154例患者中11例(7.1%)进行了营养支持,无营养风险的344例中7例(2.0%)进行营养支持;18例营养支持患者中采用肠外营养17例。结论二级甲等医院部分患者存在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情况,肠内和肠外营养应用存在不合理性,应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以改善此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支持的应用状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1 182例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调查其营养支持应用现状。结果 1 182例住院患者中,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24.45%,男性营养风险发生率23.89%,女性25.14%。住院患者营养支持应用率为35.03%,肠内营养应用率为4.65%,肠外营养应用率为28.09%,肠内联合肠外营养应用率为2.28%。结论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肠内肠外营养临床应用存在不合理性,应推广和应用基于循证医学的肠外肠内营养指南和应用规范。  相似文献   

3.
目的:统计胃肠外科手术患者营养风险发生概况,为临床更好地应用营养支持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法,对山东省立医院胃肠外科2012年10月-2013年2月352例手术患者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进行统计研究,观察NRS2002的适用率、营养风险发生率及支持率、营养风险及不同方式营养支持对预后的影响.结果:NRS2002的适用率为98.3%,完全适用于我科临床.整体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25.72%.无营养风险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66% vs35.00%,P=0.018)、术后住院时间(15.25±5.37d治17.72 ±5.31 d,P=0.023)均优于存在营养风险组.通过营养支持手段,缩短了营养风险患者的住院时间(15.22±4.55 d vs 17.72±5.31 d,P=0.029)、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16.95%vs 35.00%,P=0.043).风险组整体与无风险组整体比较,术前白蛋白显著偏低(36.72±4.02 g/Lvs 39.37±5.31 g/L,P=0.000),预后无明显差异(预后指标P均大于0.05).术后及时合理应用肠内营养能缩短禁饮食时间(3.25±1.32 d vs 3.73±1.54d,P=0.027),减少肠外营养(PN)应用时间(6.35±2.21 dvs 7.13±2.10 d,P=0.007).术后较长时间应用PN对预后无明显影响,但显著增加住院费用(47385.32±8521.63元vs 49235±8374.52元,P=0.049).结论:对手术患者术前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十分必要,对于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合理地应用营养支持能有效地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营养支持对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而进行病变肠管切除手术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130例(82.3%)患者接受术前营养支持,其中行全胃肠外营养60例,完全肠内营养28例,肠内与肠外联合营养支持42例。分析术前营养支持对患者营养指标、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接受术前营养支持的130例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明显改善(均P〈0.05),但体质量指数和血红蛋白变化不明显(均P〉O.05)。与未接受营养支持者相比,术前行营养支持者肠造口率明显降低[31.5%(41/130)比53.6%(15/28),P=O.027]。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13.8%(18/130)比32.1%(9/28),P=O.019],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14.10±7.3)d比(18.8±15.8)d,P=-O.013]。在接受术前营养支持的130例患者中,能耐受或部分耐受肠内营养者,其肠造口率和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20/70)和7.1%(5/70)。术后住院时间为(15.5±9.6)d,明显优于全胃肠外营养者[48.3%(29/60),P=O.020;21.7%(13/60),P=O.017;(21.7±19.0)d,P=O.025]。结论术前营养支持可有效降低放射性肠炎合并梗阻的手术治疗患者的肠造口率和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如果可以耐受,应尽量选择肠内营养进行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5.
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术后营养支持对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646例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215例)和肠内营养组(215例)及对照组(216例),术后营养支持7d,采用等热卡[125.5kJ(30kcal)·kg-1·d-1]和等氮(0.25g·kg-1·d-1);对照组术后常规补液直至恢复正常饮食。观察比较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入选的3组患者资料具有可比性。术后总死亡率为1.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外营养组33.5%(72例),肠内营养组28.4%(61例),对照组44.9%(97例);对照组与肠外营养组比较,P=0.001;与肠内营养组比较,P=0.000。肠内营养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10.2%,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15.3%,P=0.002;而两组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9%vs.23.7%,P=0.06)。住院时间:肠外营养组(11.2±5.0)d,肠内营养组(9.8±3.4)d,对照组(14.5±7.1)d;肠内营养组住院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P=0.002;对照组与肠外营养组比较,P=0.003;与肠内营养组比较,P=0.001。结论术后营养支持可改善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预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能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联合清胰汤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炎性反应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1月,按拟定的纳入和剔出标准对行肝部分切除手术的42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术后连续接受低氮、低热量的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5 d,研究组患者加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清胰汤.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2、7天肝功能、凝血功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及C反应蛋白指标的变化,同时记录患者术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情况、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第2天血清前白蛋白(183.92±32.71)mg/L,白细胞计数(11.05±2.27)×109/L,术后第7天血清白蛋白(37.82±6.05)g/L、C反应蛋白(22.29±15.01)mg/L及天门冬氨酸转氨酶(30.31±11.62)U/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SIRS发生率23.8%和平均住院时间(9.25±2.02 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其他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联合清胰汤能减轻肝癌患者术后炎性反应,促进肠功能恢复和术后康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二级甲等医院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医院内外科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状况,为医院的临床营养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对某二级甲等医院498例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调查,同时测定患者的血白蛋白指标,并记录筛查后1周内或至术前营养支持情况.结果 住院患者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分别为4.8%和30.9%.有营养风险的154例患者中11例(7.1%)进行了营养支持,无营养风险的344例中7例(2.0%)进行营养支持;18例营养支持患者中采用肠外营养17例.结论 二级甲等医院部分患者存在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情况,肠内和肠外营养应用存在不合理性,应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以改善此状况.  相似文献   

8.
探讨术前应用NRS2002行营养风险筛查在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中的作用。2012年1月—2013年10月住院的结直肠癌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筛查组各70例。对照组不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按照既往经验决定是否给予营养支持;筛查组按照NRS2002的方法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根据筛查结果来决定是否进行规范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筛查组患者的并发症(切口感染、术后肺内感染、肠梗阻、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筛查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P=0.015,P=0.003)。结果表明,应用术前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结果来规范是否需要营养支持,可以显著降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及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对我院胃肠外科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前后营养风险筛查,并分析营养风险、营养支持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2月到2011年5月在我院胃肠外科住院的胃肠道肿瘤患者80例,按NRS2002系统评分,并跟踪调查营养应用情况、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存在营养风险和无营养风险患者的营养支持率分别为36.3%和20.0%。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比值为1.4:1。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3%。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的患者的33.7%(P<0.05);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7.31±9.34天,高于无营养风险的23.14±7.50(P<0.05)。结论与无营养风险者相比,有营养风险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加,住院时间延长;临床营养支持尚存不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山东省部分医院普外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和营养支持应用状况。方法采用定点连续抽样方法,对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山东省34家大中型医院普外科5376例住院患者,用改良版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支持应用情况调查。结果共获取4843例(90%)的BMI值,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7.64%和17.64%,营养不良风险患者的支持率为84.0%,非必须的支持率为11.4%。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比率为3.81:1。肠内营养管饲与口服之比为1.61:1,肠外营养全和一和单一输注比例为1.55:1。结论山东省医院普外科营养风险发生率不高,营养支持存在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术后合理的早期营养支持方式。方法前瞻性入组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胃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完全肠外营养组(TPN)、完全肠内营养组(TEN)及部分肠内加肠外营养组(EN加PN),每组40例。比较3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耐受性、术后7d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营养支持过程中,EN加PN组耐受性(97.5%,39/40)明显高于TPN组(82.5%,33/40)和TEN组(80.0%,32/40)(P〈0.05)。术后7d,3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等营养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N加PN组和TEN组CD3、CD4、CD4/CD8等免疫指标明显高于TPN组(均P〈0.05)。EN加PN组和TEN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TPN组[5.13%(2/39)和6.25%(2/32)比12.12%(4/33),P〈0.05],肛门排气时间明显快于TPN组f(49.5±22.1)h和(48.2±17.6)h比(68.2±16.7)h,P〈0.05]。结论老年胃癌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安全可行.EN加PN为最佳的早期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13年4月期间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行根治性手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EN组35例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35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和康复指标。结果术前2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浆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及转铁蛋白(TR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和7d,除白细胞计数为EN组低于PN组外(P〈0.05),ALB、PA及TRF水平均是EN组高于PN组(P〈0.05)。EN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短于或低于PN组(P〈0.05),而2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N是一种安全、有效及经济的营养补给方法,是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早期首选的营养支持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4年1月6年期间收治的82例SAP患者按营养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1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为EN组(即入院第3 d置入空肠营养管);采用肠外营养治疗为PN组;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营养状况的改变以及住院费用,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第3 d和第7 d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以及血TNF-α变化。结果: EN组入院第7 d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血TNF-α下降明显。PN组营养支持时间、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均高于EN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SAP能改善营养、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减轻炎症反应以及降低住院费用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经空肠营养管给予自制膳食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2月至2010年3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0例,其中术中置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组,EN组)28例,未置空肠营养管(肠外营养组,PN组)32例,比较两组的肠功能恢复(排气时间)、营养状况(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前白蛋白)、住院时间、住院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发生率)等方面指标.结果 两组均完成营养支持计划,在住院时间、住院治疗费用、术后营养状况、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留置空肠营养管术后行自制膳食营养支持治疗具有住院时间短、费用低、营养状况改善明显、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梗阻性黄疸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影响。方法6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肠外营养(PN)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接受肠内、肠外营养及普通输液治疗,测定3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3、5、7、9d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仪(TNF-α)含量变化,观察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以及其他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EN组术后第3、5、7、9天的CRP、IL-6、TNF-α血清水平较PN组和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PN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EN组SIRS持续时问(3.26±1.27)d明显短于PN组的(5.314-1.47)d和对照组的(5.69±1.58)d(P〈0.05);EN组MODS发病率为9.52%,明显低于PN组(23.81%)和对照组(27.78%)(P〈0.05);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0%,明显低于PN组(38.1%)和对照组(55.6%)(P〈0.05),而PN组又低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性并发症方面,EN组明显低于PN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地减轻SIRS,降低MODS发病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在晚期胃癌恶性腹水患者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期间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肠外营养组(PN组)和肠外联合肠内营养组(PN+EN组),每组20例,PN组患者行HIPEC同时PN支持,PN+EN 组患者行HIPEC同时PN+EN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免疫学指标的变化、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营养指标和免疫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4、7 d的营养指标与免疫学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部分指标第7天有恢复趋势,PN组与PN+EN组各项营养指标的变化水平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PN+EN治疗后7 d的各项免疫学指标恢复程度均明显优于PN组(均P<0.05);PN+EN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较PN组明显缩短(均P<0.05),治疗相关费用明显低于PN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晚期胃癌患者HIPEC期间应用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促进肠道早日恢复,节约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7.
姚磊  屈兵  周珞华 《腹部外科》2011,24(4):227-229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EN)新方法.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胃手术的206例,按方法不同分为肠外营养(PN)组(90例)和早期肠内营养(EN)组(116例),对比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EN组均按计划完成治疗,PN组除2例因输液疼痛不适不能坚持外均按计划完成治疗.EN组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湖南省三级医院ICU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应用现状,并与2009美国危重病医学会和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制定的“成年危重病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与评估指南推荐方案(以下简称2009年CPG)”相对照,为改善湖南省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现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湖南省内抽取8家三级医院的8个综合lCU参加.用问卷填表收集病例信息.建立数据库。结果:1.参加调查的6个ICU(75%)对EN具体实施有明确的规定:2个ICU(25%)无相关具体流程。2.参加调查的77例ICU患者均存在营养风险并全部实施营养支持治疗,其中应用TEN支持的有42例(55.84%),应用EN联合PN支持的有26例(22.27%).PN支持的有9例(16.88%)。3.早期(入佳ICU48h内)开始TEN36例(46.75%),TPN21例(27.27%).EN联合PN15例(19.48%),早期未接受任何营养支持的5例(6.49%)。应用TEN支持的42例患者入住ICU时平均EN提供能量为目标热卡的51.51%。应用TPN支持的26例患者入住ICU时平均PN提供能量为目标热卡的121.33%。应用TEN支持的42例患者入住ICU时平均EN提供蛋白质为目标蛋白质的35.20%。4.8所医院均对应用EN的患者实施了胃残余量的监测,因为胃残余量被迫中止EN的患者有10例(14.71%).68例应用EN的患者37例(54.41%)将床头抬高30--45度;35例应用PN的患者8例(22.99%)使用谷氨酰胺。结论:我省三级医院ICU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已得到广泛认可和重视。但与2009年CPG仍存在较大的差距:EN存在喂养不足和累积能量摄入的缺乏;PN存在使用指证过松现象。医院应通过具体的实施方案规范临床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肝切除术后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对比分析。方法选取国内外大型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NKI进行文献搜索,筛选关于肝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至2012年11月,按纳入标准,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利用RevMan5.1.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文献筛选,共8个随机对照试验610例(肠内营养310例,肠外营养300例)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切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组与肠外营养(PN)组相比,营养后平均总胆红素(TBIL)(WMD=-4.29mmol/L,95%CI=-5.55~-3.03,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WMD-25.36U/L,95%CI=-42.45—8.27,P=0.004),前白蛋白(WMD=27.56mg/L,95%CI=8.99~46.14,P=0.004),肛门排气时间(WMD=-16.90h,95%CI=-21.49~12.32,P〈0.05),平均营养费用(WMD=-120.68元,95%CI=-136.61~104.7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组不同程度地优于肠外营养组。而在白蛋白水平(ALB)(WMD=2.25g/L,95%CI=-0.55~5.06,P=0.12),感染并发症(OR=O.63,95%CI=0.32~1.26,P=0.19),腹泻(OR=1.59,95%CI=O.91—2.77,P=0.11)等指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腹胀(OR=1.80,95%CI=1.08~3.00,P=0.02),肠内营养组发生率高于肠外营养组。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肝切除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