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又见关于黑热病的报道[1,2],但关于我区的资料不多。自1987年起,我院儿科收治15例维吾尔族黑热病患者。为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水平,及时合理治疗,现将病例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5例维吾尔族黑热病患者均来自农村,其中,喀...  相似文献   

2.
输入黑热病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入黑热病一例报告河南省卫生防疫站郑州450003颜秋叶,尚乐园,李爱民商丘地区卫生防疫站李书贡,赵云祥,许世禄,孙富华1992年发现一例输入黑热病,报告于后。患儿姜X,男,5岁,因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11个月就医。患儿1987年出生在甘肃省文县桥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黑热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误诊原因,以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减少误诊。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经骨穿骨髓化验确诊的27例维吾尔族黑热病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黑热病均为维吾尔族农牧区患者,男性青少年儿童是易感人群,临床特点为脾脏进行性肿大,伴肝大、不规则发热、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易误诊为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伤寒和结核,不能尽早做病原学检查是误诊主要原因。结论掌握黑热病的临床特点,尽早行病原学检查,特别是骨髓涂片检测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巢热病是由媒介昆虫白蛉传播的寄生虫病,陕县曾是河南省黑热病的严重流行区,20世纪初的年发病率在1‰以上,20世纪60年代后未再发现该病,但在其后的监测中有媒介白蛉残存,表明黑热病传播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2003~2004年对陕县白蛉进行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黑热病患者血液及骨髓象异常改变,结合临床特点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对2003年1月~2012年10月收住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的30名黑热病患者血象及骨髓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血细胞减少25例,血小板计数正常3例,白细胞计数正常2例,重度贫血7例,中度贫血18例,轻度贫血5例,骨髓穿刺检出利什曼原虫,确诊黑热病。结论喀什地区是黑热病流行区,基层工作人员了解了血液及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对疑似病例应注意镜下寄生虫的检查,可避免或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汶川县30年黑热病的流行情况、防治工作及成效进行分析总结。方法统计黑热病疫情,确定疫点和疫区范围,开展相应的防治工作。结果1972~1986年这一阶段黑热病为散在发病,防治主要针对疫点灭犬灭蛉,保持了疫情的稳定。1987~1990年发病成倍上升,形成大范围的暴发流行,采取大规模的彻底灭犬和3~5年禁养家犬,有效控制了暴发流行,1997~2002年每年仅发病o~2例。发病率下降了98.33%。结论在犬源性黑热病流行区,病犬是主要的传染源,灭犬是控制黑热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自1958年来,江苏省对黑热病继续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至1985年,全省共发生11例黑热病病人。为全面考核黑热病在江苏省的流行趋势.于1991和1996年两次对原黑热病流行区11个县市区56个村庄近万人进行了黑热病流行病学和免疫学观察。在1991年的调查中:未发现现患病人,未查见中华白蛉,人群LDT阳性率在0~9岁组最低,未有IFAT阳性者。在1996年的调查中:也未发现病人,0~9岁组没有LDT阳性者.未有IFAT阳性者。两次调查结果发现,各个年龄组LDT阳性情况与黑热病基本消灭地区(如山东)一致。可以认为,江苏省目前已无现患黑热病病人,中华白蛉密度极低,人群免疫状况与黑热病基本消灭地区相同。所以.江苏省黑热病防治效果巩固。  相似文献   

8.
以心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黑热病8例临床分析四川省江川县医院(623000)谢孝泉,江霖,白红秀,何莉四川省汶川县卫生局(623000)蒋术侠以心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黑热病临床较少见,且常常误诊,1987~1993年笔者在256例黑热病诊治过程中,遇到8例...  相似文献   

9.
黑热病是杜氏利什曼引起的慢性地方性寄生虫病,甘肃陇南是本病的高发区。近年来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都在收治黑热病,治疗上的不规范,导致黑热病的复发率增高。本科自2006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经葡萄糖酸锑钠治疗1疗程后复发的黑热病患者共1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杜氏利什曼原虫是一种专营寄生生活的单细胞低等真核生物。其生活史包括寄生于媒介昆虫白蛉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期和寄生于脊椎动物单核吞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期。近年来,我国局部地区黑热病患者人数在增加,四川、甘肃、新疆等疫区新发病例由1981~1984年的443例,上升为1985~1988年1069例。且犬的自然感染率(传染率)较前升高7倍(5-26%,1991;36-8%,1997),控制和消灭黑热病的目标正面临严重挑战[1,2]。利什曼原虫的快速鉴定和利什曼病的早期诊断对利什曼病的防治极为重要。以前利什…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生邦 《地方病通报》1996,11(2):114-116
甘肃省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的现状陈生邦(甘肃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兰州市730030)甘肃省的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liesh-maniasis,VL)始见于1919年King的报道[1];1925年,该氏又报道了经临床诊断为VL的病例...  相似文献   

12.
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于内脏利什曼病貌似治愈一段时间后发病。病变表现为低色素或红色的斑疹、丘疹和结节,其中存在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为了探索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案并减少复发,于1986年12月至1987年9月,对53例患者采用长疗程葡萄糖酸锑钠进行治疗。根据患者黑热病史和临床表现而诊断。此次发病距上次黑热病治疗1年之内至6年,其中以2~3年(45%)最多。男性30例,女性23例。0~10岁6例(11%),11~20岁24例(45%),21~30岁12例(23%),31~40岁3例(50%),51~60岁3例。与以往报道,患者中未见年幼者和男女之比为4:1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地震灾害后黑热病流行动态和防治现状,为制定灾后黑热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地震前、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黑热病病历资料和网络直报疫情报告,核实后进行资料处理;了解各受灾黑热病疫区发病和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结果全省黑热病病例地震前的2006、2007年分别发病49和78例;地震灾害的2008年发病56例,发病数较地震前有所减少;2009年发病62例;2010年发病65例,其中疫区居民和非疫区流动人群各发病28、37例,分别比2009年下降13.85%和上升19.36%。2010年汶川县居民发病4例,省内和省外非疫区流动人员在当地感染发病9和3例,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发病出现回升。结论地震灾后疫区当年居民发病人数有所减少,其后2年局部疫区居民和流动人口发病人数增多,存在黑热病局部暴发风险,应加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黑热病已成为新疆南部喀什地区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20世纪70年代中期对喀什地区的黑热病疫区采取了以药物灭蛉结合普查病人和集中治疗患者的大规模综合性防治措施,通过10余年的防治,黑热病发病人数由1975年的124例降低到1988年11例,发病率下降91.1%.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员的增加,黑热病发病人数逐年递增,发病地区由1988年的3县1市,增加到2002年的10个县市, 2002年发病人数为322例.莎车县1996~2002年发现黑热病患者1例,2003年2例.2004年7月~2006年5月又先后出现9例,均为新发病例,9例患者基本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5.
斯锑黑克诊断性治疗小儿黑热病31例临床分析王兴武,张文祥,刘社恩(甘肃省陇南地区人民医院746000)(甘肃省武都县第一人民医院)对于高度疑诊而病原学检查阴性的黑热病患儿,及时地用斯锑黑克进行试验性治疗,是减少误诊,挽救患儿生命的重要措施。1987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新疆喀什市黑热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总结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和防控措施,为喀什市制定黑热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11—2020年喀什市黑热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喀什市报告黑热病病例69例,年均发病率1.26/10万,呈低度流行状态;发病率2011年最高为5.63/10万(22例);病例主要分布在浩罕乡(24例,34.78%)和伯什克然木乡(20例,28.98%),男性(40例)高于女性(29例),男女性别比1.38∶1;发病高峰在0岁~组儿童、占31.88%,10岁以下儿童共报告27例、占39.13%;散居儿童位居首位、占34.79%,其次为农民(30.43%)、学生(14.49%)和家务及待业人员(11.59%)。结论 近十年新疆喀什市黑热病发病总体呈下降态势,应继续实施综合性防控措施,加强重点人群监测,控制黑热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7.
马卫英  陈波 《地方病通报》2005,20(4):131-131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地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脾脏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等症,骨髓涂片可见利杜体,近年黑热病发病例数增多,早期诊断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收集了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自1996~2001年资料记载完整的黑热病30例,总结其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23年5月10日河南省禹州市1例黑热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今后科学防控提供借鉴。方法 以病例为线索,开展个案调查、人群主动筛查、犬只感染筛查、媒介检测和疫点处置。结果 病例无黑热病流行地区旅居史,居住地犬只阳性率高达50.00%,且存在传播媒介中华白蛉,综合判定病例可能为本地感染黑热病病例。结论 黑热病传播风险在当地持续存在,应加强犬只管理、媒介监测控制和健康教育,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热病患者相关临床资料的分析,提高黑热病的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我院2006 ~2010年收治的49例黑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患者均来自疫区,男:女=32∶17,年龄5个月~56岁,中位年龄2岁.常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常见全血细胞减少、球蛋白增高和肝功能异常;黑热病rk39抗体检测阳性率为91.7%;骨髓穿刺涂片利杜小体阳性率为75.0%;44例(89.8%)患者采用葡萄糖酸锑钠治疗后好转,死亡5例(10.2%),主要死于出血等相关并发症.死亡患者ALT和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死亡者.结论 黑热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可造成多系统多脏器损害,容易误诊.对来自疫区的疑诊患者应及时进行特异性血清免疫学及骨髓病原学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1996-2006年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黑热病的流行情况,了解人群感染,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 方法 收集汇总1996-2006年的"黑热病病人报告表",资料采用EPI DATA 2.1b和EPI INFO 2002录入和分析. 结果 1996-2006年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有黑热病患者722例.全乡21个村中17个村有流行,主要集中在其中的2个村,其余呈散发状态,该病在性别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126,P>0.05);0~5岁年龄组和6~10岁年龄组人群的病例数最多,分别占发病人数的30.06%和28.95%,随年龄的增大病例数呈减少趋势;自1996年起患者数呈逐年增多趋势,2002年达到最高峰,其后逐年下降. 结论 喀什市伯什克然木乡仍然是黑热病流行的高发区,需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