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血浆脑利钠肽水平与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发生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在心脏收缩功能正常情况下,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发生与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146例心脏收缩功能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以发生房颤情况分为窦律、阵发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三组,进行血浆BNP水平、左房室大小的横断面调查。结果 三组间年龄、血压水平、心脏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大小等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房颤组的左房内径大于实窦律组(P〈0.05),血浆BNP水平高于窦律组(P〈0.01),而阵发性房颤组血浆BNP虽高于窦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收缩功能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合并永久性房颤后,BN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左房增大有关。BNP水平是否可为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发生进行危险分层,及与房颤的相互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MMP-2)及其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 roteinase 2,TIMP-2)与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功能、左房内径的关系.方法:选择49例持续性(持续时间大于7d)房颤患者和47例窦性心律患者,分为房颤组和窦律组.采用ELISA测定两组血清MMP-2、 TIMP-2水平,并用彩超测量两组患者左房内径的大小.结果:(1)房颤组血清MMP-2水平明显高于窦律组(P<0.05), 且与左房内径大小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345,P<0.05).TIMP-2水平在房颤组与窦律组间无差异(P>0.05).(2)房颤组患者左房内径水平明显高于窦律组(P<0.01).结论:房颤组患者的MMP-2水平较窦律组高,且随心功能恶化而升高,可能是导致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扩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房颤的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两种药物(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房颤的复律和维持窦律的疗效以及长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连续在我院住院的患者按入院先后序列随机分为胺碘酮组(50例)和普罗帕酮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维持治疗1年后,两药物对房颤的复律和维持窦律的疗效及副作用.结果:胺碘酮组观察(13.1±2.67)月,普罗帕酮组观察(13.1±2.58)月,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胺碘酮组转复窦律42例(84.00%),维持窦律36例(72.00%);普罗帕酮组转复窦律34例(70.83%),维持窦律26例(54.17%),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药物对心脏外器官的副作用轻微.普罗帕酮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且可致心功能减退.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都可用来治疗房颤和维持窦律,且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胺碘酮的疗效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风湿心脏病1170例中633例慢性房颤患者与537例窦律患者对比分析。房颤组的临床特征与既往报告相同。房颤组的起病、死亡年龄均迟于窦律组,房颤发生至死亡病程平均4.9年。本文用Odds ratio(ω)法分析影响住院死亡的相对危险因素,据结果将相对危险性大的因素依次排列为:充血性心衰、心脏显著增大、风湿性心脏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洋地黄中毒性心律失常及非细菌性动脉栓塞。非细菌性动脉栓塞则是慢性房颤的主要死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黎红  龙健猷  贾旭荣  韦诚  徐宗荣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8):1057-1058,1062
目的:探讨缬沙坦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房颤的疗效。方法:将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房颤的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7例,两组均给予基础降压及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在基础降压治疗加用缬沙坦、阿托伐他汀。随访2年,观察两组维持窦性心律、左心房内径、左心室重构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减少房颤复发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治疗组15.4%,对照组46.5%;治疗组左心房内径明显缩小及左心室重构明显优于对照组,hs-CRP下降的水平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治疗组在胺碘酮复律后有利于窦律的维持,降低心房颤动复发率,与左心肌重构及抗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血浆脑钠肽变化水平对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90例,患者入院后进行实验室检查,根据并发症的不同分为房颤组和窦律组,每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浆脑钠肽、内皮素水平以超声心动图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在不同心功能分级情况下房颤组高于窦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皮素水平房颤组也显著高于窦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比较,房颤组患者各参数与窦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血浆脑钠肽显著升高、内皮素显著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有所升高,且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线性相关,可通过检测血浆脑钠肽的水平,了解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心肌细胞Iks通道β亚单位基因Mink-S38G多态性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共130例,其中房颤67例,窦律63例.对入选患者进行静脉采血,记录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房颤组和窦律组的Mink-S38G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采用SPSS13软件进行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Mink-S38G多态性的基因型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Mink-S38G等位基因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研究样本为遗传平衡群体;房颤组与窦律组之间Mink-S38G的三种基因型频率为AA(9.52% vs 23.44%),AG(41.27% vs 50.00%),GG(49.21% vs 26.56%),在房颤组中GG基因型的频率明显高于窦律组,二组间基因型存在明显差异,P=0.0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Mink-S38G多态性与房颤的发生有明显相关(OR=0.481,95%,CI 0.276~0.838,P=0.010).结论 Mink-S38G多态性与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房颤发生有关,具有GG基因型的患者其房颤发生的风险较高,揭示了房颤发生机制中的可能的基因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来我院住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132例的临床资料,均为2011年9月至2015年1月的病例,观察的结局事件是术后房颤事件,分为房颤组39例和窦律组93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EuroScore、NYHA分级、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口服药物(β受体拮抗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重症监护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等,记录心脏彩超(LAD、LVESD、IVST、LVEDD、LVEF)和生化检查(NT-proBNP、hs-CRP、ALT、AST、Cr、RDW、RBC),以术后房颤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差异的指标为自变量,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术后房颤发生率为29.55%(39/132),CCABG组房颤发生率(46.94%)高于OPCAB组(1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和窦律组在平均年龄、EuroScore、NYHA分级、重症监护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β受体拮抗剂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和窦律组在术后24h LAD、术后24h LVEF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和窦律组在NT-proBNP、术后24h hs-CRP、术后24h RDW上,有差异(P<0.05);年龄、术后24h LAD、NT-proBNP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年龄、术后24h LAD、NT-proBNP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射频消融手术对于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及复发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北京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收住持续性房颤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60例,根据术后3个月以上随访结果分为房颤复发组(复发组,19例)和窦律维持组(窦律组,41例)。分别比较2组射频消融手术前后的左心功能指标改变,以及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患者较窦律组患者房颤持续时间明显延长,肺静脉隔离(CPVI)+其他消融比例高于窦律组(t=11.257,χ^(2)=2.121,P<0.01);消融后,窦律组血浆NT-proBNP下降高于复发组(t/P=2.988/0.004);和复发组相比,窦律组左心房内径缩小,左心室内径减小,LVEF增加,6 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加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43,9.214,8.652,65.325,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房颤持续时间(OR=1.23,95%CI 1.056~1.558,P=0.012)和术前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内径大小(OR=2.01,95%CI 0.928~4.347,P=0.023)是消融术后房颤是否复发的预测因素。结论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后能够减少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内径,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6 min步行试验距离,改善左心功能。术前左心房内径大、房颤持续时间长是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以下简称风心二狭)患者体内P选择素(以下简称PS)变化及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干预作用.方法:入选风心二狭患者共37例,其中房颤组16例,窦律组21例,均于PBMV术中抽取其左房、右房及股静脉血,术后24 h抽取其肘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S值.选取阵发性室上速(PSVT)患者共14例作为对照组,于射频消融术(RFCA)中抽取其左房、右房及股静脉血,同样方法测定PS值.对PS值进行3组间对比,3个部位间对比及手术前后对比并分析房颤组和窦律组病人左房PS和二尖瓣口面积的相关性.结果:①风心二狭患者在窦律和房颤两种状态下左房、右房和股静脉血PS均比对照组高(P<0.01 ),窦律组和房颤组左房和股静脉血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右房PS比窦律组高(P<0.01);②对照组左房、右房和股静脉血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窦律组左、右房PS无明显差异,但均比股静脉高,房颤组左房、股静脉PS无差异,但均比右房低(P<0.01);③窦律组左房PS和二尖瓣口面积呈负相关,与左房内径、二尖瓣跨瓣压差、压差半降时间、肺动脉压等无关,而房颤组左房PS与上述各指标均无关:④窦律和房颤组外周血PS于PBMV术后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风心二狭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但其左房血小板活化程度并没有局部增高;风心二狭窦律患者左房PS和二尖瓣口面积呈负相关,房颤患者无显著相关性; PBMV能显著减轻其体内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复律效果,并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与房颤复律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在2003年8月至2008年7月间来我科复律的116例房颤患者,入院后首先应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进行复律,口服胺碘酮3周左右仍未转复者,行直流电复律.分析舒张末期左房内径大小(LAD)、病程长短、病因、性别、年龄5个因素与患者复律所用时间及复律后维持窦律时间的关系.结果:左房大小、病程长短、病因及患者年龄均与房颤复律所需时间及复律后维持窦律的时间有关,其中以左房内径的影响最大,病程、并发病及年龄的影响次之,男女性别间无明显差别.结论:左房越大、病程越长、年龄越大及合并其他疾病者,房颤复律越难,且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时间越短,性别对此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观察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接诊的70例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心功能状况及房颤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厄贝沙坦组和氨氯地平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患者的左心功能状况均出现明显改善(P<0.01),厄贝沙坦组患者的左房舒张末期前后径(LADd)、左室重量指数(LVMI)值明显低于氨氯地平组患者(P<0.01),厄贝沙坦组患者的房颤持续时间明显短于氨氯地平组(P<0.05),房颤发作频率及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氨氯地平组(P<0.05),房颤第一次发作间隙明显长于氨氯地平组(P<0.05).结论 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压,改善患者的房颤发生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心锚重复蛋白(CARP)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房颤动(AF)之间的关系.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78例,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心电图将患者分为窦律组(86例)及房颤组(92 例),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CARP和hs-CRP水平.探讨高血压患者的CARP和hs-CRP水平与AF之间的关系.结果 房颤组患者血清CARP、hs-CRP水平显著高于窦律组(P<0.05).房颤组内,不同类型房颤分组下的血清CA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窦律组(P<0.05),永久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均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永久房颤组与持续性房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相关分析表明:高血压AF患者CARP水平与患者LA、IVSD、hs-CRP、AF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患者血清CARP水平升高,AF发生的可能性增大.结论 高血压患者AF发生与CARP、hs-CRP之间关系密切,提示CARP与炎症反应在高血压AF的发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慢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伴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和伴窦性心律患者之间血尿酸( SUA)的关系,并评价AF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80例CHF病人,其中82人为AF组、198人为窦律组;样本入选后,详细记录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测定其临床生化指标,经心脏超声测定其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并对两组样本基本资料和所测临床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AF组与窦律组相比,AF组年龄、SUA、hs-CRP和LVEF明显高于窦律组( P<0.05)。结论 AF的发生与SUA水平升高有关,可能是高尿酸血症介导了炎症的激活和氧化应激。我们的研究证明AF患者SUA和hs-CRP是明显升高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复律治疗前后NT-Pro BNP水平变化与房颤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房颤患者50例,入院后复律前、后均检测NT-Pro BNP,比较复律成功组和复律不成功组治疗前后的NT-Pro BNP水平,以及随访期窦律维持组和房颤复发组NT-Pro BNP水平。结果:复律未成功组复律前、后NT-Pro BNP均明显高于转复成功组复律前、后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房颤复发组复律治疗后NT-Pro BNP水平高于窦律维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律前NT-Pro BNP水平异常增高者及复律后仍高于正常者复律成功的可能较小,控制心室率即可;复律后NT-Pro BNP水平迅速恢复正常者更容易维持窦律。房颤患者复律后的NT-Pro BNP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房颤是否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病持续性房颤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高血压病持续性房颤疗效同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将胺碘酮后复律成功的高血压病持续性房颤患者68例,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胺碘酮维持窦律,B组在胺碘酮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随访1年,并观察心房有效不应期、左室重构和左房内径的变化。结果:厄贝沙坦组在减少房颤复发方面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组,高血压合并房颤与单纯高血压相比,其AERP显著缩短(P<0.05),厄贝沙坦治疗后,其AERP明显延长(P<0.05),而单用胺碘酮治疗AERP改变不明显。结论:厄贝沙坦有利于胺碘酮复律后的维持,可能与AERP延长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甲状腺激素对收缩功能下降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房颤发生率的影响及相关的机制。方法入选181例收缩功能下降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后24 h内记录患者病史,测定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并行十二导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是否并发房颤分为房颤组和窦律组,分析影响心衰患者发生房颤的相关因素。结果 181例心衰患者中并发房颤102例(56.35%),房颤组与窦律组的FT4水(15.04±3.26)pmol/L比(13.27±2.61)pmol/L,P〈0.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FT3水平差异(4.02±0.61)pmol/L比(4.26±1.14)pmol/L,P=0.078无统计学意义;FT4水平与左心房内径无明显相关性(r=0.105,P=0.160),FT3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r=-0.286,P〈0.001);FT4水平、左心房内径、年龄、心衰持续时间与心衰患者房颤发生率相关。结论高FT4水平可能增加了收缩功能下降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房颤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b水平变化及其与左房内径的相关性,探讨房颤的炎症机制。【方法】收集房颤组与窦律组临床资料,采血检测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水平,同时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结果】纳入房颤组85例,年龄37~82岁,男性35例,女性50例,包括阵发性房颤36例,持续性房颤26例,永久性房颤23例;窦律组57例,年龄35~78岁,男性21例,女性36例。房颤组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高于窦律组(P<0.01);左房内径大于窦律组(P<0.01);心脏瓣膜病、中性粒细胞CD11b及左房内径是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阵发性房颤发作时及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患者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上调,提示炎症与房颤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CD11b水平与左房内径相关,炎症可能参与了房颤的心房结构重构;房颤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上调,炎症水平可能对房颤血栓栓塞危险分层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6):549-552
目的:研究术前食管癌病人的心电指标P波指数及其他诱发房颤的高危因素,探讨P波指数在术后并发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44例食管癌术后并发房颤患者的术前心电指标及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79例手术后未发生房颤病人,比较心电图P波指数及临床相关资料,从而筛选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房颤组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高血压患病率以及其P波指数中Ⅰ导联P波电压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波电压(OR=7.908,95%CI:2.889~21.648)和高龄(OR=1.102,95%CI:1.039~1.169)是食管癌术后并发房颤的危险因素。其预测灵敏度为61.4%,特异度为82.3%,准确率为74.8%。结论:高龄及Ⅰ导联P波低电压的患者食管癌术后较易并发房颤,指标具有很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心房颤动患者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患者的心脏超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自动恢复窦性心律的可能因素.方法:选择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515例,术前心电图检查均示有房颤,按照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分为非自动恢复窦律对照组及自动恢复窦律组(组Ⅰ:术后3 d复发房颤组;组Ⅱ:术后7 d复发房颤组;组Ⅲ:术后2周复发房颤组;组Ⅳ:术后2周仍保持窦性心律组),对左房内径(LAD)、右房内径(RAD)、右房容积(RAV)、左房容积(LAV)、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等超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组Ⅲ、组Ⅳ的 LAD、LAV明显低于非自动复律组(P<0.01),而EF、FS则明显高于非自动复律组(P<0.01).结论:从心脏超声指标分析,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房颤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与左房大小及心功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