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纤维肌电图(SFEMG)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中的应用。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36例,采用VikingIV肌电图仪,测定指总伸肌的颤抖和纤维密度(FD),同时进行常规神经传导检测(NCS)并测量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颤抖和FD具有相关性,且均与HbA1c呈正相关。18例NCS异常者,颤抖值均超出正常范围(11例伴阻滞),14例FD增加;18例NCS正常者,7例颤抖值增大(3例伴阻滞),5例FD增加。结论颤抖和FD所反映的失神经-神经再支配与代谢状况相关联;SFEMG是DPN早期诊断的敏感手段,可发现亚临床神经病。  相似文献   

2.
胡蓓蕾  邹明  王小同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10):1124-1125
目的:研究单纤维肌电图(SFEMG)在糖尿病多发周围神经病(DPN)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检测34例DPN患者和12例健康对照者指总伸肌的颤抖(Jitter)、纤维密度(FD)、神经传导速度(NCV)、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结果:DPN患者指总伸肌的颤抖和纤维密度增大,分别与HbAlc、病程呈正相关。Jitter异常率73.53%,FD异常率61.76%,NCV异常率58.82%。结论:SFEMG有助于提高DPN的早期诊断,是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敏感的电生理检测手段,Jitter所反映的神经-肌肉接头异常和FD所反映的失神经-神经再生与代谢状况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单纤维肌电图(SFEMG)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中的应用。方法 Ⅱ型糖尿病患36例,采用VikingⅣ肌电图仪,测定指总伸肌的颤抖和纤维密度 (FD),同时进行常规神经传导检测(NCS)并测定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0。结果 颤抖和FD具有相关性,且均与HbA1c呈正相关,18例NCS异常,库抖值均超出正常范围(11例伴阻滞),14例FD增加;18例NCS正常,7例颤抖值增大(3例伴阻滞),5例FD增加。结论 颤抖和FD所反映的失神经-神经再支配与代谢状况相关联;SFENG是DPN早期诊断的敏感手段。可发现亚临床神经病。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单纤维肌电图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神经功能及神经再生病理生理变化,1997/1999选择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确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32例,进行了优势侧胫前肌单纤肌电图(SFEMG)研究,其结果显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病程越长,临床症状越重,肌无力明显。其电生理改变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退行性轴索退行性变的生理病理过程。提示SFEMG具有评价周围神经病的糖尿病患的异常范围,确定糖尿病控制程度,以及病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皮肤交感反应(SSR)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其中有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组(有症状组)100例、无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组(无症状组)100例,正常对照组60例,均进行四肢感觉、运动神经传导检测(NCS)和SSR检测。结果糖尿病患者感觉神经异常比例高于运动神经,下肢神经损害的程度重于上肢(均P0.05);四肢NCS正常的52例糖尿病患者中SSR异常率达67.3%(35/52)。无症状组与有症状组SSR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患者单独应用SSR检测的总异常率为81.5%,应用NCS检测的总异常率为74.0%,两种检测技术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SSR联合NCS检测的总异常率高达90.0%,有症状组、无症状组联合检测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NCS检测的异常率(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在无症状早期即存在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均可受累,且以小纤维神经受累为主,随症状出现周围神经损害进一步加重。NCS是诊断DPN的基本检查,将其与SSR联合进行检测,能明显提高亚临床型DPN的早期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自主收缩单纤维肌电图(SFEMG)和重复电刺激(RNS)检测结果敏感性不同的可能原因。方法选择67例MG患者,每例患者均在同一天的同一时段依次进行有侧伸指总肌的低频RNS和自主收缩SFEMG检查。结果67例MG患者SFEMG的异常率(92.5%)明显高于RNS的异常率(50.7%)(P〈0.01)。RNS波幅递减值与SFEMG中的平均颤抖(Jitter)值、异常电位对和阻滞电位对百分比均呈显著的正相关。RNS检测示波幅明显递减的34例患者中,有2例在SFEMG中未发现阻滞电位,这2例患者的波幅递减值最高达62%;而RNS检测示无波幅递减的33例患者中,传导阻滞电位对百分比最高达58%。结论在诊断MG时,同一肌肉的SFEMG检查较RNS的诊断敏感性高。RNS检测中波幅递减幅度与SFEMG中的阻滞电位对百分比并非完全对应。SFEMG检查较RNS敏感性高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RNS检测记录的是肌肉表面肌纤维运动单位电位幅度的总和,而SFEMG记录的是肌纤维单个运动终板传递时间的延长或阻滞;(2)RNS和自主收缩SFEMG所检测的可能是不同类型的运动终板。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神经功能及神经再生病理生理变化,1997/1999选择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确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32例,进行了优势侧胫前肌单纤肌电图(SFEMG)研究,其结果显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病程越长,临床症状越重,肌无力明显。其电生理改变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退行性轴索退行性变的生理病理过程。提示SFEMG具有评价周围神经病的糖尿病患者的异常范围,确定糖尿病控制程度,以及病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神经传导和F波的变化以及单纤维肌电图(SFEMG)的异常,探讨定量肌电图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MUP)多项参数对ALS患者的评估价值。方法: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LS患者60例和体检的健康者55例(对照组),对两组对象进行定量肌电图检查和常规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测定。结果:MUP参数对ALS诊断以面积、时限、大小指数最敏感;多相波敏感性较差;自发电位敏感性小于MUP参数。ALS运动末端潜伏期(DML)延长和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下降,F波出现率下降与肌萎缩有明显关系,ALS在SFEMG表现为颤抖增宽和出现阻滞,纤维密度明显增高。结论:肌电图、单纤维肌电图、神经传导、F波检查可在无明显临床症状时即发现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对ALS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神经传导和F波的变化以及单纤维肌电图(SFEMG)的异常,探讨定量肌电图运动单位电位(motorunitpotential,MUP)多项参数对ALS患者的评估价值。方法: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LS患者60例和体检的健康者55例对照组,对两组对象进行定量肌电图检查和常规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测定。结果:MUP参数对ALS诊断以面积、时限、大小指数最敏感;多相波敏感性较差;自发电位敏感性小于MUP参数。ALS运动末端潜伏期(DML)延长和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下降,F波出现率下降与肌萎(缩有明显关系,ALS在SFEMG表现为颤抖增宽和出现阻滞,纤维密度明显增高。结论:肌电图、单纤维肌电图、神经传导、F波检查可在无明显临床症状时即发现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对ALS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病情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检测(NCS)、F波、体感诱发电位(SEP)及皮肤交感反应(SSR)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共选取110例糖尿病患者纳入糖尿病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50例纳入正常对照组。分别对上述对象进行正中神经、尺神经、胫后神经、腓总神经感觉及运动NCS检查、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F波检查、上下肢SEP、SSR检查。 结果糖尿病组NCS检查总异常率为74.5%,感觉神经异常比例高于运动神经(均P<0.01)。糖尿病组F波总异常率为57.3%,远端运动神经传导正常者的F波异常率为50.7%。糖尿病组SEP近端周围神经电位总异常率为70.0%,上肢正中神经感觉传导正常者锁骨上电位无明显异常,下肢胫后神经感觉传导正常者臀点电位异常率为62.5%。糖尿病组SSR总异常率为80.0%,四肢NCS正常者中SSR异常率达72%。糖尿病组联合应用NCS、F波、SEP及SSR检查的总异常率高达90.9%,高于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项检查时的异常率(均P<0.05)。 结论NCS检查是诊断DPN患者的基本手段,将其与SSR、SEP及F波联用,能明显提高亚临床型DPN患者的早期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伴胸腺增生和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电生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宁  谢炳均  安中平 《临床荟萃》2010,25(2):115-118
目的 研究伴有胸腺异常增生或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MG)与胸腺正常MG患者的电生理指标.方法 对61例MG患者进行低频重复电刺激(RNS)、单纤维肌电图(SFEMG)和胸部CT扫描,对比胸腺增生、胸腺瘤和胸腺正常组的伸指总肌(EDC)和眼轮匝肌(OO)的颤抖值.结果 影像学发现14例胸腺异常,病理证实胸腺瘤7例.眼轮匝肌的MCD值、>55 μs电位对百分比、阻滞电位对百分比3项指标在胸腺正常组和异常组之间分别为(68.23±21.56)μs vs(94.25±224.92)μs,(58.89±27.30)%vs(86.51±214.66)%,(32.08±25.11)%vs(52.24±29.93)%(均P<0.01).结论 RNS阳性率在胸腺正常和异常组之间是相近的,OO的SFEMG检查是较敏感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及健康人F波,探讨其对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意义。方法:检测68例糖尿病患者和41例健康人上肢正中神经和下肢胫神经F波,检测参数包括F波最短潜伏期(Flmi),潜伏期离散度(Fchd)、F波传导速度(Fwcv)、F比值(Fratio)。结果:病例组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3例,其Flmi、Fchd、Fwcv及Fratio与健康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F波各参数异常率普遍较高(32.1%~66.0%),总阳性率为79.2%;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15例,其中Fchd增加4例、Flmi延长2例、FWCV减慢2例。结论:F波是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敏感指标,并可发现亚临床病变,多个参数相结合有助于提高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神经降压素(NT)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测定34例糖尿病非周围神经病变组(非DPN组)、37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和30例健康体健者(对照组)血浆NT、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采用肌电图测定胫神经传导速度(NCV).结果:(1)非DPN组与DPN组血浆N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DPN组较非DPN组也降低(P<0.01).(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浆NT与NCV、HbAlc、病程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89,r=-0.829,r=-0.825,P<0.001).(3)回归分析显示NCV、HbA1c、病程进入回归方程.结论:血浆NT水平的降低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糖尿病各种代谢因素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关系。方法:将18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的结果分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大纤维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组(66例)和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大纤维病变组(116例)。分别记录2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测量体质量、身高、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血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结果:糖尿病患者年龄越大(P=0.014),病程越长(P=0.000),合并高血压(P=0.003)和体质量指数(BMI)异常(P=0.033),餐后2h血糖(P=0.046)以及糖化血红蛋白(P=0.008)控制不佳,容易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大纤维病变,其中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血糖化血红蛋白均和下肢腓肠神经感觉波幅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高血压情况以及餐后2h血糖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大纤维病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糖尿病发病年龄、病程以及血压、BMI和血糖控制水平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大纤维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2006年8月~2007年1月,我院采用外周神经减压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28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8例,女20例,55~76岁,平均64.1岁。均经四肢血管彩超和四肢肌电图确诊为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所有患者  相似文献   

16.
F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背景:F波最短潜伏期和传导速度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病变的检测。然而,F波的其他参数的意义和诊断评估价值较少见报道,其对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评估敏感性如何?目的:探讨F波各参数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评估意义设计:以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的病例-对照研究。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和内分泌科病房和门诊。对象:糖尿病组为1999-01/2000-12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和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男64例,女42例,平均(55&;#177;13)岁;糖尿病平均病程(10.2&;#177;4.8)年。正常对照组为75例健康志愿者,男45例,女30例,平均年龄(54&;#177;12)岁。两组间年龄、腿长匹配(P&;gt;0.05)。干预:以Nicolet-viking Ⅳ肌电图仪,对糖尿病组和对照组胫神经进行F波测定;同时记录M波。主要观察指标:①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F波最短潜伏期(Fmin)、时限(Fdur)、波幅(Famp)和面积(Farea);M波负峰波幅(Manrp)和面积(Marea)的差异。②有无神经病变及不同病变程度2型糖尿病患者异常胫神经F波分布情况。结果:①对照组Fmin上限(Y)与腿长(X)的函数关系为Y=12.3+48.8X^2。②无神经病变患者组(n=30)Fthur,增宽8例(异常率27%)、Fmin延长4例(13%)、F/Marea增大2例。③与对照组比较,有神经病变患者组(n=76)Fmin延长,F/Manip及F/Marea增大(P均&;lt;0.01)。④轻型DPN亚组与重型比较,Fdur异常率显著高(96%和21%,P&;lt;0.01);Fniin异常率低(51%和76%,P&;lt;0.05);其余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gt;0.05)。结论:①F波(尤其是Fdur)可作为早期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敏感指标,并可发现亚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近、远端神经均可受累.近端损害可早于远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5月间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8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8例)。实验组分别用灯盏花素注射液75 mg/d和甲钴胺注射液1.0 mg/d静脉滴注,对照组单用甲钴胺注射液1.0 mg/d静脉滴注,疗程皆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及神经反射,肌电图检查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肌电图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均明显改善,其中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与甲钴胺注射液联用可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高DPN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脑糖尿病治疗仪和脉络宁注射液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糖尿病治疗仪和脉络宁注射液DPN30例,同时与弥可保治疗的30例作对照,观察糖尿病治疗仪和脉络宁注射液对DPN患者的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及肌电图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40.00%;治疗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在治疗前、治疗后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电脑糖尿病治疗仪和脉络宁联合治疗DPN有较好的疗效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脑糖尿病治疗仪和脉络宁注射液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糖尿病治疗仪和脉络宁注射液DPN30例,同时与弥可保治疗的30例作对照,观察糖尿病治疗仪和脉络字注射液对DPN患者的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及肌电图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40.00%;治疗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在治疗前、治疗后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电脑糖尿病治疗仪和脉络宁联合治疗DPN有较好的疗效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形态计量的方法明确不同程度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病变的病理学特点,并分析其神经损伤程度与临床情况的相关性。方法 1收集14例DPN患者及5例与糖尿病无关的尸检病例,进行腓肠神经活检;2光镜、电镜观察和判断神经病变;3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二步法检测NF、MBP、PMP22和S-100蛋白的表达情况,进一步观察神经病变情况,特别是Schwann细胞的功能状态;4从轴索、髓鞘、Schwann细胞、血管、神经束膜5个方面,应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DPN病变特点:1有髓纤维密度显著降低,而小直径纤维数量增加并对应较大的g-ratio值(尤其是轻度病变)时,说明髓鞘脱失与再生并存;2轴索病变显著,髓鞘改变较轻,提示轴索变性可能是造成有髓纤维减少的主要原因;3Schwann细胞数目显著增加(P<0.05),但并不形成新的髓鞘,且MBP和PMP22表达下调,提示新生Schwann细胞功能异常;4微血管病变主要为管壁基底膜样物质沉积,管壁结构不清,管腔狭窄;5神经束膜增厚是DPN特征性病变,主要是束膜细胞外基质增加所致。结论本实验显示,DPN的病理特点为有髓纤维数目明显减少,轴索变性,脱髓鞘,Schwann细胞增生,血管壁基底膜样物质沉积,神经束膜增厚。DPN病变程度常与临床表现不一致,因此腓肠神经活检对诊断和研究DPN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