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掌跖脓疱病(PPP)是一种掌跖部位的慢性复发性脓疱性疾病,极少数患者伴有灶性骨损 害,表现为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CRMO)和胸肋锁骨骨肥厚(SCCH)。这两种与PPP相关的骨病究竟属独立疾病还是仅表示其病情严重,目前尚不清楚。为研究PPP是否存在着弥漫性骨改变,作者对PPP患者的骨转换生物化学指标和骨密度(BMD)进行了测定。 方法:PPP女性患者18例和年龄匹配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昆仙胶囊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掌跖脓疱病(PPP)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索其治疗PPP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取60例PPP患者,随机分成3组:联合治疗组(A组,20例)予口服昆仙胶囊联合NB-UVB照射;NB-UVB组(B组,20例)予NB-UVB照射;昆仙胶囊组(C组,20例)予昆仙胶囊口服。治疗疗程12周,观察治疗疗效。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检测PPP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7A(IL-17A)、IL-22及干扰素-γ(IFN-γ)表达水平。结果 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90%)高于B组(40%)、C组(60%),PPP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评分显著低于B组、C组(P<0.05),疗效显著优于B组、C组(P<0.05)。PP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IL-17A、IL-22及IFN-γ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1);3组PPP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较治疗前下降显著(P<0.05),且A组较B组、C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昆仙胶囊联合NB-UVB治疗PPP较单一疗法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IL...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cute generalized exanthematous pustulosis,AGEP)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β、IL-4、IL-10、IL-17a水平变化,以便更好地认识AGEP的外周血免疫学病理变化,为AGEP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采用ELISA法对观察组(37例AGEP患者)、对照1组(40例发疹型药疹)和对照2组(40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血清进行IL-1β、IL-4、IL-10、IL-17a的测定,对比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1组相比,外周血血清IL-4水平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外周血血清IL-17a水平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观察组与对照2组相比,外周血血清IL-1β、IL-4、IL-10、IL-17a水平均有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 AGEP的外周血免疫学病理变化与发疹型药疹明显不同,以IL-17a升高为主,治疗方案建议尽早使用对Th17细胞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掌跖脓疱病患者血清瘦素高水平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掌跖脓疱病的血清瘦素水平,探讨掌跖脓疱病与血清瘦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21例掌跖脓疱病患者与正常对照28例,采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其血清瘦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掌跖脓疱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9.56±5.30)ng/mL较正常对照(5.62±2.93)ng/mL显著增高(P=0.002);(2)血清瘦素水平可见显著的性别差异(P=0.001),与女性正常对照(6.60±2.69)ng/mL比较,女性掌跖脓疱病血清瘦素水平(9.85±5.25)ng/mL显著增高(P=0.017);(3)血清瘦素水平与掌跖脓疱病的发病年龄、病程无相关性。结论:掌跖脓疱病与血清瘦素水平相关,瘦素可能在掌跖脓疱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掌跖脓疱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7、IL-22和IL-17F表达水平,探讨它们和疾病活动的相关性。 方法 掌跖脓疱病患者30例和健康人对照20例。采取掌跖脓疱病患者活动期、静止期及对照组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TNF-α、IL-17、IL-22及IL-17F含量。患者组活动期与静止期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采用配对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 结果 掌跖脓疱病患者活动期外周血TNF-α、IL-17、IL-22表达水平[中位数(范围)为186.35(113.48 - 412.69) ng/L、420.45(278.55 - 748.73) ng/L、106.48(69.13 - 251.86) ng/L)]分别高于静止期[42.52(18.83 - 95.37) ng/L、48.11(36.43 - 80.04) ng/L、20.32(10.55 - 48.75) ng/L),T值分别为1.5、2.0、3.0,均P 〈 0.05]和对照组[24.30(12.09 - 61.56) ng/L、10.49(6.24 - 24.44) ng/L、2.58(1.41 - 5.78) ng/L,u值分别为4.17、3.84、4.69,均P 〈 0.05];静止期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2.71、3.53、2.18,均P 〈 0.05)。但各组间IL-17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掌跖脓疱病患者外周血TNF-α、IL-17、IL-22表达水平与疾病活动相关,提示TNF-α、IL-17和IL-22可能参与掌跖脓疱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四环素治疗掌跖脓疱病2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掌跖脓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治疗困难,我们用四环素治疗22例,效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 22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8例,女14例,年龄26~54岁。22例患者皮损部位均在手掌、足跖,其它部位未见感染病灶及银屑病皮损,局部脓疱和鳞屑痂皮分别做细菌培养和真菌镜检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治疗方法:口服四环素0.5g,3次/d,用药4~6周后,根据病情逐渐减为0.25g/d,维持治疗1~2个月。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为脓疱完全消退,结痂、脱落。有效为大部分脓疱消退、结痂。无效为病情无变化,不断出新脓疱。一般用药第3~4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长波紫外线(UV)A1治疗掌跖脓疱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估UVA1治疗对掌跖脓疱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UVA1治疗58例掌跖脓疱病患者,每周治疗3次,共30次,治疗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治疗前后用中文版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评估UVA1治疗对掌跖脓疱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经UVA1治疗,患者掌跖脓疱型银屑病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PPAS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有效率89.66%,主要不良反应为灼热感、瘙痒和色素沉着。治疗结束后,患者DLQI评分显著降低(P0.05),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UVA1治疗掌跖脓疱病安全有效,改善皮损的同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掌跖脓疱样梅毒疹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58岁。因双侧掌跖出现脓疱半年于2002年6月就诊于我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掌跖部出现红斑,无痛痒,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出现粟粒大的脓疱,并不断增多,在当地医院多次就诊均诊断为掌跖脓疱病。经用糖皮质激素、维A酸、雷公藤等治疗,皮损略有好转。既往有非婚性生活史,双侧腹股沟有肿块,2个月前阴茎曾出现无痛性溃疡,未引起注意。体格检查:一  相似文献   

9.
1 病例 患者,男,30岁,2个月前夫妻双方发生争执时右手掌大鱼际处被咬破,在本地诊所经清创包扎、抗感染治疗后伤口愈合,不久发现原伤口部及周围出现多个深在性小水疱伴瘙痒、胀痛,范围逐渐扩大,继而对侧手掌也开始出现,迅即部分水疱变成脓疱,10余天后,脓疱逐渐干燥、结痂,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2岁。6年前因外伤而致右手掌部出现花生米大片状红斑、丘疹,渐面积扩大至整个掌面,并出现脓疱,不久右手掌部、双足掌部也出现类似皮疹,自觉轻度痒感。皮疹反复发作,新出现之皮损一般7~10天可吸收变干燥、脱屑。二月后背部、胸、大腿部出现片状红斑、风团,时起时消,瘙痒显著。自觉红斑、风团随掌跖部脓疱的出现而加重,脓疱消退,荨麻疹也很快消退。无发热、畏寒,无关节疼痛史,无腹痛、胸闷史。入院查:掌跖部散在红斑、丘疹、脓疱、疱壁紧张,躯干、四肢散在片状淡红色红斑、风团,皮肤划痕症(+)。掌部皮损病…  相似文献   

11.
掌跖脓疱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女性,以掌跖部出现对称性、无菌性脓疱为主要特征。这些病变通常会令患者感到痛苦,并显著降低生活质量,但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除传统外用药物、物理疗法及系统药物外,最近还出现了一些诸如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等新的治疗方法。本文检索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治疗掌跖脓疱病的文献,总结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同时介绍了新的治疗方法,以期为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掌跖脓疱病(PPP)的病因及分类尚有争论,有人认为本病为一种与银屑病有关的疾病。由于银屑病的发病机理中有免疫因素参与,特别在伴有骨关节炎的患者中,免疫学介导的发病机理在发病学上可能起重要的作用。PPP 患者也常可伴发骨关节炎。因此,对 PPP 进行免疫学的研究,可能有助于对本病病因的了解。本文报告对19例 PPP 患者外周血淋巴白细胞中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聚合酶链-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对14例掌跖脓疱病、9例疱疹样脓疱病患者进行HLA-DQB1*0201、0603基因检测.结果发现HLA-DQB1*0201的频率在掌跖脓疱病中显著升高;HLA-DQB*0603的频率在疱疹样脓疱病中显著升高.本研究支持掌跖脓疱病、疱疹样脓疱病,均属于脓疱型银屑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掌跖脓疱汤治疗掌跖脓疱病(PPP)的疗效和安全性,探索其对PPP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7和白细胞介素(IL)-22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掌跖脓疱汤治疗PPP作用机制。方法符合PPP热毒证患者30例和健康对照者20例,采用改良的PASI积分方法(PPPSAI)对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评分,比较治疗前后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中TNF-α、IL-17和IL-22的含量,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掌跖脓疱汤治疗4周的总有效率为70%,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和体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14,P0.05);不良反应轻微。PP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NF-α、IL-17和IL-22表达水平分别为(256.30±521.40),(903.01±889.50)和(123.04±181.31)pg/m L,显著高于治疗后(91.38±53.17),(146.29.11±87.18)和(57.59±35.37)pg/m L;也显著高于对照组(26.30±30.33),(12.14±15.25)和(3.13±2.43)pg/m L,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PP患者外周血TNF-α,IL-17和IL-22表达水平可能与本病有关,可能参与掌跖脓疱病的发病过程。掌跖脓疱汤治疗本病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轻微,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IL-17和IL-2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16.
患者,男,32岁,前胸壁疼痛6y月,双手足发疹4y月。查体见双手足红斑和小脓疱,伴前胸壁肿胀压痛及腰骶部压痛。高频超声及CT示第1胸肋关节炎和骶髂关节炎。诊断为掌跖脓疱病伴胸肋关节炎。  相似文献   

17.
报告掌跖部脓疱性二期梅毒疹1例。患者男,40岁。双手及掌跖部脓疱1月,肛周皮肤溃烂2周。皮肤科情况:双掌跖部可见散在分布绿豆至黄豆大小脓疱、溃疡或褐色痂皮,阴囊及肛周可见数个0.5~1.0cm大小糜烂面,有淡黄色渗液。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可见大量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学试验(+)。诊断:二期梅毒。予苄星青霉素治疗后好转。现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18.
掌跖脓疱病伴前胸壁综合征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胸壁综合征是一组少见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肋-锁-胸关节的非特异性炎症和骨关节肥厚,称其为“胸-肋-锁骨肥厚或前胸壁综合征。  相似文献   

19.
掌跖脓疱病(PPP)以周期性发生于掌跖部的无菌性脓疱为特征,其发病机理仍不明。该病是否是独立于银屑病的疾病尚有争议。HLA-A,B,C 和 DR 抗原与银屑病的关系已被广泛研究。最近还研究了位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类区 C4和备解素因子B(BF)异型。作者对调查的49例非亲缘关系的日本掌跖脓疱病患者(男21,女28,年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