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6,(5):1029-1031
目的:研究芍药甘草汤中5个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酸)在不同极性部位中的分布和含量变化情况。方法:采用Dikma Technologies-C_(18)色谱柱(200 mm×4.6 mm,5μm),流动相是乙腈(A)-0.1%磷酸水(B),梯度洗脱:0~20 min,14%A~20%A;20~30 min,20%A~25%A;30~50 min,25%A~40%A;50~70 min,40%A~55%A,检测波长:0~20 min,波长为230 nm;20~30 min,波长为276 nm;30~50 min,波长为360 nm;50~70min,波长为248 nm,流速为1.0 m L·min-1,柱温为30℃。结果: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甘草苷、异甘草苷和甘草酸在乙酸乙酯部位中含量依次为:8.718 mg·g~(-1),24.35 mg·g~(-1),29.49 mg·g~(-1),18.59 mg·g~(-1),12.40 mg·g~(-1);在乙醇部位中含量依次为:95.84 mg·g~(-1),161.8 mg·g~(-1),28.89 mg·g~(-1),8.991 mg·g~(-1),29.37 mg·g~(-1);在水部位中含量依次为:14.25 mg·g~(-1),22.50 mg·g~(-1),48.44 mg·g~(-1),0.7242 mg·g~(-1),19.30 mg·g~(-1)。结论:通过含量测定的结果显示,指标性成分在乙醇部位中含量最多,优选出乙醇部位为最佳极性部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疆阿拉尔骏枣叶、灰枣叶、酸枣叶中芦丁、柚皮苷、野黄芩苷、橙皮苷、槲皮素、山柰酚含量在一个生长周期内的动态变化,确定适宜的采摘时期,为综合开发利用枣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种枣叶中6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及动态变化,采用cosmo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A)-0.2%甲酸水(B)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 L·min~(-1),检测波长280 nm,柱温25℃。结果:6种黄酮类化合物均得到良好分离,线性关系良好(r≥0.999);所检测的6个黄酮苷类成分中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芦丁1.33~11.59 mg·g~(-1),柚皮苷0.35~3.51 mg·g~(-1),野黄芩苷0.61~1.74 mg·g~(-1),橙皮苷0.11~2.81 mg·g~(-1),槲皮素0.008~0.37 mg·g~(-1),山柰酚0.01~0.03 mg·g~(-1);不同品种枣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成分含量不一样,发育阶段显著影响着枣叶片的黄酮类成分质量分数,在发芽期和花期比较高,果实成熟期降到最低。结论:建立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如果以利用枣叶黄酮类化合物为目的,可以在4月初采集枣叶芽,有望获得较高的得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蒙药材叉分蓼中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萹蓄苷、槲皮素、杨梅素、山柰酚等7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Waters~(TM) UPLC BEH C_(18)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以0.1‰甲酸溶液(A)-甲醇(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30℃;流速:0.3 mL/min。结果:所测定的7种黄酮类成分在相应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2.62%~100.58%。不同批次叉分蓼之间总黄酮含量差异较大,最低为432.53μg/g,最高为787.53μg/g;同一批次中不同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也比较大,黄酮苷类化合物占总黄酮的比例较大,其中萹蓄苷的含量最高,杨梅素的含量最低。结论:该操作方法简便,专属性强,可用于蒙药材叉分蓼及其相关产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UPLC-TQ-MS考察不同树龄银杏叶双黄酮含量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同时测定银杏叶中5个双黄酮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UPLC BEH C_(18)色谱柱(2. 1 mm×100 mm,1. 7μm),流动相0. 10%甲酸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3 min,60%A; 3~4 min,60%~50%A; 4~6 min,50%A; 6~8 min,50%~0A),流速0. 3 m L·min~(-1),柱温35℃,进样量1μL。结果:穗花杉双黄酮、白果黄素、银杏素、异银杏素、金松双黄酮分别在0. 02~13. 20 mg·L~(-1)(r=0. 996 3),0. 05~23. 60 mg·L~(-1)(r=0. 995 5),0. 09~18. 60 mg·L~(-1)(r=0. 992 7),0. 10~21. 00 mg·L~(-1)(r=0. 998 8)和0. 06~16. 00 mg·L~(-1)(r=0. 996 7)线性关系良好。5个双黄酮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 50%,98. 78%,97. 59%,97. 24%,101. 09%,RSD分别为2. 7%,2. 7%,3. 1%,2. 8%,1. 3%。银杏叶中双黄酮含量差异性较大,穗花杉双黄酮、白果黄素、银杏素、异银杏素、金松双黄酮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1. 30~434. 74,268. 39~847. 14,251. 80~1 297. 10,195. 87~691. 10,477. 48~3 003. 90μg·g~(-1),总双黄酮质量分数1 474. 45~5 635. 40μg·g~(-1),但显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低树龄银杏叶含总双黄酮较高,随着树龄的增长,总双黄酮含量逐渐降低。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为银杏叶双黄酮类化合物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多穗柯提取物中根皮苷、3-羟基根皮苷、槲皮苷、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Dikma PLATISIL TM-C18色谱柱(250×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A)-0.2%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0 min,35%A→40%A;10~40 min,40%A→80%A),流速:0.8 mL.min-1;柱温:室温25℃;检测波长:260 nm。结果根皮苷、3-羟基根皮苷、槲皮苷、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4~2.91μg(r=0.9998),0.82~16.48μg(r=0.9994),0.06~1.22μg(r=0.9999),0.05~0.98μg(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4%,99.5%,98.2%,97.3%(n=6)。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适合于多穗柯提取物中4种黄酮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6.
为开发利用西红花去柱头花部,采用色谱及质谱技术对其黄酮类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西红花去柱头花部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推测了50个黄酮醇类化合物和5个花色苷类化合物;采用UPLC技术建立了西红花去柱头花部的指纹图谱及其主要黄酮类成分山柰酚-3-O-槐糖苷、飞燕草素-3,5-二-O-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10批不同产地样品进行了测定分析,10批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9以上,山柰酚-3-O-槐糖苷质量分数为44.21~58.73 mg·g~(-1),飞燕草素-3,5-二-O-葡萄糖苷质量分数为2.11~6.37 mg·g~(-1);采用电子眼技术将样品的颜色数字化,发现样品颜色与飞燕草素-3,5-二-O-葡萄糖苷的含量显著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富含黄酮类成分,有开发利用的潜力;不同产地样品中花色苷类成分含量的差异较大,应注意样品前处理及贮藏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二至丸中5种特征性成分特女贞苷、红景天苷、酪醇、木犀草素、蟛蜞菊内酯同时检测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据此评价所收集的11批二至丸样品的质量。方法:采用Phenomenex Gemini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A)-0.2%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5 min,10%~30%A;15~25 min,30%~33%A;25~30 min,33%A)。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25 nm和349 nm,柱温30℃。结果:5个成分的分离度良好,红景天苷、酪醇、特女贞苷、木犀草素和蟛蜞菊内酯的线性范围依次为202.55~12 153,84.55~5 073,244.30~14 657.72,2.56~153.72,2.32~139.2 ng。加样回收率平均值处于95.61%~103.47%,RSD均2.0%。结论: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市售二至丸样品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11批样品中5个特征性成分含量差异较大,特女贞苷含量差异60倍,最低值0.15 mg·g~(-1),最高值10.22 mg·g~(-1),其原因可能与原料质量和执行标准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三叶青中绿原酸、芦丁、虎杖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紫云英苷、白藜芦醇、槲皮素和山柰酚含量的方法,研究不同月份三叶青中8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Zorbax SB C18色谱柱(4. 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A)-0. 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30 min,10%~30%A; 30~40 min,30%~95%A; 40~45 min,95%A; 45~60 min,95%~10%A);流速0. 8 m L·min-1;检测波长320 nm;柱温25℃。结果:绿原酸、芦丁、虎杖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紫云英苷、白藜芦醇、槲皮素和山柰酚在13. 7~549 mg·L~(-1)(r=0. 999 0),12. 6~253 mg·L~(-1)(r=0. 999 1),15. 8~316 mg·L~(-1)(r=0. 999 0),14. 7~147 mg·L~(-1)(r=0. 999 2),8. 8~88 mg·L~(-1)(r=0. 999 1),7. 9~79 mg·L~(-1)(r=0. 999 5),8. 6~172 mg·L~(-1)(r=0. 999 1),8. 9~89 mg·L~(-1)(r=0. 999 4)与峰面积线性关系好,有良好的准确度、精密度和重复性。7,8月份绿原酸、芦丁、山柰酚-3-O-芸香糖苷和虎杖苷的相对含量最高; 6月份槲皮素的相对含量最高; 4,5月份白藜芦醇和山柰酚的相对含量高; 11月份紫云英苷的相对含量最高。结论:通过对不同月份三叶青块根中8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动态变化监测,可为三叶青生产和药材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重庆云阳江口镇、奉节兴隆镇、巫溪巫龙乡、巫山庙宇镇以及湖北利川市几个主产川党参地区的川党参中总皂苷、炔苷、总多糖、重金属、水溶物以及醇溶物的含量差异,并将结果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方法:用比色法对总皂苷以及总多糖进行测定;用RP-HPLC法对川党参中炔苷进行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川党参中Cu、As、Cd、Pb、Hg五种重金属的含量;川党参中的水溶物以及醇溶物的测定方法均参造《中国药典》收录的方法测定。结果:重庆云阳江口镇、奉节、巫山、巫溪以及湖北利川产地川党参的总皂苷含量范围及均值依次为9.340~13.375mg·g~(-1)、11.040mg·g~(-1),37.640~39.260mg·g~(-1)、38.60mg·g~(-1),19.970~20.850mg·g~(-1)、20.280mg·g~(-1),26.070~48.380mg·g~(-1)、34.950mg·g~(-1),34.510~36.020mg·g~(-1)、35.300mg·g~(-1);总多糖含量范围及均值依次为20.241~21.94%、21.093%,19.42~20.768%、占21.34%,21.027~21.644%、21.336%,19.537~23.118%、21.328%,17.308~18.765%、18.36%,炔苷含量范围及均值依次为8.750~9.571mg·g~(-1)、9.160mg·g~(-1),0.361~0.378mg·g~(-1)、0.369mg·g~(-1),0.508~0.518mg·g~(-1)、0.513mg·g~(-1),3.043~3.086mg·g~(-1)、3.065mg·g~(-1),0.525~0.556mg·g~(-1)、0.540mg·g~(-1)。结论:五个主要产地川党参的总皂苷含量均不低于7.3mg·g~(-1),总多糖含量都高于14.7%,其中奉节、巫山、巫溪三个产地川党参炔苷含量低于0.53mg·g~(-1),云阳江口镇及巫溪川党参醇溶物低于55%,重金属含量部分不超过WM/T2-2004中的范围(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猴耳环药材中杨梅苷(1)、5,3’,4’,5’-四羟基黄烷-7-没食子酸酯(2)、槲皮苷(3)含量的方法,并对不同批次猴耳环药材中3种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采用Hypersil BDS C18色谱柱(150 mm×4.0 mm,5μm);流动相:0.2%磷酸-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20 nm。结果 3种黄酮分离度良好;各成分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在测定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4);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9.91%~100.98%之间,RSD为0.36%~1.20%(n=6);所测11批猴耳环药材中3种黄酮(1~3)含量分别在0.36~2.23 mg·g-1(1),6.46~22.41 mg·g-1(2),1.06~4.59 mg·g-1(3)之间。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作为猴耳环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
“调腹通络”技术是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基于临床五迟、五软病康复实践的总结,分为“调腹”与“通络”两部分。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经典整理、溯本求源,从发育迟缓病症、痿软无力病症等,以及对冲脉理论、神阙理论、从阴引阳及从阳引阴理论、解结理论的整理,深入认识五迟、五软与肾、肝、脾的关系,进一步优化“调腹通络”思路与技术的奠定基础,进而科学、合理的指导临床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2.
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上较长时期一直简称为"秦"。陕西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秦皮、秦艽、"十大秦药"[子州黄芪、宝鸡柴胡、洋县元胡、商洛丹参、汉中附子、略阳杜仲、宁陕天麻、宁陕猪苓、澄城黄芩、佛坪山茱萸和略阳黄精(并列第10名)]及"太白七药"等大宗品种和特色草药均是"秦药"的代表性品种。"秦药"为陕西及其周边地区所产的道地药材,是陕西具有潜在发展价值与优势的产业之一,也是支撑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秦药"的种质资源、人工栽培、基地建设、品种选育、化学成分、质量控制等研究进展进行整理与论述,并对"秦药"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陈黎明  陈洁  张晓丹 《中草药》2023,54(8):2596-2606
目的 建立运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法快速筛查460份中药材及其中药饮片(43份)中常用的50种农药残留。方法 通过对比《中国药典》2020版中药中农药残留的前处理方法,优选中药中50种农药残留的适配性前处理方法。中药样品经乙腈溶剂提取,以Qu ECh ERS法处理,采用GC-MS/MS测定,内标法定量。结果 在460份检测样品中共检出农药残留66份,总检出率为14.3%,检出禁用农药6份,检出率为1.3%,43份中药饮片中农药残留检出率为11.6%,未检出禁用农药。农残的检出是季节性分布集中出现在第3、4季度,农贸市场和种植地的农残检出率明显高于医院和药店,并且存在农残超标情况。中药中根类和叶类受污染最重,中药材全草类中农药残留最多,检出率为20.4%,其次为叶类18.3%和根茎类16.3%,中药饮片中农残最高为叶类,检出率为15.4%,全草类检出率为11.1%、根茎类检出率为6.2%,全草类、根茎类和叶类存在样品中检出多种农药残留的现象。结论 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准确度高,可快速筛查中药中农药残留,为保障中药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雯  贡磊  周玲玲  单进军  陈乐天  许惠琴  狄留庆 《中草药》2014,45(10):1418-1426
目的 观察不同比例甘草配伍祖师麻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的治疗作用,筛选两者配伍比例,探讨其配伍意义。方法 采用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制备AA模型,将14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成14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片组,祖师麻低、中、高剂量组,甘草低、中、高剂量组,祖师麻-甘草(3:1)低、中、高剂量组,祖师麻-甘草(3:2)低、中、高剂量组,另取1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给药组大鼠造模前2 d开始ig给药,连续给药31 d,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计算足肿胀度、关节炎指数(AI),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观察大鼠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祖师麻组、祖师麻甘草配伍组能够明显抑制AA大鼠体质量减轻的趋势,对抗AA大鼠足肿胀度及AI的增加,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清TNF-α、IL-1β水平,改善关节病理组织变化,减少滑膜组织VEGF、MIF的表达,其中以祖师麻-甘草(3:2)配伍组效果最优。结论 祖师麻甘草配伍后,对AA大鼠各项指标改善作用显著,作用优于单用祖师麻,其最佳配伍比例为祖师麻-甘草(3:2)。调节血清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滑膜组织VEGF、MIF的表达,可能是祖师麻甘草配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千金子制霜减毒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大鼠ig高、中、低剂量的千金子生品和霜品提取物,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考察千金子制霜前后大鼠粪便中4类代表性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变化。结果平板菌落计数实验结果表明,ig千金子生品与霜品提取物后大鼠出现菌群失调现象,且千金子霜品较生品引起的菌群紊乱程度低,在低剂量给药时可使条件致病菌肠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减少。结论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均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肠道菌群平衡,且千金子制霜后对4类肠道菌群的作用减弱,引起肠道菌群紊乱程度减小,这与千金子霜品泻下作用缓和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考察千金子制霜前后对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可揭示制霜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半夏曲中4种优势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炮制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各样本的黄色素含量,为揭示半夏曲炮制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半夏曲中筛选出的4株优势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丝衣霉菌Byssochlamys spectabili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它们的最适宜生长温度、pH值,利用糖类的产酸能力以及产淀粉酶、蛋白酶、黄色素的能力,同时测定半夏曲炮制过程中5个不同时间点样本的黄色素含量。结果枯草芽孢杆菌、宛氏拟青霉、丝衣霉菌、黑曲霉生长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5℃、29℃、29~31℃、39℃,最适pH值分别为7.0、7.0、7.5、7.0。4种菌均具有产淀粉酶和蛋白酶的能力,宛氏拟青霉、丝衣霉菌具有产黄色素能力。5个不同时间点样品的黄色素质量分数分别为69.875、69.875、71.750、119.500、137.875μg/g。结论 4种优势微生物在半夏曲炮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谢臻  周媛  陈勇  李怡萱  麦蓝尹  钟明玉 《中草药》2013,44(24):3476-3481
目的 研究配伍药物与pH值环境对大黄药对中蒽醌类成分溶出变化的影响规律。方法 首先检测与大黄配伍的药物(醋甘遂、牡丹皮、黄芩、黄连、附子、枳实、厚朴)单煎液的pH值,然后在相同pH值的水溶液中加入大黄进行煎煮,采用UV-Vis法和HPLC法测定此pH值的水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与大黄药对共煎液中蒽醌类成分的量进行比较。结果 UV-Vis法检测结果显示,大黄与黄连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低,而大黄与黄芩配伍时总蒽醌的溶出量最高。用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总蒽醌的溶出量随pH值升高而增加;HPLC法测定结果显示,在测定的7个药对中,黄连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溶出量最低,而附子与大黄配伍时,蒽醌类成分的溶出量最高。使用不同pH值的盐酸水溶液提取大黄时,蒽醌类成分的量在pH值为5.6时最高。结论 大黄在煎煮过程中,与其配伍的药物和pH值环境均会引起蒽醌类成分溶出量的变化,但是不同药物配伍后形成的pH值环境与用盐酸调整的pH值环境对蒽醌类成分产生的影响存在不一致性,pH值环境对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制备并优化芷芎散鼻用温敏凝胶的处方,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机制和鼻黏膜渗透特性。方法 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泊洛沙姆温敏凝胶基质处方,然后经Franz扩散池法考察欧前胡素、阿魏酸的体外释放机制及其离体家兔鼻黏膜渗透特性。结果 最优处方为泊洛沙姆407(P407)20%、泊洛沙姆188(P188)6.5%,欧前胡素接近零级释放模型,阿魏酸接近Higuchi模型,处方对欧前胡素和阿魏酸的透过鼻黏膜均具有促进作用。结论 优化所得的处方为芷芎散新给药途径制剂的开发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曹馨慈  徐金娣  孔铭  周桂荣  何毅  毛茜  李松林 《中草药》2020,51(7):1909-1913
目的建立蝉蜕Cicadae Periostracum中乙酰多巴胺二聚体A和B的定量分析方法,并用于蝉蜕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建立HPLC-UV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同时对4个基原40批市售药材的2种乙酰多巴胺二聚体进行含量测定,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优化的Alltima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乙腈-水流动相,2种成分能与其他色谱峰分开,并达到基线分离,在测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7.53%~102.75%,方法精密度和重复性的RSD均小于5%,样品在24 h内稳定;依据2种乙酰多巴胺二聚体含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简便,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能作为蝉蜕药材常规定量评价方法;40批蝉蜕药材可聚为3类,但2种乙酰多巴胺二聚体的含量没有基原特征性。黑蚱蝉基原的蝉蜕商品中乙酰多巴胺二聚体的含量差异较大,可能与不同来源的商品污染泥沙的量不同有关。结论山蝉、华南蚱蝉和蟪蛄基原的蝉蜕含有较高的乙酰多巴胺二聚体,且整体色谱特征与黑蚱蝉基原蝉蜕相似,是蝉蜕药材的潜在资源,严控泥沙应该是保证蝉蜕药材质量稳定一致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华山参(漏斗泡囊草Physochlaina infundibularis干燥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HPLC等色谱手段,对华山参药材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从华山参正丁醇部位初步分离得到3个酰胺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甲酰基-N-阿魏酰基-1,4-丁二胺(1)、N-乙酰基-N-顺式阿魏酰基-1,4-丁二胺(2)、N-乙酰基-N-阿魏酰基-1,4-丁二胺(3)。结论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华山参丁二胺A、华山参丁二胺B;化合物3为首次从泡囊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