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项下生姜的质量标准控制指标对煨姜与生姜做对比分析。对煨姜与生姜做薄层鉴别;总灰分的测定;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测定挥发油化学成分;基于一测多评法利用HPLC测定6-姜辣素、8-姜酚、10-姜酚的含量。结果显示:煨姜与生姜的总灰分与挥发油测定结果有差异。挥发油经GC-MS分析,生姜挥发油分离出81个色谱峰,鉴别出42种成分;煨姜挥发油分离出61个色谱峰,鉴别出35种成分。其中共有成分33种。HPLC检测出生姜6-姜辣素含量为9.86mg/g,8-姜酚含量为2.11mg/g,10-姜酚含量为4.27mg/g;煨姜6-姜辣素含量为6.59mg/g,8-姜酚含量为1.97mg/g,10-姜酚含量为1.77mg/g。生姜与煨姜的质量控制指标在定性、定量方面均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不同干燥工艺对生姜中5种姜辣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不同干燥工艺对生姜中姜酮、6-姜酚、8-姜酚、6-姜烯酚和10-姜酚5种姜辣素含量的影响。选用Grace smart RP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B)-0.1%醋酸水溶液(A),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结果显示:不同干燥工艺得到的生姜粉中姜酮、6-姜酚、8-姜酚、6-姜烯酚和10-姜酚5种姜辣素的总含量以冷冻干燥最高,干燥需要48 h,能耗大;60℃红外干燥次之,干燥只需1.5 h,效率高。不同的干燥工艺对生姜中5种姜辣素的总含量有明显影响;生姜的干燥以60℃红外干燥为宜。  相似文献   

3.
以6-姜酚肟为内标测定生姜及其制品中6-姜酚的含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立了一种以6-姜酚肟代替6-姜酚为标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精确测定生姜及其制品中6-姜酚的方法。采用的色谱柱为Diamonsil C_(18)柱,流动相为乙腈-水系统梯度洗脱,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80nm。结果表明:6-姜酚在10.55~2700βg/mL、6-姜酚肟在10.43~2670μg/mL时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3和0.9998。6-姜酚的检测限为2.12μg/mL,6-姜酚肟的检测限为2.09μg/mL。6-姜酚对6-姜酚肟的相对校正因子为1.285,相对保留时间为1.728。6-姜酚肟的加标回收率为96.3%~102.2%,相对标准偏差<2.4%。用内标法和外标法测得的结果无显著差异,测得鲜姜、干姜和姜酒中6-姜酚含量分别为1.86、3.04、0.115 mg/g。用6-姜酚肟做内标测定6-姜酚的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生姜及其制品中6-姜酚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姜,辛辣芳香,能去腥除膻,拌馅、炖肉、烧鱼都离不了,它是烹饪必备的调料。在我国传统医学上,姜是一味散寒发表的重要药物,因炮制方法不同,又分为生姜、干姜、姜皮、姜汁、炮姜与煨姜。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东坡杂记》中记载:“钱塘净慈寺和尚,年八十余,颜如童子,自言服姜四十年,故不老。”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对姜的评价是:“可蔬、可和、可果、可药。”这是对姜的最好的评价。 据检测,姜中含有姜辣素、姜油酮、姜酚、姜醇、抗坏血酸、胡  相似文献   

5.
姜,辛辣芳香,能去腥除膻,拌馅、炒菜、炖肉、烧鱼都离不了姜,它是烹饪必备的调料。在我国传统医学上,姜是一味散寒发表的重要药物,因炮制方法不同、又分为生姜、干姜、姜皮、姜汁、炮姜与煨姜。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东坡杂记》中记载:“钱塘净慈寺和尚,年八十余,颜如童子,自言服姜四十年,故不老。”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对姜的评价是:“可蔬、可和、可果、可药。”这是对姜的最好的评价。 据检测,姜中含有姜辣素、姜油酮、姜酚、姜醇、抗坏血酸、胡罗  相似文献   

6.
试验采用RP-HPLC法比较不同干燥工艺对姜酒中姜酮、6-姜酚、8-姜酚、6-姜烯酚和10-姜酚五种姜辣素含量的影响。试验采用Agilent Grace Smart RP-C_(18)色谱柱(125 mm×4.6 mm×5μm),流动相A相为0.1%醋酸水溶液,流动相B相为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DAD检测波长为280 nm,柱温为40℃。检测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得到的姜酒中姜酮、6-姜酚、8-姜酚、6-姜烯酚和10-姜酚五种姜酒辣素的总含量以江西产姜酒(20%vol)最高。  相似文献   

7.
阎凤超  彭宁  王敏  黄雪松 《食品科学》2009,30(20):227-230
为从生姜中提取高纯度的6-姜酚,用姜酮代替6-姜酚作为模拟模板,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MAA),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睛(AIBN)为引发剂,乙醚为致孔剂,用单甘酯作为乳化剂,在含水乳状液状态下,合成球形的姜酮-分子印迹聚合物。将脱除模板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装柱,然后上新鲜姜汁,吸附达到平衡后,用清水洗脱除去杂质,再分别用体积分数10%、15%、20%、25%、30%、35%、40%、95%食用酒精依次洗脱被吸附的姜酚。收集的洗脱液分别经真空浓缩,萃取后得到的残留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其6-姜酚含量。结果显示20%、25%的洗脱液中6-姜酚含量最高,两者共占所获6-姜酚总量的79.07%,其中MIPs对6-姜酚的吸附能力为63.35mg/g,远远大于空白印记聚合物(NIPs)对6-姜酚的吸附能力11.26mg/g,因此合成的MIPs对6-姜酚具有高度的特定选择性,可以用于工业化生产制备6-姜酚。  相似文献   

8.
代毓敏  温馨  郭梦迪  梁哲  倪元颖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23):207-212,220
为研究文冬姜的营养价值,本文采用国标方法测定文冬姜中的基本营养成分。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提取文冬姜和罗平小黄姜的姜油树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挥发性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姜酚类物质含量。结果表明,与中国食物成分表中罗平小黄姜的营养成分相比,文冬姜中含有较高的脂肪、膳食纤维和铁、锌、硒等微量元素。文冬姜姜油树脂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α-姜烯(17.47%)、β-柏木萜烯(9.68%)和α-法呢烯(7.49%),6-姜酚、8-姜酚和10-姜酚的含量分别为338.08、57.07和84.87 mg/g。文冬姜和罗平小黄姜姜油树脂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均为萜烯类化合物,但文冬姜中6-姜酚、8-姜酚和10-姜酚的含量分别为罗平小黄姜的2.8、1.8、1.0倍。  相似文献   

9.
6-姜酚对幽门螺杆菌的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生姜中姜辣素的主要成分6-姜酚体外抗HP(Helicobacter pylori,HP)的作用。分别采用95%乙醇和自来水提取生姜中抗HP的成分,以阿莫西林为阳性对照,以溶剂50%PEG400和无菌水为空白对照,体外法测定生姜提取物和标准品6-姜酚对HP的抑菌作用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生姜醇提物对HP的MIC为1.00 mg/mL,6-姜酚的MIC为0.02 mg/mL,生姜水提物对HP在体外无抑菌作用。6-姜酚是生姜对HP的抑菌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以生姜作为发酵原料,通过加入酵母菌、副干酪乳酸菌、醋酸杆菌(沪酿1.01)进行复合菌发酵制得生姜酵素,定期取样以测定生姜发酵过程中6-姜酚、姜辣素含量的变化,以表征生姜发酵过程生物活性的变化,测定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活性物质总酚及黄酮的含量,通过测定DPPH自由基清除率,来表征生姜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生姜酵素发酵的15 d过程中,发酵的pH在不断下降,最终降至3.51;6-姜酚含量在第2 d达到最高,为130.02 μg/mL;姜辣素总含量在第4 d达到最高(2.46%),整体从最初含量2.24%小幅度上升至2.40%,表明生姜发酵后生物活性成分含量保持较好;抗氧化性指标黄酮的含量在第2 d最高,以芦丁当量计为0.131 mg/g,之后含量稍有降低;DPPH自由基清除率在发酵前6 d内处于上升趋势,第6 d达到最高94.33%;总酚含量的变化趋势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基本相同,发酵终期其含量以没食子酸当量计,较初期升高了0.02 mg GAE/g,两者的测定数据说明,生姜酵素在发酵过程中的抗氧化性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不同干燥方法对云南罗平小黄姜干燥后品质的影响,以云南罗平小黄姜为原料、以6-姜酚含量为实验指标(采用HPLC测定姜中6-姜酚的含量),研究了红外干燥和热风干燥两种干燥方法对姜中6-姜酚含量的影响,同时与市售干姜药材(干姜片、炮姜及高良姜)的6-姜酚含量作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的干燥方法对云南罗平小黄姜中6-姜酚的含量的影响不同,在干燥温度均为90℃的条件下,干燥至姜片水分含量为6%~8%时停止干燥,经红外干燥所得姜片的6-姜酚含量是4.69mg·g-1(干基含量),经热风干燥所得姜片的6-姜酚含量是3.77mg·g-1(干基含量),显然红外干燥对云南罗平小黄姜中的6-姜酚损失较小;与市售干姜药材相比,云南罗平小黄姜经红外干燥后,其6-姜酚含量较高,这表明生姜的产地、加工方法等对6-姜酚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干姜片     
一、生姜 生姜原产于东南亚。在我国,绝大部分的省都栽培生姜,其中以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四川、河南等地的产量为多。 姜按颜色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红爪姜和黄爪姜两种。 生姜内含有挥发油、姜辣素、树脂、淀粉、纤维素等。挥发油中含姜油酮、姜醇、姜酚、按叶油精、茴香萜、枸橼醛等由于它所含的这些成分,不仅可调味,还可用作医药和提取香精的原料。生姜及其汁,皮以及加工后的煨姜和姜炭都是常用的药材。作为药用的姜有干姜、白姜、川姜、炮姜等。在应用时,一般将生姜进行加工,炮制成“炮姜”、“煨姜”  相似文献   

13.
姜汁苹果汁混合饮料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姜含有姜辣素等物质.对人体有行气、开窍、杀菌、消炎、通血、驱毒、抗氧化的功效.实验研究了姜汁饮料的配方与生产工艺流程,采用正交实验得出姜汁苹果汁混合饮料中最佳的姜汁含量为10%、苹果汁含量为30%,糖含量为10%.  相似文献   

14.
采用提取精油后的生姜副产物蒸馏液为原料,对比分析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La)发酵生姜蒸馏液过程中发酵特性(pH、总酸)、总酚、总黄酮、姜辣素类化合物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种乳杆菌在生姜蒸馏液中均表现出良好的生长状况,且Lp的发酵性能更佳,发酵24 h总酸含量达到2.89 g/kg。Lp和La发酵液中总酚、总黄酮、6-姜酚含量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发酵结束时含量均显著低于初始含量,姜酮含量无显著性变化。发酵过程中,除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降低外,Lp、La发酵液的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亚硝基清除率、还原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均呈现上升的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抗氧化活性与6-姜酚、8-姜酚、6-姜烯酚、总酚、总黄酮含量的变化显著相关(P<0.05)。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乳杆菌发酵可以有效利用生姜蒸馏液中的营养物质并显著提高其抗氧化活性,其中植物乳杆菌发酵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油脂氧化是山茶油变质和品质降低的主要原因。姜辣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提取的关键在于破坏生姜细胞结构。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酶用量、酶解温度、酶解pH和酶解时间对姜辣素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了姜辣素提取物对山茶油的抗氧化作用。结果显示,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复合酶处理对姜辣素提取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最佳配比为3:2;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后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15 mg/g干姜粉,酶解温度55 ℃,酶解pH为5.5,酶解时间1.25 h。在此条件下,姜辣素提取率为4.75±0.07%。姜辣素提取物对山茶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其效果随提取物姜辣素浓度提高而增强,但与BHT仍有一定差距;8-姜酚、10-姜酚和6-姜烯酚与姜辣素提取物复配,均对山茶油抗氧化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其抗氧化效果接近BHT。研究结果对姜辣素的提取和山茶油抗氧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食品中的丙烯酰胺主要是由天冬酰胺和α-羟基羰基化合物(如葡萄糖等)在高温条件(120℃)下发生的美拉德反应产生的。研究发现,加热温度、加热时间、葡萄糖/天冬酰胺比例和水分含量对丙烯酰胺的形成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试验范围内丙烯酰胺含量都有一个最大值。在研究姜粉、姜辣素和6-姜酚对高温低湿条件下葡萄糖/天冬酰胺模型中丙烯酰胺形成的影响时,发现3种物质可以有效地减少模型中丙烯酰胺的形成。并且,姜粉、姜辣素和6-姜酚的浓度变化和丙烯酰胺抑制率趋势均呈非线性变化,当三者的添加量水平分别为200、0.2、0.02 mg/g时,抑制率达到最大值依次为53.2%、62.8%和23.5%。最后,通过使用丙烯酰胺动力学模型确定了姜粉、姜辣素和6-姜酚对丙烯酰胺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而对丙烯酰胺的消除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西林火姜干姜片为原料,通过索氏提取分别制备石油醚姜油树脂(ginger oleoresin extracted by petroleum ether,PEGO)和无水乙醇姜油树脂(ginger oleoresin extracted by absolute ethanol,AEGO)并研究其成分组成。结果显示:PEGO和AEGO经GC-MS分别鉴定出46、3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姜烯、β-倍半水芹烯,α-法呢烯、β-红没药烯、α-姜黄烯、α-柠檬醛、β-柠檬醛、β-水芹烯、桉叶油醇、2-茨醇等萜烯类化合物和6-姜酚、6-姜烯酚、8-姜烯酚等难挥发性姜辣素化合物。另外,还检测出丰富的脂肪酸、总酚、黄酮和甾醇等非挥发性成分,脂肪酸均主要为棕榈酸、亚油酸、羊脂酸、月桂酸、硬脂酸、低羊脂酸、豆蔻酸、反油酸、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和油酸为主,其中亚油酸含量均高达20%以上;PEGO和AEGO总酚含量分别为118.61±1.55、105.36±1.09 mg GAE/g;黄酮含量分别为15.72±0.51、13.36±0.03 mg RE/g;总甾醇含量分别为4.86±0.02、3.54±0.07 mg/g,且组成均为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研究表明,西林火姜姜油树脂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风味物质和活性物质,并且提取溶剂对姜油树脂的物质组成和含量都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选取生姜作为原材料,通过超临界CO_2萃取法得到生姜精油,采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样品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姜油样品中特征挥发性物质。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的姜油样品中GC-MS共检测出68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烯烃类34种、酮/酚类7种、醛类5种、酸酯类14种、醇类8种,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得出5种特征挥发性物质:姜烯、姜黄烯、姜酮、6-姜酚、β-倍半水芹烯,其贡献率大小依次为姜烯姜黄烯6-姜酚姜酮β-倍半水芹烯。  相似文献   

19.
GC-MS法比较鲜姜与干姜的风味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鲜姜与干姜风味物质的差异.方法以广东生姜为试样,分别用60%食用酒精提取鲜姜与干姜中的风味物质,再用正己烷萃取,进而用气-质连用仪测定其风味物质组成.结果鲜姜、干姜中的主要香味物质是单萜、倍半萜类物质,其中姜烯、水芹烯、金合欢烯的含量均在9%以上;莰烯、1,8-桉树脑、柠檬醛、α-香柠檬烯、乙酸香叶酯的含量均在2%以上.鲜姜、干姜中风味物质的主要差异是干姜中含有2%的姜酚衍生物(姜脑)和分解产物(姜酮等),还含有冰片、β-马榄烯、正十六碳酸等长链脂肪酸、亚油酸乙酯等长链脂肪酸酯、豆甾醇类的同系物等成分,而在鲜姜中未检测出这些影响姜风味的成分.结论上述研究结果对于生产具有鲜姜风味特点的生姜制品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生姜调味料酒的沉淀进行分离与分析,结合料酒酒液中的成分变化探究料酒沉淀的原因,并以姜辣素添加量、p H、乙醇体积分数、食盐添加量为试验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考察调配工艺对料酒的稳定性的影响,为生姜调味料酒的开发提供参考。研究表明,蛋白质,多酚,多糖和铁是生姜调味料酒沉淀中的主要成分,它们在沉淀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4.58%,5.45%,15.56%,2.23%;生姜调味料酒的最佳调配工艺为:生姜提取添加量(以姜辣素含量计)为72 mg/L,料酒p H为3.6,调配用黄酒中乙醇体积分数为10%,食用盐添加量10 g/L,此条件下生姜调味料酒储藏6个月后平均透光率达94.4%,有良好的储藏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