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摘要】目的对KK-A^y/Ta小鼠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实验鼠配对繁殖,统计繁殖性状数据,并对其生长曲线、空腹血糖、随机血糖以及糖耐量进行测试。结果KK—A^y/Ta小鼠从3周龄开始体重迅速增加,显示中度肥胖和糖尿病症兆,随着年龄增大其血糖值逐步上升呈现中度高血糖趋势。结论KK-A^y/Ta小鼠是一种中度高血糖、高度胰岛素抵抗,胰岛功能不足且伴随肥胖的适用于Ⅱ型糖尿病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人类糖尿病是一个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而合适的糖尿病动物模型则是糖尿病研究的重要基础,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主要分为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转基因糖尿病动物模型和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等。文章主要从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出发,对各种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展望其前景。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及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属于多基因所致的代谢综合征,遗传模式复杂多样,至今仍所知甚少.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是我们深入了解代谢病病因、遗传及环境因素的必要工具,并且可以用来研究验证新的治疗药物.近年来,已经获得了大量的遗传工程动物模型,包括转基因、基因敲除模型等遗传工程动物,对于代谢性疾病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应用较多的糖尿病及肥胖相关的遗传工程小鼠模型遗传特征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KK—Ay小鼠是一种伴有高胰岛素血症的遗传性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作者研究了褐孔菌属真菌F.oblique(FO)水提取物对KK—Ay小鼠的抗糖尿病活性。  相似文献   

5.
张立波  夏宁  梁瑜祯 《医学综述》2006,12(12):718-720
1型糖尿病由于自身免疫的损害造成胰岛β细胞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缺乏,呈现高血糖症状。目前仍无有效的根治方法。非肥胖型糖尿病小鼠(NOD)能自然发生1型糖尿病,是目前研究1型糖尿病的主要动物模型。该品系小鼠有独特H2g7单倍体(Kd、I Ag7、I Enull、Db),通常于4~5周龄开始出现胰岛炎,进行性破坏胰岛β细胞,于12周龄时出现明显糖尿病症状,至30周龄时雌性小鼠累计发病率可达到80%,而雄性小鼠则不到20%。  相似文献   

6.
随着小儿肥胖的流行和严重程度的日益加重,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率也相应提高.肥胖可以引起各种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免疫功能紊乱、心理障碍等.  相似文献   

7.
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早期没有典型的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三多一少"症状,肥胖T2DM患者往往更易出现多种并发及伴发疾病。近年来,中医药对肥胖T2DM治疗有明显优势,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庞铁良[1]针对Ⅱ型糖尿病早期无三多一少,以肥胖、神疲乏力、不耐劳累等症状为主,认为脾气不升是型糖尿病的基础和主要病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相似文献   

8.
肥胖是受饮食、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的代谢异常性疾病,是许多慢性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随着各种肥胖治疗方法的深入研究,肥胖动物模型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和发展,正确选择动物模型是开展这类科研工作的前提。现笔者特查阅了2007—2017年10年间的相关文献,综述了食物诱导型、下丘脑损伤型、内分泌失调型和遗传型肥胖动物模型,以期为科研工作者今后在开展肥胖症相关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选择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糖尿病并发症相关指标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Ⅱ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的机理,预防和治疗Ⅱ型糖尿病药物和保健品的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和基础资料,用高能量饲料结合低剂量链脲佐茵素(STZ,30 mg/kg,腹腔注射)给予动物,建立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并对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的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试验组动物血糖升高,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造模成功。与糖尿病并发症相关指标测定表明,血清中血清糖基化终产物肽(AGE-P)水平升高,肾脏中醛糖还原酶(AR)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同时血清中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下降。结论:本次实验Ⅱ型糖尿病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并出现了并发症发生的指标变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和腹型肥胖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临床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与腹型肥胖经常在同一个体上出现,两者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并腹型肥胖已成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高尿酸血症并腹型肥胖模型的研究,对于阐释高尿酸血症并腹型肥胖的病理及药理机制十分重要。本文就高尿酸血症并腹型肥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基因外显子2Gly40Ser突变是否与中国人迟发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illitus,NIDDM)相关。方法:选择湖南地区汉族人NIDDM患者82例及正常对照136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方法,检测Gly40Ser突变。结果:受检者均不存在Gly40Ser的错义突变。结论:该突变不是引起中国人NIDDM的重要遗传因素。文献报道白种人CGC-R基因Gly40Ser与NIDDM相关,本研究提示此种相关有种族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胰高血糖素受体 (GCG R)基因外显子 2Gly40Ser突变是否与中国人迟发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non -insulin -dependentdiabetesmillitus,NIDDM)相关。方法 :选择湖南地区汉族人NIDDM患者 82例及正常对照136例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分析方法 ,检测Gly40Ser突变。结果 :受检者均不存在Gly40Ser的错义突变。结论 :该突变不是引起中国人NIDDM的重要遗传因素。文献报道白种人GCG R基因Cly40Ser与NIDDM相关 ,本研究提示此种相关有种族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Xiang K  Zheng T  Lu H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11):817-820
目的 明确中国人是否存在有胰岛素淀粉样物多肽(IAPP)基因Ser20Gly突变以及该突变是否与中国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相关。方法 896例中国人,其中无亲缘关系个体825例,其中NIDDM609例,非糖尿病(ND)216例,群体筛查所得IAPP基因Ser20Gly为携带者的家系成员71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MspI酶解法在群体中筛查突变,部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线粒体tRNA^Leu(UUR) A3243G基因突变的发生率,筛查与糖尿病发生相关的新的线粒体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48例有家族史和44例无家族史的NIDDM患者测 定体重指数(BMI)、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并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对所选糖尿病患者的白细胞线粒体DNA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①两组患者的BMI、血糖、胰岛素、HbA1c无显著性差异。②扩增区域未发现任何线粒体DNA基因突变位点,国内外报道相对较为多见的tRNA^Leu(UUR) 3243A→G基因突变也未在本试验中发现。结论 线粒体tRNA^Leu(UUR) A3243G基因突变糖尿病的发生率很低。  相似文献   

15.
HLA-DQB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HLA-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对49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5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了HLA-DQB1基因分析.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HLA-DQB1基因突变型等位基因(G)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36, P>0.05),GG、GC 、CC三种基因型出现频率差异无显著性.基因型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结果表明 GC基因型与CC基因型患2型糖尿病风险度为1.02, GG基因型与CC基因型患2型糖尿病风险度为0.43.结论:HLA-DQB1基因突变型等位基因与2型糖尿病发病无必然的联系,突变基因型并没有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脂蛋白脂酶 (LPL)基因S44 7X多态性是否与 2型糖尿病发病率降低相关 ,及其对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 ,对 10 2例 2型糖尿病患者 (病例组 )及 113名非患者 (对照组 )S44 7X位点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组X等位基因和S/X基因型频率均低于对照组 ,其差异非常接近显著性水平 (P =0 .0 65和P =0 .0 5 7)。我国汉族人群S44 7X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频率与欧美白种人相似。结论 :LPL基因S44 7X突变能引起有益的血脂改变 ,很可能与 2型糖尿病发病率降低相关 ,该多态性位点分布未见明显的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探寻糖尿病分子生物学检测的新方法,对292例受检者(Ⅱ型糖尿病149例,对照组143例),分别取口腔脱落细胞和血白细胞DNA,以RCR法扩增胰岛素受体基因和生物素标记突变探针行分子杂交,显示两种细胞DNA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并发现了Ⅱ型糖尿病(NIDDM)患者胰岛素受体基因β亚区Arg897突变。口腔脱落细胞取材安全、简便,无抽血痛苦、创伤及交叉感染,对于有出血倾向者更乐于接受,可取代白细胞作分子生物学检测,适用于糖尿病流行病学筛查中的基因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伴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家族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由线粒体tRNALeu(UUR)(mtDNA)3243A→G点突变引起的糖尿病亚型的临床特征。方法按WHO的标准,采用基因诊断技术,对130例伴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病人,其中包括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进行筛查。并对其中3例阳性者的家系进行临床及基因分析。结果从130例糖尿病患者中共检出4例(3.1%)伴有mtDNA3243点突变的非亲缘关系的病人,然后从其中3例突变病人及其家系中检测出9例线粒体糖尿病。全部患者均为消瘦体型。其中8例伴有神经性耳聋,8例因对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需改用胰岛素治疗。结论由于这类病人具有母系遗传、耳聋、进行性胰岛素分泌不全等特征,临床上可将这一类型的糠尿病分为一种新亚型-MIDD。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患者脂蛋白脂酶常见变异基因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脂蛋白脂酶(LPL)基因三种常见基因变异(Asp9Asn、Asn291Ser和Ser447Ter)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病例组)及113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LPL基因Asp9Asn、Asn291Ser和Ser447Ter位点多态性。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中未发现Asp9Asn及Asn291Ser突变,病例组Ter447等位基因和Ser447Ter基因型频率均低于对照组(3.4%vs7.6%;6.9%vs15.0%),其差异非常接近显著性水平(P=0.065和P=0.057)。结论:我国汉族人群脂蛋白脂酶基因Asp9Asn、Asn291Ser突变位点与2型糖尿病无明显关联,而S447X突变能引起有益的血脂改变,很可能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