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翁笃鸣  谭桂容 《气象科学》1993,13(4):353-361
本文根据1979年5—8月季风试验(MONEX)期间印度8个陆地辐射探空站资料,讨论并提出了各等压面大气向上辐射的气候计算式: U↑=ρT~4[a-bln(1+e)] 该式具有形式简单,拟合精度较高的优点。在此基础上计管并讨论了全国104站500hPa等压面大气向上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该文利用1995年6月中旬至7月初GMS-5水汽图象,对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上部水汽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高原地区对流层上部水汽的汇集主要通过以下4种方式进行:①水汽从高原东南方的雅鲁藏布江河谷等地进入高原,是主要路径;②从西南方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高原;③从帕米尔及其以北地区漂过塔里木盆地后进入高原;④对流活动可以引起水汽在高原上空积聚.从多时相平均水汽图象上反映出高原上西北干、东南湿的水汽分布特征,并初步讨论了水汽图象所揭示的在高原生成的系统对我国东部天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根据ERBE和ISCCP资料以及实测和计算和地表净辐射资料进行了计算,并讨论了我国大气净辐射的气候特征;分析了其与各辐射分量及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气净辐射与大气吸收波辐射有很高的线性关系,并可由此建立起统一的大气净辐射计算式。  相似文献   

4.
用GMS-5卫星资料结合地面资料联合估算水汽分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GMS-5卫星红外分裂窗通道和水汽通道结合探空资料反演晴空大气的水汽分布;同时利用探空资料建立地面水汽压和相对湿度与大气总水汽量的经验关系,通过带权插值生成淮河流域300多个地面站经验关系式的系数矩阵,并利用地面站资料确定云天大气的水汽分布.最后,将两种方法进行融合,得到淮河流域全天候的水汽场分布.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夏季降水与大气水汽含量状况区域性特征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运用NCEP/NCAR 1958~1997年格距为2.5°×2.5°的多个气象要素资料和1960~2000年西北地区95个测站的夏季降水资料,对西北地区夏季水汽含量特征及其水汽状况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夏季西北地区西部整层大气水汽含量分布与降水的分布特征基本相似,而对于西北地区中东部,二者分布特征略有不同,无论干、湿年西北中东部大气水汽含量均存在相对高值区,表明西北地区整层大气水汽含量具有区域性可开发潜力.(2)西北全区夏季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和80年代中期以后,大气中水汽含量较多,70年代前后较少.对于西北各个分区而言,北疆区夏季空中水汽含量最大,高原东北区最少.(3)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和西北地区西部哈萨克斯坦地区以及赤道东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交汇处的大气水汽含量相关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大气折射指数垂直分布的气候特征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南京地区大气折射指数垂直分布关系式,并计算了不同气候时段下分布参数、拟合误差以及N单位垂直变化梯度。结果表明:不同气候时段的累年年平均垂直分布参数不同,但差异并不明显;逐年年平均垂直分布参数间的差异较明显;累年逐月平均垂直分布不同月份间的参数差异很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逐年逐月平均垂直分布较全面地反映出分布的气候时段性、年际特性、季节特性及月际特性。还建立了一种考虑随机时间序列振动位相的多元  相似文献   

7.
冯文  王可丽  江灏 《高原气象》2004,23(2):271-275
利用1970—1997年NCEP/NCAR冉分析月平均资料,设计了区域西风指数。通过分析西北地区夏季的水汽输送通量散度,发现该地区水汽平流引起的水汽输送通量散度项年际变化极小,而风场辐合(辐散)引起的水汽输送通量散度项年际变化却很大,在西北地区区域西风指数较强年份风场辐合比区域西风指数较弱年份强。由此可知.两风年际变化对西北地区的风场辐合(辐散)的影响是我国西北地区水汽场年际变化的主要原因。中国西北地区;区域西风指数;水汽输送通量散度;降水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1-2010年的ERA-interim资料,分析西北地区东部中低层大气水汽含量在显著高于或低于平均值的情况下的水汽输送特征,通过对该区域中低层大气水汽多、少年的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的计算分析,探讨不同背景下西北地区东部的水汽来源及特征,分析西北地区东部水汽循环过程和变化规律以及影响西北地区东部水汽差异的主要因子。主要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中低层大气水汽集中在该区域的东南部,即陕西和宁夏一带,而西部地区大气水汽含量较低。西北地区东部中低层大气的水汽来源主要是西风带,南风气流和东亚季风,南风气流和东亚季风的强弱及流向是造成西北地区东部中低层大气水汽多、少年的水汽输送特征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基于MODIS近红外数据的贵州高原大气水汽反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MODIS卫星第18和19波段的波段特征,首先从理论上证明从这两个波段表观反射率的比值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可行性,其次利用MODTRAN模型按照中纬度冬季和夏季两种大气模式对该比值与大气水汽的关系进行模拟,并建立了反演大气水汽的公式.利用贵州地区高空探测数据对反演公式进行验证,并与EOS发布的MODIS近红外水汽反演结果进行比较,发现该公式的反演结果更接近实际探测的结果.由于在反演过程中不必考虑地表覆盖和反射率的差异,摆脱了传统的根据查找表反演水汽的方式,并且直接由18、19波段表观反射率的比值计算大气可降水量,相对于传统算法更易于业务化运行.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空中水汽含量、水汽输送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利用甘肃省各探空站历年的高空资料,通过计算空中水汽含量和水汽通量,对其气候特征、水汽的来源或输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空中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夏季较多,冬季较少,南部较多,北部较少;2~7月是水汽含量的增长期,8月至次年1月是递减期;输送水汽的源地主要有孟加拉湾及周边海域、南海和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输送水汽的路径主要有中层西南路径、中低层偏南路径以及东南路径。  相似文献   

11.
近10年夏季西北地区水汽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近10年(2000-2009年)夏季西北地区整层大气水汽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近10年西北地区夏季大气可降水量和水汽通量分布呈两头多、中间少。700~200hPa的水汽通量值要比地面至700hPa的大,在南疆盆地,地面至700hPa的水汽通量值比700~200hPa的大,水汽通量在600~450hPa之间比较丰富;(2)整层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对降水落区的预报具有指导意义,除甘肃河西地区外,其他地区低层(700hPa以下)和高层(700hPa以上)的水汽通量散度呈反位相分布。(3)近10年西北地区水汽输送主要来自西风带在青藏高原西侧分为南北两支所携带的水汽、孟加拉湾的水汽随西南风输送以及西风带爬上青藏高原沿高原南边输送,而造成整层水汽通量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西风带输送水汽能力的大小。(4)近10年西北地区整层水汽通量呈线性增加,整层水汽通量的年变化趋势基本上可以指示地面降水的年变化趋势。(5)西北地区近10年夏季水汽来源主要以经向输送为主,纬向水汽通量对于西北区水汽净收支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an explosive cyclone(EC) that occurred over Northeast China in the spring of 2016 is studied by using 6.7 μm FY satellite water vapor(WV) imagery and NCEP(1°×1°) reanalysis data. Moreover, the evolutions of the upper-level jet stream(ULJ), the vertical motions, and the potential vorticity(PV) are analyzed in detail.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shapes of the WV image dark zones could reflec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EC. At the pre-explosion stage, a small dark zone and an S-shaped b...  相似文献   

13.
王慧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12,31(2):312-321
选取1981年7月-2006年12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系列卫星观测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和Ch-INDV参数化关系式,计算了我国西北干旱区84个测站历年各月的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值和地面感热通量序列,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通量实际计算值与ERA-40再分析感热资料相比,两者在数值大小、分布形势和年际变化趋势上均较一致,感热实际计算值的空间分布更明显地突出了各气象站所在区域的局地特征。(2)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输送呈单峰型年变化特征,春、夏季非常强,秋、冬季较弱;大部分区域全年均为正值,地表为感热源。(3)以97.5°E为界,西北干旱区东、西部具有不同的年际变化趋势,东部的地面感热四季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西部秋、冬季逐年略有增加,春、夏季逐年减弱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15 W.m-2.(10a)-1和-2.08W.m-2.(10a)-1。(4)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输送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80年代总体偏强,1990年代总体偏弱,2000年以来,西北地区中部的感热输送偏弱,东、西部除个别测站外均偏强。(5)西北干旱区的感热变化并不只由地气温差的变化来决定,它与地面风速和地表状况的变化也有较强的依赖关系。在冬季,主要响应地气温差的变化,春季地面风速和地气温差的影响作用同等重要,夏季以地面风速的影响为主,地气温差的影响次之,秋季与夏季相反。另外,夏季地表状况对感热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集确定气候 过渡带和植被过渡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刚  符淙斌 《大气科学》2000,24(3):324-332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以局域植被物候现象分析为基础,开展大尺度植被分布的宏观特征研究,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考察中国东部季风区植被物候的地域表现。研究区域位于夏季风自南向北推进的路径上,限定在(23~47oN,115~120oE)的条状区域内,并以1个纬度的间隔划分出24个空间段。在研究中,利用NOAA/NASA Pathfinder AVHRR陆地数据集中的规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对24个空间段上的植被物候季节特征进行了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使用EOF第一主分量的方差贡献作为一种定量指标,以一种定量化的方式,确定了由不同植被物候特征表现的植被过渡带和气候过渡带的位置,其结果与过去植被生态研究和气候研究中通过植被和气候区域划分提出的过渡带位置相对应,验证了在中国东部季风区上现有植被区划和气候区划的合理性。这项研究还表明,植被生态的宏观特征可以使用定量化的方法进行分析,卫星遥感为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及其水汽输送和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利用NCEP/NCAR 1951~2000年共50a的再分析资料及我国西北地区内31个代表站的降水资料,对西北地区近50a来夏季降水异常的时空特征、环流形势及水汽输送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与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呈反位相分布,说明西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影响系统不同,影响时期不一致。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西北地区夏季多、少雨年的相关区域环流特征和水汽输送特征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结合1987年7月华北一次降水过程,利用SSM/I微波资料反演了渤海湾洋面大气柱水汽含量。反演结果与探空资料以及天气实况的对比分析表明,洋面大气柱水汽总含量的SSM/I微波反演结果与探空观测符合得较好,而且能够较好地反映非阵性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相似文献   

17.
ENSO循环对西北地区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李耀辉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04,23(6):930-935
利用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分布均匀的89个测站近40年的夏季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ENSO循环在不同位相时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夏季气候在ENSO循环不同位相的异常特征各不相同。El Ni~↑no发展年,我国青藏高原东侧地区的降雨稀少,气温偏高,容易发生干旱,而新疆则以低温多雨为主;El Ni~↑no次年,青藏高原东侧及北疆地区降水偏多,气温偏低。La Ni~↑na年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类似于El Ni~↑no次年,但异常的范围更大,异常程度更加明显。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在El Ni~↑no发展年的异常强度较次年和La Ni~↑na年明显,而气温则相反,即在El Ni~↑no次年和La Ni~↑na年的异常要强于El Ni~↑no当年。无论是降水还是气温,青海东部、甘肃中部、宁夏和陕北是夏季我国西北地区对ENSO影响反映最强烈的区域,新疆地区则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