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2014年8月—2015年2月于南海北部海域采集的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 106尾,测量其耳石样本的长、宽、周长、面积等形态指标,分析耳石形态特征,以探讨其耳石形态特征与个体体长、体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金线鱼耳石的形态指标在雌、雄个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耳石的宽、面积及长宽比在左右耳石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耳石的长、最大半径、最小半径、周长、最小外接矩形面积和半径比在左右耳石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经主成分分析发现,耳石的长、宽、最大半径、最小半径、周长、面积、最小外接矩形面积和半径比这8个形态指标为金线鱼耳石的主要形态指标。金线鱼耳石主要形态指标与体长、体质量的最佳拟合函数为多项式函数。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的金线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绍勋 《海洋渔业》1986,8(5):212-214
<正> 金线鱼以全体绯红、体侧有鲜艳的黄色纵带、光彩夺目而得名,是南海北部海区的重要渔获对象。金线鱼属鲈形目 Perciformes 金线鱼科 Nemipteridae、金线鱼属 Nemipterus。本属的种颇多,根据有关资料和我们在底拖网渔获物中的发现,金线鱼有下列各种:一、金线鱼 Nemipterus virgatus (Houttuyn)二、日本金线鱼 Nemipterus japonicus (Bloch)三、六齿金线鱼 Nemipterus hexodon (Quoy & Gaimard)四、波鳍金线鱼 Nemipterus tolu (Valenciennes)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马鲛流刺网渔获组成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南海北部马鲛(Scomberomorus)流刺网的渔获组成、主要种类的生物学特征、幼鱼比例等情况,2012年4月2113~24日在海南岛东北部渔场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主要渔获种类的刺挂部位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马鲛流刺网的主要渔获种类为康氏马鲛(S.commersoni)、白b鲔(S.guttatus)和乌鲳(Formioniger),其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别为10969.80、5502.49和1937.34;优势体长(叉长)组分别为701~800mm、501~600mm和231~250mm。建议尽快制定主要渔获种类的最佳开捕长度,进行渔具选择性试验,制定并出台最小网目尺寸等相关管理措施,以促进马鲛刺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8年南海北部拖网渔获组成及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学锋  冯波  卢伙胜 《渔业现代化》2010,37(1):47-51,59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2008年南海北部海域拖网渔获物组成,利用Shanon-weiner群落多样性指数(H’)、Pileou均匀度(J’)指数、相对多度(RD)等分析其多样性;根据渔获物季度组成,分析了主要种类的季节更替规律。研究表明,拖网渔获组成多样性指数介于3.36~5.36,均匀度指数介于0.54~0.74,优势度指数介于0.08~0.89,季节更替率介于22.83%~32.50%。另外,经济种类的优质鱼类与低质鱼类的产量比例为21∶100,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优质鱼类与经济鱼类的比率呈下降趋势,优质鱼类个体日趋小型化。  相似文献   

5.
6.
南海北部灯光围网渔获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灯光围网是南海区海洋捕捞业的主要渔具之一。在这一渔业中,幼鱼渔获比例长期居高不下,这一问题已经引起渔业管理部门和渔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为了查明灯光围网渔获中幼鱼比例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2006年5月和10月在广东阳江沿海进行了海上渔获组成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渔获种类多,主要是中上层种类,如带鱼Trichiurus haumela、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枪乌贼属Loligo spp.、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长体圆鲹D.macrosoma、羽鳃鲐Rastrelliger kanagurta和脂眼凹肩鲹Selar crumenophthalmus等;幼鱼比例高,许多种类的幼鱼渔获均超过法定比例;该渔业对南海北部的渔业资源造成较大损害。笔者建议尽快制定南海北部主要捕捞种类最适开捕规格;制定围网取鱼部最小网目尺寸;规定最适灯光强度;加强渔具优化和管理。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灯光罩网渔获组成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近年来,灯光罩网在南海区迅速发展,给南海区北部沿岸浅水域幼鱼资源增大了捕捞压力.为了查明南海区灯光罩网渔业的渔获组成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2006年4月27日~5月2日在阳江沿海水域进行了灯光罩网海上渔获组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主捕对象是趋光性鱼类和头足类,枪乌贼Loligo sp.、带鱼Trichiurus haumela、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康氏马鲛Scomberomorus commerson、刺鲳Psenopsis anomala、乌贼Sepia sp.、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乌鲳Formio niger、杜氏棱鳀Thryssa dussumieri和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是南海北部灯光罩网的常见渔获种类;(2)幼鱼渔获比例高,损害海洋渔业资源严重;(3)网目尺寸小、灯光照度大和近岸渔场是导致幼鱼渔获比例高的主要成因.笔者建议规定最小网目尺寸和加强渔具管理.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的数量变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61~1999年期间南海水产研究所5次渔业资源调查的底拖网渔获率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的数量变动。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30多年间,南海北部大陆架和北部湾底拖网渔获密度的下降非常显著,分别下降72%和81%,其中北部大陆架沿岸、近海和外海分别下降71%、74%和70%。南海北部海域底拖网渔业资源均处于过度开发状态,沿岸和近海过度开发较严重,外海过度开发的强度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9-2014年在南海北部生产的183艘渔船的渔捞日志,分析了南海北部海域马面鲀渔获率随作业方式、年际分布与季节分布间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渔获马面鲀主要作业类型为双拖、单拖、桁杆拖虾、围网、定置张网和刺网6种,其中单拖、双拖网作业渔获率较高;2009-2014年,南海北部马面鲀渔获率低于南海南部,整体渔获率呈逐年递减趋势,仅2011年渔获率突增,2014年马面鲀渔获率降为最低。马面鲀常年主要分布于珠江口、粤西、海南岛沿岸及北部湾海域,粤东海域偶有分布。海南岛沿岸、粤西及珠江口海域渔获率密度较大,北部湾和粤东海域渔获率密度相对较小。各区域渔获率季节变化明显,渔获率最大值常在夏季出现,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引起渔获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为自然条件与捕捞压力。本文通过对马面鲀渔获率变化及原因分析,为南海北部马面鲀合理捕捞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南海北部大陆架区渔业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2006年10月到2007年9月在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特征。结果显示,渔获种类秋季最多,冬季最少,渔获物中鱼类占总渔获种类的79.42%;相对生物量指数与相对生物密度指数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一致,最高值在夏季,最低值在冬季;优势种(IRI〉500)为杜氏枪乌贼Loligo duvaucelii、六指马鲅Polynemus sextarius、粗纹鲳Leiognathus lineolatus和中国枪乌贼L.chinensis;主要种类(100〈IRI≤500)有六指马鲅、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条尾绯鲤Upeneus bensasi、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圆鳞发光鲷Acropoma hanedai、鹿斑鲳L.ruconius、剑尖枪乌贼L.edulis、黄鳍马面纯Navodon xanthopterus和弓背鳄齿鱼Champsodon atridorsalis等。物种种类数、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秋季均具有最高值,最低值多出现在冬、春2季。  相似文献   

11.
刺网网目尺寸对南海区金线鱼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线鱼刺网是南海区的主要渔具之一。根据近年来世界上刺网选择性研究常用的最大似然法原理,应用Normal、Gamma和Lognormal3种常用的刺网选择性曲线模型,对1992年在南海区进行的45、50、55和60mm网目尺寸金线鱼刺网捕鱼比较试验的渔获资料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区金线鱼刺网的选择性最适合用Log normal模型曲线公式描述。  相似文献   

12.
基于SELECT模型的南海金线鱼刺网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流刺网网目尺寸对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的选择性, 2008年5月于南海北部渔场用网目尺寸分别为40 mm、45 mm、50 mm、55 mm和60 mm的刺网进行了共同捕捞试验。在SELECT(Share Each LEngthclasss Catch Total)模型的架构下, 用Normal、Gama 和Bi-normal概率模型拟合刺网对金线鱼的选择性, 根据赤池信息指数(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值评价并选出最佳拟合模型。结果表明, 试验共捕获金线鱼185尾, 金线鱼众数体长随网目尺寸的增加而增大; Gama的估计分隔模型AIC值在所有模型中最小(466.55), 将其作为最佳拟合模型; 刺网对金线鱼的相对作业强度(Pi)大小顺序依次为40 mm60 mm55 mm45 mm50mm; 40 mm、45 mm、50 mm、55 mm和60 mm刺网对体长150 mm金线鱼的选择率分别为98.39% 、80.94% 、39.30% 、13.70% 和3.87%。该研究认为将50 mm作为金线鱼刺网的最小网目尺寸不足以达到保护渔业资源的目的, 建议将南海区金线鱼刺网最小网目尺寸增加到55 mm。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区大型灯光罩网渔场渔期和渔获组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5年8月-2010年5月“琼文昌33180”渔船的生产监测记录,分析了南海区大型灯光罩网渔业的渔场渔期分布和主要渔获组成。结果显示,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鲹科(Carangidae)、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枪乌贼(Loligo)和舵鲣(Auxis)等为主要渔获种类,分别占总产量的40.94%、21.92%、13.56%、10.17%和6.21%;作业渔场可分为西、中沙邻近深水海域(Ⅰ区)、珠江口外大陆架海域(Ⅱ区)、北部湾大陆架海域(Ⅲ区)3个区域;Ⅰ区主捕鸢乌贼(91.10%),大型金枪鱼类也占0.83%的比例,Ⅱ区主捕鲹科(42.88%)、枪乌贼(20.34%)和带鱼(14.52%);Ⅲ区主捕带鱼(45.06%)、鲹科(22.16%)和枪乌贼(14.58%)。3月-5月主要在Ⅰ区生产,8月-9月和12月-翌年2月主要在Ⅱ区生产,10月-11月主要在Ⅲ区生产。外海(Ⅰ区)作业天数的年度波动较大,建议调整罩网外海休渔制度。  相似文献   

14.
文章根据2012 年9月~10月灯光罩网探捕调查的数据, 分析了秋季南海中南部海域罩网的渔场分布和主要渔获组成。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 IRI) , 鸢乌贼( 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 和鲣( Katsuwonus pelamis) 是优势种渔获, 鲔( Euthynnus affinis) 、扁舵鲣( Auxis thazard) 和圆舵鲣( A. rochei) 是重要种渔获, 细鳞圆鲹( Decapterus macarellus) 和长体圆鲹( D. macrosoma) 等是常见种渔获。鸢乌贼、金枪鱼类和圆鲹属是居前3 位的渔获类群, 分别占总渔获量的48.35% 、48. 3% 和0.98% , 其中小型金枪鱼类占比47.77% ; 渔获率区域差异明显, 西中沙海域411. 7 kgh-1 , 南沙海域25. 66 kgh-1 , 中心渔场位于1230N~1530N、11030E~11500E 海域。结果表明, 秋季依然是南海外海深水区灯光罩网主要的作业渔汛期, 除了鸢乌贼和大型金枪鱼类以外, 还需要加强外海小型金枪鱼类和圆鲹属鱼类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对东海区拖虾作业休渔期的商榷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宋海棠 《海洋渔业》2005,27(1):21-25
根据对历年来东海虾类资源调查和社会调查资料分析 ,提出实施拖虾作业休渔措施的必要性。分析认为 :虾类资源是多种类组成的捕捞对象 ,不同种类生态属性不同、分布海域不同、繁殖期和幼虾出现高峰期不同、渔场和渔期不同等 ,指出拖虾作业休渔期不宜搞一刀切 ,应实行分区管理。北部 (31°0 0′N以北 )以广温广盐种类为主 ,宜实行伏季休渔 ;而南部 (31°0 0′N以南 )以高温高盐种类为主 ,宜在 4~ 5月份休渔。为有利于管理 ,可把拖虾休渔管理权下放给各省 ,由各省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休渔时间。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7年南海中西部上升流区渔场、南沙东北部岛礁区渔场春季和秋季灯光罩网生产数据,对南海中南部两大渔场的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主要渔获种类生物学特性及渔获率分布等进行了分析。2个季节共鉴定出69种渔获物,其中上升流区渔场春季36种、秋季38种,岛礁区渔场春季35种、秋季43种。上升流区渔场春季优势种(IRI>1 000)为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和鲯鳅(Coryphaena hippurus),秋季为鸢乌贼、长体圆鲹(D.macrosoma)、圆舵鲣(Auxis tapeinosoma)、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和扁舵鲣(A.thazard);岛礁区渔场春季优势种为鸢乌贼和细鳞圆鲹,秋季为鸢乌贼和扁舵鲣。上升流区渔场春季平均渔获率为179.64 kg·h–1,秋季为553.41 kg·h–1;岛礁区渔场春季为94.55 kg·h–1,秋季为382.46 kg·h–1。春秋两季主要渔获种类胴长(叉长或体长)和体质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且多数种类幼鱼所占比例较高,为确保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应重视幼鱼保护。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8-2019年南海北部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得出南海北部的眼镜鱼(Mene maculata)产量主要来自于灯光围网,占其总产量的93.38%。利用剩余产量模型对围网作业功率在300 kW以上、功率在200~300 kW和功率在100~200 kW的CPUE数据进行了分析。模型计算出南海北部眼镜鱼的最大可持续产量在151128.99~163139.34 t,平均为155298.09 t。依据处于优势地位的围网作业功率在200~300 kW的CPUE数据的模型评估认为,2019年发生了过度捕捞。该鱼种的总可捕量宜下调为3.6×104t。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北部陆架区头足类的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2006~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季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区头足类的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分布。结果表明,头足类有28种,分隶于3目5科8属;优势种为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杜氏枪乌贼L.duvaucelii、中国枪乌贼L.chinensis;头足类渔获率区域分布自东向西递增,A断面最高(11.95kg·h^-1),E断面最低(7.20kg·h^-1);渔获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动,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平均渔获率为9.53kg·h^-1;头足类60~180m水域分布较多,并密集分布于100m左右水深处;其平均资源密度为127.10kg·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