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界面处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综述了提高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界面粘结强度和改善界面层结构的各种有效方法,包括玻璃纤维的偶联剂涂覆、浸润剂浸润、表面接枝等表面处理方法以及在聚丙烯基体中添加功能化聚丙烯对基体进行共混改性等,对玻璃纤维与聚丙烯的粘的结机理进行了讨论,并论述了玻纤/聚丙烯界面横晶对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苎麻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偶联剂对苎麻纤维进行改性处理,研究了偶联剂处理浓度及苎麻用量对聚丙烯/苎麻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苎麻纤维用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都随之提高,其中经偶联剂处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幅度较大;偶联剂处理浓度为1%时,材料的拉伸强度最高。SEM观察发现:未经处理的苎麻纤维表面较光滑,而经偶联剂处理的苎麻纤维表面较粗糙,并黏附了聚丙烯基体,说明偶联剂的添加改善了复合体系的界面相容性,界面结合力提高。  相似文献   

3.
文分别研究了短玻纤和连续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性能,讨论了增容剂即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含量、玻纤含量、挤出工艺、玻纤长度等因素对玻纤增强聚丙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g-MAH的加入增强了界面粘接强度,显著提高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适当提高挤出温度和降低螺杆转速可提高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连续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大大优于短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4.
研制高性能的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关键是提高非极性的聚丙烯和极性的玻璃纤维的界面粘结强度。本文首次明确提出接枝率、熔融指数、结晶温度是影响聚丙烯 -马来酸酐接枝共聚物作为界面剂使用的关键因素 ,当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高、熔融指数大、结晶温度与聚丙烯基体接近时 ,接枝共聚物有较好的界面改性效果 ,可以使用较少量的接枝共聚物使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徐蓉  邢帆 《广州化工》2000,28(3):13-18
研制高性能的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关键是提高非极性的聚丙烯和极性的玻璃纤维的界面粘结强度,本文首次明确提出接枝率、熔融指数、结晶温度是影响聚丙烯-马来酸酐接枝共聚物作为界面剂使用的关键因素,当接枝共聚物的接枝率高、熔融指数大、结晶温度与聚丙烯基体接近时,接枝共聚物有较好的界面改性效果,可以使用较少量的接枝共聚物使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采用磷酸酯偶联剂对芳纶纤维表面进行接枝改性,研究了实验条件和纤维含量对芳纶纤维增强聚丙烯(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了PP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结构。结果表明:磷酸酯偶联剂成功接枝到芳纶纤维表面上,使芳纶纤维和PP的界面黏结性能得以明显改善。芳纶纤维可以显著地提高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当,其含量为20%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聚丙烯/无机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面处理、物理与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PP纳米复合材料可用传统的方法成型加工,除用传统的偶联剂外,可用大分子相容剂或官能团化聚丙烯作为偶联剂或基体,改善PP纳米材料的分散性、界面粘结和力学性能。少量无机物纳米粒子可使PP获得增强增韧。  相似文献   

8.
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碱溶液、偶联剂及其联合方式对椰壳纤维表面进行处理,利用模压成型技术制备椰壳聚丙烯复合材料,讨论界面改性对椰壳纤维表面及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碱加偶联剂联合改性最有利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改善,且在碱处理浓度相同的情况下,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随偶联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偶联剂改性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优于碱处理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且偶联剂改性对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影响较大,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偶联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ABS动态接枝提高玻纤增强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罗筑  于杰 《中国塑料》2001,15(3):54-56
用反应加工的方法可在ABS分子链上接枝酸酐基团。断面微观形态的观察和分析表明:接枝改性提高了ABS基体与经硅烷偶联剂表面处理的玻璃纤维的界面粘结强度,可较好地发挥玻纤增强效果,使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改善。MAH、DCP最佳加入量依赖于具体共混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0.
宋吉威  张纯  刘卫  龚维 《塑料科技》2014,(6):105-108
选取5种不同型号的偶联剂,采用湿法改性对玻纤表面进行处理,制备聚丙烯/玻纤(PP/GF)复合材料。通过PP/GF的界面行为表征,分析了不同偶联剂对PP/GF复合材料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GF经偶联剂改性的PP/GF复合材料与未改性的相比,材料力学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其中以偶联剂KH560改性效果最理想,拉伸强度达到59.14 MPa,压缩强度为70.69 MPa,冲击强度为10.14 kJ/m2。  相似文献   

11.
将酸刻蚀后的玻璃纤维(GF)网引入聚丙烯(PP)基体,通过热压成型技术制备PP/GF复合膜。综合利用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万能材料试验机对PP/GF复合膜的结晶结构、热行为、界面结合形态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分析,重点讨论GF含量对微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酸刻蚀后GF表面形成许多沟槽,粗糙度增大,提高了GF与PP基体间的界面结合强度;GF网的引入使成核点增多,结晶度增加;GF含量较低时,PP/GF复合膜的力学性能与PP相比显著提高,GF含量为0.2 %(质量分数,下同)时,PP/GF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提高了33.75 %和41.15 %;随GF含量的增加,拉伸强度和断裂韧性呈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以聚丙烯(PP)及玻璃纤维(GF)为原料,以不饱和树脂(UP)作为界面相容剂,研究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含量对玻璃纤维增强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界面和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DCP的加入改善了PP/GF/UP复合材料的流动性,复合材料的拉伸、弯曲和冲击性能先上升后下降,且在UP和DCP质量含量分别为5%和0.2%时,出现极大值.随DCP的增加,结晶峰温度先向低温偏移,后向高温偏移,而结晶度变化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13.
周晓东  林群芳  戴干策 《塑料工业》2000,28(1):18-19,24
采用单丝临界长度法测定玻璃纤维增强聚丙昨合体系的界面剪切强度,研究了湿热及交替变化的温度等环境因素对复合体系界面的损伤。结果表明,湿热及高、低温的冷热循环均能引起玻璃纤维与聚丙烯复合体系的界面脱粘;采用偶联剂处理玻璃纤维、在体系中形成较强的界面粘结(如化学键结合),可提高复合体系界面抗湿热损伤的能力,在复合体系中引入容易变形的界面以生层可提高体系界面的冷热循环疲劳性能,界面结合较强的复合体系经冷热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article, polymer composites based on polypropylene (PP) matrix reinforced with short glass fibers type E (GF‐type E) were obtained. However, to ensure good interfacial adhesion and stress transfer across the interface, the influence of the chemical functionalization of the phases was analyzed. The better interfacial adhesion is assured by the use of maleic anhydride grafted PP and amino‐functionalized GF. The obtained composite materials were test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mposition, morpholog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It can conclude that the chemical functionalization of the two phases is beneficial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mpatibility of the phases and consequently higher mechanical properties are obtained. © 2015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2015 , 132, 42163.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悬浮法制备短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过程中不同偶联剂的适用性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根据悬浮法工艺的特点 ,提出了适用的偶联剂品种和添加方式。探讨了悬浮体系中偶联剂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和偶联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6.
聚丙烯/玻璃纤维的界面改性研究(Ⅲ)界面改性的复合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制高性能的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关键是提高非极性的聚丙烯和极性的玻璃纤维的界面粘结强度。我们认为双马来酰亚胺与聚丙烯 -马来酸酐接枝共聚物并用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 ,这与它们之间形成了某种IPN结构有关 ,IPN结构的形成强化了聚丙烯基体的强度 ,也强化了玻璃纤维与聚丙烯基体的界面粘结 ,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7.
利用自制的可控剪切应力场装置,连接在熔融挤出机料筒末端,使复合材料熔体在成型过程中,受到可控的附加剪切应力场作用,试验成膜剂和附加剪切场对玻纤增强PP复合材料界面结构与性能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成型加工过程中,附加剪切场会改变GF/PP复合材料界面结构,其变化程度与玻纤处理工艺有关,柔性成膜剂有稳定复合材料界面结构和提高GF/PP复合材料力学强度的作用;在所用3种成膜剂中,POE效果最佳,PUR其次,K树脂较差。  相似文献   

18.
研制高性能的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关键是提高非极性的聚丙烯和极性的玻璃纤维的界面粘结强度。文章运用溶剂抽提FT-IR、DSC、SEM等分析测试手段对FRPP的理化性能进行了表征,提出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体系的最突出的界面特征是界面剂接枝物与玻璃纤维的相互作用和界面剂接枝物与聚丙烯基体树脂的共结晶。  相似文献   

19.
以溶液共混-共沉淀的方式制备了玻纤增强含二氮杂萘联苯结构的聚醚砜酮(PPESK)复合材料;考察了两种长度的玻纤对GF/PPESK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以较长的玻纤为例,通过SEM对复合材料的形态进行观察,用DSC和TGA对其热性能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偶联剂在复合材料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较长的玻纤更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当GF含量为20%时,两种GF/PPESK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都达到最大。偶联剂的加入对于改善玻纤与PPESK的界面粘结、提高玻纤对PPESK的增强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玻纤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热降解温度都不同程度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