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S)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150例发病时间≤4.5 h的MIS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患者根据剂量分为低剂量(rt-PA 0.6 mg·kg-1)组(47例)和标准剂量(rt-PA ...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合并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sign/HMCAS/hyperdense artery sign/hyperdense cerebral artery sign、ischemic stroke/cerebral infarction/brain infraction/cerebral embolism、thrombolysis/thrombolytic therapy/rt-PA/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activator,以及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致密动脉征/大脑中动脉致密征/脑动脉高密度征、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卒中/脑梗死/脑梗塞/脑栓塞、溶栓治疗/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中英文词组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1994年1月-2014年12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荷兰医学文摘、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收录的关于rt-PA静脉溶栓治疗合并HMCAS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随机或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分别采用Newcastle-Ottawa量表和Rev Man5.2统计软件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166篇英文文献中最终纳入8项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11 373例患者[2455例合并HMCAS(rt-PA静脉溶栓治疗2316例、安慰剂治疗139例)、8918例未合并HMCAS]。Meta分析显示:rt-PA静脉溶栓组患者不良预后风险低于安慰剂组(OR=0.360,95%CI:0.150~0.850;P=0.020),但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640,95%CI:0.380~7.040;P=0.500);合并HMCAS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不良预后风险高于未合并者(OR=2.830,95%CI:2.550~3.150;P=0.000),但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90,95%CI:0.500~2.410;P=0.820)。结论尽管rt-PA静脉溶栓治疗合并HMCAS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安全、有效,但发病3个月时易出现不良预后,而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01—2016-04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6),观察组给予0.60~0.79 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对照组给予0.80~0.90 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60%(35/37),对照组97.22%(35/3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性颅内出血、脑出血、其他出血症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但小剂量给药治疗复发率和病死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1背景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最有效的药物治疗仍是超早期内(4.5 h)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因其可显著改善AIS预后,被国内外脑血管病指南一致推荐。2012年12月《中华内科杂志》发表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中国专家共识(2012版)》~([1])和2014年发表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2])对规范我国AIS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和非随机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卒中中心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 5 h)患者211例,依据是否有房颤病史分为脑卒中合并房颤组(63例)和非房颤组(148例)。溶栓后复查头颅CT,观察有无出血转化发生。通过单因素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房颤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关系。结果 211例患者中,发生出血转化33例,无出血转化178例。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组患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为30. 2%(19/63例),高于非房颤组(9. 5%,14/148例),组间比较P 0. 001。结论房颤可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静脉溶栓药物。既往静脉溶栓将80岁以上高龄患者排除在外,现年龄因素不再是应用排除标准。现对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时间窗、剂量、颅内出血并发症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对高龄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内镜手术与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BM、CNKI、万方及VIP等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内镜手术与显微手术治疗垂体瘤的随机对照试验或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4年5月31日。按纳入排除标准由两人独立进行研究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研究、712例患者,结果显示,与显微手术相比,内镜手术肿瘤全切率[优势比(OR)=1.23;95%可信区间(CI)(0.62~2.46);P=0.56]、手术时间(P0.05)、术后激素水平改善率[OR=1.21;95%CI(0.58~2.55);P=0.61]、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OR=1.44;95%CI(0.80~2.58);P=0.23]、脑/脑膜炎发生率明显减少[OR=1.15;95%CI(0.38~3.48);P=0.81]、尿崩发生率[OR=1.17;95%CI(0.71~1.94);P=0.53]均无明显改善,而术后鼻出血发生率[OR=0.24;95%CI(0.07~0.78);P=0.02]和术后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5)。结论内镜手术与显微手术相比其术后鼻出血患者较少,术后住院天数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重组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我院就诊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保守治疗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35)和对照组(n=35),研究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缺血组织血管再通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脑缺血组织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症状,促进血管再通,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模式MRI检查指导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48例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院试验溶栓标准,CT检查阴性的新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多模式MRI检查,对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者进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0.90me/kg)静脉溶栓治疗,并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24 h、21 d和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评分,治疗前、治疗后21 d和90 d的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结果 纳入的20例患者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评分平均为(11.40±4.29)分,溶栓治疗后24 h、21 d和90 d分别降至(6.55±4.33)、(3.95±3.50)和(0.75±0.99)分,各时限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10).溶栓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为(18.75±5.45)分,治疗后21 d和90 d分别升至(60.25±33.48)分和(92.25±12.09)分,各时限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溶栓治疗后90 d,20例中改良Rankin评分0~1分者14例(70%),2~3分者6例(30%).无一例发牛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死亡.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发病超早期(<4.50 h)进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0.90me/kg)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多模式MRI检查有助于筛选可能从溶栓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并可剔除存在出血转化风险者.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临床上首选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1] 或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2]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但这些治疗远不能使绝大多数患者获益.因此需要找到其他有效的治疗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nstructive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阿替普酶)静脉治疗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选择2017-01-2019-11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70例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实验组,选择同时期未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38例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将实验组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0.6 mg/kg,A组)与标准剂量组(0.9 mg/kg,B组)。记录实验组溶栓前和溶栓后7 d NIHSS评分,记录对照组入院时和入院7 d NIHSS评分,记录3组患者7 d内的颅内出血发生情况和90 d病死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各组患者90 d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患者溶栓后7 d较溶栓前NIHSS评分改善率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A静脉治疗后,低剂量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和90 d病死率均低于标准剂量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90 d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低剂量rt-PA与标准剂量rt-PA在功能恢复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具有潜在较低的脑出血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正在欧美国家,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aemic stroke,AIS)患者在4.5 h时间窗内给予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治疗的标准剂量为0.9 mg/kg,然而在亚洲国家由于对患者颅内出血风险的担忧以及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的差异,部分国家或地区在临床实践中选择应用低剂量rt-PA,日本甚至将0.6 mg/kg的剂量纳入其指南。我国缺血性卒中诊疗指南则与欧美国家保持一致,同样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正>脑卒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1],其中87%为缺血性脑卒中,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2,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需要立即进行治疗以恢复脑供血,使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静脉溶栓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唯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4,5]。2015年起,全球开始推行有创治疗方法,如血管内血栓切除术、使用支架或导管取栓,这使得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死率明显降低,然而其导致的残疾人数却在增加[3,6,7]。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致出血转化的相关性,分析房颤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4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入选病例分为非房颤组与房颤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147例入组患者中房颤患者66例,非房颤患者81例,房颤组HT与非房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7%(18/66)与14.81%(12/81),χ2=3.071,P=0.028],房颤组症状性HT与非房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12.12%(8/66)与3.70%(3/81),χ2=3.798,P=0.01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伴发房颤的患者基线收缩压高(OR=11.285,95%CI 1.576-68.377,P=0.035)、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2.608,95%CI 1.072-4.380,P=0.013)、早期头部CT有缺血改变(OR=1.595,95%CI 1.164-3.258,P=0.023)、起病-溶栓时间(OTT)较长(OR=93.114,95%CI 7.385-177.972,P=0.006)、溶栓24h内血压变异性大(收缩压变异性OR=18.638,95%CI 1.433-65.634,P=0.004;舒张压变异性OR=21.449,95%CI 1.528-56.420,P=0.003)与溶栓后发生HT显著相关。结论房颤与静脉溶栓后HT具有相关性。基线收缩压高、基线NIHSS评分较高、早期头部CT有缺血改变、OTT较长、溶栓24h内血压变异性大是房颤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致残率与死亡率较高,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该病治疗关键在于疏通堵塞血管,目前溶栓治疗是恢复血流重要方法,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是常用药物,能够溶解血栓,改善神经功能~([2])。支架取栓也是临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用治疗方  相似文献   

17.
<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的69.6%~70.8%[1]。最新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00万新发卒中患者[2]。脑卒中是致残致死率极高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增加疾病负担。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恢复血流措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alteplase, rtPA)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血栓栓塞症(房颤、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等)也是临床常见的致死致残性疾病,  相似文献   

18.
<正>缺血性脑卒中是发达国家人群的第3位、我国人群的第1位死亡原因,也是永久性残疾的首要原因。在美国,每年约有7.95万人发生卒中,14%~27%的患者在1年内死亡。2010年,直接和间接花费于卒中治疗的费用约737亿美元[1]。在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2]。静脉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美国、加拿大和欧洲指南一致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用于卒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基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early neurologic improvement,ENI)对患者3个月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本研究的入选患者来自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监测登记研究(Thrombolysis Implementation and Monitoring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China,TIMS-China),从中选取所有进行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2 h和24 h NIHSS评分的患者,将ENI定义为溶栓后2 h NIHSS评分减少≥5分或NIHSS评分等于0分,以及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减少≥8分或NIHSS评分等于0分,结局指标包括溶栓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情况及患者的死亡率,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对患者3个月结局的预测作用。结果共纳入1100例患者,在溶栓后2 h,310(28.18%)例患者具有ENI,在溶栓后24 h,272(24.73%)例患者具有ENI。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调整了年龄、心房颤动病史、基线血糖水平、基线NIHSS评分水平及其他相关变量后发现,无论是溶栓后2 h还是溶栓后24 h,ENI组患者与非-ENI组患者相比,均具有更好的3个月良好功能结局(2 h:OR 3.772;95%CI 2.676~5.316,P0.001;24 h:OR 16.392;95%CI 10.370~25.912,P0.001)以及更低的死亡率(2 h:OR 0.504;95%CI 0.268~0.950,P=0.034;24 h:OR 0.149;95%CI 0.061~0.366,P0.001),同时,其出血风险(2 h:OR 1.979;95%CI 0.621~6.301,P=0.248;24 h:OR-;95%CI-,P=0.928)均未增加。结论静脉注射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具有更加良好的3个月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80岁以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4.5 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57例,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和既往病史。根据年龄分组,年龄≥80岁(80岁以上组)20例,年龄80岁(80岁以下组)37例。治疗前和治疗后NIHSS评分判断疗效,比较两组颅内出血发生率,90 d时随访改良Rankin量表判断预后。结果 80岁以下组和80岁以上组治疗后14 d有效率分别为64.9%和75.0%(P=0.43),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7%和5.0%(P=0.65),病死率分别为2.7%和15%(P=0.08),预后良好率分别为56.8%和50%(P=0.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溶栓用于治疗80岁以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