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慢血流( CSF )患者脑循环的影响,间接探讨其对冠脉慢血流的疗效。方法将55例CSF患者在冠脉造影术后开始服用通心络胶囊,共服用3个月。分别检查服药前后患者基础临床情况、经颅多普勒彩超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内皮功能。结果服药3个月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较用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前明显改善(P<0.05)。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程度较用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明显改善冠脉慢血流患者脑循环血流速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间接表明通心络胶囊可能改善CSF患者的冠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瑞舒伐他汀钙片联合蒲参胶囊治疗高血脂症的效果。方法将60例高血脂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片,实验组加服蒲参胶囊,对2组患者进行血脂指标测定。结果治疗第6,10周后,实验组TC、TG、LDL-C均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且改善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10周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片联合蒲参胶囊治疗高血脂症较单一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提倡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针刺“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颈三针”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椎-基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60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治疗组)80例和药物组(对照组)80例,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为8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针刺穴位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显疗效,对椎-基底动脉异常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疏肝调气汤合用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则在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基础上配合服用中药疏肝调气汤,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0%(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监测肝功、肌酶未见明显异常,对照组则有18例服药后出现血糖升高、恶心、心悸,血ALT、AST升高。结论:疏肝调气汤合用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显著,其降低TG、升高HDL-C作用强于单纯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肝郁脾虚症状,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赖瑜梅 《河北中医》2009,31(12):1832-1833,184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应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和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于治疗前;2组治疗后基底动脉和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于治疗前;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热敷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即分为中药热敷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中药热敷治疗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热敷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5天。采用美国制造的(MARIZ.TC)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治疗前、后2组患者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VP),舒张期血流速度(VD)和血流搏动指数(PI)。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热敷治疗组患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中药热敷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是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联合心血管药物缬沙坦治疗冠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确诊为冠脉临界病变的患者115例,按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60例)与对照组(55例)。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缬沙坦治疗,疗程为半年。比较冠脉斑块的变化面积。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相比,冠状动脉纤维斑块、脂质斑块、混合癍块均变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钙化斑块,两组中治疗前后均无明显缩小(P〉0.05)。试验组冠脉斑块中的纤维斑块、钙化斑块于治疗前后缩小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t=1.48,0.05,P〉0.05),而试验组的脂质斑块和混合斑块缩小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t=2.63,8.93,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冠脉痛变具有协同作用,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钙片与蒲参胶囊的降脂效果。方法106例高血脂症患者且随机分为2组,甲组53例用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10mg/次,1次/d;乙组53例用蒲参胶囊治疗,4粒/次,3次/d。治疗60d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血脂均有明显改善,迄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下降(P均〈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上升(P〈0.05);且甲组TC、LDL—C变化优于乙组,乙组的TG变化优于甲组,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HDL—C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在治疗高血脂症患者时,瑞舒伐他汀钙片与蒲参胶囊各有优势,联合应用可能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74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瑞舒伐他汀,对照组予辛伐他汀,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速,TC、TG、LDL-C、HDL-C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轻度、中度、重度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及TC、TG、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DL-C明显高于(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有效提高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具有较好的降脂及抗炎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室重构、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02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及他汀组(51例),前者仅予心衰常规治疗,后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y测量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T)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ly中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两组心室重构及心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其中他汀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均〈0.05),但两组随访ly内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功能损害、肌病等常见药物副作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有助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一步安全有效地改善心室重构和心功能,但不能明显改善CHF患者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穴位注射对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对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和丹红注射液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椎-基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血流速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可以增加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脑血流量,预防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影响。方法将78例CABG术后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9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9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参麦注射液治疗。2组均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心排血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峰)、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峰)及E/A值]及心功能变化情况,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LVEDD、LAD、CO、LVEF、E峰、A峰、E/A及心功能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参麦注射液可明显改善CABG术后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军  顾海琳 《河北中医》2009,31(12):1818-1820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8例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茴拉西坦片和草木犀流浸液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桃红四物汤加味口服。观察2组临床症状及脑血流平均峰流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组头痛、头昏、记忆力下降、失眠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2.4%,对照组总有效率达5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大脑中动脉(MCA)、基底动脉(BA)脑血流平均峰流速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桃红四物汤加味能够改善脑外伤后综合征临床症状,降低脑血流平均峰流速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通督益髓针法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眩晕症状的临床疗效及对TCD相关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58例TOBS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治疗组采用通督益髓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为86.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CD基底动脉各项血流速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CD基底动脉各项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益髓针法能改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15.
何金波  王超 《河北中医》2012,34(6):812-815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糖、血脂及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通心络胶囊,另选6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组。治疗2个月。检测3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压及血清ET-1、NO、NOS水平变化情况,测定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及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EID)。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收缩压、舒张压及ET-1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NO、NOS水平及EDD、EID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FPG、2 h PG、HbAlc、TG及ET-1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NO、NOS水平及EDD、EID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与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收缩压、舒张压、ET-1、NO、NOS、EDD及EID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通心络胶囊可通过影响ET-1、NO及NOS的释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冠心病的机制。方法:将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心绞痛症状,检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血流,血浆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水平。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并且LAD舒张期峰值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期时间速度积分显著增加(P〈0.01),NO水平升高(P〈0.01),ET水平下降(P〈0.01),NO/ET比值升高(P〈0.01);而对照组LAD血流,NO和ET水平无明显变化。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LAD血流的增加与血浆NO水平升高,ET水平下降,以及NO/ET比值升高显著相关(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增加冠心病患者LAD血流,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浆NO和ET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和益气聪明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10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益气聪明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TCD检查结果及治疗后6个月复发情况和不良反应,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为88.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前各椎基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各椎基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患者复发率为9.5%,对照组为1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和益气聪明汤均能有效治疗CSA,电针在镇痛效果和避免不良反应方面优于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18.
针刺配合手法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手法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探讨“脑外伤后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91例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95例,对照组96例。观察组采用针刺风池穴、风府穴、大椎穴和“项四花穴”,配合改良的冯氏旋转复位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观察2组患者的椎动脉血流速度和精神状态,并于治疗结束2个月后采用《神经病学》中脑外伤后综合征的疗效标准评定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结果:①椎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2组患者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24±6.63)cm·s-1,(40.68±7.76)cm·s-1,t=0.541,P=0.589;(17.24±4.41)cm·s-1,(16.68±4.06)cm·s-1,t=0.922,P=0.358)];治疗后2组患者左侧椎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速度均增大(t=21.930,P=0.000;t=32.298,P=0.000;t=9.645,P=0.000;t=7.640,P=0.000);治疗后观察组左侧椎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55.72±9.29)cm·s-1,(47.67±7.22)cm·s-1,t=6.685,P=0.000;(21.92±6.43)cm·s-1,(19.61±5.58)cm·s-1,t=2.644,P=0.009]。治疗前2组患者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98±7.33)cm·s-1,(41.76±7.46)cm·s-1,t=0.753,P=0.415;(18.05±5.38)cm·s-1,(17.75±5.63)cm·s-1,t=0.487,P=0.627];治疗后2组患者右侧椎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速度均增大(t=19.457,P=0.000;t=30.621,P=0.000;t=13.271,P=0.000;t=3.357,P=0.002);治疗后观察组右侧椎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56.84±8.43) cm·s-1,(47.73±7.68)cm·s-1,t=11.254,P=0.000;(22.76±7.16)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